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若一生

希望每一天都能吃得下、睡得著、走得動……
正文

夏日養生絮語:溫風至極小暑來

(2009-07-07 12:06:24) 下一個

 今日小暑。《黃曆》: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至極點,故名。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禮》曰:小暑之日,溫風至,後五日蟋蟀居壁,後五日鷹乃學習。

    一候溫風至。至,極也,溫熱之風,至此而極矣。小暑的到來,意味著進入了炎熱季節,但還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
   
二候蟋蟀居壁。《禮記》注曰:“生土中,此時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 
        三候鷹始摯。原為鷹乃學習,“習”字本義是“初生的小鳥拍打著翅膀反複地試飛”。甲骨文中最早的“習”字刻畫的是一對翅膀,《說文解字》示:“習,數飛也。”後《元史誌》改之為鷹始摯。摯,搏擊也。

    蟋蟀、鷹皆隨陰迎陽之類,二三之候,意思是說在炎熱的夏季,一些喜陰的生物也初長成,隱隱地昭示了肅殺的秋天也將要到來。
 

    從小暑到立秋共計
30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這段時間炎熱多濕。那麽在此炎炎夏日,人們應當如何養生消暑呢? 

    精神調攝第一:心定自然涼。
 

《內經》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調寒暑。” 小暑之季,氣候炎熱,按中醫五髒主時,夏季當為心所主。因此應當靜心養性,顧護心陽,才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中醫認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皆自外而來,可以通過影響人體情誌活動導致髒腑的生理、病理變化。有研究表明:人對熱的耐受力是與情緒有直接關係的。在中暑的人中確實有16%的人與不良情緒有關,這在醫學上被稱作“情緒中暑”或“夏季情感障礙症”。
   
心者,君主之官也,五髒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髒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之說。心神妄動則易精神渙散,氣血運行不調,人體陰陽失衡,容易感受外邪而致病。因此,夏季養生精神調攝當以“心定”為要旨。

借用道家的一個比喻:心緒如一杯渾濁的水,放著不動(定),經過一段時間(靜),渾濁的雜質沉澱下來,終至轉濁為清(涼),成為一杯清水。定心、靜心、清心既是修煉的過程,也是養生、得道的法門。

飲食攝生第二:惟其常也,大凡快意處,即是受病處。

夏至以後,秋分以前,外則暑陽漸熾,內則微陰初生,應當顧護脾胃,勿過食肥甘油膩,亦勿貪食生冷瓜果。

夏為苦,按照五行屬性,五味對應五髒: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鹹生腎。常見飲食調養無外扶衰、乘旺而已。此類論述頗多,不再贅述。謹記《抱樸子》所說:“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傷心,甘多傷腎。”無論四時,五味不可偏多,一定要考慮個人的體質差異。

談了“食”,就再說說“飲”。

中醫認為:夏日伏陰在內,熱飲得有微汗為最妙。飲宜暖,熱飲是為了助陽氣,符合“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
 
    首選的飲品:熱茶一杯。
    據有關試驗表明,熱茶的降溫能力大大超過冷飲製品。茶葉中富含鉀元素(每100茶水中鉀的平均含量分別為綠茶10.7毫克,紅茶24.1毫克),既能解渴又可解乏。
   
其次,還可選用各種藥食同源的消暑湯或粥。在我國廣東尤其在珠三角一帶的民間,在小暑大暑之日,常用荷葉、扁豆、苡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燈芯花等藥味煲成消暑湯或粥,以消夏解暑。

最後,用《仲夏》一段文字作為本篇結語:
   
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征。律中蕤賓。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蜋生。鶪始鳴。反舌無聲。天子居明堂太廟,乘朱輅,駕赤騮,載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觕。養壯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