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平之戰 (zt)

(2009-09-20 17:34:55) 下一個
引子_________白崇禧兒子談四平之戰:林彪狼狽蔣介石全輸.

 白先勇先生有一長文《養虎遺患——父親的憾恨》,在台灣《當代》雜誌獨家連載,記述其父白崇禧將軍與四平之戰,對這一重要曆史事件、關鍵戰役,做了詳盡敘述和分析,包括戰役的前因後果、起承轉合、幕前幕後,均獨有運思,頗得其實,亦保持理性態度,許多言外之意,顯示作者對個人觀點的某種控製,對重要人物褒貶亦有諷喻之旨,是一篇記史論事的好文章,也是關於中國現代戰爭史頗可一讀之文.
這麽重要一場國共大戰,誠如白先勇先生所言,卻極少有人研究、探討。國民黨方麵,由於避諱蔣氏所犯錯誤,往往諱莫如深;四九以後,較早有中共將領回憶錄《紅旗飄飄》係列,後來有《雪白血紅》等訪問性記述,還有所謂“偉大的戰略決戰”之類各種宣傳性書籍以及毛澤東的內戰電文之類,所有這些,或不同程度遮掩曆史事實,或根本不知對方內情,都無法使人信服。因此,多年來,對於此戰實情及其關鍵性意義,很少有人知曉。當年參戰將領們一一離世,四平之戰愈成奧秘,更使白氏此文具史學價值。

  國共之間恩恩怨怨、風雨滄桑的各種較量,或明或暗,我知道不少,即使有所不知,也大抵能靠判斷力,感知幾分,因此並不疑惑。唯獨對於三年內戰時期國民黨數百萬大軍灰飛煙滅、美式機械化部隊頃刻倒塌、三大戰役崩潰如山倒,心中一直大惑不解,在幾百萬平方公裏廣闊土地展開這樣大兵團全麵戰爭,這種軍事行為非同尋常,決非靠一兩個小手腕小陰謀就可奏效,國民黨軍隊如此兵敗,必有非尋常之因使外人不足道也。讀了白氏此文,疑惑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四平一戰乃國共成敗之樞紐

  抗戰勝利後,國共展開長達三年的內戰,是從一九四六年春夏東北四平街大戰(國內稱四平戰役)拉開慘烈序幕。這個戰役是國民黨大勝、共產黨大敗,我多年前從國內若幹書中,隻知四平戰役打得非常慘烈,卻不知林彪軍隊敗得如此狼狽。

  四平之戰是國共在東北戰場上擺開正規的陣地戰姿態、共產黨以決一死戰的意誌與國民黨正麵交鋒的第一場大戰,對整個東北局勢以及此後華北局勢、華中局勢乃至全國命運之深遠影響,對於東北局勢逆轉和全局逆轉產生的根本性作用,都是我以前所不知。

  一九四五年,希特勒德國投降,歐洲戰事結束;亞洲戰場上,日本侵略者尚有七十八萬關東軍駐紮在中國東北做困獸猶鬥。美軍八月六日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敦促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斯大林則為圖謀亞洲勢力範圍,三天後命令一百五十萬蘇軍全線挺進東北,日本關東軍不戰而降,蘇軍取代日本侵略軍而占據中國東北大城市、重要工業基地和港口。正是前門趕狼,後門進虎。
共產黨勢力八年養精蓄銳,立刻下山摘桃,與國民政府爭受降、搶奪淪陷區。林彪受命調兵遣將、日夜兼行、全力奔赴東北。這原因顯而易見----東北約一百二十萬平方公裏,幅員遼闊,地緣獨特,處中國東北邊陲,形若雞頭,扼守山海關,可成獨立王國;又與蘇俄、外蒙、朝鮮比鄰,回旋餘地很大,進可圖中原,退可守遼東,再退可走蘇俄,成一流亡政府;東北又是當時中國、也是亞洲工業最發達地區,這是日本把它作為稱霸亞洲的工業和軍事基地來建設的結果(蘇軍從四六年三月開始陸續撤軍,拆卸價值二十億美元的工業設備和原料運回蘇聯發展自己的工業經濟);東北也是中國最富庶地區之一,江河水係交織,土地肥沃遼闊,農業潛力很大,森林植被資源在全國首屈一指,各種礦藏儲備極為豐富。這些得天獨厚條件,正是當年日本垂涎欲滴的原因。


