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思想的遠行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書如同品酒

(2009-08-29 13:11:43) 下一個


酒有多種,書有不同。


有些酒批量生產。雖不講究,但便宜可口,大眾消費,皆大歡喜。


有些書淺顯易懂。不求動太多腦筋,輕鬆看過,一個舒服的體驗。


但好書和好酒,卻是高手的醞釀,大師的手筆,與眾不同。


於是,讀書和品酒有了些相似之處。


好酒是精品,回味無窮,讓人有一個味覺新體驗。


好書也同樣,發人深省,給人一個思想新天地。


好酒會帶著人文曆史,品嚐前需做足功課。


讀書,當然不隻是眼睛的推移,心靈更要跟動。 一個人感覺多少,常常和他的準備有關。



好書如同好酒,喝第一口就能把人抓住。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這是失望的冬天;人們麵前豐富多彩,人們麵前一無所有;人們正直登天堂,人們正直下地獄。” 這是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


如此經典的話,甚至可以穿越時空。用這句話來描繪現代中國,仍然貼切。



好葡萄酒講究的是口中的質感,豐厚還是清淡,偏甜還是偏幹,餘香是長是短。進一步,酒的顏色,結構,平衡,每一個細節,都非常重要。


好的書,講究的是風格, 尤其是句子的風格,比如信息的密度,感情的輕重,粗獷還是細膩。


陳丹燕的歐洲遊記,並沒有什麽情節。讀者喜歡的,無非就是那些句子。“一個人,背著沉重的包,走在異鄉的街道上,全憑命運的指引……”。這些句子淡淡的前行著,偶爾會加重感情的厚度,讓你不得不停下來,細細的品味。“無數的旅行片段, … 它們是我自己天上的星星,我的一小段生命在那裏閃爍著自己的光芒. … 有時萬裏,十萬裏之外,回到的還是自己的內心。”



酒的產地決定了它的“風土”風格,書也不例外。


馬克吐溫,海明威,傑克倫敦的小說構成了美國風格,和歐洲的截然不同。斯坦貝克和菲茨傑拉德的西東之分更是明顯。


有些酒所用的葡萄是異地栽培,它們有自己的風格。


美國出生英國成名的T.S.艾略特在談自己的風格時說:”如果我生在英格蘭,我的詩不會是這個樣子。如果我一直呆在美國,它們也會不同。我的詩是結合起來的東西。不過,究其來源,那感情的源泉,則來自美國。”



如酒一樣,書可以療傷。一個人在心情低落或者焦慮的時候,既可以借酒消愁,也可以讀書解悶。顯然,後者更為健康。有的書讓人捧腹大笑,有的讓人注意力轉移,有的讓人心胸開闊,可以說都是開卷有益。



喝了好酒會讓人對釀酒產生興趣。讀了好書會讓人有寫作的衝動。


即使不寫,了解作者創作的過程也會增加閱讀的樂趣。


海明威在他的巴黎回憶錄《流動的饗宴》裏寫到:


有時,當我開始寫一篇新東西卻寫不下去的時候,我會站起身,向巴黎市區那片片屋頂看出去,心裏想:“別急,你一直都可以寫,現在也一樣。你要做的就是寫一個真實的句子,你知道的最真實的一個句子,然後從那出發。” 

 

真實的句子,隻可意會,不能言傳。


品酒也一樣,如果那是個真實的感覺,你會由衷的點頭,好酒。


A snippet from Hemingway’s Paris memoir.



喝酒會讓人成為癮君子,讀書也一樣。


喝酒會使人發瘋,讀書也不總是讓人變善。有人讀書就是為了尋找控製他人的經驗,下起手來更加狠毒。



好的酒需要有一個好的酒窖,少光,濕幹適度。


藏書樓也是如此。


品酒的時候最好有個好的酒館。


讀書最好有個好的書房。



白大偉,2009年8月29日

1。法國文人儒貝爾(Joseph Joubert)曾說過:We find little in a book but what we put there.  But in great books, the mind finds room to put many things.


2。Thomas Stearns Eliot, "[My poetry] wouldn't be what it is if I'd been born in England, and it wouldn't be what it is if I'd stayed in America. It's a combination of things. But in its sources, in its emotional springs, it comes from Americ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