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 小傳 zt
(2009-08-06 12:45:56)
下一個
·蘆 紫·
故鄉懷遠荊山東麓有一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或抱玉岩,相傳是從前卞和抱璞泣血之處。洞石青翠圓潤,可容數十人,且冬暖夏涼,唐宋以來遊人題詠不絕,唐人胡曾《荊山詩碑》雲:“抱璞岩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聲啼,疑是荊人哭未休。”蘇東坡詩曰:“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刖人有餘坑,美石肖溫瓚。”附近還有采玉坑,濯玉澗,鳳凰池等名勝。故事最早載於《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時,楚人卞和見鳳凰棲於石上,民諺: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大異之,遂獻石於楚厲王,厲王以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複獻之,王以為誑,刖其右足。後文王即位,卞和抱璞痛泣,三日三夜,淚盡繼之以血。文王聞之,使玉匠剖璞,果得寶玉,感其忠,憫其刑,賜名為“和氏璧”,封侯,卞和辭而不就,歸隱以終。
卞和,斷雙足不改其誌,封侯爵不動其心,為後人留下一塊希世珍寶和氏璧,千古高風,彪炳史冊,萬世景仰。三千年風雲變幻,滄海桑田,那塊和氏美玉的命運又是如何呢?據《戰國策》,從楚文王起,和氏璧就是楚國鎮國之寶。楚威王時在一次賞玉大宴時被人乘亂偷走,張儀成了重點嫌疑犯被審問拷打。張儀獲釋後逃叛到秦國並當了丞相,派兵滅楚,報了一劍之仇。據《史記》,後來,和氏璧流傳到了趙國,為趙惠文王所有。秦昭王聞之,願以十五座城來換此玉,就有了成語“價值連城”。藺相如攜璧赴秦,秦王見璧愛不釋手,卻不提十五城的事,藺相如假稱玉有瑕,要回玉璧,不惜玉石俱焚,當庭力爭,終不辱使命,保下玉璧,連夜送回趙國,“完璧歸趙”。見過美玉的貪婪秦王哪肯罷休,遂起兵滅趙,把和氏璧占為己有。趙王何辜?懷璧其罪也!
秦始皇嬴政英明神武,掃蕩六合,一統寰宇,成為千古一帝。雖是風光已極,但內心卻惶惑不安。因他老娘趙姬不貞,外麵不少野男人,多有人說他是呂不韋的野種,加之黃河泛濫,彗星出現,謠言大盛,嬴政的合法地位受到質疑。嬴政心中靈光一閃,在這塊天下聞名的和氏璧上動開了腦筋。他命玉匠把和氏璧琢磨成四寸見方的玉璽,上鐫五龍絞鈕,並刻上李斯的“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從此和氏璧成了秦始皇的寶印,是天授皇權的象征。那時的老百姓好糊弄,都相信了嬴政是真龍天子,流言遂止。不久嬴政的龍舟在洞庭湖遭遇風浪,危在旦夕,嬴政狗急跳牆,掏出玉璽扔到湖中,果然是希世珍寶,湖上傾刻風平浪靜。風浪雖彌,但和氏璧卻由此失落。八年後,嬴政出巡,在華陰道上有神仙又將此傳國玉璽送回。不久,秦亡,隻當了46天皇帝的秦三世子嬰跪在鹹陽道上,把玉璽獻給新主劉邦,高祖為了顯示與“舊社會”的不同,改其銘文為“受命於天,既壽且康”,稱之為漢傳國玉璽。
後王莽篡位,向太後要玉璽,太後大怒,以玉璽擊之,觸地崩壞一角,王莽命人以黃金鑲之,雖工藝精巧,終留下殘缺之憾。莽兵敗死,玉璽複歸漢帝劉玄。三年後赤眉軍殺劉玄,奪玉璽,立劉盆子,後赤眉兵敗,把玉璽獻給劉秀。東漢末,天下大亂,少帝出逃,玉璽失蹤。後董卓作亂,孫堅攻入洛陽,見一井中有五色雲氣,從井中撈出一自盡宮女,發現其頸上的錦匣中竟是傳國玉璽,大喜,以為天命所歸,將來可稱帝,但被人私告袁紹,來向他索要,孫不給,反目成仇,孫引兵歸,路遭劉表攔擊要玉璽,孫堅被殺。幾年後其子孫策把玉璽押給袁術,借得三千兵馬,打下江南半壁天下。袁術得玉璽後狂妄稱帝,不久兵敗死於壽縣,玉璽複歸漢獻帝。
後來漢“禪讓”與魏,曹丕使人在玉璽上刻隸字“大魏受漢傳玉璽”,這樣玉璽上就有十五個字了。後三國歸晉,玉璽又“禪讓”到晉武帝手中。四十年後,前趙俘晉懷帝,搶去玉璽,二十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又在璽上刻“天命石氏”四個字,玉璽上就有十九個字了。又是二十年,冉魏殺盡石勒子孫,奪得玉璽,但被晉將騙走,複歸晉。又經曆了南朝宋齊梁陳的紛爭,玉璽顛沛流離,終於一統於隋。隋亡,蕭後攜玉璽遁入突厥。李世民繼位後,因無玉璽,寢食不安,派李靖伐突厥,迎回蕭後和玉璽,大喜。唐末,朱全忠廢唐哀帝,奪玉璽,建後梁。十餘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玉璽又歸唐。十三年後,石敬塘引攻占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自焚,流傳一千多年的傳國玉璽和氏璧再次地消失。
