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核動力的應用

(2009-10-12 12:40:46) 下一個

1.核動力的應用

自從地球上第一次出現人類以來,人類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一直在為擴大能源,提高自己駕馭大自然的能力而鬥爭。為此,人們曾經利用過大自然所給予的各種動力資源,從最初依*自己的體力,發展到利用畜力、水力、風力和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

  然而,所有這一切能源,它們都離不開太陽能。太陽能是由於太陽上的大量氫核在極高的溫度下,聚變為氦核時所釋放的巨大的聚變能,並在其周圍形成一圈強烈的熱擾動,並以熱輻射能照射到各個星球上,其中的很小一部分照射到地球表麵,僅此已足以使地球上的各種生物繁殖生長。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空氣中的碳、氫、氧、氮合成為有機物,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在植物中。而牛馬等家畜吃了青草,身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作用變成為人類可以利用的畜力;同樣,人食用了蔬菜、水果和肉類等食物後,就可形成能勞動的體力。

  另外,太陽光的熱能使海洋裏的水蒸發,形成天空中的雲。雲在大自然的作用下,以降雨的形式在高山上形成瀑布或在水庫中把能量儲存起來,經開發後由水輪發電機組轉變為電能輸送出去加以利用。還有,因大自然的變遷可把大量有機物質和森林等深埋在地層內,天長日久後形成石油和煤炭,及天然氣等有用的動力資源。

  多少年來,人類就是利用太陽能所形成的動力資源,推動著生產力向前發展,並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使得人們對動力資源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特別是一切現代化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國防和科技等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才能維持其高速度發展。

  人口的增長和能源的消耗量基本上是正比關係,而隨著人口的增長,能源的消耗量飛快地增加。人口50年翻一番,而能源消耗,從1956~1970年相隔15年就增加了一倍多。當然,各國的消耗量和其工業發達的程度有關。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個美國或加拿大公民每年耗能8.4噸石油。而這兩國的人口隻占世界總人口的6%,耗能卻占了31.3%;相反,占世界人口10%的非洲人,耗能隻占2%,平均每人隻消耗0.31噸石油,遠小於世界平均值每人1.6噸。

  由此設想,如果全世界每一個公民都能享受到像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消耗量,那麽即使人口的淨增長率為“零”,其能源的消耗量也要猛增五倍。如按煤和石油的發熱量進行計算,可得每噸石油相當於1.4噸煤的發熱量,則每年要消耗450億噸煤。而地球上已查明的有開采價值的煤炭儲藏量為13000億噸,這樣不到 30年就將開采完。另外,加上石油的儲藏量也隻能增加十年的開采量,也就是說40年左右就要用完。

  當然,人們還可采取其它種種措施,如開發水力、風力、太陽能等。但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大約每秒鍾增加一人),生活對能源的需求仍將不斷擴大。按保守的估計,即保持原有的耗能水平,那麽煤的開采隻能維持200年,而石油和天然氣則更短,為50年左右。這就好像一個人隻從銀行取款,而沒有新款存進去一樣,總有一天要取完。為此,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那些動力資源貧乏的那些國家,都在尋找開發新能源的途徑。而1939年巨大的核裂變能的發現,立即引起了各國能源專家的重視。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特定環境,核能末被和平利用,而首先用於軍事目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蘇、英、法等國都成立了利用核能的工業部門,大力發展和推廣核能的應用。其實人們早在蒸汽機時代,就知道把熱能轉換成電能為人類服務。而核裂變能它也是以熱能的形式出現的,隻要把這些熱量傳遞出來,就能對核能加以利用。

  核能隻能在特定的反應堆內釋放,首先轉換成熱能,然後通過蒸汽透平帶動發電機組轉換成對人類特別有用並能方便傳送的電能,這就是核發電站的設想。原子能電站通過鈾235核裂變鏈式反應可釋放出巨大的熱能,然後由載熱劑(如水或二氧化碳氣體等)把熱量帶到熱交換器,把熱量交換後,由主泵把載熱劑送回到堆內。在熱交換器內產生的蒸汽被送入了透平車間,推動蒸汽透平轉動的同時帶動發電機組,最後變成電能輸送出去。

