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無狂想地

曼舞飛絮的羈旅,小小的足跡漂泊在文字裏,隨心而來,隨緣而去,隨意而遊,隨喜而嬉,天地一痞。
個人資料
ling198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史上第一位遠嫁西域的和親公主

(2016-11-15 08:43:24) 下一個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這首《悲愁歌》,如泣如訴,言辭似子規啼血,令人黯然神傷,後收入漢詩,被稱為“絕調”。因歌詞中有“願為黃鵠”佳句,又稱為《黃鵠歌》。出自於一位漢代公主,她的名字叫劉細君。
 
每每想到劉細君,眼前總浮現一幕場景,一個女人拖著裙子,帶著滿坑滿穀的錦緞綾羅、笙歌器樂,孤身上路,一去八千九百裏。這一幕就像放慢的鏡頭,一抬手一舉足都是定格。
 

她是獵場上漢武帝張滿弓弦射出的一柄利箭,是被釘在大漠荒寒上的一枚溫柔的釘子,是棋局裏的一枚過河的卒子,終其一生,她一次次走過人生起承轉合的危局,家破人亡、江湖流落、鳳泊鸞飄、塞外孤寒......

 

 

一、才貌雙全漢公主

 
劉細君具有正宗的皇家血脈,是名副其實的漢室公主。其高祖是漢文帝劉恒,曾祖是漢景帝劉啟,祖父是漢武帝劉徹之兄劉非,父親是江都王(揚州當時稱江都)劉建,史稱其為“江都公主”。劉建是個荒淫無道的暴君,公元前121年企圖謀反未成後自縊,細君母以同謀罪被斬。當時,細君因年幼而幸免於難。
公元前117年,劉胥被封為廣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間的侄女劉細君。細君氣質超凡,美貌脫俗,聰明伶俐,機敏可人,深受廣陵王的喜愛。劉胥安排專人教授細君典章、音樂、歌舞和禮儀,使其漸漸成長為一位才藝雙絕、聲名遠播的美女,其芳名一直傳到了京城長安。
當時,匈奴國勢力強大,漢、匈兩族的邊陲有30多個大小不等的王國,大多為匈奴所控製,隻有烏孫國(今新疆伊犁一代)擁兵近20萬,是西域諸國中最強大的王國,敢與匈奴抗衡,而且願意與漢朝來往。公元前108年,西域烏孫國王昆莫向長安送來聘禮,請賜一位漢室公主為妻。漢武帝為聯合烏孫共同對付匈奴,同意聯姻。通過左挑右選之後,決定由劉細君出塞,擔此重任。
彼時,劉細君年方十六,灼灼其華。細君公主出嫁時,漢武帝“賜乘輿服禦物,為備官屬侍禦數百人,贈送其盛”。臨別時,漢武帝更命人送上“秦琵琶”一副,此琴能在馬上彈撥,既可長途解乏,也能睹物思鄉。
 
自此,劉細君便又有了馬上琵琶公主的美名。
 

 

二.感天動地“手印石”

 
漢武帝元封六年,為劉細君送嫁的隊伍從揚州向著“去長安八千九百裏”的烏孫出發了。車馬轔轔,華蓋亭亭,細君公主的車隊行走在2110年前的黃土路上。前麵已經是靈璧境內,壁立山前,人踟躕,馬不前。劉細君下了木輪車,東望鄉關,家鄉揚州已經消失在看不見的遠方;西望長安,前麵的路途,依然遙遠得望不到盡頭。她手撫巨石,久久不忍離去,時間過去了很久,劉細君手上的汗漬居然在岩石上留下了一枚清晰的手印……

1000多年以後,元代錢塘詩人錢惟善路過靈璧,發現了這塊連手腕的關節都栩栩如生的手印石,感慨之際,揮筆題詩《靈璧手印篇》,詩前序雲:“漢以江都王女細君嫁烏孫王,女過靈璧,嚐扶於石,後人鍥石為模,腕節分明,故述其事而為之辭。”詩雲:

 

萬裏窮愁天一方,曾駐鳴鑣倚靈璧。
靈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爛胭脂節。
 

 

三.含悲忍辱嫁王孫

 

劉細君嫁到烏孫後,牢記其擔負漢朝邊疆安寧的使命,“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左右貴人”,用漢武帝所賜的豐厚禮物,廣泛交遊,在烏孫國的上層社會中巧妙周旋。並因其知識淵博、多才多藝、不卑不亢而贏得了烏孫國上下的敬重。

 

按照烏孫國的風俗,國王死後,年輕的王後必須嫁給王室子孫為妻。老國王昆莫是烏孫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君王,對細君備加寵愛。出於對細君長久幸福的考慮,他決定在自己生前就將細君轉嫁給王位繼承人,他的孫子岑陬軍須靡。

