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熔基改革失誤談 (轉)
(2010-02-27 10:21:55)
下一個
朱熔基前總理以“改革家”的姿態出現在中國政治舞台上,曾獲得西方世界和國內某些人的大聲喝彩,至今仍有人在網上呼籲要其“複出”,引起國人反思。對其人其事,國內流傳不少說法,其真實性大多不可考。要評價如此重要的人物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力所及,但他們仍可根據個人得失得出自己的結論。我就生活在他們中間,知道一些他們的看法。現如實寫出,以讓大家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
我認為,朱在台上時搞的一些“改革”、特別是有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基本上是失敗的。在我看來,他至少有三大失誤:
失誤一:教育製度改革使老百姓不堪重負
“把教育當作一個產業來抓”(即後來所歸納的“教育產業化”)是某經濟學家(是誰記不清了)提出來的,並在朱時期得到了實際實行。現在的教育部長前不久公開否認提出過這一主張,他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不管朱是否同意,他當政時教育撥款不足、教育費用飛漲卻是不爭的事實。現在培養一個孩子上到大學(藝術係除外),光學雜費一項就要五六萬,如加上文具、用品、擇校、攤派等費用,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而現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年收入不到20000元,如隻有一人工作,或全都失業,或家是農村人,叫他們如何負擔得起?
失誤二:醫療改革使老百姓看不起病
這方麵我就不多說了,相信大家感同身受,都有體會。我僅拿湖南常德為例,已經參加醫保的單位每月交工資總額的6%(其中個人交2%),醫保返給個人十幾元作為門診藥費。沒病或小病都好說,關鍵是得了病要住院就不好說了。首先,你得先交1000元“門檻費”,這是你自費的最低標準。這筆錢主要用於支付自費藥品、床位補差(隻能15元/天)和按比例不能報銷的部分(自負30%――20%)。然後根據治療情況,你得不斷交費。這樣下來,如果住院費用總共是6000元的話,你自己得掏2500――3000元。不管怎樣,能夠參加醫保還好一點,最慘的就是那些因單位效益不好或破產企業的沒有買醫保的職工、退休人員,他們有病也不敢進醫院,隻有等死。
失誤三:國企改革端掉了職工飯碗
中國的國企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它們不僅吸納了每年新增的勞動力,而且提供了國家絕大部分稅收,支撐著國家機構的正常運轉。現在搞市場經濟,老百姓也無所謂,反正他們也無發言權。隻是你得讓他們有口飯吃吧?可那些當權者卻用“國企效益不好”為由,逼迫國企破產,讓那些職工“自謀生路”。這種情況到了朱當政結束時已經近乎瘋狂。國有資產被以超乎尋常的低價搶購,價值4億多的桃源紡織印染廠僅以5000多萬元就被賣掉,價值1億多的、效益很好的漢壽氮肥廠賣了2000萬。現在能幸存的國企已經不多了。而對工人來說,一點很少的所謂“買斷身份”費就打發了,常德市最低的隻有300元/年。可憐那些40、50歲的工人,為國家幹了一輩子,到頭來隻能靠低保過日子!
改革就是利益的調整。朱改革失誤也隻是我個人的看法,代表的隻是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因他的改革真正的受益者――官僚階層、政治精英階層、知識精英階層、文化精英階層、買辦階層和企業主們一定和我的觀點相左。但我相信,中國公民中他們隻占少數,否則,就不能解釋為什麽銀行幾萬億存款推動不了前幾年的消費市場、以至朱多次呼籲國民把錢拿出來消費卻無人響應的 怪現象。其實、朱可能根本就沒想到這些錢絕大部分都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存款,即使有一點,也是給兒女讀書、自己養老、生病住院用的,不敢也不可能拿出來消費。而精英們的錢也不可能拿出來在國內消費,因為除了新、奇、大的能夠顯示他們身份的東西外,已經沒有能吸引他們的東西了(順便說一句,我這台上網的電腦是兒子讀書時借錢買的,現由我與兒子共用)。
朱前總理的改革失誤還不止這些,其他如公務員改革不僅沒有解除財政緊張局麵,反而增加了吃財政飯的人數;治吏不力,貪贓枉法越來越嚴重......因不關我們事,就不多說了。我隻是擇其讓老百性有切膚之痛的三點說說而已。這三點中任拿出一點都可寫成一本書。他這三點失誤連同其前任的“住房製度改革”,在讓老百姓掏空了口袋之後,又剝光了他們的衣服,然後再給他們一塊布遮遮羞,轉過身來大聲宣布:我代表著他們的根本利益!――這起碼也可以讓老百姓在為身計疲於奔命時樂一樂的。朱的第一把火是治理通貨膨脹、房地產降溫
--結果是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使國企生產大量過剩,貨幣流通不暢-- 一度曾出現“物物交換”,企業間形成大量“三角債”、銀行壞帳巨增;
而他對這一問題的判斷是--企業生產的商品賣不出去,是沒有開拓農村市場,農民為什嗎不買?農民沒有購買力、沒有錢;如何解決?農民是種糧的,隻要糧價提高就解開了這個鏈;
接著第二把火就是提高糧價
中國人均耕地是多少?農民的糧食商品率很低,在當時,幾乎是自給自足,提高糧價後結果怎樣?農民並未增加多少收入,好處都落到奸商那裏了;
而糧價的提高,使工人生活水平下降--在國有經濟條件下企業隻有加薪,企業困難不但沒有解卻更惡化;
而他這時的判斷是什麽?
