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散記
(2009-08-10 15:21:21)
下一個
我們從一來美國就工作,生活在中西部的這個規模中等的城市. 與不少來美後在“大學城” 讀書工作的同胞相比, 我們已算是住在”城裏”了. 但住在這兒這麽多年, “城市”的概念與我們的居住地總是有著距離. 我和太太都是從小在北京長大的, 對“大”城市的眷戀特深. 記得第一次去紐約, 在街上看到下班點鍾從地鐵站出來一手抱孩子一手提著剛買的食品匆匆往家趕的當地人, 感覺就那麽親. 這才是我們熟悉的都市 生活!
我們喜歡旅遊. 美國多數著名的國家公園, 從東部的大霧山到西部的黃石大峽穀我們幾乎都玩過了. 但是城市, 特大的城市, 如紐約, 波士頓, 還有芝加哥仍在我們的出遊名單上. 芝加哥距我們的城市不遠, 所以我們便一趟趟往“城裏”跑, 期望找回點感覺.
第一次到芝加哥是九四年十月, 這是我們到美國後的第一次出遊, 也是第一次在州際高速公路上長途開車. 問題不少: 我們那輛瞎了一隻眼的破車在半路上“企圖”罷工; 一路上各種指示路牌使我們眼花繚亂 (那時我剛到美國四個月, 太太剛剛到). 一路上要快速辨 認標牌, 以做出駕駛決定令我很是緊張. 在芝加哥, 住在研究生時的同學家. 同學在芝加哥大學讀博士, 家就安在實驗樓不遠, 走路也就是五分鍾. 雖然我們不似許多初來美國的人那樣有濃厚的興 趣 對名校校園做 “朝拜”似的遊覽, 但第二日仍隨同學在校園中小遊. 印象深刻的是在校園一角裏落了一地豔黃的樹葉, 幾乎是純色, 將地麵完全蓋住. 人在樹下,天地一色,秋意甚濃.
遊芝加哥的主題之一是建築. 自然不能免俗要登西爾斯大廈, 但要領略這個城市的建築風格就一定 要在街上走走. Michigan Ave. 幾乎每個遊人都走過或長或短的一段, 但最具這個城市特色的是沿芝 加哥河一路漫遊. 各個年代修建的, 高低不等的廈宇將天空遮擋得隻剩頭頂上窄窄的一條. 早年的 建築在樓角, 屋頂和大門上端多有造型各異的石頭浮雕或青銅造象, 是除建築主體外觀外又一景致. 如果說現代建築以線條簡潔明快, 注重功能,實效, 那麽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的建築的富麗堂 皇常常 達到了精細造極的地步. 麵對這些建築大堂裏天花板牆壁的華麗造型和奪目的色彩, 我隻能感歎當年工藝者的藝術造詣了.
不僅僅是高樓. 跨在河上的數架鐵橋, 特別是兩端橋頭堡也是早年這個城市 建設者們的節作. 九八年 初夏陪嶽父母再遊芝加哥時, 我們乘水上出租 (Water Taxi) 由海軍碼頭到達西爾斯大廈. 登樓 觀光後 再次沿河往回走. 在芝加哥河邊注目看著一條條帆船緩緩駛過分開升起的鐵橋, 一路開進 大湖. 兩岸 的車輛停在橋口耐心地等待鐵橋緩緩回落, 路上的遊人圍在河邊, 船上水邊的人相互揮手 致意. 白帆, 黑橋, 綠水. 這是一種純粹的城市景觀, 但又洋溢著古老的風情. 我當時真希望自己 也能在那船上, 享受在城中鑽橋過洞的情調. 那隻是一個下午的夢想, 隨後也變成對芝加哥的記憶.
中國城總是要去的, 至少也要讓嘴和肚子得到滿足, 雖然視覺上的不快總是難免的. 三藩, 紐約和落衫基的中國城是在每一本導遊冊上重點推薦的旅遊點. 中國城對於美國人而言, 這裏好象是國中之國, 到處洋溢著異國的情調. 我們卻是從另一角度看它們, 在與主流市區環境比較中慨歎國人衛生概 念的缺欠, 芝加哥的中國城也有類似的問題. 老四川店堂裝飾和菜肴質量尚可稱道, 尤其是麻辣牛筋 不僅味道正宗, 選料和切片薄厚形狀都比我們那裏自稱地道四川餐館強不知多少倍. 與老四川作鄰居的一家廣東餐館開始給我們印象不壞, 但最後一次去後發現店麵裝修嚴重落伍, 餐桌上鋪的厚厚一摞廉價塑料布讓人頓失口味. 三喜的早茶色香味型可謂上乘, 隻是由這城中各處聚來的廣東老鄉們嗓門大, 搞得熱鬧無比.
除去中餐外, 其它風味的餐館未嚐不可一試. 二OOO年三訪芝加哥時, 在距城二十哩的小旅館住下 後急忙殺奔不遠的一家中餐館. 餐館的美國服務生和講究的餐具使我們感到有點異常, 但點的兩道菜的味道又讓我們非常滿意, 很接近清淡的粵菜味道. 心滿意足步出餐館時才發現目標的中餐館其 實是在隔壁. 兩家使用同一停車場, 招牌又掛一起. 雖然上了一當, 但晚飯的體驗, 無論菜的形色味 還是廳堂的布置和餐具的搭配, 都是上乘.