  日本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宣布投降,九月初,第一批共產黨軍隊已到達東北第一大城沈陽以及本溪;至十一月,已有十一萬人抵達東北,林彪為司令員,彭真為政治委員。這支部隊從蝸居黃土高原窮困角落撲出來,搶先進入東北,勝敗在此一舉,必須全力以赴。他們在占領東北大城市的過程中,得到過蘇軍提供的幫助和便利,也獲得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和裝備。但是,他們的問題也很多,諸如臨時拉來兩手空空的大批民夫或散兵遊勇,無錢少糧、騷擾民眾、遭東北民眾厭惡、逃兵嚴重(甚至達十分之一)等等。

  國民政府方麵沒有共產黨那麽心急火燎,他們更多考慮行動的合法性、全盤性和對國際局勢的牽動,諸如分外交、行政、軍事三方麵接收東北,與蘇聯的關係和外交談判問題。八月三十一日,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和國民黨中常會才通過《收複東北各省處理辦法綱要》,任命熊式輝為行營主任、杜聿明為保安司令;九月初立法院長戴傳賢召開會議討論東北接收辦法;十月十二日熊氏等人抵長春,與蘇軍司令馬林諾夫斯基開始艱難的談判過程。此時共產黨軍隊馬不停蹄,已經有十萬人開進東北,國民政府的人士們還在開會研究、外交談判。

  不過,搶先一步,並不就能占上風。國民政府方麵的外交談判和行政接收均告失敗,不得不采取軍事接收行動,使用飛機空運和軍艦運兵方式,抵達東北,卻遭到蘇軍以種種借口攔截和阻遏,不允許中國軍隊在大連、營口、葫蘆島、安東等港口登陸,隻得改在秦皇島登陸,因此再度遷延時日,難以盡快占據戰略要點,形成鉗形攻勢。

  自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國軍進入東北的,有石覺的十三軍,廖耀湘的新六軍,孫立人的新一軍,陳明仁的七十一軍等七個軍共二十八萬人。這些部隊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越南、緬甸及中國西南調運東北。杜聿明坐鎮秦皇島指揮。

  共產黨軍隊趕在國軍前麵占據東北,必然導致雙方在東北首先爆發戰爭。雙方對此心知肚明。國軍向北挺進,一路與先占地利的林彪軍隊激戰而迅速推進,十三軍全部美式裝備,戰鬥力強大,逼迫林彪部隊一路後退,很快攻占錦州;次年三月占領沈陽,隨後四麵開花,占領撫順、鐵嶺、遼陽、鞍山、營口等重要城市。共產黨軍隊則占領北部四平、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城市。這樣,形成南北對峙態勢。



(二)打正規戰林彪大敗

  四平位於沈陽和長春之間,為交通樞紐,成為國共兩軍攻防重鎮。國軍向北推進,必克四平,共產黨固守長春,必守四平。另一方麵,毛澤東想固守四平以拖延時間,確保北部大城市,等待調停中國內戰的美國特使馬歇爾由美返華,可獲得更多談判籌碼。不過,林彪對毛死守四平主張最初持不同看法,他不看重固守城市,而強調消滅敵人,實際上他深知對方火力強大,不願硬拚;在激戰中,因兵力懸殊而無法守住,黃克誠電報籲求放棄四平、長春,毛置之不理。毛在戰前指示,準備數萬人傷亡。

