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同瑣議17--話說電影院

(2009-08-31 12:22:11) 下一個


記不得在國內最後一次進電影院是什麽時候了。總之那是很久遠的事了。
 
看電影,在小時候也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呢。當時看電影,多是學校組織,包場,票價就便宜。那時的票價,學生票一毛,大人票一毛五,包場五分錢。五分錢看場電影哎!學校一個學期常常會組織一兩次:看電影前一個星期,老師發個條兒給家長,通知看什麽電影,什麽時候交錢。然後大家拿了錢,統統交到班主席那裏,由他交給老師。看電影當天,大家會排好隊,一個班一個班的,然後浩浩蕩蕩,向電影院進發。
 
電影院,在我家附近也很有幾家呢。往北,離我家兩站多一點,有個交道口電影院。旁邊就是二十二中。在當時那是個很氣派的電影院(現在也沒了,拆了建了東城圖書館還是文化館,比原來還氣派)。高台階,寬寬大大的。影院門廳的正麵牆上,掛著當時大明星們的大幅大頭像,或正麵或側頭,一個個都衝著你微笑:崔嵬,謝添,趙丹,秦怡,白楊,王丹鳳,張瑞芳 ,祝希娟,陳強,那都是百花獎的得主。大眾電影百花獎在文革前好像也就搞了一次還是兩次。
 
在交道口南大街圓恩寺胡同裏,有個圓恩寺影劇院,之所以叫它影劇院,是當時的北京木偶劇團常常在那裏演木偶劇。在它旁邊有個西洋式的院子,曾是蔣介石在京的行宮。後來掛個牌子,叫什麽亞非記者協會。
 
東四隆福寺街是電影院比較集中的地方。把口第一家是明星影院。不大,可有二層。小學組織的電影,大部分是在這裏看的。電影院門口是一家賣幹果零食,糖豆大酸棗什麽的。兜兒裏有幾分零錢,最後就都交到這兒了,買個果丹皮,花生粘,一邊看電影,一邊嚼著,享受!
 
進到隆福寺街裏,走不遠,有一家叫東城區工人俱樂部的,那是東城區工會的地盤,也演電影。還時不常搞個舞會,演點兒京劇,評劇什麽的。文革中,工農兵占領文藝舞台,我們也就在那裏“占領“過多次。
 
再往裏走,有個蟾宮影院,在當時算是甲級影院呢,新片出來,首輪總是在那裏上映,然後才會輪到明星,工人俱樂部。為什麽叫蟾宮不知道,古人有個說法叫蟾宮折桂,是說科舉時代考取了進士。也有一說是月亮裏麵有三條腿的蟾蜍,因此以蟾宮喻月亮。甭管怎麽說,反正這蟾不是那蟾(癩蛤蟆)。一般人叫俗了,都叫長宮,所以文革初這裏改了名,電影院改叫長虹,長長的彩虹了。
 
從蟾宮影院再往西走不過二三十步,又有一個,叫東四劇場。這是個很小的小劇場,在人民市場東側的東廊下胡同內。現在也沒了。當時,劇場的票房在胡同口,買了票常常是先逛人民市場(現在叫隆福商場吧,也許),然後從市場開在東廊下胡同內的旁門出來,走到胡同盡頭,進劇場看電影。那裏也演過木偶,還有戲什麽的。我就曾被家母帶著在那裏看過一出評劇叫《劉介梅》,演得什麽早記不得了,隻記得一句台詞兒,叫“劉介梅你忘本,回了頭“。
 
在靠近東單王府井方向,也有幾個電影院。東四南大街的演樂胡同東口,有個工人俱樂部,同樣,這裏也是東城區工會的地盤。以前不會到這邊兒來看電影,遠,怕走丟了。經常來這裏是文革中了,在那裏的舞台,後台,化妝室裏,留下了我的青春記憶。
 
金魚胡同,西口就是東安市場。東口,有個紅星電影院,當時是專門演新聞紀錄片的。去那裏看電影,總覺得不踏實,為什麽?樓舊,覺著要塌似的。現在,也沒了,蓋王府飯店的時候,拆了。
 
再往南,西總布胡同西口有個大華電影院,也是甲級。很少去。
 
那時候看電影,正片之前常常有個加片兒,就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簡稱新影拍的,叫新聞簡報,好像。我特喜歡看。演加片兒的時候,常常是進口的門還開著,透進來的光亮使後來的人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座位。一到正片兒開始,影院裏就漆黑一團了。
 
改革開放了,電影院也有了改革。後來的電影院我還真不知道什麽樣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七葷八素 回複 悄悄話 回複TBLACK的評論:

等交通部禮堂的票?
七葷八素 回複 悄悄話 回複TBLACK的評論:

兵馬司不就是中戲後邊那個胡同嗎?東城衛生防疫站就在一個大四合院裏。
TBLACK 回複 悄悄話 你說的電影院我一個都不去。我流著鼻涕在兵馬司門口等‘賦予票’,那時候臉皮怎麽那麽厚實啊。
TBLACK 回複 悄悄話 往北,交道口?我住在兵馬司啊。
七葷八素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凡人小事兒的評論:

看來你也是北京東城的。東單電影院旁邊就是青藝劇場。那時候演青年近衛軍。不過沒看過。
凡人小事兒 回複 悄悄話 你說的電影院我都去過,不過去的最多的是東單那個兒童電影院,現在都是東方廣場的地盤兒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