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造原子彈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ZT)
(2009-11-13 18:22:24)
下一個
1955年1月15日,中國啟動代號為02的核武器研製計劃。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根據最近解秘的資料,為了這枚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107億人民幣(附後)。與當時國民產值相比,比例達到3%左右,是相當大的。但是,從實物財富來分析,其影響要小得多。
首先,從實物財富個人消費來說,其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從事原子彈科研和製造的人們,不管他們是否從事這項工作,其衣食住行的消耗都存在,不會減少太多。從事後的報道來看,政府也沒有給他們多少特殊的或更高的待遇,在困難時期,也大量出現浮腫現象。因此,這項活動沒有占用更多的生活消費品,從而對我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影響很小。
其次,我們需要討論的是這項活動對生產生活消費品的影響。就第一顆原子彈製造來說,隻是一個研發活動,需要的勞動力和物質財富很少。從實際過程來看,第一顆原子彈所用鈾礦石原料來自農民土法富集的,其後加工也是在中試試驗廠完成了,隻有關鍵一步,鈾235濃縮是在工廠完成的。製造和建設這個工廠,消耗鋼材等資源較多。此外,建設實驗基地方麵的投入,除實驗塔和基地工廠,生活設置的建設,並不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因為這僅僅是生活設施建設地點問題。造原子彈的投入,包括了整個生產係統的投入,其最終結果並不隻是爆炸一個原子彈,而是我們通過這個係統,製造了相當數量的原子彈氫彈及運載係統,建立了自己的核武庫。這個係統的運轉和維護,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而其作用在當時主要在國家安全方麵。這是必須的。新中國成立後,屢次受到當時美蘇兩霸的核威脅。沒有獨立自主的國防,我們就不可能安心搞建設。
從投入的人力來看,建造原子彈所投入的人力比例也是微不足道的。當時參與者有數十萬人,看起來數字很大,但占當時國家勞動力數量比例很小(千分之一左右),而且大多數僅僅投入少量時間,真正全部投入隻是部分人。關鍵高技術人才隻有幾千人。
原子彈本身很小,其消耗的核燃料僅幾十公斤左右,消耗材料很少。主要設施是礦石開采,核燃料提取和富集裝置。但是,這些裝置本身生產的核燃料同樣能夠做核電站原料。因此,這部分投資,在生產一定數量原子彈以後,可以用來為民用服務,從而並不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們發展核電工業,我們也在八十年代建成了核電站。我們的核設施也在當時轉向了民用,民用需要量是遠遠超出生產原子彈所需要的能力。我們知道,很多西方國家大力發展核電站,法國核電站發電占全國用電85%以上,大多是在80年以後建設。我們由於搞引進為主,國外設備往往比國產設備高3-5倍,導致成本高,與燃煤電廠投資無法競爭,從而無法大規模發展,最終到目前為止,所建成核電站寥寥無幾,對國家經濟發展並無大的幫助。但是,這些活動,也決不能說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多少拖累。發展原子能工業本身是一項有益國家經濟發展的事業,是一項應該大力發展的事業。隻不過在特別是年代,很多事情都辦得讓人歎息。我們在七十年代初,就能發展技術要求更高的核潛艇用核電站,使核潛艇下水,八十年代反而要搞引進為主。由於89西方封鎖,我們的核技術人員仍然證明了自己,獨立自主建成了秦山核電站。但是,精英們後來又發起新一輪引進風,致使我們無法大規模發展核電站。具體參見:中國核電謎局:自有知識產權被邊緣化