  由於美國在核能發展方麵的有利條件,使得它早在1950年就曾利用核能進行發電的嚐試。那是建造在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的一個實驗性核動力堆,電功率為3萬千瓦,用天然鈾作燃料,石墨作慢化劑,反應堆的芯部通入空氣進行冷卻,然後將被加熱的空氣引入熱交換器,使水變成蒸汽,最後推動小型透平發電機組發電。另外在1951年12月20日,美國利用它的第一座生產鈈的增殖反應堆的剩餘熱量來發電,電功率為100千瓦。

  雖然美國從五十年代初就開始研究和建造用於發電的各種類型的反應堆,但其真正的目的還是在於軍事。1954年,美國建造的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舉行了下水典禮,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而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核燃料把核能用來發電的核動力反應堆是在蘇聯首先建成的。這個核電站是在1954年6月27日開始正式運轉發電的,它的電功率為5000千瓦。所用的核燃料是一種低濃縮鈾,鈾235占5%。慢化劑和反射層均用純石墨砌塊,反應堆內插有128根鈾棒,鈾的總裝量為550公斤,每晝夜鈾235的消耗量為30克。而英國第一座用氣體冷卻的動力堆的核發電容量為50000千瓦,它是在1956年5月英國的卡德霍爾建成投入運行的,可供30萬人口的城市需要。同年美國在希平港建成了一號壓水堆型核電站,其發電容量為60000千瓦。

  隨著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核動力被廣泛地用於各種艦艇和船隻,並出現了許多種堆型,其中主要有,輕水堆、石墨氣冷堆和重水堆。到1977年6月底,在已投產的核電站中,壓水堆和沸水堆統稱為輕水堆,比重約占81%,而在新建的核電站中,輕水堆的比重高達94%。核電站的總容量反從1976年的一億千瓦到1980年為1.7億千瓦,而1985年可達4億千瓦。另外,從世界總能源的消耗量中看出,核能所占的比重從1976年的0.3%到1980年的3%增長了10倍。到1978年12月為止,世界上擁有反應堆的國家,已達幾十個國家,而擁有大型核電站的國家也有十幾個,功率從30萬、40萬、60萬和90 萬千瓦,一直到100萬,130萬千瓦的核電站都相繼投入了運行。

  目前世界上美國所擁有的核發電站最多,其次是蘇聯,而日本和法國的核發電也發展很快,而西德和英國的核發電容量則達幾千萬千瓦,就是印度的核發電容量1980年也為270萬千瓦。核能源將成為—種普通的常規能源,它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


2.核動力技術能用在大型民用船隻上嗎?
核動力技術通常用在軍事上,用在航空母艦和大型潛艇上,其功效和傳統的相比有著很大的優越性。為什麽不能把它轉到民用上,轉到大型的貨輪、郵輪上?甚至小型化,轉到一般交通工具上?
  我們分析一下軍轉民究竟存在那些障礙:
  1.核擴散的問題
  核動力在技術上是領先的技術,掌握這種技術畢竟隻是幾個少數國家的專利,可以保持對別國的優勢。況且軍用船隻本身具有防範能力,不易被第三國所劫持。如果民用了,可能導致更多國家掌握這種技術,從而導致核擴散,會導致民用轉軍用。而且,劫持一艘民用的貨輪或郵輪的概率比較高,其安全性就不會得到保證。
  2.政治、軍事的價值要大於經濟價值
  核動力在大型民用船隻上的運用,不存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問題。從技術上,大型民用船隻的空間更大,經濟上成本更低,經濟價值要大。也就是說,核動力真正的用途是在這大型民用船隻。如果所有的船隻都使用了核動力,不論是經濟價值,還是環保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核動力技術小型化,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上包括汽車上能采用,在能源上將是多大的價值。
  那為什麽不加以利用呢?很顯然是軍事價值要大於經濟價值,軍事上保持優勢比經濟上價值要大得多,軍事的優勢可以轉化為政治的優勢,因此經濟上的價值要讓位於政治和軍事。而什麽時候經濟價值提升,要取決於核動力技術的領先優勢能保持多久,一旦核動力技術被廣泛的使用或不神秘了,軍轉民就不成為問題了。此時,劫持船隻獲得技術也沒有意思了。
   軍用還是民用,本來不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當年的噴氣式飛機,雷達等就是軍轉民的典型事例。在今天看來還是軍事機密的問題,在若幹年後可能不再是問題,要根據政治和軍事的形勢而改變,可以說軍用轉民用也應該隻是時間問題。
3.

