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新經濟基金會的組織(New Economics Foundation)2006年曾發表過一份幸福星球指數(Happiness Planet Index)的報告, 其中排第一位的是南美的哥斯達黎加,中國排第20位,美國則在143個國家中排到了114名。
各種各樣的“幸福指數”我們也見了不少,但是這份報告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不僅考慮了不同國家裏人民的感受,也把每個國家對生態的影響計算在內。正如它的網站上所聲明的,這份研究不是要找出最幸福的國家,而是用最小環境代價得到幸福的國家。
它根據的是這樣一個公式:
即人均壽命 * 生活滿意度 / 生態足印,其中α和β都是為了統計需要所加的常數。所以要在HPI裏得到高分,一方麵提高人均壽命和生活滿意度,另一方麵要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雖然在分子上得分很高,但是由於高耗能支持的經濟使其排名進入了倒數行列。換言之,一直以來我們都在關心人類自己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而科技的進步是我們有能力製造足夠多的商品來消費,卻一直沒有定量地衡量過“我們的星球快不快樂?” 而從下麵這幅圖可以看到,多數地區都已經亮起了“紅色警報”:(從綠色到黃色到紅色,依次代表good到poor)
反映在坐標係中,左上角為理想區域,而右下角則是低滿意度和高汙染,可以看到大多數國家特別是工業化國家仍然在紅色區域裏掙紮:
該報告還從時間軸上對比了一下同一國家GDP增長前後的幸福指數,縱軸是幸福度Happy life years,橫軸是生態足印:
比較一下會發現,很多國家(比如中國)在生態足印增加後,人的幸福感反而下降了。這大概也是工業社會的弊病之一:在基本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後,更多的選擇反而會帶來空虛和焦慮。這份幸福指數並不是要讓我們退回原始社會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而是提醒我們應該提高“快樂的效率”,避免無謂的能源浪費。這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從《京都議定書》,到現在各國提上日程的對碳排放的立法,以及今年九月的哥本哈根會議,要走的路還很長,但至少比起對環境不管不問放任自流,我們總算選了一條正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