發展原子彈,對經濟發展影響很小,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人類生產能力發展往往受很多複雜因素限製,而多餘人力資源才是常態。特色時代經常批評毛時代沒有效率,大鍋飯等等。然而,正是這個時代,發展的普及教育解決了中國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老百姓素質問題。沒有接受普及科技知識教育的人員,社會是不可能進入現代化的。發展經濟,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利用。按照馬克思理論,勞動創造財富。特色時代,我們有大量失業人員,導致的結果是,我們的經濟,按照實物增長率來看,特色時代明顯落後毛時代。我國古代,每一個王朝末期,都會發生動亂,其主要原因是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裏,大多數老百姓一年辛苦勞動,遇上年成不好,就會無法生活,隻能逃荒,導致大量田地拋荒,從而導致更多饑荒。隋煬帝末年就是這種情況,官府有大量糧食,但是老百姓手裏沒有,從而發生動亂。但是,一場動亂以後,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青壯年在戰亂中死亡,人口大量減少,反而社會穩定了,生產發展了,人口增長了。這種曆史顯示,人類在生產方麵,在古代就顯示了強大的生產能力,就有能力生產足夠的糧食。人類社會更多的問題來自分配。在我國古代,還有一個因素也經常影響經濟發展。經濟發展離不開貨幣。古代主要使用金銀等貴重金屬,它們的數量有限,到王朝末期,財富,包括金銀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裏以後,影響商品交流,同樣影響經濟發展。近代我國大量戰敗賠款,導致金銀流失,對經濟發展也有巨大影響。現代社會使用紙幣,已經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隻不過我們的經濟精英被西方經濟學理論誤導,將物質財富送往國外,換取美元欠條以後,反而在國內增發相應數量的人民幣,導致國內人民幣過剩。2.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對應國內增加沒有財富對應的人民幣18萬億。這是國內特色時代以來,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的說來,我們的兩彈一星計劃,對我國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影響很小,主要集中在六十年代。發展原子彈的許多活動,對我國原子能工業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那種認為兩彈一星投入大,影響人們生活水平的觀點,更多的是人們的錯誤經濟觀念,加上特色時代別有用心的宣傳。
$$$$$$$ 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1.我國的“02”工程
為了粉碎超級大國的核訛詐和核威協、為了國家安全,我國於1955年毅然決定建立核工業、研製核武器。經過不到十年時間的艱苦努力,終於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又經過二年另8個月,在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這一偉大成就震驚了全世界。
五十年代初期,繼美國之後,前蘇聯、英國也相繼掌握了原子彈。美蘇兩國之間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核軍備競賽。核武器成為大國發展戰略的重點,成為世界力量平衡的砝碼,成為政治、外交、軍事鬥爭的工具,成為決定世界戰爭與和平的重大因素。朝鮮戰爭、印度支那戰爭和台灣海峽事件,都促使我們下決心要建立本國戰略力量。毛澤東同誌對核武器與核戰爭問題作了辯證的分析,他指出“大國新世界大戰的可能性是有的,隻是因為多了幾顆原子彈,大家都不敢下手”。還說“原子彈,你有了,我有了,可能誰也不用,這樣核戰爭就打不起來,和平也就更有把握了”。正是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訛詐和核壟斷,防止核戰爭和保衛世界和平,以及我國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我國也應研製和掌握核武器。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席主持召開了專門研究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上討論了實施核武器計劃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最後毛主席高興地宣布:“為了增強軍事實力,中國將立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展原子能研究”。會議通過了代號為“02”的核武器計劃,作出了在我國建立核工業、研製核武器的戰略決策。隨後,政治局指定領導小組,負責核計劃的決策。1956年11月16日國務院正式建立了第三機械工業部,主管核工業建設與發展。從此,核工業與核計劃自成係統。1958年2月三機部改組為第二機械工業部,後來又改稱為核工業部,現為核工業集團公司。1962年,由於當時各種複雜情況,為了加強各國防機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於11月建立了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央專門委員會。這個新機構具有很大權力,這個強有力機構,保證了核計劃的實施。