  雙方軍隊在四平第一次正麵大戰。毛澤東一廂情願地要求“死守四平,寸土必爭”,林彪(此時已擁有三十萬人)在四平和本溪各集結十萬軍隊死守。這給一路攻勢銳利、渴望大試鋒芒的國軍一個良機。蔣介石電文要求“一舉擊破共軍之主力”,指示此戰應集中空軍全力、采用空陸聯合作戰模式。此次大戰,空軍轟炸發揮巨大威力,重創本溪林彪十萬部隊。參戰的七個軍,五個是全副美式機械化裝備,其中孫立人的新一軍、廖耀湘的新六軍則是國軍五大主力中的兩支精銳,士兵訓練有素,擁有強大火力。孫立人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軍校,具有傑出軍事才能,他的軍隊是當時中國最現代化部隊;廖氏亦是出色軍事人才。此時,國軍在東北共二十八萬。

  這次大戰,從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八日打到五月十八日。國軍在本溪和四平兩地發動強大攻勢,空軍猛烈轟炸,首先力克本溪,十萬林彪守軍大敗潰逃。國軍揮師北上,援戰四平,然後兵分三路,以空中優勢發起立體攻勢,四平十萬林彪守軍又潰敗。五月十九日占領四平。

  林彪駐守本溪、四平兩地二十萬軍隊重創潰逃。前來四平督戰的白崇禧將軍已被任命國防部長,他當機立斷,命令杜聿明乘勝追擊,一舉拿下長春,然後兵分三路,向北挺進,窮追再創逃往哈爾濱方向的林彪敗軍,一路收複許多要地。孫立人將軍指揮的新一軍鋒芒所向,如秋風掃落葉,至五月三十日,已越鬆花江,直逼離哈爾濱不到一百裏的雙城,實已兵臨城下。

  白先勇先生以雙方史料揭示,林彪部隊四平大敗,傷亡極大,一路長途北逃哈爾濱,在國軍飛機轟炸和機械化部隊之汽車坦克追擊下,已成驚弓之鳥,亂成一團,其狀狼狽萬分;官兵極為頹喪,奔逃中被俘、投降極多,有的部隊喪失三分之二,已失去戰鬥力。四平大敗,使林彪心理大受挫敗,情緒反常,亦受部下奚落。他承認四平戰役傷亡重大,承認美式裝備厲害:“我們對全部美械裝備的敵人還是估計不足……這是最大的教訓。”政府軍估計此役林彪軍隊傷亡四萬人。

  五年後林彪拒絕擔任朝鮮戰爭指揮員,我想,四平大戰和美式裝備之威力給他的這一慘痛記憶和心理震撼應當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四平慘敗,也是毛澤東的失敗。中共中央大驚,毛電告林彪“應主動地放棄四平”時,林已帶敗軍前一天逃了。這時,毛才意識到四平兵敗後果嚴重,嚴飭其餘各部不可行動,勿惹國軍,避免給對方在中原開戰以口實。孫立人大軍兵臨哈爾濱城下,林彪守軍不能再戰,黃克誠、林彪分別於五月三十一日、六月一日電告毛澤東:無法阻止敵軍占領齊哈,若退出齊哈而得停戰,亦屬萬幸;準備遊擊、放棄齊哈。兩天後,毛同意。這意味,十個月來,共產黨在東北的軍事行動徹底失敗。毛澤東犧牲數萬將士生命以死守四平,與火力強大、鋒芒頗銳的國軍展開陣地戰這一決策,是大錯誤,導致滿盤皆輸。

  對於共產黨兵敗四平的原因,白先勇先生說得很中肯:一、戰略錯誤,共產黨軍隊一向以遊擊戰、運動戰著稱,靈活機動,但四平之戰,打的卻是集中主力的陣地戰,並非其所長,這種正規戰共產黨必吃大虧;二、國軍美式機械化裝備,飛機、坦克、重炮,戰鬥力強大,且士氣旺盛;又采取陸空聯合作戰方案,完全掌握製空權,是林彪軍隊從未見過的強大火力;三、共產黨軍隊在東北還來不及建立根據地,沒有群眾基礎,東北人民當時仍心向國民政府,對共產黨有敵意,林彪軍隊在供給方麵得不到百姓支持。

