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無狂想地

曼舞飛絮的羈旅,小小的足跡漂泊在文字裏,隨心而來,隨緣而去,隨意而遊,隨喜而嬉,天地一痞。
個人資料
ling198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中國古代皇帝可有現代俺們小民吃得好

(2016-12-08 14:57:24) 下一個
 

舌尖上的炎黃

今天就讓我帶你著穿越時光,看看古人是如何吃的。
我們先來到炎黃堯舜禹的時代。我們先看看大地上有什麽東西可以吃!
地上長著五穀:黍、稷、菽、麥、稻。

黍、稷其實就是 黃米和小米,隻是大小不太一樣。菽,就是豆子。主食還行吧?
看看吃什麽菜?韭菜、苦瓜、蘿卜、苦菜、薺菜、豌豆苗、蓮藕、竹筍、枸杞等;調味蔬菜有蔥、蒜頭、紫蘇及秦椒、薑等。此外還有采集的各種野生菌類、木耳等。

肉類就是:牛、羊、雞、犬。靠近。河邊還有魚。


還行吧,作為美食家的你雖然少一點,但是畢竟是純天然的!

那怎麽做呢?先放到石臼搗去穀殼,

最早的蒸鍋——陶甑 zèng。其實就是把陶灶和帶眼陶器的盆結合在一起了,然後把五穀蒸熟。


有了主食,菜怎麽辦?什麽你還想喝稀飯。就用鬲(gé ),官方發音是(li),如下圖,底下填柴,可煮稀飯,可以煮菜,煮稀飯。
 



肉怎麽處理呀?別急,看圖。陶鼎呀,專門燉肉的。




對了,告訴你一下,陶罐是裝五穀的,陶甕是裝水的。別的就不解釋。
畢竟你從五千年穿越過來的,很不容易,好客人想方設法讓你不能老吃煮的吧,於是他們就用了別的法來加工食材。
炮:鑽火直接烤果子、肉類;

煲:用泥裹果子和肉類後進行燒烤; 

炙:把肉割成小片串起來燒烤; 

烙:用燒紅的石子把食物燙熟 ;

焙: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麵炒熟;

熬:將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在水裏再移到火上煮

 

吃飽了吧,吃點水果消消食吧。上水果!

還真不少呢,海棠果、沙果、梨、桃、李、梅、木瓜、枳(小桔子)、橘等。

別忘了,還有飲品,你看聰明的他們把各種花卉可以入茶、釀酒,如茉莉、玫瑰、芍藥、薔薇、茱萸、玉蘭、菊花、金銀花、桂花、臘梅花、百合花、桃花等。花卉還可以用來製作各類糕餅飯粥,美味佳肴、製醬,甚至可以直接食用。這時人們已經造米酒了,但是畝產太低,畝產二三百斤,釀酒費糧食,所以,用花果酒替代。

 

此時你完全沉浸在大自然賜予人的美味之中。

唯一不足之處,那時候就沒有案,所以,吃飯隻能在地上吃,或者放在大石頭上。



烹,指用火加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蒸穀為飯,烹穀為粥”,首次因烹方法區別食品。
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調,就是用鹽。烹調一詞從此產生。


舌尖上的周天子--------夏商周


你戀戀不舍告別了大自然的吃法時代,來到夏商周。這時候,你發現,這個時代吃是很有講究的。
首先吃的東西就增加了很多。
新培植出來的糧食作物非常多,如在過去的基礎上新增了”梁“、”菰米“等;肉類則更多,僅從殷墟挖掘出土的六千多件動物骨骼中,就含哺乳動物二十九種; 蔬菜除了韭、蔥、白菜和蘿卜,還有芥、瓜、蔓青、芹菜等二十多種;水果除了桃、李之類,也新增栗、桑、杏、棗、柚等近三十種。天呀,你想想在現在你平時吃的什麽,無非就是米麵肉,就是豬雞魚牛羊,蔬菜就那幾樣。你現在優勢感再一點點的減退!


先看看做飯的家夥吧,這些可全是青銅的





老百姓用什麽?



貴族當然用這個了。

 



其次做法吃法不一樣了。
首先看看放食物的器皿,就不一樣。那就開始講究了,就得用這些禮器!

先在你麵前擺個桌子吧。



然後端上主食,用什麽裝呢?

西周主要用的





 

西周後期用的,很精美吧!




 

吃的時候別忘了祖宗。

 

 

再看看酒具吧。用什麽裝酒呢?先看看酒瓶是什麽樣子的。

 

用這個裝酒大器吧

 


還有這樣的酒瓶:

 


最高場合用這個酒瓶

 




再來看看用什麽酒杯。

 

這酒杯上檔次,不過就有些太沉太大了。

當然也有小酒杯了。




不過後來就變得越來越小了。


這些食器酒器那可是禮器,那不是我們平常的吃飯時候,那時就是一個禮儀!

 

所以的禮器全是按有等級的!一般人可不敢亂用!

 

一整套飲食禮儀,大體分為鼎食之禮、待客之禮、入席之禮、飲酒之禮等。

 

這時候肚子早就咕咕叫的你,就盼望著早點吃飯吧。周天子一見你是從現在社會來的,就把你當成了貴賓,本來混知乎的一個平民屌絲居然受到了最高禮儀的待遇-------鼎食之禮!



根據《周禮·天官·膳夫》和《禮記.內則》的記載,把文言翻譯成大白話,描述一下你吃飯的經過!
 

吃前,首先祭祀祖宗!餓的眼花的你就像現在人開大會一樣,完成各個繁複的程序!

總算可以開吃了!

首先編鍾響起,奏樂!鍾鳴鼎食!

 

 

尊貴的你此時可是天子的待遇!天子八佾(八人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

看看,64個為你奏樂。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想當初,魯昭公隻用六佾,而臣子季氏設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氣的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你夠排場吧!當然這還不能體現你的尊貴的地位!

