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思想的遠行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依然在倫敦 (Anglophile是怎樣煉成的)

(2010-01-05 16:11:49) 下一個

擱淺在這個島上,即使隻在倫敦裏轉悠,並不需要到別處去,仍然會感到局促,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撞到它的邊緣。好在這個島還不錯,如果你能欣賞這裏的一些小事,包括在陰雨天打著傘在公園裏散步,在大英博物館的中間向上看那玻璃棚頂上的天空,在黃燈一閃一閃之中過馬路讓汽車給你讓路,在查令街上的書店裏慢慢的品書,。。。

然後你會默認,倫敦就算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城市了。她比巴黎少了些華麗,多了些樸實,卻不失皇家的大氣。她的活力逼近紐約,在某些方麵甚至超過紐約,比如更久遠的曆史,更濃綠的公園,更文學的報紙,更多的劇院博物館等等。還有那些讓人舒服(cosy)的小主街(high street),小後街,小花園,小書店。小說裏的一個人物走過貝克大街,過了瑪麗邦路,繞了一圈,很有文學味道,其實在紐約的話,就是過了第四大道,穿過第四十四街,文學味道就差了不少。。。

除了破舊的西斯儒機場和那個白發黑眉的財務大臣(要上台的娃娃臉看起來也不怎麽樣),還有經常下雨的天氣,我覺得倫敦可以說是近乎完美。就連天氣,感覺也會因人而異,對我來說不是問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煙雨過後,街道幹淨亮麗。路邊的樹和草,在冬天也綠油油的,讓人有不識節氣的感覺。

從倫敦中國城出來向北走,穿過沙福茲貝裏大道, 兩分鍾就到了在瓦多街上的聖安妮小教堂。有一天我散步到那兒,去看散文家威廉·哈茲裏特的小墓碑。因為他,英國散文才可以說是到了巔峰,不隻有哲理,更多了一種恰到好處的浪漫。陰雨天讀他,會感到陽光的溫暖。蝸居在都市,能聽到山野的呼喚。讀他對不朽青春之描繪,會感到一振:“去看金色的太陽、蔚藍的天空和一望無際的海洋;去出行在青蔥的原野,體驗做萬物之首的情懷。去俯視那令人驚愕的陡峭懸崖,眺望那遙遠的陽光峽穀;世界在腳下延伸,星光不再遙遠!去讀史,領略帝國的興衰和世代的交替。去傾聽泰爾,西頓,巴比倫和蘇撒昔日的榮耀,然後說:皆為往事,逝者如斯。此時此地,是我的世界!”

哈茲利特的散文用優美的文字談藝術,評文學,論政治,說出遊。如今倫敦大報小報周末版的內容,都能看到哈茲利特的影子。

有一天讀桑塔亞那的《世界是我的東道主》,感到有一些共同的細微感情。我們都喜歡英格蘭,但卻都是流浪者,不會和她永遠在一起,知道有一天會離她而去。他曾描述過:

[1932年]最後這次訪問之後,我與英格蘭的告別幾乎就像是逃跑。想到這內容豐富的一章已經永遠結束,何嚐不是一種解脫。就像埋葬一位早已離婚的妻子,最終有了和平。不再想修修補補,關於往昔的擁抱的記憶不再被新的失望所籠罩。我曾經以深沉寧靜的歡樂擁抱過英格蘭。她簡樸、傑出,有怡人的生活習俗,幾近完美。她的待人接物之道正派、明智、溫和,她的目光和聲音多麽美麗動聽,她的感情多麽健康!雖然我是個堅定的流浪者,不適合做她的情人或丈夫,然而她有時候看起來是有點愛我的。她理解,我是可信賴的,實事求是,不會見到真相而震驚。她感到,我像一位詩人那樣愛她,沒有要求,沒有恭維,隻是在他真摯的狂喜中夾有一絲無法治愈的痛楚。



離開倫敦的時候,會不會也像比爾 布萊森在他的《小島日記》中說的: 忽然,在一瞬間,領悟到為什麽會喜歡倫敦 - 實際上,是她所有的,每一處,好的還是壞的.

british-museum.jp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