(三)蔣介石下停戰令,作現代宋襄公

  此時正是國民黨一舉取得東北軍事勝利的絕好契機。白崇禧在五月三十日隨蔣介石飛抵長春,及時向蔣提出的全盤計劃:乘林彪部隊潰不成軍、喪失戰鬥力之際,窮追猛打,一舉拿下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滿洲裏等重要城市;然後組織民眾編成三百萬民團,保衛地方,肅清共產黨殘餘勢力;再調五個機械化師回華北消滅聶榮臻部。

  當時孫立人之精銳新一軍已在哈爾濱城下,這一計劃若執行,可望全部或大部殲滅林彪餘部,則整個東北可以安枕。那時,無論和談,還是揮師進關,繼續以立體攻勢軍事解決,局麵將完全不同。毛澤東則不敢再輕舉妄動,或全線收縮至西北地區,保持實力,或回到談判桌上就範。

  四平大勝、長春攻克,蘇俄冷臉變春風,向國民政府頻示友好,對中共這個被斯大林戲稱為“人造黃油共產黨”則視若敝屣。五月六日,斯大林邀請蔣介石訪蘇;長春攻克,又向國民政府表示不會支援中共。整個局麵對國民政府十分有利。

  可是,現在輪到蔣介石一著棋錯、滿盤皆輸了。

  在這千載一時、稍縱即逝的關鍵時刻,蔣介石沒有采納白崇禧計劃,亦不聽取杜聿明等前線將領建議,獨自於六月六日(實際於六月二日已發出命令)正式向東北部隊發出停戰令,要求“停止攻擊前進及追擊,其期限為十五日。此舉在使中共再得一機會,使其能確實履行其以前所簽訂之協定。”

  這是中國曆史上的宋襄公再世,亦是哀兵能勝、驕兵必敗的重演。蔣氏是否真懂軍事,此舉已露端倪。他與共產黨打了二十餘年交道,竟不懂得對方是何等隨機應變、死命頑強、絕處逢生之輩,亦不記取四次圍剿之失敗,使共產黨萬裏奔逃延安紮根圖強,更不記取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共產黨幕後之陰謀操作能力使他險死於驪山華清池邊。現在,大敗東北林彪部三十萬大軍,實是重演十二年前第五次圍剿、迫敵萬裏奔逃故事。可惜,當此曆史關鍵時刻,蔣氏不記取曆史教訓,居然勒馬回兵,給對方以絕處逢生的喘息機會。蔣氏最後失敗,實非偶然。蔣毛之鬥,毫無新意,不過為中國曆史多增添一頁現代版項羽劉邦逐鹿中原故事而已。

  此時,中共中央極為驚恐。林彪部隊慌忙準備運走物資,放棄哈齊諸城,去山野重玩打遊擊的老把戲。孫立人新一軍氣勢如虹,得到停戰令,大為吃驚,力爭不果,隻得勒馬城下,口中獵物,就此放棄。此後,國軍再未跨過鬆花江。

  六月二十一日,蔣氏應周恩來請求,竟再次宣布停戰令延長八日,至六月三十日。共產黨在戰場上占便宜時,絕不談判;一敗塗地時,則乞靈於談判桌。

(四)敗在蔣之心性氣質

  為什麽蔣介石在這個穩操勝券的關鍵時刻發出停戰令,傷害自家士氣,放對手一馬?