 

吃飯時候,你在周天子的左邊麵南坐下,這就是“尊者以酌者之左為上尊”,常言所謂的“虛左以待”。

可是平時不吃飯的時候,你可要在天子的右邊,方顯尊貴!

 

一下在你麵前,擺上了九鼎八簋九俎二十六豆(周天子待遇),想象一大堆食物和器皿大小高低錯落小山般擺在你的麵前,那恢弘場麵,讓你樂的合不上嘴!你再看看下麵,大夫五鼎四簋五俎八或六豆,士三鼎二簋三俎(而一般百姓則嚴禁用鼎)。

 

不僅禮器不一樣,食物也不一樣!你的九鼎裝著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

卿或諸侯的七鼎食物是牛、羊、豕、魚、臘、腸胃、膚;大夫五鼎是羊、豕、膚(切肉)、魚和臘等。

此時你看著麵前這盛大的飯局,欣賞著歌舞,心中好不得意,不僅哼起“翻身農奴把歌唱”的小調!

 

這時候,除了鼎裏的,還有飯菜,這就是"周代八珍"。

由2飯6菜組成:"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裏脊肉)、"漬 "(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幹)、""(燒烤肉油包狗肝)。

 

你覺得怎麽全是肉呀,這樣一般。還是蓋澆飯,此時你的心中略微失望!

 

但是你要知道配光一個拌飯的醬就有一百二十種!夠矯情了。這一百二十醬包括醢(音“海”,肉醬)六十甕,醯(音“西”,醋)六十甕。共五齊、七醢、七菹、三臡等品種。五齊,是指菖蒲、牛百葉、大蛤、豬腿、蒲菜這五種碎做的醬。七醢,是指多汁肉醬、蝸牛、蚌、蟻卵、魚、兔、雁這七種肉醬。七菹是指韭、韭花、蓴菜、冬葵、芹、苔菜、筍這七種醃菜。三臡是指麋、鹿、獐製成的三種肉醬。

 

炮豚、炮牂:煨烤炸燉整隻乳豬和羊,做法頗為複雜。把小動物去了內髒,腹中填滿紅棗,裹黏土火烤。烤幹黏土、剝去,再裹米粉糊,以油脂漫過肉身煎肉,然後肉拆成薄片,隔水加熱三天三夜,最後以醬醋調味。煨烤保留了食物的汁水和鮮味,油炸帶來酥脆的表皮,隔水加熱帶來鮮嫩酥爛的肉質。

 

搗珍:取牛、羊、豬、麋鹿、獐等動物的裏脊肉,反複捶打,烹熟後去筋膜,以醬醋調味。把新鮮牛肉逆紋切成薄片,用酒醃漬一夜,以醬、醋和梅醬調味。這幾乎就是古代版料理了。

 

熬 :取牛、羊、麋鹿、鹿、獐肉,反覆捶打,去其筋膜。攤在葦席上,撒薑、桂皮屑和鹽,曬幹可以直接食用。如果想吃軟的,也可以用肉醬煎一下食用。

 肝:用狗網油烤熟狗肝,然後加小塊狼脯脂油,熬成厚粥。這個有點重口味,挺不清真的了。

 

當你慢慢享受完這些美味,的部分就結束了,開始的部分了!就是喝酒!飲酒之禮了

 

哎,首先又是一堆酒器擺在你的麵前!

盛酒的器具有:尊、壺、卣、彝、罍、缶等。

飲酒的器具有:爵、觶、觚、觥等等。

 

隻不過酒不是現在蒸餾製做的,而是屬於釀製的米酒。度數很低,口感我猜想就像醪糟。反正喝了不上頭!當時人們吃“五穀”——黍、粟、麥、稻、高粱,最常見的是黍和粟,但地位有天壤之別。黍是釀酒原料,格外受貴族待見,平民等閑享用不到,這就是“貴黍賤粟”之風。

 

首先,你和周天子地位平等,你兩喝前,先彼此要相互跪拜 ,然後入席。底下的諸侯臣子侍飲,先行向你兩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

然後在經過禮儀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的酒辭;最後仰杯而盡。

 

先是天子向你敬酒,經過四步,一口氣喝三杯,酒才好不容易喝到嘴裏。然後大臣再向你該個敬酒,每次還得經過四步,但是這酒辭可不能一樣(叫酬)。然後你再回敬周天子和群臣!這過程大家都隻能看著你該個敬完,誰也不能亂說自己喝(叫酢)。

 

等這儀式完了,你也喝的差不多了,隻是覺得肚子漲,但是還不太醉!

這時候底下人就可以自由喝了!他們之間敬酒(叫酬),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無論是誰,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 “ 避席 ” ,起立。

 

喝多了,可不能耍酒瘋,那可是失去禮儀的。大家就這樣溫文爾雅的慢條斯理喝呀、喝呀......,當你喝的太多了,或者開始耍酒瘋了,旁邊就禁酒官,就提醒你,製止你了。

 

如果你要是酒鬼,想喝酒不要去周朝,應該去商朝,在周朝這時認為夏商的滅亡就是喝酒縱欲造成的,所以平時不讓喝,否則殺頭!這時就有第一部禁酒令《酒誥》,要求有官守、有職業者隻能在祭祀時重大場合時才飲酒,但也不能超量,更不能喝醉。

 

你是不是感到不痛快!你想胡吃海喝,大快朵頤,還真的去商朝吧!也不知為什麽,商人的吃肉喝酒條件反而比周人好得多,富裕的多。到了西周後期,春秋戰國這一階段反而是肉食品相對緊缺,糧食、蔬菜是老百姓的主要食物,畜產品遠離了千家萬戶。隻是,在上層社會仍保留著食肉的傳統。因此,貴族被時人稱為“肉食者”。後期周天子有明確規定:即“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不過,基於當時盛行的敬老之風,孟子卻對此提出異議,他認為有條件的老年人可以破例,“七十可以食肉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真的下降了。(本人分析是因為人口增多,大量的土地都被開墾成農田,不象商和周前期一樣,有大量的閑地草地可以放養牛羊,供野生動物生長了)

 

