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步子放慢了下來,有些空閑讀一讀書單上的書。
糖葫蘆,是西木人兄對唐魯孫先生的戲稱,他被評為“華人談吃第一人”,他自稱“饞人”,所寫的飲食筆記詳細介紹了在民國時期,上至清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飲食生活片段。在他的筆下,我似乎又聞到了北京隆福寺奶油炸糕的香味,又聽到了烤肉宛的古董支子上羊肉滋滋做響的聲音。
唐魯孫先生博識廣記,他心中的“吃”不僅僅隻是菜肴的美味可口。因為能成就一道經典美食,需要的還有掌勺的大師傅、仗義敢當的大掌櫃和那些傳奇吃客的故事。
如果說《東京夢華錄》是一部描述北宋人的飲食起居筆記,那麽他筆下的《中國吃》、《天下味》就是一部民國時期人們的飲食錄。說唐魯孫先生的“吃”筆記為民國飲食文化的第一手珍貴資料確實名副其實。
正如所有的曆史一樣,有些東西我們隻能從文字上來了解和想象。他書中記載了一道“茉莉竹蓀湯”,隻得其名,不知其味,我向來好奇,這個周末閑來無事,又正值茉莉新開,可以研究研究這道菜啦。
“竹蓀”,是一種長在竹子根部的菌,有著長長的裙衣,像女士的裙擺,所以竹蓀又稱菌類皇後。野生竹蓀是珍貴的食材,慈禧太後為求長生不老曾動用官兵千人才尋得“長裙竹蓀”若幹。它具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微量元素,有降低膽固醇和高血壓的作用。
“茉莉花”能生津止渴,清肝明目,所以“茉莉竹蓀湯”光從名字上來看就是一道養生保健湯。
唐魯孫先生在書中如是記載:
“東興樓二掌座劉喜兒,原來是李蓮英家的小幫廚。他在東興樓做了一道清湯竹蓀加了鮮茉莉花,備受食客稱讚。”“後來轉到泰豐樓,碰巧宋明軒吃了他的茉莉竹蓀湯,他做的茉莉竹蓀湯有花香而無熟湯子味兒,宋明軒極其愛喝。所以在二十九軍駐紮平津一帶時期,茉莉竹蓀湯算是一道時髦菜,可出過一陣風頭兒呢!”
清湯熬製,各家有高招,中餐講究用素菜,其中香菇用來提鮮;西方講究用骨頭熬製,用胡蘿卜、蘑菇來提升口感。我選用了上好的排骨,飛水後用鑄鐵鍋熬製,加枸杞加香蔥,待到湯水變濃厚時去掉排骨,然後加入竹蓀再熬一刻鍾,最後出鍋的時候撒上茉莉花。
飯菜做好了,小雨已經轉成中雨,雨水從排水管中叮咚落下,竹蓀在口中吱喳作響,我想這種美妙滋味可與廬雪庵內烤鹿肉有一比呢!
這正是:
唐魯孫妙評茉莉竹蓀湯
藍婆婆細品民國老菜方
成品展示:
周末做了一道茉莉竹蓀湯、一道醉豆腐、一道清蒸排骨、一道炒絲瓜,小飯桌擺一擺~
湯底材料
原材料展示,可惜新鮮茉莉花被鳥兒給吃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