  白先勇先生討論了蔣氏本人、國民黨官方以及西方學界幾種看法。一種說法是,蔣氏一九四六年六月六日宣布停戰令,是美國特使馬歇爾施加的壓力。我以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它一直牽扯和壓迫著蔣氏思維。馬歇爾不懂中國國情和政治,隻希望國共雙方停戰,以完成自己使命。他對蔣介石施加很大壓力。但白氏認為 “蔣氏指揮國軍進退,自有主見,不一定那麽容易受馬歇爾左右。”

  白先生認為蔣發出停戰令應該還有更深刻的原因與動機。首先,蔣認為共軍經此重創,決無再起可能,對當時東北局勢作了錯誤判斷,產生自信、輕敵心理,貿然下令停戰,放虎歸山,使哈爾濱這個工業和經濟中心成為林彪部隊整頓、反攻的最大基地,這是極大錯誤。後來參戰將領一致認為蔣氏這個停戰令是導致失敗的關鍵性錯誤。白先勇指出:“毛澤東命令林彪死守四平,犯了嚴重的軍事錯誤,差點輸掉整個東北,但蔣中正下令國軍停止追擊,犯下更嚴重的錯誤,把東北失去了。很可能,國共內戰的勝負,在一九四六年六月初,已經決定。”此言擊中要害。

  此外一個原因和動機,白先生委婉指出,那就是不讓白崇禧繼續督戰東北。白崇禧督戰四平時,不顧蔣氏命令,果斷下令追擊逃敵、直取長春,迅速擴大戰果,而且提出全盤計劃,即直取哈齊諸市,徹底消滅東北的共產黨部隊,並且向蔣氏提出要求,留在東北,完成此計劃。蔣氏則要求白氏回南京就國防部長職位,且以馬歇爾方麵壓力為理由。白氏表示,他留在東北徹底解決殘敵,恰好可以為蔣提供向馬氏辯解的理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蔣意已決,令白氏回南京主國防部事,將東北戰事全交“天子門生”杜聿明負責。白先勇未便明言者,即蔣氏對白崇禧權力、戰功的忌憚。或許,東北大局定於自己門生杜聿明之手而非白崇禧,乃是蔣氏所希望的?

  如李宗仁在《回憶錄》中就認為,蔣發出停戰令,原因在於嫉賢妒能、對白有芥蒂:“我知道蔣先生不是不想殲滅共軍,而是討厭這主意出自白崇禧,縱可打一全勝的仗,他也寧可不要。”這話雖有幾分理由,卻也不盡然。蔣對白之個人威望或權力的疑慮,是沒有問題的,但決不至於因此寧願打敗仗。蔣氏因為渴望勝仗,才在四平大戰關鍵之際派白氏飛抵東北督戰,如果忌憚他,根本不會派他去;公平地說,是蔣氏認為大局已定,穩操勝券,才把白調回南京(對照他調白氏來督戰一事)。

  我以為,蔣氏下停戰令,應當有這樣五個基本原因和動機:一、東北戰事必勝的情勢和信念,因此不怕暫停戰事半月二十天,與過於自信和輕敵的心智錯誤相連,這是最重要原因;二、發出停戰令,向屢屢大發脾氣的美國特使馬歇爾顯示自己大度和誠意,給他麵子,舒緩壓力,柔化與美國關係,這不是主要原因卻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此念構成蔣氏心靈極大困擾,因此不能不出現停戰令這種純屬作態式考慮;三、林彪部大敗,似乎舉手可擒,白在東北已無必要,留下除了以舉手之勞得首功,已無實際意義;四、門生杜聿明從最初就在東北指揮,功不可沒,其所率諸軍應可勢如破竹,輕鬆拿下北部剩餘幾個大城市,讓他建功立業;五、宣布停戰令,可把收複東北的戰事,明顯分為為兩個階段,即四平之戰、收複長春為前一階段,而攻克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最後消滅東北全境林彪勢力,變為後一階段。他不令孫立人新一軍挺進一百裏一舉拿下哈爾濱和齊齊哈爾諸城,與此有關,他希望將其餘大城市的攻占,讓杜聿明去輕鬆完成。
隱藏在蔣氏這個大錯誤陰影裏的,還有其他原因,如用人不當,對遷延戰事產生消極影響。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與杜聿明意見相左,杜不免受製於熊。但是,對於這一因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後來東北戰事,白氏此文未做論述。陳誠下令解散東北三十萬偽軍,後來這支大軍被林彪收去,勢力大張,成為林彪後來反撲、獲勝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一個大錯誤,等於為淵驅魚。蔣氏任用的東北大員及其行政係統之庸碌無能,不能動員和組織東北人民輔助軍隊,確實也是最後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方麵,與共產黨的活動能力和宣傳能力對照,一目了然。不過,這些原因和錯誤,實際影響來得較為緩慢,都不能和蔣氏貽誤戰機、擅自宣布停戰令這一軍事上的根本大錯誤相比。這種軍事上的大錯誤,實為世界軍事史上一大笑談,白白讓手下一群虎將英才遺恨終生。