作為聰明的你,一下在就明白了吧,在這個時期禮,在宴飲座製的嚴格規範下,人們根據各自的社會地位、身份及宗族關係等就席,宴飲進程因此而井然有序。統治者正是運用這種手段來強化社會秩序。就是因為它具有建構一個長幼有序、君臣有別、孝親尊老、忠君禮臣、層層隸屬、等級森嚴之社會體係的功能。

 

以後的中國飲食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周禮中飲食禮儀習俗,逐漸形成整套豐富細膩的飲食禮儀,蘊涵著深厚的孝、德、仁、和、義等理念。其中以周代王室的“周八珍”為代表,約有四五百種以上佳肴菜品,還有王侯貴族之家的家常美味佳肴,總計在千種以上。周代“八珍”的出現,標誌著我國烹飪形成為一門重要的藝術,顯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藝和食飲的科學性。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貴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珍"、"瓊林八珍"(科舉考試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來。

 

這時候,中國菜係也開始分了南北,整個華夏文明的吃的文化日漸區域化和豐富化。先秦的最高統治階級的吃飯可是那可要上升政治高度的,遠非後代可比!

 

舌尖上的秦皇漢武

 

我們接著穿越,來到秦漢事情。你先別著急和漢武帝一起吃飯呀,首先來到中華大地走一走。在中國的北方普遍種植小麥了,石磨在戰國已經發明,你看到是收割磨麵的場麵,好不熱鬧。

 

幾個村夫告訴你,大米可是上等細糧,以前可是有身份吃的,但是由於有了石磨,小麥磨麵易於做飯,便於攜帶,一躍成為上層貴族的餐中寵兒(中國以“粒食”改為“麵食”)。每家每戶飼養豬,取代牛、羊、狗的為肉中的主角。隻不過,此時羊肉卻位居諸肉之首,倍受時人青睞,被視為“上品”身價更高。我們現在從一日兩餐製變成了一日三餐製轉變三食),天色微明之後吃早餐(“寒具”),正午時刻吃“中飯”,下午三點至五點之間吃晚餐(“bū食”),但是太窮的人還是兩餐。但是聽說皇帝還是吃四餐的(《白虎通義·禮樂》:天子“平旦食,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晡食,少陰之始也;暮食,太陰之始也。)主要炊具由青銅向鐵質轉化。

 

下圖為出土的漢代青銅釜。破釜沉舟中的釜,已經由厚重趨向輕薄,由於薄釜的出現,使植物油用於烹飪, 炒、爆、涮就出現了。

你一邊走一邊感歎,秦始皇一統江山以後,現在農田水利、生產技術,使經濟發展很快,畜牧業、製陶業、冶金業和紡織業,上了一個新台階;你來到長安、成都等一些大城市,商業興起,出現了現的飯館旅店,餐飲業更趨發達。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在煉丹時候陰陽差錯的用鹵水點出豆腐,特別張騫通西域之後,香菜、芹菜、黃瓜、蠶豆、西瓜、葡萄、石榴、蒜傳了進來,烹飪原料、調味品種變多了,烹飪技術也顯著提高。

 

此時,仍然是分餐製,已經普遍開始用和現在差不多的筷子、盤、碗了,隻不過以漆器為主!

 

 

作為上等吃貨的你才不關心百姓吃的如何,你急於想吃皇帝的膳食。漢武帝親自接待了你。

到了宮廷,你才知道此時魯、川、粵三大菜係已經形成,北方主要以魯菜為主

膠東半島諸城前涼台漢代墓葬中的畫像“庖廚圖”,生動為我們展示當時廚房情景.

 



把圖與《齊民要術》相結合,自然可以還原一個古人露天做飯的場景,此時可以造曲、釀酒、製鹽、做醬、造醋、做豆豉、做齏、做魚、做脯臘、做乳酪、做菜肴和點心。其意義十分重大。豬、狗、羊、牛、魚、龜、兔家禽等肉食種類很多,做菜的方式,有醬、醃、糟、醉、蒸、煮等等,手段多樣。

做菜時分工明確:爐頭,廚師,負責烹蒸、炸;“砧板”,負責切菜、配菜料;“水台”,負責水洗、殺魚初加工;“上什”,“蒸鍋”、籠鍋”、水鍋”;, “走籠”負責搬挪、收集籠屜。打荷,協調上菜次序,製作造型;什麽都需要會,是“全能選手”。分工很細,有條不紊。

 

為了讓皇帝吃好飯,設定龐大的官吏係統,設少府職官:太官,湯官和導官,光一個太官令下設有七丞,包括負責各地進獻食物的太官獻丞、管理日常飲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皇帝一頓飯有3000奴仆忙碌。這陣勢,太大了吧。看著人山人海做飯的人群,你直咋舌:怪不得誰都想當皇帝呀。



漢朝禮製規定:天子“飲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漢武帝請你吃飯當然還是八珍八味。

這時口味以魯菜為主。魯菜三大派濟南菜、膠東菜和孔府菜。其中,孔府菜經曆的年代最久,文化品味最高,繼承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原則,當然是皇家菜首先。我們現在可能吃到什麽菜呢?

