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把目光投向民間
(2009-09-22 09:47:04)
下一個
把目光投向民間 by 閣老
我喜歡收藏,尤其喜歡收藏字畫。
這些年漂流世界各地,捎帶著收藏了俄羅斯、意大利、法國的經典油畫和現代藝術作品。相比之下,中國字畫還是我的最愛。
我這人有個怪毛病,收藏字畫,很少收藏名家的作品。
首先,我的眼睛從不盯著古代名家字畫,當然古代名家的字畫肯定是好東西,自漢唐以來,曆經二千年的大浪淘沙,反複篩選,流傳於世的肯定是精品、逸品。但是數量就那麽多,你很難弄到真跡。書畫市場上的東西,不知道被人梳理了多少遍,滄海遺珠絕無僅有,幾乎百分之百的贗品,犯不著化那個時間和精力。所以絕對不去潘家園的“鬼市”淘寶,也不去琉璃廠“海撈”,那片天空絕對不會掉下餡兒餅,那個碼頭一清見底。
其次,我的眼睛也不盯著當代的名家字畫。這裏麵有四個原因:
第一是當代的名家中,真正突破前人的大家可謂鳳毛麟角,可以說基本上是因襲前人的舊跡,很少創新,多半是摹仿之作。別看一些畫家標著“白石門下”、“苦老弟子”的標簽,那都是拉大旗作虎皮,銀樣蠟槍頭。
第二社會的浮躁和市場效應導致了書畫家的浮躁,真正靜下心來、執著於創新的人很少,逸筆草草,精品逸品少之又少。
第三有些書畫家出名以後,便固步自封,不再銳意進取,藝術語言越來越貧乏單調,作品呈現出明顯的貧血和缺氧。
第四一些所謂文化藝術界、演藝界名人的字畫,鮮有出類拔萃的東西,多半是附庸風雅之作。充其量是“票友”,鬧著玩兒的。
所以一般地說,名家的作品藝術含金量和其名聲絕對不成正比。別看他們的頭上有種種炫目的頭銜和美麗的光環,那都是虛的,不能代表他們的水平。
作為收藏家來說,收藏的是藝術,而不是收藏名聲。
由此,我的目光主要投向民間。因為在很多情況下,真正的好作品,真正銳意創新者是在民間,而不是在喧鬧浮躁的畫壇和書壇。
江西南昌的黃秋園老先生生前隻是個銀行小職員,畫了一輩子畫,不被人們賞識。老先生駕鶴西去,給兩個兒子留了一大堆畫。老大說燒了吧,老二說先別,趕明兒拿到北京請人看看。到北京琉璃廠請人一看,沒人敢定論,推薦他去中國美術館請館長劉開渠先生看。劉開渠是雕塑藝術家,看後說我說了不算,你請李可染先生看看,他說了算。李可染先生看了半晌不語。這黃家老二心裏直發毛,大著膽子問李可染:李老,咱家老爺子的畫到底咋樣啊?李可染隻說了一句:畫得比我好。
就這一句話,決定了黃秋園先生身後的榮譽。
無獨有偶,湖南懷化師專的易圖境老先生多少年來也一直默默無聞,差點淹沒在滾滾紅塵之中。直到八十年代末才被人們認識,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個展,被人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寫意大家”。 他的大寫意花鳥畫既筆墨厚重、蒼豔老辣又質樸自然、情趣萬千,他大膽地用濃重的色彩表現對象,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獨創的藝術道路,創造了崇高壯美的焦墨重彩畫風。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黃永玉先生參觀易圖境畫展時題詞“雄強蒼古”予以讚譽;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劉勃舒在《易圖境國畫研討會》上感歎道:“坦誠地說,作為一個畫家,我認為這幾年在寫意花鳥畫方麵,沒有看到像易老這麽好的畫家,他是一個超越!”;中央美院美術史係主任、著名美術史論家薛永年專門著文稱頌道:“他的大寫意花鳥畫比之前人顯得更加蒼勁、更加拙厚、更加熱烈、更加奇譎、也更多抽象意味”;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著名畫家周韶華說:“易老的花鳥畫改變了中國花鳥畫的格局。與以往的花鳥畫比,有非常大的突破,表現的是一種大氣象、大格局、大境界。”
有朋友問我在民間收藏到好東西沒有?
那當然有,如果有緣,你到北京,來我家看看藏品,和時下鼓噪的名家作品比較一下,就會明白我為什麽把目光投向民間。
進入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