與吃相關的是在芝加哥采買些食品雜貨. 我們每次都要在中國城的雜貨店買些幹貨, 象木耳香蘑之 類. 價格上不見得便宜多少, 但質量上則有天地差別. 二OO二年感恩節前再入芝加哥時, 一位在這裏住了多年的朋友帶我們到波蘭人開的食品店購物. 掛在櫃台裏的各樣香腸和熟肉, 還有點綴漂亮的 各式點心讓我們胃口和錢袋大開. 這雖已不是傳統的移民小店, 缺了在電影或黑白照片上才 能見到 的夕日的氛圍, 但店員和顧客之間波蘭話的對白卻使人恍惚感到這是異鄉它處.
海軍碼頭(Navy Pier) 是芝加哥旅遊重點. 最初兩回對這個在芝加哥遊客排名第一的景區隻有淺淡的印象. 記得看過一張六十年代末期的照片, 當時的海軍碼頭仍是船進船出, 貨上貨下的繁忙 商業港口. 今天它已完全成為個開發充分的城市遊覽點, 一點看不出貨運碼頭的跡象. 這裏到處是熙熙攘攘的遊人, 五顏六色的禮品店, 大大小小的遊樂設施, 還有在碼頭上為自己生意大聲吆喝 的商人. 就一個 詞: 熱鬧. 在這裏, 我們永遠是 “窮人", 但消費能力的多少一點也不影響我們的好心情, 嘴一直是咧著 的. 看著停靠在岸邊漂亮氣派的遊船和大帆船, 我向太太發誓一定帶她上船在湖上一遊, 今後 !!! 雖說這之後又兩次到芝加 哥, 仍沒有呈現我的諾言, 但仍是心中美好意願之一. 碼頭近最遠端有個 啤酒園, 要一瓶啤酒坐在露天的圓桌邊, 一邊聽樂隊的演唱, 一邊觀賞湖上飛馳的遊艇.
海軍碼頭上出租自行車讓遊人用另一種方式來體會芝加哥. 二OO四年決定再遊芝加哥時我們將這個項目加到日程中. 到達的次日上午在海軍碼頭租了兩輛自行車, 沿密之根湖邊專門為跑步, 滑旱冰和騎車人鋪的小路向北狂蹬. 五月底在芝加哥的湖畔仍有涼意, 但騎上十分鍾後渾身便微微發熱. 水天合一的風光是這個內陸特大城市的又一特色, 隻是騎在車上品味它和坐在海軍碼頭上靜觀很是不同. 沙灘排球場上年青人準備著一早的比賽, 陌生人好像打個招呼做個自我介紹便也加入進來. 我們將車停在路邊的石階上, 一邊是車流飛動的Lake Shore Drive 和臨街公寓樓, 一邊是白帆閃動, 水鳥低飛的湖麵. 我原來暗中打算好騎著車在樓群中的街道上飛馳一陣, 隻因太太擔心危險而作罷. 從小練就的車縫間飛車本領隻好待下次再操練了.
能夠讓人百遊不厭的地方不多, 芝加哥就是之一, 每次都有新的感覺和體驗. 甚至如水族館這樣的 “兒 童樂園”一樣能給我們自己都沒有預料的快樂. 二OO四年一遊中我們第三次進水族館, 目標就是看看那些 “小魚”. 我們混在大群學齡兒童中, 爬在玻璃窗前 看著一條小魚遊近比它大數十倍鱉. 那鱉是 比我們穩重, 對水缸內外的好奇者 (小魚和我) 愛搭不理的. 色彩斑斕的熱帶魚, 怪頭呆腦的深海魚都 能吸引我們注目一陣.
說到芝加哥的博物館, 展覽館中我個人認為最好的是Chicago Art Institute 和 Field Museum. 前者收藏 展出的印象派大師的作品是全美第一流的, 對美術作品感興趣的朋友 在這裏流連一整天也不為過. Field Museum有著豐富的固定館展, 多數是針對青少年自然人文類型. 這裏同樣還有很多巡回展覽, 我們看過一個俄國沙皇家族服裝飾物用品展, 最近一次芝加 哥遊時看了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展 品, 以清乾隆為主題展覽. 大概是蔣先生的國民黨政府退到台灣時將太多的珍貴文物帶走, 總讓我有 種清朝皇帝日子過得不及沙皇富貴的感覺. Field Museum 為兩個展覽布置的展室效果非常得當, 光線柔和. 今年十月到明年一月還將有一個中國攝影展, 我們正在盤算著什麽時候去看呢.
也許明年再訪芝加哥. 芝加哥文化中心內的廣播通訊博物館據說是個充滿樂趣的場所, 而且幾乎每 天中午中心裏都有來自芝加哥不同團體表演的音樂節目. 還沒有晚間到芝加哥的酒吧裏聽JAZZ 的 演唱, 還應當在這裏聽次音樂會, 在湖上作一次帶晚餐的CRUISE, 還有…..你真想給自己找樂子, 還怕沒招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