 

上菜!看看在現在民間,孔府菜最悠久的幾個菜品吧。

 

懷抱鯉

(圖片當然不可能是漢代了)此菜傳說春秋就有:大小各一的鮮鯉魚經紅燒而成。小魚麵向大魚懷中,大魚代表孔子,小魚代表孔子的兒子孔鯉,其墓葬在孔子墓的前麵,成為"抱子攜孫"的墓葬布局的格式。"懷抱鯉"即由此得名。

 

 

禦筆猴頭

海參作筆架,猴頭做筆頭,調味,蒸熟,澆汁。此乃孔府傳統宴席名菜,曆史悠久,很有皇家氣派和文化氣息。現在做法很多,大同小異。


 

詩禮銀杏
孔府傳統宴席最上等最傳統的一款傳統甜菜。孔子曾對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蜜汁雕成書本形狀,銀杏為字,此菜清香甜美,柔韌筋道,可解酒止咳。


(圖片為現在仿古品,秦漢書可是竹簡,大廚仿可不太像)

 

一品豆腐

這菜是漢代才出現的。(整塊豆腐挖洞填餡料蒸製而成)

雖然,現在對於這樣孔府菜這幾樣最古老的菜仿照可能不是當初的模樣,最古老宮廷孔府菜菜品和味道,但是想一想皇帝吃的,恐怕隻比這更講究了,隻能留給我們無限的遐想了。從中感到是不是很有文化內涵,所以,孔府菜號稱皇家菜品絕對實至名歸。

 

這時候不光菜品講究,吃出文化,更注意養生。此時已經注意了“五味調和”,包括“本味論”、“氣味陰陽論”、“時序論”、“適口論”,用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指導這一調和,什麽季節吃什麽味道,吃什麽菜,調和的最終結果要味美適口。

 

特別魏晉時候,《齊民要術》介紹了的菜肴的烹任方法,方式有醬、醃、糟、醉、蒸、煮、煎、炸、炙、燴、溜等,特別是“炒”已經出現。其中也介紹中藥與膳食相結合例子,無論皇家還是百姓都開始注重飲食的養生。

 

總之,漢代基本奠定了中華飲食習慣的基礎,魏晉時候,各種技巧、煮、、炒、、鹽、、醋、醬、酒、蜜、椒都已經出現,奠定了中式烹調技法的框架。

 

可對比此時期的世界其他地方,埃及、兩河、希臘等文明,吃的簡單,用具也較單一,相對而言,說我們是飲食文化一直居於世界領先潮流。

 

上文中有些問題學術界解釋尚不統一,例如粱究竟是什麽,鬲的發音,一些蔬菜例如大蒜的時間,部分禮器的年代作用、個別肉類做法等,尚有爭議,不在文中做出解釋。孔府菜幾道菜的曆史做法,根本沒有史料記載,隻能靠大家想象去複古了。謝謝合作。

 

舌尖上的唐宗宋祖

 

我們好不容易穿越唐宋,中國封建社會曆史的頂峰時期。我們的飲食文化也到了頂峰時期。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個時代,那就是窮極奢華!雖然在唐初宋初時期,提倡節儉,但那隻是一時的。

 

在此之前,史書對於味道記錄的幾乎沒有,我又不能瞎編,但是到了唐宋,我們總算可以說說我們最關心的味道了。唐宋的關於飲食的史料太多了,各種菜肴、點心、水果羹說成百上千不為過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有關文章,滋味被很多詩人也寫出來了,唐宋飲食豐富完全可以寫本書。所以我隻選其中趣聞軼事來寫,從窮極奢華這方麵談,想說明一個問題:現在的餐廳根本無法與那時皇家可以相提並論

 

先別說唐宋,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皇家飲食就開始變得非常奢侈。《世說新語》記載: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王濟以人乳喂豬,真是名副其實的乳豬,隻吃這小乳豬的豬腳,你可以想象一下,又嫩又勁道,毫無豬肉的腥騷之味,入口什麽感覺,司馬炎吃了大為驚奇:十分鮮美。更可惡的是還寫進書中,難免後世的帝王不去嚐嚐鮮。

 

無脂肥羊

《朝野僉載》中記錄了唐太宗的一件軼事:太宗有一次要用無脂肥羊肉做藥引子,既然肥,就一定有脂肪,無脂,就隻能是瘦羊。世上怎麽可以無脂肥羊呢?後來郝處俊對太宗說,是隋煬帝楊廣發明的無脂肥羊。牽五十隻羊,讓羊看著自己的同類被一隻一隻地殺死,殺到最後一隻的時候,那隻羊的脂肪細胞被嚇破了,流入肉中,就成了無脂肥羊。唐太宗聽聞後覺得太殘忍,就取消了的念頭。想想楊廣吃起這羊肉,肥而不膩,肉中留香,不知是什麽樣的美味。我等現在人隻能想想罷了。

 

五味烤鵝

《朝野僉載》記載:武則天稱帝時,其男寵張易之吃鵝鴨。張易之專門命人做了一個大鐵籠,,先將鵝或鴨子送進籠子裏。籠中放著一個大火盆,旁邊另放一個銅盆盛著五味汁。鵝、鴨繞著火走,渴了就飲汁,最後是“表裏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而死”。由於鵝、鴨死前喝了大量“五味汁”,五味已深入到它全身每個部位,所以,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這種烤鴨烤鵝,肉的柔嫩新鮮味道如何,也隻能靠想象了。

 

蔡京吃蟹黃包

 

宋徽宗朝的宰相蔡京愛吃蟹黃包,《宋史》說“包子廚中縷蔥絲者都自有專人”,包子餡的蔥絲專門的人都要有來挑揀切絲,想一想那包子的味道吧。

 

羊頭羹

 

南宋韓侂胄,在飲食上也講究。專門有幾個知名廚娘,其中一個製作“羊頭羹”,侂胄“尤重之”,每餐必用。“羊頭簽五分,合用羊頭十個”(簽即是羹),隻“剔留臉肉,餘悉擲之地”,隻吃羊臉的肉,別的都不吃。喝羹時,五斤蔥則僅“取條心之似韭黃者,以淡酒、醯浸噴,餘棄置了不惜”。這簡直直接吃最精華的部分了。

 

看看這幾樣食材,真是追求味蕾上的極致呀。當然正史隻是批評這些大臣,對皇家吃什麽還是秘密,不敢批評揭露,總要保持皇帝清正愛民廉潔的正麵形象吧,但皇帝對這些東西倒是看不上的,你就可以想象皇家禦膳的是什麽樣子了。

 

咱們先不說宋朝的皇家如何,貴族怎麽吃,就看看老百姓吃法,現在就幾個餐廳可以提供的?