2.鈾的挑戰
為了製造原子彈,首要任務是找鈾礦,然後是開采與加工,最後還要濃縮鈾-235。但是在1955年作出製造原子彈決策時,我國還未發現任何鈾的“成礦區”。為此,國務院成立了地質部三局,主持全國的鈾勘探工作。經過一段艱苦的工作,陸續找到了20多個鈾礦。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廣東等地。以後又選出7個礦進行開采,為我國早期的核爆炸提供了大量的鈾礦石。
有了鈾的礦石,還需經過一係列複雜的加工處理和冶煉過程。首先應將鈾礦石精選,製成“黃餅”(一種未加工的鈾化物),然後冶煉成氧化鈾,再轉化成四氟化鈾,最後再製成六氟化鈾。因為六氟化鈾沸點低,可製成氣體,供氣體擴散法濃縮鈾工廠使用,製成原子彈燃料。由於我國鈾礦的品位低,精選製成“黃餅‘後鈾的平均含量也隻有66%,而且很不純,這就給冶煉造成很大困難。1958年二機部在北京通縣建立了鈾礦選冶研究所,於1960年生產出了2377公斤的氧化鈾,並利用這些氧化鈾生產出了四氟化鈾。在通縣研究所經驗基礎上,我國建設了大規模生產氧化鈾和四氟化鈾的工廠。1963年生產出了合格的氧化鈾,並投入規模生產。接著在包頭又建了生產四氟化鈾的廠。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於1963年生產出了十幾噸六氟化鈾,向蘭州氣體擴散工廠提供了寶貴的燃料。
3.核燃料生產
製造原子彈的關鍵是獲得裂變燃料。作為核爆炸的燃料是高濃縮度的鈾-235或人造的鈈-239。因此製造原子彈有兩條途徑:第一條途徑是從六氟化鈾、采用氣體擴散法生產高濃縮鈾,鈾-235的濃度必須達到90%以上,這需要很高的技術;第二條途徑是用二氧比鈾(天然的或低濃縮度的,約3%〉建立反應堆,生產鈈-239,這需要用化學方法,將反應堆產物中的鈈分離出來。它也需要很高的生產水平。比較而言,製取鈈要比製取高濃縮鈾容易一些,但在原子彈設計製造上,鈈彈比鈾彈難度大些。在初期,我們沒經驗,所以是兩條途徑並進。在甘肅蘭州建氣體擴散工廠生產濃縮鈾,在甘肅酒泉建鈈生產堆和鈈後處理廠。建這些大型設施,要耗巨資,當時我們以很高的代價和附加條件,從前蘇聯引進這兩條生產線的設備。
(1)興建鈈生產堆
鈈-239是靠每次鈾-235裂變產生的中子(約2.5個),扣除1個中子維持鏈式反應外,餘下的中子被鈾-238吸收,形成鈾-239,然後又經過兩次自發衰變而成為鈈-239。所以生產鈈-239就是要建造鈈生產堆。
當時選擇在酒泉地區肅北蒙古自治縣附近的祁連山下一片鮮為人知的荒原上,建立了一個原子能聯合企業。生產鈈的生產線由反應堆、化學分離廠、鈈處理廠(精煉用於製造武器的鈈)三個主要環節構成。我國第一座石墨慢化輕水鈈生產堆於1960年2月破土動工。鈈生產堆的建設曾一度下馬。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之後,由於後續氫彈開發計劃需要用鈈,到1967年初,生產鈈的反應堆才開始正式運行。1968年12月27日進行的第八次核試驗(熱核裝置)用鈈-239作裂變核燃料。值得自豪的是,酒泉鈈生產堆的建設,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術完成的。當年風沙蔽日、野兔山羊成群出沒的荒原,現在已改造成一片綠洲,成為我國戰略武器重要的生產基地。
(2)濃縮鈾生產
天然鈾中鈾-235隻含有0.7%,而原子彈的核燃料需要鈾-235濃縮度在90%以上。因此需要提高鈾-235對鈾-238的比值,或者說提高鈾-235的濃度。已知可以通過物理的方法��氣體擴散法來提高鈾-235濃度。分離鈾-235和鈾�238,是根據它們之間質量的差別來進行的。但由於它們之間的質量差別甚微,即使在理想情況下,經一次擴散,濃縮度也隻提高千分之四,實際效果比這個數值還要低一些。因此要獲得鈾�235濃縮度90%以上核燃料,需要通過幾千級的擴散過程。另外,技術上的關鍵是”多孔擴散膜“的製造,而且在幾千級擴散過程中最令人頭痛的是腐蝕性和堵塞問題。
