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以及它導致的宗教文化是落後於時代的
(2009-09-08 12:35:49)
下一個
伊斯蘭教以及它導致的宗教文化是落後於時代的
首先,從伊斯蘭教義來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 同基督教、佛教比較,伊斯蘭教義是唯一沒有闡述“愛”的。基督教中耶酥無條件的愛,以及為人類贖罪的奉獻精神;佛教中“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普渡眾生的大無畏精神,在伊斯蘭教義中沒有。他們的基本信條隻是: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末日和信前定。伊斯蘭穆斯林主要講究自修,其宗教義務是信仰表白、禮拜、齋戒、法定施舍和朝覲。盡管穆斯林的這些自我克製、禁欲主義、懺悔意識令人起敬,我們也無法忽視伊斯蘭教的狹隘性,他們視野隻局限於同教教徒,缺乏對全人類的愛和關懷。
二、由於穆罕默德並沒有構築一套完整的教義神學,因此沒有發展起統一的、能為各大教派共同接受的教義、信條。2500年來,伊斯蘭教竟有幾百教派,各教派法學家和神學家之間在一些枝節上還有衝突,甚至指責對方為異端。伊斯蘭教內部的不團結,也就導致了很多教內戰爭。如清朝時,南疆瑪木特阿敏為首的白山派(戴白帽)和伊斯哈克為首的黑山派(戴黑帽)在教義上並沒有很大分歧,僅僅在禮儀和形式上有小差別,就爭鬥了300年,給民族分裂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伊斯蘭教派之間的互相暗殺和恐怖,也是家常便飯。
三、 缺少寬容。古蘭經規定,除了禮拜與施舍外,拿起武器與多神教徒戰鬥,以財產和生命為主道而“奮鬥”,即發動“聖戰”,是一項重要的宗教義務。在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伊始,就有這樣的協議:製止內部仇殺後,社團所麵臨的隻有一種戰爭,即反對多神教
徒和不信者的聖戰。聖戰中的殉教者,不會經過末日審判,死後直接進入天堂。所以我們原先把他們的自殺性撞擊世貿大廈的舉動,看得過於理想主義了。伊斯蘭教徒的“恐怖主義”由來已久,早在1090年,伊斯瑪伊派就訓練信徒從事暗殺、破壞的技能,其目的是對付政敵和異端,以此作為取悅於神靈的神聖職責。被派遣除外從事暗殺者,被認為是一種自我犧牲,有義俠(菲達伊)之稱。敘利亞的尼查爾派刺客在執行刺殺任務前,往往吸食一種稱作“阿薩希”(HASHISH,即大麻葉)的麻醉劑。20世紀70年代,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曾和納賽爾政權有類似主張,一度支持過該政權。可是由於自由軍官組織沒有按照它所謂社會公正和宗教原則實行國家的治理,穆斯林兄弟會就不時進行恐怖活動,甚至陰謀暗殺納賽爾本人。由此看來,美國遭受此種打擊在伊斯蘭世界是太平常的事情。他們教徒內
部都“恐怖”,何況異教徒呢?
四、 宗教改革阻力重重。二戰後,伊斯蘭教國家也意識到自己不合時代潮流的地方,進行了一些改革。比如改善和提高婦女地位、削弱伊斯蘭教上層的權力等,但這遭到了伊斯蘭教上層勢力的激烈抵抗。拉登等恐怖分子是伊斯蘭上層人物,自然抵製宗教改革。伊斯蘭教在中、西、南亞許多國家都是政教合一的,學校是宗教學校;法律是伊斯蘭法律,所以,改革非常艱難。信仰伊斯蘭教的共和國家裏,一般采取折中的做法,立“公法”,讓伊斯蘭法律去管理法律沒有覆蓋的領域,稱為“私法”,如埃及、巴基斯坦等。
五、 伊斯蘭教靠什麽招攬信徒呢?一是靠“末日審判”說。所有的宗教似乎都利用編造火的地獄,以後將進行徹底清算來懲罰的說法,使人恐懼,從而皈依。二是讓利給教徒。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在伊斯蘭教國家可以獲得小小的物質上的好處,生活上不那麽艱難,當然
入教的人就多了。三是你如果不信伊斯蘭教,很可能被當作聖戰的對象,或者遭受精神上的歧視。四是在開始時通過武力擴張征服來強製改教。
從上麵可以看出,伊斯蘭教不夠“圓融”,缺少和諧,造成了內部不團結,也無意於全人類的友愛和團結。
其次,從伊斯蘭教的效果上來看,沒給伊斯蘭國家帶來發展。
幾乎所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西亞的土耳其、沙特、敘利亞、黎巴嫩;北非的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中亞的伊朗、阿富汗;南亞和東南亞的巴基斯坦、印尼、馬來西亞,大都在內耗和外戰中消耗了國力,而沒有集中精力發展國家經濟,如果沒有石
油等天然資源或地理優勢,很多國家會和阿富汗一樣赤貧!