宋代老百姓的火鍋。

《山家清供》記載宋代如何吃火鍋的:抓住野味,“山間隻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侯湯響一杯後,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湯、擺熟、啖之,及隨宜各以汁供。”用筷子夾著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熱氣蒸騰的湯水中一撩撥,馬上變出雲霞一般的色澤,再蘸上“酒醬椒料”製成的調味汁水,那入口感覺如何,自己想吧。現在我們哪有野味可吃?

 

百姓喝的早茶

宋代市民早晨習慣喝的是一種叫煎點湯茶,是茶葉和綠豆、麝香等原料加工而成。關鍵是天然麝香,知道現在麝香什麽價麽?八萬元左右一克!麝香有特殊的香氣,稍微有苦味,可以製成香料,也可以入藥。這是神經中樞的興奮劑,還能鎮痛,你可以想想這個茶的香味吧,喝了還能興奮,作為現在人這也隻能想想了。

 

《東京夢華錄》記錄生炒肺的做法:

汴京特色小菜。主料是動物的新鮮肺,獐肺為上,兔肺次之,一般都是用羊肺替代。
  把完整沒有破損的肺葉,用嘴咂盡血汁,再用涼水浸泡。再咂再浸。直到血汁去盡,肺如晶瑩如玉葉為止。把肺切絲,加入蒜末,快炒斷生,起鍋。真正知味的人,韭菜汁、蒜泥、酪(奶油)、生薑汁,加少許鹽,浸漬入味。為什麽用嘴咂,吸咂中,生肺被慢慢催熟,唾液中的一些酶,亦有一定的增鮮作用。以肺補肺,吃的是健康和原汁原味的鮮。

窮人吃魚蝦

南宋和唐朝一樣,開始禁殺耕牛,百姓很難吃到牛羊肉,特別窮苦的百姓吃豬肉也難,“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那他們吃什麽?南宋窮苦百姓吃螃蟹和蝦。"一日三四遷,處處售魚蝦”,《寶慶四明誌》卷4《魚類》記載南宋的水產更加豐富和便宜,吃這些水產品到了什麽地步。當時流行普通人流行吃洗手蟹,因為吃蟹的時候,把蟹殼打開以後,隻吃蟹黃,直接用手抓蟹黃吃,所以,要洗手,蟹肉是不吃的。甚至做麵食時,也把蟹黃放在擀平的麵餅,再卷起來蒸熟吃,反正那時大自然的恩惠很多,又不花錢,何必可惜,就像國民初年的上海,海鮮比米還便宜。太窮苦的草根為了填飽肚子隻能把蟹肉也吃了。如果你愛吃螃蟹、河鮮和海鮮,看著他們這樣奢侈的吃法,你的內心會有什麽想法?我要回宋朝,把蟹黃吃個夠!

光看看老百姓的吃法,你就明白了,為什麽一定要吃貨的天堂是在宋朝了,更別提皇家了。

說了這麽多,那麽宋朝為什麽這樣好吃?
  這都怪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隻要不對國家政權構成威脅,你怎麽享受都可以。那些將領隻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吃上了。 

再者,宋代文官待遇真是好,有條件享受呀。看看宋朝詩人寫過多少關於美味的詩句。從這些詩句中你再去感受美味吧。因為網上一百度就有很多,我們就不再囉嗦。 

最後,宋代經濟發達,蘇軾的《豬肉頌》正好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所以,南宋朝上層以吃羊肉為主,不稀罕吃豬肉。而下層百姓吃豬肉。那時候豬肉,是土豬肉,哪像當今的豬肉。最窮的人隻能河裏抓螃蟹魚蝦充饑了。對於愛吃螃蟹魚蝦的我來說,看到《寶慶四明誌》時候,內心是崩潰的。
上行下效。在民間也漸漸刮起了“重吃”風。宋朝對外雖弱,但是絲毫不影響百姓的追求飲食的美味。
開封的老百姓可是不喜歡自己的做飯,早市繁榮便宜,直接上街去買。尤其到了晚上, 夜市更加繁榮,全民好吃,以名店為主,有專門承辦筵席組織的“四司六局”, 四司——帳設司、茶酒司、廚司、台盤司。六局——果子局、蜜餞局、蔬菜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吃飯的地點,除了皇宮外,可以選任何人的府邸和花園,哪怕是高俅和蔡京的私人花園。那風景如何?隻要你有錢,全給你辦好了。

宋朝的食具

至於吃飯的家夥更不用說了。宋朝五大名窯!這些瓷器,恐怕在現在社會中絕對是頂尖的!



此時中國已從分餐製成為合餐製。
這是北宋 宋徽宗趙佶 《文會圖》,也是唯一記載的皇家吃飯的圖片,雖然,中國曆史上不太講皇帝吃什麽,味道怎麽樣,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從百姓吃的推出皇家食品的講究和味道及其氣派了。

 

總之,你要穿越到了唐宋,就等著吃吧!此時,皇家菜的選擇不僅有魯菜,川菜,還有別的菜係。特別到了南宋,遷都臨安,此時浙徽菜興起成熟。成為南宋皇家首選。

 

浙菜係

特點:浙江盛產魚蝦,又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來自民間,製作精細,變化較多,菜式小巧玲瓏,清俊逸秀,鮮美滑嫩,脆軟清爽。

徽菜係

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區的地方菜為代表構成的。

特點:選料樸實,講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製山野海味而聞名,早在南宋時,“沙地馬蹄鱉,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時的著名菜肴了。

 




 

唐宋之時較為重視女廚

皇帝吃飯,那就要吃個講究,連廚子也要講究!而當時的廚娘也確實不同於一般女子,那是相貌清秀,紅裙翠裳,舉止文雅。揮刀切肉,炒菜烹飪,慣熟條理,所以,做的菜也馨香脆美,清新細膩。但是女廚師價錢極高,官宦人家不能經常聘用的。以至於嶺南之地,教女都不以針線為基本功,專意培養其廚藝。做一手好菜,便被稱為“大好女子”,不愁嫁不出去。去皇家更是身價倍高。

 

想一想連廚師都要美女,那菜何止追求味道了,簡直是追求一種氣質。

 

就憑這一點,現在的頂級餐廳是否可以達到?