中國核潛艇研製曆程

1958年6月,國防部聶榮臻元帥辦公室。一份外軍情報匯總和幾則外國電訊放在辦公桌上。


  聶榮臻元帥認真地讀著。美國“ 鸚鵡螺”號核潛艇從1954年初下水,到1957年4月第一次更換燃料棒時為止,總航程達6萬多海裏,其間大部分是潛航,“鸚鵡螺”號僅消耗了幾公斤鈾;而常規潛艇航行同樣的距離,要消耗大約8000噸燃油。運輸這麽多燃料需要217節油罐車,所組成的列車長達3.2公裏,要耗費197萬美元。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美國海軍披露,“鸚鵡螺”號在曆次演習中遭受了5000餘次攻擊。據推演,若是常規動力潛艇,它將被“擊沉”至少300次以上,而動作迅速的“鸚鵡螺”號僅被“擊中”3次。“鸚鵡螺”號展示了核潛艇的作戰能力以及令人恐懼的隱蔽性和靈活性。


  核潛艇擁有絕對的報複力,有了絕對的報複力,國家才有絕對的安全。至少美國人是這麽認為的。


  聶帥緩緩地把手中的情報放在桌上,久久不語。


  幾天後,這些資料和一份聶帥親自寫的更詳細的《關於開展研製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送到了中南海菊香書屋。


  兩天後,中共中央批準由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中將組織領導我國核潛艇研製工作,海軍科學研究部部長於笑虹具體負責。審批速度之快,出人意料。


  首批核潛艇研製人員集結了各科專家共29名,這都是全國潛艇和艦船方麵的精英。那時,別說核動力潛艇,就是核物理方麵的人才也沒幾個。那時的資料非常少,能見到的國外核潛艇資料,隻有公開發行的《簡氏防務年鑒》上幾張模糊不清的照片,以及一件我外交人員從國外帶回來的核潛艇兒童玩具。玩具很逼真,聽說這種玩具在市場上很快就不銷售了,因為美國中央情報局認為它泄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對中國海軍建設提供過不少幫助,但在核潛艇研製上,蘇聯軍方始終守口如瓶。


  1959年國慶節,赫魯曉夫率團訪華。毛澤東當麵向他客氣地提出希望幫助中國研製核潛艇。赫魯曉夫傲慢地說:“核潛艇技術複雜,價格昂貴,你們搞不了!你們也不用搞,蘇聯海軍有這種武器,同樣可以保衛你們。”


  這句話深深地傷害了毛澤東的民族自尊心,當初蘇聯向中國提出建立“聯合艦隊”意圖控製中國海軍時,毛澤東就曾憤怒地對蘇聯駐華大使尤金說:“連半個指頭都不行!”他氣呼呼地對這個當時最重要的盟友說:“要是這樣,你們把中國所有海岸線都拿去好了,我們總要有自己的艦隊。”毛澤東沒有再發火,他冷冷地回答了赫魯曉夫:核潛艇研製,我們自己試!


  不久,一句名言便傳遍了部隊、院校和全國的相關科研單位——毛澤東事後憤憤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這是一個響當當的誓言,是一個不可摧毀的信念。它代表了那一代人的雄心壯誌!也符合開國第一代領導人的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對他們來說,無論任何時候,民族尊嚴永遠是第一位的,在跪著生和站著死之間,中國共產黨隻會選擇後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研製核潛艇的道路上布滿荊棘。1960年初,二機部組建反應堆研究室,開始核動力研究;海軍和一機部共同組建核潛艇總體研究室,負責總體設計、研製和任務的安排落實。


  老軍工專家武傑回憶:我被分配到修造部“造船技術研究室”工作,負責核潛艇總體設計,由修造部薛宗華副部長兼任主任。這在當時海軍裏是“天字第一號”的絕密工程,連海司直屬機關的負責人也不知道。有位負責人在海直機關的一次內部會議上談工作時,無意中講出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的代號,其實僅僅是個代號,其他的什麽也沒講,但這也捅了大婁子,立刻被免職。


  聶榮臻簽發“尚方寶劍”


  當時的核潛艇設計完全是“紙上談兵”,因為就是白紙一張,什麽也沒有。我們去參觀過由蘇聯援建的我國第一座試驗反應堆,可到那兒一看,我才發現,那樣的反應堆根本就不能上艇。核潛艇武備也沒有,當時我們仿製蘇聯導彈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魚雷更不用說,別看魚雷是老兵器,但製造難度相當大,現在世界上能獨立設計製造魚雷的國家連十個也超不出去,遠比能造導彈的國家少得多。另外潛艇的通訊、導航都是空白。