伊斯蘭教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社會統治地位,和它與生俱來的排斥其他文化的頑固態度,使它成為一個封閉、狹隘的圈子。這種宗教文化如果能自足也好,可是由於內部教義的解釋不同,他們自己也不能自足。現在世界上還能堅持政教合一的,隻有伊斯蘭教國家。基督教的長處是它在曆次的宗教改革中不斷順應時代發展;佛教的魅力是它能夠在清心寡欲中自足;而伊斯蘭教就積重難返,在傳統與現實;落後與進步中艱難地掙紮,付出了很多傷人和自傷的血的代價。
對伊斯蘭教的認識
從這兩方麵的比較可以看出,伊斯蘭教文化的落後是必然的。我們必須認識到,伊斯蘭教是伊斯蘭國家人民的精神生活體現;代表了他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伊斯蘭教滲透到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之深之重,是宗教傳統影響不深的我們難以想象的。伊斯蘭教是那裏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本。
一個文明的先進與落後都是相對的概念。我們抨擊伊斯蘭教的落後時往往舉出“一夫多妻”的例子,其實這在伊斯蘭教創建之初是進步的。當時流行的是對偶婚,兩性的結合比較鬆散,夫妻不是獨占的同居。穆罕默德用“天啟”禁止“蒙昧時代”的舊俗,嚴厲譴責“陷於奸淫”的“惡劣”男女,鼓勵建立穩定的一夫製家庭,為確定親生子女身份和繼承權掃清障礙,奠定了阿拉伯社會在氏族解體後建立穩定的父係家庭的社會基礎。但是,如果一個文化缺乏審時度勢的變化,停滯不前,就會落後。“一夫多妻”在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轉變中是進步的;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中就落後了。這也難怪,二戰前,許多伊斯蘭國家(如沙特)還在奴隸社會,忽然間變成民主共和國或者社會主義國家,相距甚遠的意識形態的跨越,必然導致一些文化衝突。
宗教改革勢在必行,阻撓改革,逆時代潮流而動的“原教旨”主義是一種反動和倒退。這對於伊斯蘭國家本身是最嚴重的災難;對於人類的共榮和團結也是種災難。
如何看待文化衝突?
伊斯蘭教借鑒了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許多教義,而且穆罕默德把自己和耶酥、摩西都稱為真主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在建教之初也許並沒有想和基督教對立起來,可為什麽後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發展到勢不兩立呢?記得以前學世界曆史的時候,書本上似乎對十字軍東征譴責得更多些,認為是基督教對伊斯蘭教借宗教複仇而進行的利益掠奪。現在看書才發現,十字軍東征的起因之一,是因為具有宗教狂熱的哈基姆哈裏發的宗教迫害政策。盡管他的生母是俄羅斯正教徒,他的兩個舅舅,一個是亞曆山大主教,一個是耶路撒冷主教,他還是下令拆毀8座基督教堂;強迫基督教土和猶太人穿黑袍,隻準他們騎驢,不許騎馬;基督徒在公共澡堂中,要露出掛在脖子上的十字架,猶太人要露出帶鈴的頸箍……十字軍東征的確是師出有名啊!
在中世紀,兩教之間實力相當,還可抗衡。19世紀後,基督教就強大了。原因無他,一是基督教國家的科學文化、政治經濟飛速發展;二是基督教對自身進行了改革,基督教國家逐漸從政教合一的國體中擺脫出來,宗教信仰自由成為人權的象征。而伊斯蘭教幾乎沒有什麽變化。盡管宗教改革不斷,但改革派總是被保守派打擊和削弱;內部宗教紛爭不斷,也使他們失去了發展政治經濟的時機。一步落後,步步落後。伊斯蘭文化的悲劇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