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女兒講小的時候的經曆,講起來當年我小的時候跟著姐姐哥哥到城裏酒精廠給家裏養的豬拉飼料的事情。聽的我女兒睜大眼睛流露出不可思議的神情。嗬嗬,其實小的時候吃的那麽多苦,雖然當時很難熬,但是現在回想起來也未嚐不是一種意誌的磨練。如果不是當初的磨難現在是不是能走到這一步真的還在兩可啊。
在小的時候所有的事情都是集體的,人們都是靠出工掙工分來分糧食分紅。除了出工,一般農村家裏都會養些豬牛羊雞鴨什麽的。一來等長大之後賣掉換回些現錢貼補家用,二來豬牛羊什麽的積攢下來的有機肥也可以按品質數量折合成工分。小的時候村子裏麵的耕地很少而且過去都是離村莊比較遠的高崗土坡地,貧瘠的很,打不了多少糧食。後來因為修水庫,原來比較肥沃的河灘地都被淹沒了,剩下的這些地剛開始因為比較貧瘠、產量極少。連人們都不夠吃,根本沒有多餘的來喂豬什麽的。城裏靠近西郊的地方有一個酒精廠,糧食發酵提煉酒精後剩下了一種褐色稠糊糊的糊狀物,我們就叫它酒稀。大家都想既然是糧食製成的,怎麽也能給豬來吃節約一點糧食吧。不知道別的村子怎麽樣,反正我記得當時我所在的村子大多都是砌了一個水泥池子,從酒精廠拉回來的酒稀就倒在裏麵,喂豬的時候舀上一盆,加入些泔水,穀糠什麽的給豬吃。到了夏天會去河邊割草,把一些枝葉肥厚的草或者野菜洗幹淨剁碎摻雜在一起喂豬。嗬嗬,每次豬總是用鼻子拱拱把幹貨先吃了,剩下那些酒稀拖拉半天才能吃完。人當時餓的饑荒豬也跟著受罪。
酒精廠在城裏的西南角落,離我們村子大概有不到30裏地的光景。因為大人要出工,等我們長的稍微大了些一般就是孩子們去拉了。當時一般就是用幾根木頭做成架子上麵架一個汽油桶,用人力車去拉。也有用氨水袋子皮囊去拉的。我記得當時如果是用標準汽油桶改裝的,一般就是哥哥和姐姐每人拉一個車子,我跟著去,上坡的時候幫著把車子推上去。如果是那種兩個汽油桶接起來的超大號容器,就三個人拉一個車子。去的時候下坡路多,空車哥哥和姐姐輪換著拉,我和其中的一個坐在車子上。等回來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上坡路,沒有一點偷懶的機會,都得拚命彎著腰用力的拉才能回來,一點兒投機都要不得。
估計那時候不僅僅是我們村子窮,我覺得整個城市周圍的村莊都不是很富裕。按理說距離來回也就是60多裏地,一天來回一趟應該是富裕。但是當時去拉的人太多,裝車的時候耗時間,因此外麵總是排很長的隊伍,就順著路邊一輛車挨著一輛車。為了防止加塞兒,酒精廠有個人專門用粉筆在每輛車上寫號,這樣保證大家都守秩序。一般的話我們去的時候都是天不亮就出門,等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排上隊,我記得經常能排1、2千號或者3千多號好幾裏地的光景。這樣一步一步的挨著排下去,快的時候到了晚上也就裝上了,這樣連夜趕路拉回去半夜也就到家了。運氣不好的時候有時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裝上,因此一般都是帶塊兒塑料布,鋪在地上,車子排著隊,人在路邊打個盹兒,前後的人互相照應,過一會兒起來挪下車子。當時也就仗著是孩子,很長時間才熬上這麽一次,困是困,但是能進城興奮,倒是不怎麽覺得累。過去的時候人小思想簡單,想不了太多。現在突然想起來我們在西郊離酒精廠近,隻要30多裏地,那些東北郊的人豈不是來回一次100多裏地出去了?想想真是不寒而栗現在。
因為知道出去一次沒有一天多的時間不可能回來,因此出門的時候奶奶或者媽媽總是把家裏為數不多的白麵烙上幾張烙餅,或者是發麵餅或者是蔥花油餅,切好了裝在袋子裏,再用些瓶子裝些涼白開水,然後天不亮就出門了。人小瞌睡多,早起床的時候很是難受,有時真的很想再睡一會兒,但是想想如果我不去的話姐姐哥哥就沒有人幫忙會更費力氣,因此總是咬牙堅持起來了,嗬嗬,自己讚一下自己的毅力。一般的話去一天怎麽也要犒勞一下自己,我記得在酒精廠附近有個小飯館兒,裏麵的饅頭5分錢2兩糧票,有些碎肉屑的湯麵條1毛錢2兩糧票。家裏總會讓帶上5、6毛錢,除去買酒稀的兩毛錢外,剩下的可以買碗麵條就著帶的烙餅吃吃。當時家裏經常吃的是紅薯粉麵條加榆樹葉子,這樣能吃的細細的白麵條有醬油還有肉屑,真的是覺得美食了。
一般我們孩子去拉酒稀的時候都是夏天放暑假的時候,這樣不用上學就有兩天的時間折騰。當時我記得酒稀的價錢是一汽油桶大小1毛錢,或者哥哥姐姐各拉一個汽油桶或者就是那種兩個接起來的桶,反正都是兩桶兩毛錢。在離門口遠的地方不覺得,離得近了就有一種刺鼻的酸味兒。雖然大家都是拉的汽油桶,但是有的加裝了一個漏鬥子的大口子,有的就是原來的小口,這樣裝的是自然要灑很多,地上老是有沒過腳麵的酒稀在地上。酒精廠的酒稀也是一天出來好幾次,