後周時,趙匡胤一杆鐵棒,打天下四百軍州都姓趙,大宋朝興。但無傳國玉璽,底氣不足,隻的用後周仿製的“皇帝神璽 ”玉璽聊以自慰。誰知到了宋哲宗時,有個叫段義的鄉下人種田時發現一玉璽,送到朝廷,哲宗大喜,招來十三名大學士開個鑒定會,認定此乃和氏璧傳國玉璽也!宋朝皇帝這下又神氣起來,可沒神氣多久,金兵破汴梁,欽徽二帝連同玉璽都被掠往金國,傳國玉璽從此失蹤,有記載,1294年,玉璽再現元大都,後來元順帝貼身帶了玉璽遠躥北國,但後來即下落不明,成了千古之謎。
小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稱帝後,因出身微賤,更需要這塊玉璽來撐腰壯膽,就派徐達常遇春萬裏奔襲,追擊遠遁漠北的元軍殘部,滅元,其目的即在找回傳國玉璽,但卻無功而返,在掠回的所有珍寶中沒有傳國璽!成為朱元璋一生的三大憾事之首:“少傳國之璽”。少了玉璽這塊硬梆梆的“腰牌”,皇帝就“名不正,言不順”,好像是無駕照開車的黑戶草頭王,坐在龍椅上也心虛氣短,像是“小娘養的 ”,被人譏諷為“白板”皇帝。自從秦始皇琢璧為璽,傳國玉璽就成了江山社稷的標誌,無上皇權的像征,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國之重器,或曰皇帝的身份證。得玉璽者得天下,天命所歸;失玉璽者失天下,氣數已盡。得玉璽者,趾高氣揚,麵南稱孤;失玉璽者,垂頭喪氣,惶惶然不可終日,如同大觀園裏賈寶玉戴的那塊通靈寶玉。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明清兩代,都不斷有為皇上分憂的臣民“發現”傳國玉璽,獻給皇上,但皆偽造仿造之贗品。乾隆帝得一玉璽,晶瑩光華,一角鑲金,銘文俱在,狀極似傳國璽,雖知其偽,權以假當真,聊勝於無吧。就是這枚假璽在溥儀皇帝被驅逐出宮時也失去蹤跡,馮玉祥多方追索亦無下落。好在是共和了,皇帝已成為曆史名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作為黃帝信物的傳國玉璽也就不大要緊了。
連假璽都蹤跡全無,那和氏玉璽就更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頭茫茫都不見”,淹沒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之中。從春秋時卞和發現美玉到元末玉璽失蹤,風風雨雨,曆時兩千多年。見證了百代興衰的和氏璧傳國玉璽,你在哪裏?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正當世人皆以為傳國玉璽已經永遠消失了的時候,突然爆出一驚天新聞:傳國玉璽又現身了!故事如下:
“2004年8月,在莫斯科切爾基佐夫大市場內,一位中國留學生,從幾個蒙古人的手中,弄到了一枚奇特的印璽。憑著自身的文物鑒賞知識,他認定這是中國古代的印璽。經過艱難談判,最終把這件東西買了下來。之後,通過文物專家對其印文的破解以及熱釋光檢測,確認這就是兩千餘年前的秦王玉璽!”
這消息真是大快人心!但是真是偽,還須進一步鑒定,畢竟“玉璽現身”的故事太多了,而今天的造假技術也早已到了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境地。可此璽出自蒙古人手,與當年元順帝逃往蒙古至少有地點上的吻合,但願這枚玉璽就是咱們祖宗傳了三千年的國寶,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能有眼福看一看這神乎其神的寶貝到底是個什麽樣子。
傳國玉璽是什麽樣子?古籍中從無詳細描述,更無照片錄像留給後人觀賞,據傳說是純白色的,也有的說是青綠色,想來不過是一塊是塊美麗的石頭而已,從科學上說就是矽酸鹽結晶,那瑞氣千條五色雲氣等說法是不靠譜的。可就是這塊小石頭,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圍繞著這塊小石頭,悲歡離合,陰謀詭計,你爭我奪,殺伐征戰,刀光劍影,腥風血雨,演繹出整整一部兩千多年的中華曆史,俺那鄉賢,卞和老爺子若地下有知,是否會為他的不肖子孫們慟哭淚盡,繼之以血?哀哉,卞和!痛哉,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