企業產品賣不出去,是太貴了--是企業成本太高;企業成本高在哪?企業在辦小社會、福利高--進而相繼出台了一係列的企業改革措施
這就是朱的第三把火,醫療改革、住房改革--直到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等等;
而這一係列的改革並沒有解決社會問題。企業界還好,國有企業誇了、私營企業鄉鎮企業做了彌補,--卻直接威脅了整個金融體係,97年亞州金融風暴狠狠的敲了他一下,怎麽辦?
這就是他的第四把火--金融體製改革,在資本市場搞“融資功能--為企業解困”,在貨幣市場“集資、攤派”,在金融體係各地都“建基金會”、建商業銀行、建城市合作銀行、建了農業發展銀行、建資產公司-剝離銀行不良貸款.........
反複折騰,仍然沒有解決問題,又怎麽辦?
也是他最後一招--最後一把火---積極的財政政策--大興土木以刺激經濟增長、啟動住房市場以刺激消費;
----從源頭又回去了
結果是,苦了農民、害了工人
-----------------
朱總理是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孰功孰過,難以衡量。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7年的副總理,5年的總理,在國人心中,朱總理留下的是一個“鐵麵包公”的形象,直到現在,關於他的種種聲音,至今還依然在民間經久回蕩不絕,成為一段段不朽的傳奇……
“隻要我在上海一天,你就別想升官!”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鎔基對自己的親侄子說。此後朱鎔基在上海任上的四年,他這位侄子的職位未作任何調動。要知道,朱鎔基未出生時就已喪父,10歲再喪母,是他的伯父,也就是他這位侄子的爺爺將他養大……
“這是什麽工程,拿黨和人民的錢搞這樣的豆腐渣工程,我要轍了你了!”麵對98年九江長江大堤的大決口,他怒了,但遺憾的是,雖貴為總理,他卻沒有這個權力……
“在位時因嚴謹治國,得罪了不少權要,所以退位後,中央要求加強保安,他還是不能像平常人一樣自由行動。”香港《亞洲周刊》如是寫到……,一個為國家和人民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人,晚年卻要為此埋單,這是什麽道理?
也許在西方一些國家,這些都不算什麽,但在中國,在權力和監督不對等,在腐敗之風盛行之下,朱的這些精神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客觀點講朱的功過:
功:反腐力度度大,在朱之前的李長達10年的任期內是中國由一般腐敗國家到極度腐敗的時期!李自身都有問題,已是不爭事實!其次就是國企改革,很多人把它列為朱的過,是不客觀的,長期的計劃經濟和貪汙腐敗,國企積病堪深,生產管理落後,人員冗餘負擔沉重。不改則麵臨全麵崩潰,社會動蕩。朱的改革造就現在大批在世界上有競爭力的大國企!應是功!有人不滿是因為他們長期被國家“閑”養著舒服慣啦!但是國家靠什麽養他們呢!靠十億農民的農業稅和賤賣的國家資源!過:三改,即醫改,教改,房改。其實朱的出發點是好的!走市場化道路,引入競爭。但他低估了有些人鑽政策空子的能力,高估了執行和監管!才造成今天的局麵,醫療,教育和住房成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