 

飲食文化說到這裏,在中國古代,皇帝到底吃的怎麽樣?味道還在話下麽?現在人真的無法與過去的帝王相比了。至於明清兩朝,網上和知乎介紹更多,不再囉嗦!

本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介紹中國飲食文化,味道隻是吃的追求的一個方麵,因為吃飯不僅僅隻是味道,現在,越高級的飯館不僅重視味道也越重視情調、文化和氣質。將來,看過此文章的網友富貴以後,除了吃味道以外,也能了解飲食文化的一些知識了,最起碼是個有文化內涵的吃貨了。

 

另轉載一篇網上微信流傳的文章。

 

某人穿越到先秦。
「裏邊請,請問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打尖!來一碗西紅柿雞蛋麵。」
「那抱歉,客官,麵條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而且西紅柿是美洲貨,清朝末年才傳入中土。小店目前隻有雞蛋,要不您點一個?」

「什麽鳥店!連碗麵都沒有,饅頭包子總有吧?上一屜!」
「這位爺,也沒有。饅頭包子得等到蜀漢諸葛丞相伐孟獲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們不會隻供應白米飯吧?」
「抱歉,咱是在關中,水稻原產亞熱帶,得翻過秦嶺才能種,咱也沒有。」
「要死了!那就來個大俠套餐吧,二兩女兒紅,半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幹嗎?」
「客官,小點聲!朝廷嚴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軍流放的大罪,萬萬不敢啊!」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總有吧?」
「茶?那玩意兒到漢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幹!那就不吃飯了,上點水果吧。大熱天的,來半個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產,要到南宋漢人才有種植……」

「沒有西瓜,蘋果總有吧?」

「真抱歉,蘋果十九世紀才從歐洲傳入我國。客官,您別點水果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您,像什麽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蘿啦……您現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裏到底有什麽?」
「粟米的窩窩餅,您蘸肉醬吃,我還可以給您上一份燙白菜。」
「敢情你開的是麻辣燙店啊?」
「瞧您說的,辣椒到明代才引進呢,我想開麻辣燙也開不成啊!」

「沒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種子是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來的。小店隻有花椒,隻麻不辣。」

「那你們就不能炒個青菜?非要開水燙白菜?」
「客官您有所不知,鐵鍋到宋朝後期才能生產,所以沒法炒菜。況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後期普遍種植油菜花以後才有。」

「好吧,其實你們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可是美洲植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才開始傳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還十分罕見。」

「頂你個肺啊!那就來份燙白菜吧,多加點香菜。」

「嘿嘿,香菜原產地中海,張騫出使西域後……」

「去你大爺的!我真恨不能一黃瓜拍死你!」

「黃瓜?黃瓜原產印度,也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

「沒有黃瓜,我就用茄子捅死你!」

「嘻嘻,茄子來自東南亞,晉朝時傳入我國的,隋煬帝就特別愛吃……不但愛吃它,還愛玩它。」

「……」
「客官您還要什麽?」
「……」
「喂,客官……客官您別走啊!」

 
 
 
皇帝的禦膳
 
 

分幾個點來講——

漢代
飲食以麵食、穀物為主,副食方麵肯定沒有今天豐富,但我們也知道孟子時期人就已經可以吃熊掌了......熊掌這東西不比一般肉類,需要精心煨製燉煮才能食用,網上流傳的做法裏說要將熊掌先封存兩年,而後以蜜糖慢慢燉煮一天自然軟爛香醇。

 

調鼎集中對熊掌的烹飪方法更麻煩...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從台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
《左傳》


左傳裏這段說明君王食用熊掌是很有曆史的事情,甚至在太平禦覽中提到商代君王就開始食用熊掌了,而且也都提到了熊掌沒有做熟而獲罪的廚子,可見不管哪朝哪代帝王的飲食都是極其講究的,這點上來說應該是超越了如今一般的飯館。
 

盡管如此熊也是保護動物,請拒絕熊掌= =

西漢枚乘和他的作品《七發》名氣很大,號稱開創了新的文式體例,其中吳客向太子講美食的一段非常動人——
 
客曰:“犓牛之腴,菜以筍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膚。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於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調和。熊蹯之胹,芍藥之醬。薄耆之炙,鮮鯉之鱠。秋黃之蘇,白露之茹。蘭英之酒,酌以滌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湯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強起嚐之乎?”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這裏同樣直接照搬百度百科的白話譯文:

吳客說:“煮熟小牛腹部的肥肉,用竹筍和香蒲來拌和。用肥狗肉熬的湯來調和,再鋪上石耳菜。用楚苗山的稻米做飯,或用菰米做飯,這種米飯摶在一塊就不會散開,但入口即化。於是讓伊尹負責烹飪,讓易牙調和味道。熊掌煮得爛熟,再芍藥醬來調味。把獸脊上的肉切成薄片製成烤肉,鮮活的鯉魚切成生魚片。佐以秋天變黃的紫蘇,被秋露浸潤過的蔬菜。用蘭花泡的酒來漱口。還有用野雞、家養的豹胎做的食物。少吃飯多喝粥,就像沸水澆在雪上一樣。這是天下最好的美味了,太子能勉強起身來品嚐嗎?”太子說:“我病了,不能去品嚐啊。”

該段行文華麗,也必有誇張之處,但從作者對天下至美奇珍的描述想象來看,當年的副食也並不一定那麽單調,還是可以在並不那麽豐富的材料中做出花樣的。味道上來說很可能比今天做的菜要油膩,另外吃生魚片配紫蘇這個習俗一直到今天都還延續著,也是種很古老的料理了。
 

將刺身放在紫蘇葉上,是很大眾的日料擺盤形式

隻不過還是那句話,沒有土豆、沒有茄子、沒有青椒,沒有地三鮮可以吃、沒有烈酒喝的皇帝做起來也挺無聊,好在漢代至少是有大蒜的,做碗鹵煮或是炒肝兒總歸可以。

而後經曆了兩晉和南北朝,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較漢代大大加強,於是各種食材紛紛引入中原,到了唐宋百姓的餐桌都大大豐富,遑論帝王?

