最近和一些朋友聚會聊天,酒足飯飽後談起“國家大事” - 歐洲的債務危機,中國的房產泡沫,及美國惡劣的經濟形勢,很多朋友表示看不懂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最近幾年所發生的一係列危機和印象裏的繁榮的西方民主世界大相徑庭,如果當年中國及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是錯誤的,那西方先進國家的所謂自由市場經濟下的資本主義發展方式也沒好到哪裏去? 最後的結果也同樣是危機及崩潰?這些所謂的先進國家有的是經濟人才,包囊了90%以上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政治製度是所謂的三權分立的民主製度,人民享有所謂的充分民主自由,為什麽卻會走到了今天的死胡同?而且將“不撞南牆不回頭”。很多朋友感到很困惑,當年拿到來美國綠卡時是多麽的激動,像是中了“六合彩”般的興奮,還有那些花了巨款偷渡到美國的“金色冒險號”,本以為美國是天堂般的美好,但這個“美國夢”卻未能延續太久。
這不過二十幾年的光景,美國已變成了一個讓人不敢相信的國家,天文數字般的政府債務,高踞不下的失業率,高達4千萬多的人靠領取食物補助券過活,新一代的欠下上萬億學生貸款的“啃老族”,一個緊接一個的經濟泡沫和危機。很多人明白經濟是出了問題了,政府的經濟措施失敗了,但同時又覺得經濟太複雜了,白宮和國會有那麽多常春藤畢業的“精英”,但卻未能提出正確的經濟策略,無法約束華爾街的金融賭博,無法控製“太大不能倒”,那我們這些老百姓有什麽辦法呢? 恐怕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了,有些朋友說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書本裏講的資本主義經濟周期了。再熬幾年,或許經濟就會好轉。
其實,經濟有那麽複雜嘛?如果那麽多精英和諾貝爾獎得主都無法讀懂,和提出正確的策略及建議,那諾貝爾獎的設立有什麽意義?那些常春藤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學專業的設立就就更是毫無價值。先不談那些所謂的精英如何把經濟學變成了為他們服務的欺騙工具,在這裏,讓我們用大白話把這些簡單的經濟道理說說明白,以及那些不需要任何學位,甚至小學畢業學位都能明白的經濟規律。這些最基本的道理和規律才是經濟正常發展的基礎,不遵循這些最基本的經濟規律,那什麽製度下都無法有正常經濟活動,和經濟秩序,最後的結果就是失敗和崩潰。
經濟到底是什麽呢?用大白話來講,就是我們每天麵對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的消費或者生產行為,企業家生產,消費者購買,企業家的目的是賺錢盈利,消費者的目的是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好的物品。這種經濟行為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必須要進行和麵對的,無論在任何製度下,任何時期,這種經濟行為都會存在,來保證人類的基本生存需要。古時代的自給自足方式雖然還在很少的某些區域存在,現已基本被現代的大工業,和分工來取代,不同的領域的企業家生產某特種商品,然後運輸到某集市(現代的大商城,商場等),由消費者挑選,購買,完成這個生產-銷售總過程。總之,就是企業家生產,消費者購買,還有一些服務行業為這個過程的完成提供的一些服務,像運輸,市場,廣告,法律糾紛等。
在正常的社會製度下,企業家進行生產的目的就是要盈利,我這裏不講那些特殊的例子,像慈善業等,隻是講最基本的經濟行為。企業家為了盈利,就是要使收入大於成本,收入越多,成本越低,盈利才會越高。這才會提高企業家和生產者的積極性,為了盈利,他們通常還會冒險,但這個冒險是有代價的,成功了會更多的盈利,失敗了有可能破產。但破產不意味著經濟活動的結束,曆史上,無數的成功企業家都是經曆無數的失敗才走向成功,中國人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對失敗的最好解說,為了達到最終的盈利,企業家往往要經曆失敗,並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就像小孩子要想學會走步,必須經過摔跤一樣,如果你把小孩子綁在學步機器上,企圖讓他不摔跤就學會走步,那他一輩子都會依賴走步機,學不會走路和跑步。其次,為了獲取更多的盈利,企業家還必須要去和對手競爭,隻有競爭,才能刺激他們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和提供最低的價格,這樣,消費者就成為了最大的獲利者,當消費者自願購買那些價廉物美的產品時,就會促進生產者進行再生產的積極性,如此循環,才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的正常行為。
對於消費者,當然喜歡物美價廉的產品了。為了得到物美價廉的產品,消費者就會對不同產品進行比較,挑選最適合他們的產品,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價格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因為一般來說家庭的收入決定他們的購買力,他們要根據家庭的收入情況,量力而出,平衡收支。而企業家們,還會通過對市場的觀察,何根據社會的購買力,來決定他們未來的投資和生產。產品的價格是正常經濟活動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所以說,進行現代經濟活動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使他們可以進行正常的投資和生產活動,甚至為盈利而冒險。而企業家,為了盈利,並在對市場進行觀察,認為有可能盈利的情況下,才會積極投入資金,人力進行生產,期望投資可以得到合理的回報,即達到盈利。即使因為各種原因無法一時盈利,或導致破產,許多最後成功的企業家們一般還會繼續嚐試,因為“賺錢”就是調動他們積極性的最重要因素,隻要這個可能存在,他們就會不停地努力,進行各種嚐試,這種經濟活動就促進了我們社會的進步,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和需要的產品。
