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戰士心中永遠的痛:抗美援朝白馬山戰役(ZT)
(2010-06-26 21:59:31)
下一個
上個星期五是我叔公(我爺爺的四弟)去世2周年的忌日,他是一名老誌願軍戰士,在生前他最喜歡和我說起在朝鮮戰場上的事情,尤其是他在朝鮮打的唯一的一次敗仗:白馬山戰役。
當時是在上甘嶺戰役的前夕,我叔公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8軍(就是赫赫有名的“萬歲軍”)114師的一名營長。白馬山位於鐵原西北10公裏的藥山洞地區,由西北走向東南,長約3公裏,由一群以394.8高地為主的山嶺組成,主要高地是394.8高地和281.2高地,與第三十八軍項裏北山陣地相對峙(白馬山的地理位置我是在網上查到的,我叔公沒有告訴我)。那裏當時駐紮的是韓國軍隊最精銳的第九師(也就是後來的韓軍“首都師”或者“白馬師”),這個師擁有1萬餘人。白馬山易守難攻,在51年的時候我42軍曾經和聯合國軍在這裏反複拚殺還是沒有占領。當時上級指示要攻下白馬山,並且把這個任務交給我我叔公所在的114師,軍首長還把38軍所有的大炮全部給了114師(全師也是一萬餘人),當時誌願軍的裝備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38軍擁有各種類型的火炮近250餘門,其中有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火箭炮15門,要知道一門這種火箭炮的威力就比當時10門普通火炮的威力還要大!另外步兵的裝備也全部是蘇式武器,給養充足,士氣旺盛,對勝利充滿了強大的自信。
可是就在戰鬥開始的時候就有一個不和諧的因素出現,我38軍內部有一個文職人員叛變了,把我軍的所有進攻的情況全部告訴給了韓國人。可是就在114師以為作戰計劃要改變的時候,卻突然接到按原計劃進攻的命令,軍令如山,來不得半點猶豫。在出現叛徒的時候,江軍長也曾經要求部隊暫時先不打,請示上級,誌願軍總部首長讓38軍首長自己考慮決定,而38軍所屬兵團的司令員王近山卻命令38軍按原計劃進攻,當時王近山對江擁輝說:“你拿那麽大一把牛刀殺隻雞幹嗎還哆嗦?媽那個×,跑個把漢奸算個毬!躦!”這就是王近山的原話!!(真是王瘋子!)
在我軍猛烈的炮火的掩護下,攻擊開始了,我叔公的那個營還有另外一個營一共6個連將近800餘人是前鋒突擊隊。白馬山確實是很難打,他的部隊損失很大,從山底衝到山上占領陣地,他們營共傷亡了72名戰士。其中包括他的通信員--一個來自湖南省才18歲的小夥子,也犧牲了。攻上陣地以後就轉入防禦作戰,這個時候我軍的炮火發揮了巨大的威力,把一批又一批韓軍士兵打死在陣地前沿,可是韓國人似乎永遠也打不完似的,他們的兵員源源不斷,到處都是那些長頭發的韓國人(誌願軍士兵一般是剃光頭的)從遠處增援而來,韓軍僅僅在陣地麵前留下的屍體就超過了7000多具,我軍傷亡同樣十分的慘重(達到了6700餘人),最後不得不撤出白馬山。
後來才知道為了這次戰鬥的勝利,當時的韓國總統李承晚不斷地從後方調來後備部隊,據後來聯合國軍的資料,在這次戰鬥中韓軍一共先後投入了將近9萬人(在名義上還是隻有第九師參戰而已),而我軍居然一點都沒有察覺!!!,自始自終就隻有114師的兩個團和其他兩個師的各一個團共四個團一萬多人參戰!!!!!!其實在戰鬥過程中我軍也有察覺了,就從敵人的屍體的數量就可以分析了:如果敵人一個師僅僅遺屍就達到了7000具,那一個師就那麽一萬來人,這麽巨大的傷亡還會有戰鬥力嗎?可是當時作為前線的指揮官,我叔公竟然沒有注意到,而且他還在一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後命令部隊追擊,導致了他們營在追擊過程中遭到了韓國人的重兵圍困,在十倍於他們的敵人麵前,戰士們打得十分的勇猛,先是用槍打,子彈沒有就用刺刀、槍托、拳頭和牙齒。很多戰士在臨死前拉響了最後一顆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等突圍出來的時候全營400多人隻剩下100多人了,而且就是這100多人還有一半是帶著傷(包括叔公自己)!就為這我叔公感到這些優秀的戰士犧牲全是他的錯,他不應該冒失地叫士兵追擊,所以一到每年的這個時候,他總是會去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和默哀,有時甚至下跪。他還千方百計地去湖南和在廣西(他們營的士兵中湖南人和廣西人大概各占一半)找他們營那些犧牲的家屬,去看望他們,去向他們賠罪。