唐宋
我覺得這時候再韋氏提燒尾宴有點耍流氓,但作為唐代可能最有名的一頓飯,它的食單始終作為後世豪奢盛宴之典範——
 
韋巨源拜尚書令,上燒尾食。其家故書中尚有食賬,今擇奇異者略記:單籠金乳酥(是餅但用獨隔通籠欲氣隔)。曼陀様夾餅(公廳爐)。巨勝奴(酥蜜寒具)。婆羅門輕高麵(籠蒸)。貴妃紅(加味紅酥)。七返膏(七卷作四花,恐是糕子)。金鈴炙(酥攬印脂取真)。禦黃王母飯(遍縷印脂),蓋飯(麵裝雜味)。通花軟牛腸(胎用羊膏髓)。光明蝦炙(生蝦則可用)。生進二十四氣餛飩(花形餡料各異凡二十四種)。生進鴨花湯餅(廚典入內下湯)。同心生結脯(先結後風幹)。見風消(油浴餅)。金銀夾花(平截剔蟹細碎卷)。火焰盞口(上言花,下言體)。冷蟾兒羹(冷蛤蜊)。唐安餤(關花)。水晶龍鳳糕(棗米蒸破,見花乃進)。雙拌方破餅(餅料花角)。玉露團(雕酥)。漢宮棋(錢能印花煮)。長生粥(進料)。天花 (九煉香)。賜緋含香(粽子蜜淋)。甜雪(蜜餞太例麵)。八方寒食(用木範)。餅素蒸音聲部(麵蒸像蓬萊仙人,凡七十字)。白龍臛(治鱖肉)。金粟平(錘魚子)。鳳凰胎(雜治魚白)。羊皮花絲(長及尺)。逡巡醬(魚羊體)。乳釀魚(完進)。丁子香淋膾(醋別)。蔥醋雞(入籠)。吳興連帶鮓(不發缸)。西江料蒸彘肩(屑)。紅羊枝杖蹄(上裁一羊得四事)。升平炙(治羊鹿舌拌三百數)。八仙盤(剔鵝作八副)。雪嬰兒(治蛙豆莢貼)。仙人臠(乳淪雞)。小天酥(鹿雞糝拌)。分裝蒸臘(熊存白)。卯羮(純兔)。青涼臛(碎封狸肉夾脂)。筯頭春炙(活鶉子)。暖寒花釀驢(蒸耿爛)。水煉犢炙(盡火力)。五生盤(羊豕牛熊鹿並細治)。格食羊肉腸(髒纏豆莢各別)。過門香(薄治群物入沸油烹)。纏花雲夢肉(卷鎮)。紅羅飣(膋血)。遍地錦裝鱉(羊脂鴨卵脂副)。蕃體間縷(寶相肝盤七升)。湯浴繡丸肉(糜治隱卵花)。”
《清異錄》

加粗字體標注的不少是些內髒雜碎,可見當年人們在吃食上還是非常包容的,不會有“肉不方不食”的那種想法。

這裏要說的是這場燒尾宴的豪奢程度很可能大大超過了平時的禦膳,別的不說皇帝這些(並不全,注意上麵那份食單並不全...)菜找一半嚐一口估計都能吃吐了= =

有記錄唐代帝王的飲食別的不說,至少量都足夠多,洛陽最有名的除了牡丹、姑娘、飛來飛去的俠客之外,水席也是名揚四海。

而前幾年台北有間酒店就一直在以複原唐代禦膳為賣點銷售,做的非常精致以至於我覺得當年皇帝未必吃的是這個版本,隻是從材料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確確實實是宮廷菜才有的格局。

題主問的是味道的話,我們可以從中選擇一兩道菜品來分析,比方說雪嬰兒這道菜,就是蛙肉拌上豆莢下鍋煮,加上點辣油的話這就是饞嘴蛙吧......禦黃王母飯就是炒蛋肉絲蓋飯、湯浴繡丸肉就是蛋花湯汆丸子,這麽一看的話其實家常菜也不少= =

《龍城錄》(疑唐之後人偽托作)裏記了坊間一則小說,魏征嗜醋芹
 

魏左相忠言讜論,替襄萬幾,誠社稷臣。有日退朝,太宗笑謂侍臣曰:此羊鼻公不知遺何好而能動其情?侍臣曰:魏征嗜醋芹,每食之欣然稱快,此見其真態也。明日召賜食,有醋芹三杯,公見之欣喜翼然,食未竟而芹已盡。太宗笑曰:卿謂無所好,今朕見之矣。公拜謝曰:君無為故無所好,臣執作從事,獨僻此收斂物。太宗默而感之,公退,太宗仰睨而三歎之。


再看回燒尾宴食單,發現醋類調味菜品其實不少,也許這是當時的風尚。
 

這是台北那間酒店的醋芹(網上刮的圖),和我想象的非常不一樣,應該不是還原而是創新菜

到了宋朝的飲食和唐朝又有挺大的變化,北宋初年時國家尚未安定,物資亦不充裕,皇家飲食也還算簡樸,而到了北宋末年乃至南宋時......先看《玉食批》中的一部分,如果說韋氏燒尾宴是古代最有名的一場飯局,那麽張俊請宋高宗吃的那一頓可能是中國古代最豪奢的一頓(不要拿滿漢全席比,要知道接下來的這些東西也就一桌人來吃...)
 