讓我們回到幾十年前的中國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們,那個時代,這些國家的經濟活動都是有中央政府計劃的,沒有私有經濟的存在,一切都屬於黨和由政府代表的國家,政府統一計劃所有經濟活動,包括經濟增長指標,產品價格。如果你是80或90後,問問你的父母,他們就會告訴你他們當年耳熟目詳的那些口號,什麽“國民生產總值x年翻幾番”,“鋼產量要x年超英趕美”,“水泥要達到年產X噸”,“糧食要達到畝產萬斤”,等等。你如果再問問他們當年如何去打醬油醋,他們會告訴你唯一買得到到的地方就是國營商店,而且不管你去哪裏,醬油醋的價格都一樣,沒有商店可以私自漲價,而且每種商品隻有很少的幾種,沒啥可挑的,更不用說退換。雖然在留美回國的導彈專家的幫助下,造出了原子彈,但到了80年代初卻還不能造出彩色電視機。我還記得89年路經德國漢堡(東德部分),旅館裏的電視機還是黑白的,要預熱3分鍾才能顯出畫麵。更不用說那些各種各樣的糧票,米票,布票,肉票,過節時才能發到的特殊食品票了。我們這一代年輕時為什麽照片上都麵黃饑瘦的,衣著都土土的,因為根本沒有什麽選擇,所有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政治任務,鬥資批修,批林批孔,解放全人類。那時候,“發財”的概念是資本主義臭思想,地主,資本家是被批鬥的對象。所以,整個社會主義陣營雖然號稱人民當家作主,卻連飯都吃不飽,而導致最後社會不滿,經濟崩潰及政府崩潰。雖然有人說,當年蘇聯的崩潰是由於和美國的冷戰,及裏根的星球大戰計劃造成的,但其實它崩潰的主因是因為它自己搞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導致國家經濟崩潰,民不聊生,人民要求變革而致。
為什麽計劃經濟會造成經濟的最終崩潰呢?因為這種經營方式就是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第一,它無法調動經濟活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在國營經濟方式下,一切屬於國家,包括利潤,私人參與分配,但隻是“工資形式”的分配,沒有“多勞多得”的利潤刺激,幹多幹少一個樣,這就是我們當年形容的“大鍋飯”。第二,一切經濟活動由政府計劃,包括產品品種,數量,和價格製定,所以使經濟計劃變成了“政治任務”,而不是經營者為創造最大利潤而出發的經濟目標。這種情況下,社會資源被政客們所分配,支取,結果多是造成資源的浪費,低效率,和無法創造利潤。第三,所有企業都是國營的,沒有破產關門的,產品都是計劃發送(銷售)出去的,所以產品好壞,包括品種,質量,盈利都不是企業的首要目的。
這樣的經濟活動沒有堅持幾十年,就導致了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和隨之而來的政治崩潰。於是在毛澤東去世沒多久,鄧小平,這裏先不評他的功過,這是說是他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局麵,首先提出了為了經濟發展,一定要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隨後進行的“包產到戶”,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多種多收,引進了私有經濟的形式,從而給中國,特別是農村帶來了十幾年的前所未有的繁榮,而且,在80年代初,城市也開始了各種形式的私有經濟,從街頭的小商小販,到後來形成規模的集市,像雨後春筍般到處出現。那些小商小販每個人其實都是私人企業家,他們為了追逐利潤,進行各種嚐試,投資,雖然是經濟規模最小的組織,但卻具有了資本主義經濟製度的一切特征:經濟私有化,目的是追逐利潤,參與競爭而且冒險生存。如果他們幹得好,就會帶來當時國營單位工作者無法比擬的收入,像當年說的“搞導彈的不如街邊賣雞蛋”的,就是最好的形容,計劃經濟下的國家經營方式根本無法和私有經濟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比擬,私有經濟和資本主義給中國帶來了繁榮的前景,鄧小平當年說的“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著了資本主義,才能讓中國走上了經濟奇跡的道路。
而在大洋那邊的西方世界,在實踐了上百年的自由市場下的資本主義經濟方式,並且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繁榮的今天,卻悄悄地把自己轉向了社會主義經營方式,企圖通過中央計劃的方式來調節和控製經濟的發展速度,而且徹底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這樣的結果,就會像當年的社會主義陣營一樣,走向徹底的失敗和崩潰。
一億人口以上國家建國初期(60年)經濟(GDP,PPP)發展速度比較。
根據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08 AD"
國名 . . . . . 建國, .前30年, 年均增長, 後30年, 年均增長
中華民國 . . . 1911, 1913-1938, 0.66%, 1938-1950,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 1950-1978, 4.9 %, 1978-2008, 7.8 %
日本(明治維新) 1867, 1870-1900, 2.4 %, 1900-1930, 2.8 %
印度 . . . . . 1948, 1948-1978, 3.6 %, 1978-2008, 5.8 %
印尼 . . . . . 1949, 1949-1979, 4.8 %, 1978-2008, 4.9 %
巴基斯坦 . . . 1947, 1948-1978, 4.4 %, 1978-2008, 5.1 %
孟加拉 . . . . 1947, 1948-1978, 2.0 %, 1978-2008, 4.6 %
美國 . . . . . 1776, 1820-1840, 4.0 %, 1840-1870, 4.3 %
蘇聯 . . . . . 1917, 1928-1948, 3.0 %, 1948-1978, 4.8 %
俄羅斯 . . . . 1991, 1991-2008, 0.94%
墨西哥 . . . . 1823, 1820-1870, 0.4 %, 1870-1900, 3.7 %
巴西 . . . . . 1822, 1820-1850, 1.8 %, 1850-1880, 2.0 %
尼日利亞 . . . 1963, 1963-1993, 3.7 %, 1993-2008, 4.2 %
注:因數據不全,計算區間與建國年份不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