  由於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再加上蘇聯撤走專家,使我們沒有力量同時支撐原子彈、導彈與核潛艇三個大攤子。嚴峻形勢下,中共中央決定集中力量先搞“兩彈”,核潛艇研製工作暫停。核潛艇工程開始進入冬眠期。


  1965年3月20日,周恩來親自主持召開會議,宣布核潛艇研製重新上馬。701所所長陳佑銘奉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簡稱“七院”)院長於笑虹將軍之命,從外地趕到北京報到,擔任09工程(即核潛艇工程)辦公室主任。但誰都沒有想到,正當研製工作突破重重難關進入攻堅階段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67年1月全國性的“奪權”風暴以後,船舶工業各工廠、科研單位普遍陷入癱瘓狀態。核燃料工廠發生了嚴重的武鬥,核潛艇反應堆燃料棒的生產被迫中斷。1967年6月25日,有關核潛艇的秘密會議在北京民族飯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核潛艇研製單位的 300多位廠長、所長、黨委書記及專家、技術人員等,濟濟一堂。他們中很多人是從批鬥會場趕來的。9時多,聶榮臻在國防科委副主任劉華清的陪同下,氣宇軒昂地走進會場。很長時間沒穿軍裝的聶榮臻元帥特意穿上一身嶄新的軍服,顯得更加威風凜凜。元帥的話擲地有聲:核潛艇工程是關係著國家安危大計的重要工程。這一工程是毛主席親自批準的,是黨中央集體研究決定的。任何人都不準以任何理由衝擊研究院、所、生產車間,不準以任何借口停工、停產!這項工程,不能等!不準停!必須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


  聶榮臻會後又簽發了一份《特別公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軍委發出的第一個“特別公函”,要求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影響核潛艇研製工作。這是一把“尚方寶劍”啊,是中央軍委給核潛艇工程第一線的組織者和指揮者的最大支持!


  所有被迫停產的工廠、科研所都逐步恢複了工作。核潛艇技術工藝複雜,一艘核潛艇就是一座浮動的海上科學城。一艘核潛艇的發電量可以滿足一座中等城市的照明用電。據統計,建造第一艘核潛艇所需的材料有1300多個規格品種,裝艇設備、儀表和附件有 2600多項、4.6萬多台件,電纜300多種、總長達90餘公裏,管材270多種、總長30餘公裏。參與這些材料設備的研究、設計、試驗、試製和生產的計有2000多家工廠,協作規模之大在中國造船和軍工史上都是空前的。


  美國人折騰十多年的難題,中國人幾年就拿下


  核潛艇工程的核動力裝置由核動力研究所負責研製,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的是彭湃烈士的兒子彭士祿。


  在核潛艇被迫下馬的兩年間,彭士祿綜合同行們的正確意見,提出核動力研究不能隻憑一腔熱情蠻幹,穩妥第一,最好先搞一個陸地模擬堆,充分研究改進後,再安裝到潛艇裏去。不久,主持核反應堆總體設計的核動力專家彭士祿與數十名設計人員,被秘密地集中到一個海島,“全封閉”地向核動力裝置設計發起最後“衝刺”。反應堆試驗終於如期達到預定要求。共和國核潛艇的龍頭工程終於被攻克了。船用核反應堆的神秘麵紗被掀開了,美國人折騰了十多年的難題,中國人幾年就拿下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國有了船用核反應堆,但如何將它變成潛艇的中樞,卻茫然無所知。


  核潛艇總體所所長夏桐與總設計師黃旭華為此事一起商量了很久。有一次,黃旭華突然冒出的一句話提醒了他,“聽說國外有一種核潛艇玩具太逼真了,美國都不讓賣了”。對啊,夏桐猛地想起,我們閉門造車在這裏空想管什麽用,難道就不能先造一個“超級玩具”,然後再在實踐中逐步修改完善?夏桐的一個奇想引出了做一個1∶1的核潛艇模型的大工程。頗為有趣的是,一時間研製部門中最為忙碌的竟是幾個木匠,他們都是通過最嚴格的政審和技術考核篩選出來的,即便不是魯班再世,也是諸葛重生。核潛艇的模型完全是按1∶1的比例用木頭製作的,它有著逼真的五髒六腑,甚至連裏麵的電話也是木頭造的,宛如一個超級大玩具。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做法是加快核潛艇研製步伐較為關鍵的轉折。


  1970年7月18日,核潛艇動力裝置在“三線”某地進行了陸上模擬堆起堆試驗。1970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誕辰紀念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新中國海軍裝備的“頭生寶貝”——攻擊型魚雷核潛艇就在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裏下水了。


  從此,人民海軍裝備發展的曆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新中國海軍的潛艇真正姓“潛”了.