當時誌願軍實在也抽不出多少兵力來增援,當時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雖然在朝鮮有百萬左右人馬,但是由於我們沒有強大的海軍,所以我們為了防止朝鮮人民軍被美軍仁川登陸的教訓,大半的部隊都放在東西兩海岸,而在中部的部隊不算多,就像在上甘嶺戰役,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可以一開始沒多久就出動6萬多人馬,但是我們的部隊很長時間就是15軍45師那1萬多人,一直到戰鬥中和最後快反攻的時候才陸陸續續投入15軍29師和12軍的部隊,但是也才4萬多人,比當麵的敵軍人數還是要少。這一切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強大的海軍的後果。
這次戰役的失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對韓國軍隊戰鬥力估計不足,在朝鮮戰爭的大部分時期韓國軍隊幾乎都是那些一打就潰不成軍的爛軍隊,我叔公曾經說他們曾經以一個連100多人把1000多韓國人追得滿山亂跑,最後把他們全部俘虜。可是韓軍中的除了第9師外還有3個師是韓軍的精銳,它們比韓軍其它的部隊戰鬥力要高一大截,他們主要是以前二戰時的日軍中的韓國籍官兵組成,不同於其它大部分的部隊,其它的部隊都是那些沒有摸過多少回槍的學生、農民、地痞流氓組成的部隊,這些部隊根本就沒有戰鬥力,麵對誌願軍幾乎是一觸即潰,所以在第二次戰役中誌願軍僅僅用不到一個師的兵力7千多人就把韓軍第二軍一共2萬多人打得落花流水。
而白馬山戰役韓軍這最精銳的4個師就有2個被先後派到了上麵,還有美軍的第三步兵師也準備投入戰鬥,所以我們不得不撤出戰鬥。白馬山戰役我軍傷亡6700餘人,其中大部分是很有作戰經驗的老兵,根據聯合國軍後來的戰報:韓國軍隊在這次戰鬥中共傷亡2萬5千餘人(韓國人最多隻承認他們傷亡1萬人左右,而我軍後來說的殲敵數目也以韓軍公布的這個傷亡數字為參考)。
朝鮮戰場上傷亡數字:
聯合國在1953年第一時間公布的戰報:
美軍傷亡26萬左右
韓國軍隊傷亡114萬左右
中國軍隊傷亡65萬左右
北朝鮮軍隊傷亡40萬左右
中國公布的戰報:
美軍傷亡39萬餘人
韓軍傷亡70萬餘人
中國軍隊傷亡36萬多人
北朝鮮軍隊傷亡30萬餘人
韓國公布的戰報:
美軍傷亡30萬
韓軍傷亡98萬多
中國軍隊傷亡70萬
北朝鮮傷亡50萬
美國公布的戰報:
美軍傷亡16萬,其中陣亡5萬多
韓軍傷亡148萬,其中陣亡60餘萬
中國軍隊傷亡75萬,其中陣亡35萬多
北朝鮮軍隊傷亡65萬,其中陣亡40餘萬
我叔公曾經說過,當時那些韓國人幾乎都不想打了,因為看見他們都是在督戰官的強逼下進攻的,可是畢竟他們的人多是啊!黑壓壓的都是那些留著長頭發的韓國兵(我們的戰士都是光頭或者平頭的,因為這樣做在頭部受傷的時候可以方便作手術,而韓國人卻不知道這點,從這也可以說明韓國兵都沒有什麽戰場基本常識,這樣的軍隊有戰鬥力嗎?),當時哪怕就是再加一個團的兵力我們都有把握守住陣地,而不用後撤主動放棄陣地的,當時師長說是因為美軍的2個機械化師也準備向這裏進攻了,這樣我們正麵的敵人就可能達到15萬,數量是我們的整整15倍,所以才下令撤退的,後來才知道美軍的目標並不是白馬山,而是白馬山旁邊的上甘嶺。
其實白馬山易守難攻,我們的陣地很穩固,開始雖然韓國人的兵力是我們的數倍,但是我們除了前沿幾個小陣地有過反複外,幾個主陣地毫發無損,美軍盡管沒有參加戰鬥,但是他們的炮火始終在轟擊白馬山,但是這些都沒起什麽作用,所以我叔公認為就是這兩個美軍師進攻也有把握守住,因為我們的炮火比他們的猛烈,我們的彈藥、糧食也十分充足,所以當時叫撤退下來的時候很多戰士都不願意撤退,當然這有點事後諸葛亮的味道了!!
