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人生

寫寫自己作為人活在地上的感想,感恩造物主的一切恩典。
正文

回答真妮轉來的關於虎媽的問題

(2011-03-31 22:10:15) 下一個
        這篇文章是應真妮的邀請,就我的專業所學來回答一個媽媽的提問。心理學範疇有很多的支流,所以我並不是“完全正確並永遠正確”的,本人願意虛心聽接受這方麵別的專業人士的建議和意見。真妮轉過來的問題:

真妮:您好。
        我生活在美國,目前虎媽的書引起周圍媽媽們議論紛紛。想必您已有所耳聞。您能談談您的看法嗎?我想就push(推)孩子進步這個問題聽聽您的想法。
     
        現在我周圍的中國人父母,還是盡全力在推。有一個例子:我朋友的男孩子大概7歲多,遊泳學的不錯,就是不敢跳水。媽媽強迫了幾次都不行,就說:"你再不敢,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遊完泳後去吃飯,告訴服務生禁止她兒子進門,直到兒子同意再回去試。這樣嚴厲逼迫下,兒子終於敢跳了,當他成功跳下水後,開心極了。媽媽覺得自己非常正確,不這麽逼迫他,他幾時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呢?我認為這樣push是有害的,但她以兒子的開心反應來反駁我,認為孩子是會感激她的。她的觀點是,人哪能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呢?將來怎能幹成大事?我不這麽逼他一把,他躍不過去這個坎,怎麽體會的到成功的喜悅呢?她說的很有道理,但我總覺得不對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剛琴上社交上。比如逼迫害羞的孩子打招呼。所有的兒童心理學書都指出這樣是有害的,我看了您最新的<美國初中對家長們的要求>, 文中提到"對於父母,她一再強調的是孩子有不同的生長節奏"...,我是覺得父母不應該拔苗助長的,但也親眼見到了拔苗的好處. 孩子在抵抗無效,不得不屈從於父母的威脅後,的確也體會到了努力後的成就感和喜悅。難道這隻是表麵上的喜悅,而把委屈和憤怒轉移了?這樣從長遠來看,倒底好不好?
       
         而且, 也聽到過有很多已經成人的孩子在抱怨父母,"當初你怎麽不下狠心推我談琴/打球/畫畫...現在我什麽都不會!"當初父母的確是下不了"彈不過去就不讓上廁所"這樣的狠心的,現在竟然落這種埋怨。很困惑。謝謝指教。

Best regards,
晨星

我的回答:

真妮, 晨星 :
       “ 孩子在抵抗無效,不得不屈從於父母的威脅後,的確也體會到了努力後的成就感和喜悅。難道這隻是表麵上的喜悅,而把委屈和憤怒轉移了?”—— 晨星自己已經很明白啊,就是這個道理啊,隻是就算是這樣的“努力”還不是由孩子的“自我”來完成的,所以成功的喜悅也是不完全的,但所同時帶來的委屈和憤怒卻是沒有辦法轉移到別處去的,它們會一直存在,直到把它解決掉。
 
         先回答我一個問題:什麽是成功?
         對於一個以前隻吃半碗飯的小孩子,這個星期開始吃大半碗飯,是不是成功?是。但對於一個二十歲的棒小夥子來說,吃大半碗飯算不算成功呢?不是。那就是說,成功在不同年齡、不同環境是不同的。並且,成功也不是跟別人比較才會有的,而需要跟自己比較。 
       
        按照心理學家 Erikson 的人生八步來說, 0-1 歲是建立一個人一生的信念的時候。一個人一生與他人的關係是否能夠互相信任,與 0-1 歲時得到食物、溫暖、清潔的頻率穩定化與照顧者的身體接觸的頻率的穩定化有直接的、成正比的因果關係。換言之,被照顧得越穩定、持續,孩子以後越有安全感與信任感。在這個階段,建立了信任感就是完全成功。其實,人是必須要信任他人的,因為我們的環境大多由他人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國家貧窮會造成一代甚至好幾代人的“不信任感”。 
 