高宗幸清河王張俊第,供進禦筵:

繡花高一行:八果壘、香櫞、真柑、石榴、棖子、鵝梨、乳梨、楂、花木瓜。   

樂仙乾果子叉袋兒一行:荔枝、圓眼、香蓮、榧子、榛子、鬆子、銀杏、犁肉、棗圈、蓮子肉、林檎旋、大蒸棗。

縷金香藥一行:腦子花兒、甘草花兒、朱砂圓子、木香丁香、水龍腦、使君子、縮砂花兒、官桂花兒、白術人參、橄欖花兒。   

雕花蜜煎一行:雕花梅球兒、紅消花、雕花筍、蜜冬瓜魚兒、雕花紅團花、木瓜大段兒、雕花金桔、青梅荷葉兒、雕花薑、蜜筍花兒、雕花棖子、木瓜方花兒。   

砌香鹹酸一行:香藥木瓜、椒梅、香藥花、砌香櫻桃、紫蘇奈香、砌香萱花柳兒、砌香葡萄、甘草花兒、薑絲梅、梅肉餅兒、水紅薑、雜絲梅餅兒。   

脯臘一行:肉線條子、皂角鋌子、雲夢兒、是臘、肉臘、奶房、旋胙、金山鹹豉、酒醋肉、肉瓜齏。 垂手八盤子:揀蜂兒、番葡萄、香蓮事件念珠、巴欖子、大金橘、新椰子像牙板、小橄欖、榆柑子。   

 

再坐—— (幾乎把之前的東西又上了一遍我給劃掉了...然後開始來下酒菜)


下酒十五盞:
第一盞 花炊鵪子 荔枝白腰子
第二盞 奶房簽 三脆羹
第三盞 羊舌簽 萌芽肚胘
第四盞 肫掌簽 鵪子炙(羹)
第五盞 肚胘膾 鴛鴦炸肚
第六盞 沙魚膾 炒沙魚襯湯
第七盞 鱔魚炒鱟 鵝肫掌湯齏
第八盞 螃蟹釀橙 奶房玉蕊羹
第九盞 鮮蝦蹄子膾 南炒鱔
第十盞 洗手蟹 鱖魚假蛤俐
第十一盞 玉珍膾 螃蟹清羹
第十二盞 鵪子水晶膾 豬肚假江瑤
第十三盞 蝦橙膾 蝦魚湯齏
第十四盞 水母膾 二色繭兒羹
第十五盞 蛤俐生 血粉羹
插食:炒白腰子、炙肚胘、炙鵪子脯、潤雞、潤兔、炙炊餅。
廚勸酒十味:江瑤炸肚、江瑤生、蝤蛑簽、薑醋香螺、香螺炸肚、薑醋假公權、煨牡蠣、牡蠣炸肚、蟑蚷炸肚、假公權炸肚。
食十盞二十分:蓮花鴨簽、繭兒羹、三珍膾、南炒鱔、水母膾、鵪子羹、鱖魚膾、三脆羹、洗手蟹、炸肚胘。
對展每分時果五盤:
晚食五十分各件:二色繭兒、肚子羹、笑靨兒、小頭羹飯、脯臘、雞臘、鴨臘等如此。

這裏寫的至少有145樣...你們怕不怕。

 


可以看到這個時候蝦蟹和內髒更加大喇喇的登上了帝王的餐桌,這個製作和排場我覺得今天任何一家店都幹不過= =



從明清開始宮廷禦膳逐漸接近今天的食物...雖然朱家登基後絕大多數時間待在北京,然而南京乃至整個江南對明代皇家飲食的影響是極大的,我們看明代宦官劉若愚所記《酌中誌》中的描述
 
初九日重陽節駕幸萬歲山登髙或兔兒山旋磨台登髙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是也糟瓜茄糊房窻製諸菜蔬抖曬皮衣製衣禦寒

正常人肯定知道是吃迎霜麻辣兔,而不是吃迎霜麻辣兔菊花......菊花酒屬於節令飲食不在討論,而這個麻辣兔倒是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隻是當年的麻辣兔可不是現在雙流兔頭的那種麻辣兔,《調鼎集》第三卷介紹了這個的做法:“切絲雞湯煨,加黃酒,醬油,蔥薑汁,花椒末,豆粉收湯”,這典型的淮揚風格側麵描述了明代皇帝喜南方飲食。

民國吃貨三傑之一的汪曾祺在《宋朝人的吃喝》一文末尾寫道:
 
遍檢《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都沒有發現宋朝人吃海參、魚翅、燕窩的記載。吃這種滋補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從明朝才開始。這大概和明朝人的縱欲有關係......(後略)

現在比較共識的一點就是至少明朝開始人們大規模食用魚翅了,烹飪的手法大類今朝,這個也是典型對今天餐飲行業的製度性碾壓,現在吃魚翅的話在很多人眼裏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卻仍有很多人趨之若鶩,其中一部分或許就是從六百年前開始就有以魚翅為奢為貴的思路,延續至今的緣故。

相比之下海參的食用曆史就提前了很多,真是不明白為什麽人們看到一個像是丁日的生物和看到一條魚的鰭會覺得前者能吃而後者不能......跑題了回來再看《酌中誌》
 
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羊肉包、渾酒、牛乳、乳皮、乳窩卷蒸用之。先帝最愛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恒喜用焉。


這裏的先帝指的應該是天啟或者萬曆,總之已是晚明,在遷都北京很多年之後的明朝皇室仍然對沿海一帶飲食有偏愛(後麵那個很有福建官府菜的風格),但羊肉與乳製品這些北方特色的食物也在宮中頗為流行的樣子,果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之財寶......
 


炙子烤肉是老北京傳統的一種吃食,但明代當時應該是沒有這種鐵盤的

明朝在飲食傳承方麵的改變給人一種頗為保守的印象,朱元璋更是出於謹慎這輩子幾乎就用了徐興祖一個廚子。

清代

擦嘞誰把問題改了...原問題指的是【禦膳放到當今】而不是【禦膳房到當今】這倆差很多的啊= =

相信修改者是善意的希望問題能夠更加精確,那麽我可以更加精確地回應:“嚴格來說清代之前都沒有禦膳房呀...”

閑話而已,還是正經回答——累了,不多說了(主要是清代開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膳底檔製度,可考的資料也非常多,寫起來麻煩......就覺得反正喜歡的帥哥美女也不來看何必呢,哢哢)
圖文來自:伊字訣與朗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