 

但是這一極不符合漢家傳統禮儀、離經叛道的決定令細君無法接受。在反複推脫不成的情況下,她上書武帝,請求在老昆莫去世後將她召回故土,葉落歸根。武帝接書後,內心雖然很同情,但為了國家邊陲的安寧,下旨曰:“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得到漢武帝的旨意後,細君經過反複思量,毅然向昆莫表態願聽安排。結果在昆莫的主持下,細君與其孫岑陬軍須靡舉行了婚禮。不久,昆莫病故,軍須靡繼承王位,漢、烏兩國友好綿延60餘載。細君和軍須靡生有一女,名少夫。
 

 

四.千古絕唱《悲愁歌》

 
劉細君作為一位美貌絕倫、風華絕代的漢族公主,卻遠嫁荒涼曠野的西域烏孫,其心中之委屈愁苦可想而知,她用悲傷和痛苦作成《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在當時的詩壇上,以《悲愁歌》為標誌,我國古代詩歌開始從“詩言誌”向“詩抒情”回歸,而《悲愁歌》被稱為曆史上的第一首邊塞詩,並被班固收入《漢書》,後來又收入漢詩,稱為“絕調”。
這首詩的內容表現了細君內心痛苦、思念故鄉而又無力改變現狀的複雜心情。此詩從烏孫傳到長安,漢武帝為之動容。《漢書》載:“天子聞而憐之,間歲遣使者持帷帳錦繡給遺焉。”
 
嫁給祖孫兩代烏孫國王的第一和親公主劉細君,本應享有比王昭君更高的曆史地位,可是,千百年來,知道細君其人其事者,僅限於少數文人學士。對於早已埋於黃土的細君來說,這是相當不公平的。劉細君用她的青春、美貌、才華、屈辱、血淚鑄成了邊疆數十年的和平、穩定與安寧。
 
據說,細君公主寫了幾百首詩詞帶給了漢武帝,漢武帝看到悲悲切切的篇章,雖然感覺到字真意切,心境無限。但是,這些詩詞要是傳出去,又是朝廷“和親”的臉麵,今後哪還有公主去和親,隨即命人一把火燒了,燒火的宮人偷偷地把這一張《黃鵠歌》給了司馬遷,才得載以《史記》流傳……。
 
這位公主作為赤穀城的女主人,也是邊塞詩的創始人,憑著一曲《黃鵠歌》百轉千回,掀開了邊塞詩寫作的浩蕩扉頁,千百年來,縈繞在每一個懷鄉漂泊者的枕畔心田。
 

 

《留花門》(唐 ·杜甫)

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

連雲屯左輔,百裏見積雪。
長戟鳥休飛,哀笳曙幽咽。
 
賦得漢細君(明·方蕖)
高樓鳳去瑣寒煙,風物江都已惘然。
胡地夜笳驚戍馬,漢宮春色怨啼鵑。
烏絲老去氈房冷,黃鵠歌殘毳幕前。
生入玉門猶腐骨,不知青塚草芊芊。
 
烏孫公主歌(明·孫蕡)
咽咽複咽咽,羊車鳳輦恩光絕。
新新複新新,駝裘貂帽來相親。
昔為花月漢宮女,今作風沙胡地人。
漢宮胡地何分別,人生過眼如一瞥。
彩雲易消月長缺,奈何嬋娟涕如雪。
且喜華夷罷戰爭,天南天北樂升平。
一堆紅粉壟頭葬,百萬兒郎邊上生。
漢宮剩有三千女,豈憚邊庭有強虜。
從此龍泉不用磨,但從天下選嬌娥。
銀鞍白馬金橐駝,琵琶弦索聲相和。
葡萄酒綠朱顏酡,婿家兒孫日日多。
年年隻報烽火息,莫問嬋娟傷綺羅。
 
烏孫公主(明末清初·屈大均)
騊駼為食酪為漿,公主悲愁思故鄉。
黃鵠歸飛不可得,歲時一會烏孫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ling198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環境限製了人文發展,邊疆條件相對惡劣,屯田與開發皆不易。
ling198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niersi' 的評論 : 每次讀到封建社會才女們的詩歌就慶幸生於現代,難怪古代要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有才的女子在那樣的社會氛圍下,不抑鬱是奇跡。然而,寫詩也是心靈的宣泄,不為鬱悶的情緒找出口很容易踏入紅顏薄命的不歸路。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蠻人的文化實在落後,就是現在那些邊疆的夷蠻還是落後
niersi 回複 悄悄話 讀了心理學再讀這些故事感覺太不相同,這個真的就是抑鬱症。
經曆無論艱苦也好順利也好,都是心靈成長的機會,哀歎最木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