        1-3 歲的孩子,需要一種“自我滿足感”,就是來自學習“自己上廁所、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自己說話、自我探索”等等。而我們的家長往往這時候就開始教識字、彈琴……而上廁所、吃飯、走路等等卻反而由家長百般伺候——不讓孩子自己做。家長要孩子學的東西,學會了也不能使孩子有自我滿足感,而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成長目標卻是 自我滿足感 。在這個階段沒有達到自我滿足感的孩子會害怕嚐試新事物,因為他們覺得很丟臉、很羞恥——這就直接影響到下一個階段( 3-6 歲)的成長。所以我推想,那個害怕不敢跳水的 7 歲孩子,在 1-3 歲時就已經沒成長好,沒有“成功”。所以媽媽發脾氣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可能從寶貝 3 歲開始,她就已經不得不逼她的兒子才能學新東西,所以媽媽也是很挫敗的情緒下,采用的極端手段。

        3-6 歲的孩子,在自我滿足的“力量感”之下,自然開始要仿 效大人的行為,如果得到鼓勵,就會持續下去,如果遭到挫敗、或因父母的限製,就會感到負罪感,從而停止做類似的事情。所以明白“可以”和“不可以”,在這個階段就是成功。但是對於之前的階段沒有成功的孩子,這個階段是不願意嚐試新事物的。

         6-12 歲是孩子最忙的時候,他們要學會幾乎所有的有關於“自己”的事情,以預備青春期的來臨。在上一個階段成功成長的孩子,會很熱衷於學習更多新的東西,年齡越大,越“勇敢”。而那個不敢跳水的孩子,明顯對自己的能力認識是自卑型的。所以,他在這個階段還是挫敗的,沒有發展成功。對自己沒有把握、沒有力量感,媽媽的威逼最終贏出的更是使“媽媽的力量大過我”這樣的概念深植於小孩子的記憶中。這會使這孩子陷入完全的自卑中而且他自己不會知道——因為媽媽的作為對他來說,說明了兩點:一,“你不行”;二,“媽媽比你行”。除非有人告訴他有關於他的“心裏不舒服”來自什麽問題。

         12 歲之前的問題不解決,到青春期會非常使人頭痛,如果在青春期還沒有解決,輕則會造成青春期延遲,問題性格(沒責任感、不會獨立思考、沒有自信等等),重責造成青春期精神問題。人生發展每一個台階都受前一個的影響,一個不成功,都會影響一生。可惜的是我們中國人對這個事實幾乎完全沒概念。 當然, Erikson 也指出,每一個沒做好的台階,最好的方法是“回頭再走一次”。實在是有問題了,我們是可以“重返現場”。但有多少機會可以重回一次呢?並且這會增加多少痛苦?人生已經很辛苦,而孩子培養成“天驕”的沒幾個,需要“重來過”的卻很多!所以,這個算術我不做也能知道,逼迫孩子的勝算有多少? 

          再,那個男孩的媽媽怎麽能知道,孩子的“開心、喜悅”是來自“成就感”?就算是成就感,怎麽知道從何而來?我不這麽認為。他的開心是因為他終於做到了媽媽要他做的事情,他如果有“成就感”,那一定是因為他“成功地滿足了媽媽的要求”。這很可悲的。他一生是他自己的,不是媽媽的。

          從行為心理學上說,那個被媽媽逼下了水的孩子,以後可能會聽媽媽的話,因為他“聽話”而得到媽媽的認同、得到媽媽所說的成功;但是他以後不會自己思考,因為“不聽話”時媽媽會不認他這個兒子,也不會得到媽媽所說的成功。所以,顯而易見的,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是自我思考重要呢?還是跳水比較重要?或者是“按媽媽的要求做”比較重要?我就不用回答了。