在1960年4月,中央做出集中力量建設蘭州生產濃縮鈾氣體擴散工廠的決定。在建設蘭州氣體擴散廠的同時,又在北京401所設立了氣體擴散實驗室,進行氣體擴散法及多孔擴散膜的研究。以後又指定天津的理化研究院繼續從事氣體擴散技術的研究。1961年底,蘭州氣體擴散工廠的基建、安裝工作基本完成。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蘭州廠的技術人員掌握了分離同位素鈾-235的關鍵技術。經過試驗、調試和修改,最後完成了全部生產係統的操作程序。這時401所及時送來了十餘噸六氟化鈾,於是氣體擴散機啟動,1964年l月14日完成了濃縮鈾的目標,生產出90%濃縮度的鈾�235。
原子彈的試驗需要特殊的試驗場。核試驗是檢驗原子彈理論設計並改進性能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發展戰略武器就需要核試驗場並進行必要的核試驗。
(1)神秘的羅布泊核試驗基地
鑒於核武器強大的爆炸威力和強放射性,因此必須尋找合適的核試驗基地。1958年8月10日,一列火車滿載著經過精心挑選的千餘名解放軍官兵向西北進發,任務是為核試驗基地選一塊地方,並去建造它。通過沿途勘察,並配合航空測量,最後確定了新疆羅布泊為核試驗基地,整個試驗區麵積為10萬多平方公裏,相當於我國浙江省大小。1959年10月16日羅布泊核試驗基地正式選定。接著調兵遣將,開展大規模的基地建設,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指揮中心、通訊中心、控製中心、試驗場(地爆、近地爆、空爆、平洞、豎井等)、實驗室、工廠、各種生活設施等。現在基地建設已趨完善,基地首府馬蘭己建成一片綠洲。
(2)最後準備
原子彈在酒泉組裝完成,要運送到新疆羅布泊基地現場。為了安全起見,原子彈分拆成兩部分,非核的部件由鐵路專列運送,核部件由飛機運送,以確保運輸中萬無一失。這趟特別列車1964年8月底離開酒泉總裝廠。經過精心安排,漫長的鐵路運輸,非核裝置安全地運抵試驗基地。幾天後,飛機運送原子彈的核芯體。途中隨時用監測儀器測量宇宙射線劑量,以防意外事件引發核裝置過早發生鏈式反應。核芯體安全到達核試驗基地後,卷揚機將原子彈升到120米高的供核試驗的大鐵塔頂,其周圍裝備了各種探測儀器、安置了各種試驗用的動物、軍事裝備等。1964年10月16日15點是中央確定的爆炸零時。
(3)成功的核爆炸
起爆的代號”投籃“的密令於15日發出。從酒泉運來的原子彈全部部件在試驗場的地下裝配車間裏進行完美無缺地裝配,並將核彈體小心地用卷揚機安裝在120米高的塔頂上。作了最後一次檢查後,迅速地撤離到離試驗塔23公裏的試驗控製室內,通過倒記秒,到爆炸零時發出了”起爆’命令。緊張激動的時刻到了,蘑菇雲升起了!經過近10年的努力,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當天下午4點,在人民大會堂周總接見“東方紅”大型歌舞演出人員時,宣布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喜訊。當天晚上中央廣播電台向全世界播送了這一消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震驚了全世界。最初西方新聞媒介的反映是“中國原子反應堆己運轉多年,依此積累一顆原子彈所需要的鈈-239,並非難事”,但當國外分析出我們是用鈾�235作核燃料後,他們大感驚訝,才意識到中國已掌握了製造原子彈的最關鍵技術,即鈾同位素分離技術,核燃料已經可以從氣體擴散工廠進行工業化生產,而且還掌握了先進的向心聚爆技術。把原先為鈈彈而開發的技術,用於濃縮鈾彈,這是一項驚人的成就。
人們驚呼,在一個工業、科學資源有限的貧窮落後的國家,用不到十年的時間,能取得如此複雜的技術經濟成就。而且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一成就是在“大躍進”的嚴重動亂和“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實現的。我們靠的是“兩彈一星”的精神,靠的是全民族的艱苦努力和共同奮鬥。我國有20個部(院)、20個省市自治區的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加了第一顆原子彈的製造、試驗。參予的人數達數十萬人。
從鈾勘探到製造出第一顆原子彈,按1957年的價格計,約107億元人民幣。我們知道,1957年全國財政總支出才290億元,107億元相當於1957年國家預算的37%。雖然核武器研製計劃的開支是1955-l964十年間支出的,但這樣大數額的撥款是與六十年代初的經濟困難狀況極不相稱的。這就是“勒緊了褲腰帶”終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