另外說一下,其實我們的陣亡數字也不大。
總共傷亡的這6700多人中,陣亡的不到2000人,很多受傷的戰士仍然能戰鬥,這就是為什麽我叔公很多戰友總是說其實他們完全可以打勝的,因為我們真實的失去戰鬥力的人員(陣亡和重傷的)不多。
當然話說回來,我們的參加戰鬥的部隊一共是1個師外加一個團一共1萬3千人左右,僅僅陣亡就有2000多,估計重傷也有1000人吧,那也就是損失了四分之一的人員,也算是很慘重的損失了。再加上輕傷的3000多近4000千人,確實我們也是傷亡過半了,撤退也是合理的,但是很多參加過這次戰鬥的老兵都堅決不承認這是敗仗,就傷亡數字來說確實不是敗仗,但是我們畢竟丟掉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白馬山,假設當時白馬山在我們手裏,現在的朝鮮人民軍僅僅在山上架普通的大炮就完全可以打到並摧毀韓國首都漢城。
也就是因為這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韓國人就是立誌要把血本拚光也要奪回白馬山。
**********************另:
-------------如何看待白馬山之戰(ZT)
*******************************
在很長時間裏,中國對白馬山之戰提的很少,國人知之不多。直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認為中國沒輸,上網搜索一下,什麽“戳穿韓國在白馬山戰役大勝中國軍隊的謊言!”“韓國人仍在意淫”等等題目的帖子並不難找。
其中觀點本也沒有什麽特別的,撥去與觀點聯係不大的枝節,他們最重要的理由就是:韓國的傷亡比中國大,而“我軍的傳統向來都是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最高追求,不以犧牲一城,一地為得失。”因此中國軍隊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
朝鮮戰爭中傷亡問題一直是後人評論的焦點之一。中國軍隊的傷亡大於美軍,官方的觀點是我們的傷亡雖大,但最終取得了勝利。傷亡大=失敗,這一直是“愛國者”們重點批駁的幼稚觀點之一,但是等到討論中國軍隊不占上風的戰例,如此幼稚觀點又成了一些人拚死捍衛的“真相”。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付出比對手更大的傷亡卻取得勝利的例子不可勝數。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都是蘇軍損失大於德軍,那麽德軍贏了?台兒莊戰役,中國軍隊損失大於日軍,日軍贏了嗎?長津湖戰役,中國軍隊損失大約是美軍的8—10倍,那是誌願軍失敗了嗎?
至於“我軍的傳統向來都是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最高追求”,主席語錄背得不錯,可惜沒有把握精神實質,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的目的是什麽?還是為了爭城奪地,20世紀40年代內戰共 產黨是怎麽取勝的,不光是因為解放軍消滅了800萬國軍,更重要的是,在摧毀了對方的軍事力量後,共產黨奪取了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所有控製區(國統區),這個過程大陸稱之為“解放”,如果不解放國統區,那麽再消滅800萬敵人也不能取勝。具體到白馬山之戰,當時談判成膠著狀態,退守對談判是很不利的,隻有堅守才能真正打擊敵人的士氣,在談判桌上爭取主動。在這種情況下,存土必爭是有意義的,而幾乎與白馬山同時的上甘嶺戰役誌願軍就是這麽作的。
那麽戰役勝利以什麽為標準?看是否實現戰役目的,白馬山之戰,三十八軍的目的有二:1、殺傷敵人5000人以上,2、占領並鞏固白馬山陣地。最終目的是否達到可謂一目了然。進一步分析,如果誌願軍發動攻擊的目的是攻占山頭,最後守住山頭的是韓國人,誌願軍的戰役目的沒達到;如果誌願軍的目的是消滅守軍,其結局頂多是“殺人一萬,自損七千”(是消耗戰而不是殲滅戰),不是樁好買賣;如果誌願軍的目的是牽製敵方,擾亂敵方的進攻計劃,那上甘嶺戰役的爆發說明,誌願軍的設想沒有實現。曆史上對於這次戰鬥的失利,江擁輝軍長向誌願軍總部承擔了責任,並在三十八軍團以上幹部會議上認真地總結了經驗教訓。
白馬山之戰後,韓方極為重視,不但將參戰的第九師命名為“白馬”部隊,在以後數十年時間裏也進行高調宣傳。韓方為何如此重視?應該說此戰的軍事意義實在很有限,作為談判期間不可勝數的山地攻防戰之一(當然是規模較大的一次),軍事意義遠不能與運動戰期間的戰役相比,而且也沒有什麽戰爭藝術可言(添油而已,隻要己方還有人力物資可以無限期地添下去)。但是這此戰鬥的政治意義和心理意義重大,韓國的宣傳也就可以理解了。在當時可以提高韓國的民心士氣、在談判中增添籌碼,就長期而言,可以作為韓國“戰勝”強大的中國的進攻(咱就不用“侵略”這個詞了)的象征,是一個剛剛獲得獨立的民族心理上的需要。如果白馬山之戰與韓國對陣的不是誌願軍而是人民軍,那麽也許韓國不會這麽激動。
韓國的行為之所以讓國人不爽,一方麵是中國自認為麵對韓國有優越感,白馬山之戰的戰果如果是發生在中國軍隊與抗戰時的日軍或者朝鮮戰場上的美軍之間,那麽即使中國軍隊的戰役目的沒達到也會大力宣傳,因此韓國宣傳白馬山就像國軍之宣傳台兒莊昆侖關、誌願軍宣傳上甘嶺一樣。更重要的是當前國人中仍然普遍存在著弱國心態,用二十年前一部風行一時的作品的話說“這是一個在心理上再也輸不起的民族”,對很多人來說探討軍史簡直就像觀看體育比賽一樣,所以一有人提到中國的失利,就有人激動地要跳起來進行否認。其實大可不必,如果你覺得中國是有如聶衛平、馬曉春一樣的高手,一兩盤棋的失敗並不能改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如果你心裏認為中國是個臭棋簍子,那麽偶爾贏上幾盤你再大力宣揚也不能為國家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