         從家庭教養的方式上來說,嚴厲的家庭,孩子一生都不懂何以讓自己快樂——除了不斷地拿“第一”或者“賺大錢”;溺愛的家庭,孩子一生都得不到快樂,因為他們不懂得使別人快樂,別人當然也就不給他們好臉色看。隻有威信與恩慈並有的家庭,才會養出真正快樂的人。而所謂虎媽,我勸她們“虎氣”用在促進孩子的自我發展上,盡可能讓他們自己決定吃不吃飯並自己吃飯,寧可媽媽在飯後辛辛苦苦撿飯粒;讓他們自己上廁所而寧可花時間力氣去洗他們弄髒的臭褲子;讓他們自己走路,狠狠摔上幾跤 …… 而對於其他的技能學習,彈琴、畫畫、打球、遊泳什麽的,也讓他們自己決定——即使是決定放棄,也要讓他們明白,是他們自己的決定,而不是媽媽不夠“虎”。 關於孩子長大了之後的抱怨。比孩子抱怨父母為什麽不逼他們這種事情本身更悲劇的是:孩子已經長大了,可還在為自己自身的不足而責怪家長,自己完全不承擔責任——因為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決定權、選擇權都不曾給過他們,現在卻要他們承擔“長得不好”的責任和義務,這顯然是不公平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雖然孩子抱怨的內容不對,但孩子有權抱怨。家長代替孩子選擇、決定,所以也承擔責任,這個很公平。 所以,作為一個專業兒童工作者,我接受虎媽的心腸,但拒絕 虎媽的所“虎”的方向與內容。 
                                                                                                                             
                                                                                                                                       祝
平安喜樂! 