剛出來的時候比較稀,大家都不願意裝,都想等一會兒沉澱一下,等把上麵漂浮的水分倒掉之後再拉下麵的稠些的。這樣也就影響了裝車的速度。因為那裏麵太髒太亂,這時候我都是抱著姐姐哥哥脫下來的鞋以及別的衣物跑到出口地方等著,半天的時候才看到姐姐哥哥拉著裝滿的車子出了。在附近的一個水龍頭把腳洗幹淨穿上鞋,略微吃些東西喝口水,就接著上路回家了。
記得那時候,經過一天多的折騰,孩子畢竟是孩子,已經疲乏不看,腿已經酸麻,這時候還得拉著滿載的車子回去。看到路邊家屬院裏麵的城裏人,在樹蔭下麵擺著桌子茶碗茶壺,搖著扇子乘涼舒適的樣子,想想在農村,基本上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8小時工作的概念,心裏是多麽羨慕城裏人的生活啊。尤其是碰到早上看城裏人在吃著油條喝著麻辣湯的生活,確實讓人傾羨不已。記得有一次是趁著國慶節放假去的,回來的時候正好快到中午,那年城裏麵花車遊行慶祝,碰到了好幾輛裝扮的花花綠綠的車子開過去。當時舍不得走磨蹭著,一直盼望等遊行隊伍開過來看看那種熱鬧景象。而哥哥姐姐總是催促,喝完了水緩過勁兒趕緊趕路。後來才明白,人家遊行的路線是在城裏的主幹道,那幾輛車是附近的廠子的,集合的時候從這裏過,哥哥姐姐明白自然不留戀。當時總是在想,我什麽時候能過上那種生活該是何種的幸福啊。嗬嗬,現在看來,真正的小農意識。
我所在的那個城市是西南向東北傾斜,進城空車的時候是下坡路,人隻要扶著車把,跟著車子走就是了。回去的時候一路向上,都是大坡,人拉著裝滿酒稀的汽油桶,一路上是需要玩命兒似的。雖然姐姐大些,但是哥哥畢竟更強壯些。因此總是我和姐姐一輛車子,哥哥自己一輛。如果到了大坡,就三個人一起一次一輛,拉到坡頂再拉另一輛,這樣時間就比來的時候要慢很多,更何況是裝滿了東西的重車。那時候肚子裏吃的粗茶淡飯也不一定能吃飽,從家裏帶的水在炎熱的夏天經常是半天就喝完了,渴的時候就在路邊的水龍頭上痛飲一下(現在回想一下當時還真是為人方便,酒精廠周圍設置了好幾個水龍頭讓人洗臉喝水),到現在還能記得水龍頭裏麵的水有股強烈的漂白粉味兒,跟村子裏麵井水那種甜絲絲的味道大不相同。出了城沒有水龍頭了,看到路邊田地裏有水井抽水機也奔過去痛飲一番,也不說衛生不衛生,現在想想喝水都得燒開,還得放茶葉什麽的,人確實變質了。
我記得那時候我大概也就10歲左右,大不了多少,哥哥16歲,姐姐18歲,這麽大的孩子都得出去做事情。現在孩子甭說18歲,你讓他20歲去做這些事估計你也覺得舍不得,嗬嗬。
後來土地承包之後,加上幾年的努力飼弄,過去貧瘠的土地慢慢的也變成了良田,收獲的糧食早已夠吃了,而且粗糧還可以節餘下來喂豬喂雞,這樣就去的少了。我記得最後一次去的時候是跟大哥去的,那是高中畢業考上大學的那個暑假,估計周圍的村莊情況也都差不多了,去拉酒稀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我這次跟著哥哥進去,裏麵就沒有幾個人,地上也幹淨的很。哥哥跳進上麵的大池子用推板把很稠的酒稀推出來,這樣裝的滿滿的都是比較好的,裝了一大桶。因為拉的人很少了,酒精廠的人也無所謂,反正沒人拉他們還得倒掉,這時的價格也漲了,一汽油桶價錢漲到1塊錢,兩個汽油桶焊在一起的打折,1塊5,嗬嗬。而且可以當天去當天回來,時間還綽綽有餘。因為我考上了大學,大哥心裏也高興,回來的路上路過小飯館,一碗燴麵(4毛5四兩糧票)一碗鮮啤酒(兩毛),不到7毛錢的夥食真是舒服的很,我也是從那個時候學會開始喝酒了。
前年再回國,看到村子裏麵基本上沒有豬羊了,問原因,說是豬過去也就是積個肥,把平常的零錢積攢下來買飼料,等賣的時候換成整錢。現在人都出去打工了,怎麽著一個月掙得也比一年養一頭豬多,因此基本上沒有人再喂豬喂羊了,街道就幹淨了很多,沒有那種肥豬在路上擋路的情況了。現在村子裏麵基本上房子都翻新了一遍甚至兩遍,家家都蓋起了小樓,街道也都上麵出錢加上村子裏麵出工鋪上了柏油或者水泥,整潔了許多,基本上有些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氣象了。下麵還修了魚池飯館兒,開發旅遊,供城裏的人周末休閑來玩兒,日子跟過去相比真是有點天翻地覆的感覺。通過這幾年村子情況的變化,真的感覺到中國人的勤奮努力,生活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你確信明天的生活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