  白崇禧一九五六年在台灣上蔣氏密函,痛陳當年在東北沒有乘勝追擊林彪敗軍而任其坐大反噬這一“養虎遺患”教訓;蔣氏亦痛悔自己下停戰令鑄成的大錯。

  白先勇先生認為,東北戰爭的勝負,對整體內戰的影響是決定性的。東北是國共主力較量的第一戰場,卻由勝轉敗,導致四十七萬最精銳軍隊受困在此,動彈不得,消耗巨額軍需費用,政府財政支出近百分之七十用於軍事,而軍事預算大半用於東北戰事,最後寸功皆無、全軍覆沒。駐守華北軍隊力量單薄,無法抵擋林彪百萬大軍,平津陷落勢所必然。東北精銳全軍覆沒,對其他非精銳部隊產生的心理震動,對全國軍心的挫折,是無法言傳的。林彪敗軍一瞬間變成不可抵擋的神威之軍,這種心理效果比槍彈可怕得多。

  白先勇先生還指出,在四平戰後有四個月雙方沒有大的戰爭,如果東北國民政府大員(指熊式輝等人)能夠勵精圖治,以政治輔軍事,組織民眾,建立地方勢力,最後兩軍決戰時,國軍不致那麽孤立而被一一擊破。這也是切中肯綮之言。他批評政府用人不當,所選之人既無政治才能又無組織才能,既乏人望聲威又缺外交才能,東北黨、政、軍三方麵彼此不合。其他有識之士則指出,軍方除了孫立人將軍外,多是驕兵悍將,甚至貪贓枉法。此後,陳誠取代熊氏,在一九四七年秋冬連吃敗仗,不得不卸職。一九四八年二月衛立煌受命,已無法改變敗局。在軍事上,衛與蔣嚴重分歧,抗命不從。

  國民政府一係列軍事和政治上的錯誤,使他們在東北很快由軍事優勢轉為劣勢,由主動進攻變為被動挨打。一係列內政無能和軍事失敗終於鑄成最終敗局:一九四八年十月十四日,錦州陷落,七萬人被俘;廖耀湘兵團十萬人覆沒;第六十軍叛變,長春陷落;鄭洞國部六萬人被俘;十一月二日,沈陽陷落。蔣介石在東北的軍隊全部覆沒。在我看來,這些問題是蔣氏政府本身的頑症,下停戰令而非追擊令,實為蔣氏後半生所有錯誤中最大錯誤,作為領袖,他有很多個人優點(試與毛澤東對比),但他不是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亦可知也。

  反觀四平敗將林彪之舉措,卻能在策略和技術手段上立刻進行檢討和調整,一方麵在談判桌上通過周恩來采取妥協的低姿態,另方麵在農村積極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發揮共產黨獨特的宣傳、勸誘和組織民眾的才能,既有兵源又有物源,在短短半年左右,奇跡般又是一支大軍,而且越過鬆花江,反攻國軍。這裏不必探討其政治正義性質方麵問題,僅就其策略的靈活和技術手段的有效而言,是蔣氏政府那些無能官僚和悍將無法比擬的。東北勝負,隻在蔣氏舉手之間,甚為宿命。蔣氏與共產黨鬥爭二十餘年,至此,由他本人心性氣質之局限而注定最終的失敗命運。性格即命運,此之謂歟?


---------------http://cul.sohu.com/20071026/n252880571_5.s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