                                                                                                                    饒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饒恕 回複 悄悄話 回複oceanblue07的評論:
還有一點就是:家長在跟孩子一起的時候,下一步要做什麽、要做的事情會是什麽樣子,先跟孩子說一說,雖然她還不會說話,但你還是要跟她先說,那她就覺得安全了。不要以為7個月的孩子不懂,本人就是六個月開口說話的,說明很多小孩子雖然可能不會講話,但不代表他們不懂。
饒恕 回複 悄悄話 回複nightrose的評論:
謝謝你的肯定哦!
饒恕 回複 悄悄話 回複oceanblue07的評論:
有的孩子敏感一點是正常的。每個人都不同嘛。你的孩子那麽小,就已經會粘人了,說明她發育得很好。別擔心。到了時間還不會粘媽媽的孩子才是出問題了。你如果怕她過於敏感,最好家裏多有些客人到訪,或者多帶她出去室外玩耍,多看到各種不同的人,會有些幫助。但性格多是天生,不要強求改變。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很好。父母應該意識到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怎樣的輔助和多少自由度,才有利於他們”好鋼用在刀刃上“。同時及時以前犯過錯誤,應該也有機會改正。畢竟人的世界不是完美的,父母也不例外。
oceanblue07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好的文章,我女兒7個月,也有小毛的一些問題,敏感,有點膽小,容易害怕,睡覺的時候,聽到一點聲音就會一哆嗦,有時會醒來,比較粘大人,最近尤其粘媽媽。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小的時候一直是大人抱著哄睡的緣故。其他方麵的照顧應該都還好。是天生的嗎?不知道我現在應該怎樣幫她改善呢?
饒恕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華的評論:
我給你發了兩次悄悄話,可以不知為何發不出去。我再試一下
回複 悄悄話 我還想請教你,關於聖經裏麵提到的‘你們作兒女的,要順服自己的父母’,這裏的
順服,就是要聽父母的話,可是聽什麽樣的話呢?媽媽讓孩子該練琴的時候練琴,
該吃飯的時候吃飯,這有什麽不對嗎?
回複 悄悄話 看了你的這篇文章,我覺得特別有道理。我兒子現在5歲,就是特別不敢嚐試新的事務。因為他3歲之前都是在我父母家長的,老人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所以他現在特別不自信。什麽都不敢嚐試,我也逼他作了很多他不願意作得事情,可我該怎麽辦呢?
如果不逼,他什麽都不做。請你指點。
饒恕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小毛媽的評論:
我已經給您去了email。謝謝您的信任和評論。
小毛媽 回複 悄悄話 看了你的文章,覺得寫得很有道理。最近,小毛的問題很困擾我,也不知道到哪裏去尋找答案,不知道您能不能給點分析或建議。先感謝一下!
小毛總的來說是個非常快樂和活潑的小孩。她現在2歲零3個月。其它方麵都還好,就是非常,非常的膽小和敏感。一個小小的飛蛾子就能嚇得再也不敢進房間。很愛哭。幼兒園到老師也說她很sweat,but very very sensitive and easy to nerves. She also attached to adult more than other kids. So the teacher guess it will be some problem when this summer, she has to be upgraded to the 3 years class.幼兒園的老師說不用擔心,這個是她的與生俱來的性格。她也的確是從小就比較膽小。剛生下來就是隻要房間裏突然有個響動,她就會嚇得全身哆嗦。我想這個應該是一方麵到原因。但是她已經顯示出和其它的同齡小寶寶比特別突出,是不是也有其它方麵的原因?還有,同班的小夥伴都到了凡是要求獨立的階段,她確整天說自己是個小鳥baby,自己什麽也不會做,要媽媽做。比如她自己吃飯,上廁所都沒有問題,但卻常常要去我幫忙做。
我們從小發現她這個問題,一直比較注意,總是不停的鼓勵她自己幹著幹哪,有機會就帶她四處看看,至少每個周末也要保證一次較長時間的外出。她生在蒙特利爾,現在已經去過北京,西安,渥太華,千島湖,魁北克城等地方,就希望能讓她的膽子大些。嗬嗬,不是轉得地方太多了,讓她沒有安全感了吧?不過她是非常喜歡出去玩的。而且我們基本上很少批評她。
你下麵這段話對我觸動比較大。
“0-1 歲是建立一個人一生的信念的時候。一個人一生與他人的關係是否能夠互相信任,與 0-1 歲時得到食物、溫暖、清潔的頻率穩定化與照顧者的身體接觸的頻率的穩定化有直接的、成正比的因果關係。換言之,被照顧得越穩定、持續,孩子以後越有安全感與信任感。”
我現在想,會不會和她最初的5個星期奶水不足有關係?因為我媽奶水足,所以我在我媽和所有母乳喂養手冊的宣傳下,堅信奶水一定是夠的。沒想到臨時轉成腹產,大概因為這個原因。奶水一直不足,我又檢查不加奶粉,導致她前5個星期去稱體重,還沒有恢複到出生時候的體重。那時候她幾乎整天扒在我身上,但是還是吃不抱。真是不堪回首。後來就慢慢夠吃了。您覺得會不會因為那時候她總得不到食物,造成她現在特別膽小,對大人的需求特別強烈?即便現在她害怕的時候也會要求喝牛奶。
期望您能給分析一下原因,有什麽辦法能改善她的狀況,如果是喂奶的問題我也不知道怎樣才能讓她“回頭再走一次”,我很擔心以後會成為比較嚴重的心裏問題。如果需要其它信息,請給我留言或發郵件:lren76@hotmail.com
wxsmile 回複 悄悄話 很有道理,很精彩,謝謝!
饒恕 回複 悄悄話 總結你的評論,一是外部環境的影響可以改變孩子的性格;二是有套路的話人人都是天才了。
關於第一點,你說的是對的。人的性格的形成的確是由很多層、很多方麵的因素共同來完成的,我之所以沒有提到其他方麵,是因為我們在討論家庭教養,並且如果再涉及其他方麵,就會變成一本教科書而不是一篇小文章了。
關於第二點,人類發展學不是偽科學。它是建立在很多年、很多方麵的調查與觀測數據之上的一種宏觀的規律,每個個體當然是有所不同。而且很多文化、環境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定義。所以在這一點上你也是對的。
另外,我本來就認為人人都是天才。隻是也許你的天才定義與我的不同。而我所相信的是使每一個人都盡量減少被攔阻的機會,成為他(她)所應該成為的天才。也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思。而你的天才概念可能就聯係到牛頓、愛因斯坦、貝多芬、莫紮特那裏去了,所以你認為不可能人人都成為天才。但我認為你現在就是是一個真實、善於思想、勇於質疑的天才!
flywhc 回複 悄悄話 不認同。
人的性格是有很多方麵的決定的,包括家庭以外的環境,特別是到學校以後。我也不相信0-1歲就能影響終身的信心能力,人成長每個階段都可以有巨大的轉變,甚至不一定是有外因引起的,頓悟、禪修、閱讀與思考都可能。何況中西文化不同,對成功的定義也不同。

把人之性格培養這樣當做科學去研究,恐怕本身就是個偽科學。如果有套路,那人人都是天才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