4中國093核潛艇威力無與倫比性能趕上西方

二十一世紀屬於海洋的世界,而核潛艇更成了大國戰略的重要支柱。潛艇,第一次世界大戰初上戰場便讓人們充分領教了其作戰威力,二次世界大戰,潛艇作為海戰的重要力量,曾直接影響了整個戰局的走向。而今,潛艇已成為各國海軍爭相發展的武器,其中核潛艇則是大國海軍的必然裝備。我們知道,由於潛艇以隱蔽性見長,所以反潛、反艦、封鎖、對地攻擊成為潛艇的四大主要任務。攻擊型核潛艇由於活動範圍大、攻擊能力強、隱身性好,曆來是美、俄、英、法等國海軍潛艇發展的重點。為了在 2l世紀初繼續保持水下優勢,這些國家已開始了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研製和建造工作。

 

綜觀美國攻擊型核潛艇發展,其海軍產量最多(62艘)的“洛杉磯”級核潛艇,已退役10多艘。到2016年,“洛杉磯”級的艇齡將全部超過30年。為使攻擊型核潛艇的數量始終保持在50艘到75艘,美軍計劃到2020年建成30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去年美國通用電氣船舶公司正式向美國海軍交付“新罕布什爾”號核動力攻擊潛艇,該潛艇的交付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8個月。據稱,在已有的4艘“弗吉尼亞”級核攻擊潛艇中,作為同級潛艇的最新型號的“新罕布什爾 ”核動力攻擊潛艇是美國乃至世界上最先進的攻擊型核潛艇,“十年之內無敵手”讓美國海軍的戰力得到了相當大的提升。

再看俄羅斯,俄羅斯海軍經曆10多年的大裁軍後,可用的攻擊型核潛艇已從冷戰時期的上百艘銳減到現在的20多艘,其主力--“台風”級僅有6艘。盡快奪回戰略核潛艇的優勢,已成為俄海軍的既定目標,為滿足本國擁有一支戰力強悍的遠洋海軍的需求,1993年開始進入了緊張的建造階段。然而,由於經費方麵的原因,第一艘“北德文斯克”級潛艇的建造斷斷續續進行了整整7年,2000年總算完工下水。該型核潛艇的噪音度比971型“鯊魚”級核潛艇還低,是世界當今最先進的核潛艇之一。而去年由俄羅斯遠東的阿穆爾船廠交付使用的。“阿庫拉”II級Nerpa攻擊型核潛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靜,攻擊性最強核潛艇。與此同時,新一級的多功能潛艇“北德文斯克”級正在Sevmash船廠建造。改核潛艇能搭載機動性高的超音速巡航導彈,“可用於打擊對俄羅斯安全構成直接威脅的敵方航空母艦”。

 

對英國和法國來說,戰略核潛艇的發展與運用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比美國和俄羅斯遜色多少,隻是在數量和某些性能上有較大的差距。眾所周知,由於美國和俄羅斯都要建立一支生存能力強、攻防兼備、核常並容、足夠有效的戰略核力量,因此它們對於“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原則奉若神明。英法則不同,出於戰略威懾的不同需要,尤其是從本國綜合實力和地理條件因素考慮,英國已把100%的戰略核力量放到了水下,也就是所有的彈道導彈都被安置到戰略核潛艇上。而法國現今也有 80%為海基核力量,且這一趨勢還將加大。到2010年前後,法國海基核力量將承擔90%以上的核威懾和核反擊任務。

 

英國海軍現有4艘“快速”級攻擊型核潛艇,且服役期都已超過20年,已全部退役。而現役的7艘“特拉法爾加”級攻擊型核潛艇中,有3艘也將於2015年退役。為保持核潛艇部隊的規模,英軍繼續訂購了多艘新型的“機敏”級核潛艇。

