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幽默滑稽界三足鼎立及小沈陽走紅

(2010-07-31 19:37:13) 下一個


打小兒就對傳統曲藝感興趣:昆曲,京劇,山東快板,天津快板,評書,評劇,越劇等等,當然肯定少不了相聲。

記得小學中午放學在家吃完中飯,就會邊做作業邊聽半個小時的相聲節目,有時沒時間聽就感覺少了什麽。過去的段子少,好象就沒什麽我沒聽過的,但是比較喜歡馬三立,他那種不溫不火的包袱方式很令人捧腹,老爺子最終享年九十歲撒手人寰,結束了相聲史上很重要的一個章節。

小的時候接觸到的搞笑曲藝大概隻有相聲,後來才有了小品,上海滑稽戲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一年通過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才知道了一點兒。

不管是趙本山的小品,郭德綱的相聲,還是周立波的海派清口,都應該算是幽默滑稽的藝術,成功與否的第一標準應該在於是否讓觀眾由衷地笑了,笑的頻率是多少。

在<<楊瀾訪談>>節目中,她稱這三位是三足鼎立,我覺得這個比喻很恰當,這也確實符合了他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個人認為幽默滑稽這門藝術很難,難在要不停地出新,一個相聲聽一遍好笑,聽兩遍還行,但是第三遍基本上就不覺得好笑了,也不願意再去聽了。

其他的就都有重複性,一本好書可以排不同版本的連續劇,電影。按周立波的話說,一首<<桃花盛開的地方>>就紅了一輩子,我也有同感,好象沒聽過那位老藝術家唱過別的。

覺得這個行當對藝人的要求是確實要天生有幽默的細胞,聽說當年薑昆一張嘴就讓人笑,周立波也是很小就顯示了天份,還有就是即興發揮的反應快。其他功夫都可以苦練,但這種東西恐怕是與生俱來的。

趙麗榮老師的小品家喻戶曉,但她的幽默天份早在評戲<<花為媒>>裏就發揮得淋瀝盡至,她演得媒婆是那麽幽默可愛,不由得你不笑。

郭德綱是我同學妹妹的高中同學,說他那個時候老實八交,話不多,不是在媒體頻頻曝光,那位妹妹都快記不起這位同學了。郭德綱在多次訪談節目中也提到,他小時候很老實,說的相聲也不可樂,但是突然有一天他開竅了,笑料就頻頻出來了。我想他開發自己的天份比較晚吧。

這一年開始對周立波感興趣,他的<<笑侃三十年>>,<<壹周立波秀>>,<<笑侃大上海>>,<<誰動了我的指揮棒>>,隻有<<我為財狂>>因為沒找到有字幕的,雖然上海話能聽懂一點兒,但是純上海話還是不行,費勁看了一些,因為聽不懂,實在看不下去了。包括所有我能找到的的采訪節目<<魯豫有約>>,<<名人麵對麵>>,<<小崔說事兒>>等等,隻能說一句:上海人就是上海人,說話得體大氣,是中西方文化很好的結合。

郭德綱的訪談我也看過,吃大蒜長大的就是和喝咖啡長大的不一樣,透著那麽實誠痛快和不經雕琢。

沒找到趙大叔的訪談,但星星點點看到過一些片段,透著精明和東北人的豪爽,是前邊兩個人所不能比的。

不管怎樣他們三個人都帶給了大家不少快樂,趙大叔是二人轉出身,最終讓他揚名的是小品,中國人民對小品這種曲藝形式極其愛戴,趙麗榮老師一生為評戲演員,到老了才客串小品,但是我查了查網上的介紹,稱她是著名小品、評劇演員,小品放在了前麵。

任何人成名,成為最大的腕兒都是有原因的,不僅是炒作,如果趙大叔沒有春晚的上億觀眾眼巴巴地等著他出台,再炒作也是沒用的。

那麽小沈陽有什麽?如果說趙大叔給人帶來的是會心一笑,郭德綱給人帶來的是捧腹大笑,周立波給人帶來的是笑後的思考和一點點辛酸。那麽小沈陽是下台挨個給人撓癢癢的笑。

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去年春晚的<<不差錢>>,覺得還不錯,就去網上搜,發現春晚的表現是他的最上成之作,他的特點:不男不女,背一LV 包,PIAPIA 是他的口頭禪,再就是學唱,他唱得再好,也是學的,不如去聽原唱。再說,周立波也能學唱,而且不論男女都能學;郭德綱如果想,也可以,天生的嗓子都在那兒。但是學唱別人都不是他們表演的重點所在,但現在是小沈陽的。

小沈陽缺少的是前麵三位的幽默感和創造力,這是吃滑稽幽默這碗飯的魂魄所在,如果一個人缺少了魂魄是多麽可怕的一件事情!看過小沈陽的一個訪談,語言極其乏味,我都沒看完。

如果說表演可以有人給排練的話,訪談即使有,也不會那麽多排練,個人認為還是多多少少看出一個人的智商和情商。

小沈陽走紅是趙大叔的傑作,靠著趙大叔的提攜,如果沒有趙大叔,小沈陽也就隻能回
去演他的二人轉。

純屬個人看法:這麽一個央央大國竟然由一個無內涵的娘娘腔成為幽默滑稽界的代表之一!小沈陽走紅是幽默滑稽界的悲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