法國海軍目前擁有6艘“紅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有4艘將在2010年前後退役。為替換它們,法國按計劃開始建造6艘“梭魚”級核潛艇,它們將於2013年~2022年間交付使用,服役到2050年~2060年。

 

法國海軍新一代“梭魚”級攻擊型核潛艇將采用法“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很多先進技術,戰術技術性能與法現役攻擊型核潛艇相比有較大提高。艇上武備包括重型魚雷、新型潛射超聲速反艦導彈和對地攻擊巡航導彈。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同時擁有和有能力自主開發常規潛艇和核潛艇的五個國家之一,在“空、潛、快”的建軍方針指導下,潛艇建設受到海軍的特別重視,在我國海軍武備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093核攻擊潛艇是中國目前服役的核動力攻擊潛艇,主要設計任務為:反潛並為彈道導彈核潛艇保駕護航,主要武器為四管 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可發射各式魚雷和潛射反艦導彈;次任務為反水麵艦艇/地麵目標,可搭載發射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AShM)和攻地導彈 (SLCM),精準布雷(GPS導航),電子對抗。潛艇中部的16座垂直發射筒可水下發射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093型核潛艇是中國海軍第二代核動力攻擊潛艇,已取代5艘陳舊過時、噪音巨大的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091型核潛艇(漢級)。應該說:093的服役使我國海軍具備了一定的遠洋水下攻擊能力。

 

眾所周知,目前正在發展攻擊核潛艇,都普遍裝備了巡航導彈垂直發射係統,而巡航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可使潛艇具備對地對艦的遠距飽和攻擊能力,尤其俄羅斯的奧斯卡級裝備了射程達550公裏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可謂航母的克星。與之相比,我國目前服役的093型攻擊型核潛艇,仍然沒有按裝巡航導彈垂直發射係統,但是具備從魚雷管發射巡航導彈的能力,主要武器包括16枚潛射反艦巡航導彈,目前已配備了紅鳥3 (潛射)型(HN-3B),其射程介於2000至3000公裏。速度0.9馬赫,巡航高度10至8000米。全重1400公斤。製導精度 2M+/-30%,紅鳥的性能與美國的戰斧相近,但規格比美國的戰斧要大一些。

 

許多軍迷認為,中國的攻擊核潛艇與上述4國比較相差懸殊,其實都有被誤導的嫌疑。應該說,作為攻擊型核潛艇,中國的093型具備了很多自己的特點, 093型的反應堆、消音瓦、推進機的技術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其中,使用高溫氣冷核反應堆的至少10年內將隻有中國一家,因此可以說,093型動力係統進入世界領先行列。她具有噪音小(100分貝之間),隱蔽性強(隱身),機動性大(連續巡航一萬兩千公裏不用浮出水麵),航速快,水下正常航速提高到 35-45節,最大航速突破50節,打破俄羅斯47節的潛艇水下航速記錄。而093型排水量在8000噸之間,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093的抗沉性較好,儲備浮力遠遠大於25%。

 

在反潛與防空自衛能力方麵,裝備了先進的陣列式無源聲納C4ISR係統。093型使用我國自行研製的軍用加固型高速率主計算機,可以對全艇的所有分係統傳來的信息(既C4ISR)進行快速處理,並作出敵情分析和攻擊選擇,然後回傳給各分係統,有指揮員根據實際情況自由做出攻擊選擇。主要係統為:艇首中頻主動攻擊聲納,舷側陣列被動偵聽聲納,艇尾拖曳式被動搜索聲納,圍殼內小型警戒雷達,CCD光電一體式偵搜係統等。這些探測設備裏麵,首推艇尾的拖曳式被動偵聽聲納,這是093級核潛艇能勝任水下反潛的主要裝備

 

尤其是要說的,093所配備的反艦巡航導彈紅鳥3,該巡航導彈應該就是外界傳說的中國對應航母艦隊的殺手襇,其低空巡航突破隱蔽性好,加上潛射增加了巡航導彈突擊的隱蔽性,在雙保險的攻擊下航母艦隊的防禦係統恐怕是防不勝防的。所以說,中國海軍在目前目前沒有航空母艦艦隊的情況下,首選就是以水下應對水麵,以攻擊核潛艇對付航母艦隊,這一戰略方針的運用真正體現了中國的國情,而中國的攻擊核潛艇由不得別人說好壞,隻要看看美國對其的重視程度就知道,她的威力是無與倫比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