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正日觀看中國劇目 輿論稱向中國釋放積極信息

(2009-08-17 01:37:28) 下一個


作為朝鮮的最高領導人,在金正日的“政治學”當中,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都充滿了“音樂元素”

《霓虹燈下的哨兵》在國內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遺忘。這部上世紀60年代由中國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劇目,講述了上海解放後不久人民解放軍抵禦住了資本主義“糖衣炮彈”,並最終保全了革命果實。最近這部影片又在朝鮮煥發了生命力。8月12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觀看了該話劇,並指示朝鮮話劇工作者要重新排演此話劇並隆重上演,表示發展和鞏固由金日成和中國老一輩領導人建立的朝中友誼是“朝鮮勞動黨和人民的不變意誌”。

朝鮮自今年試爆核武器以來,外界輿論認為“中朝關係轉冷”,而此次金正日通過觀看中國話劇釋放的信息,被外界解讀為“朝鮮在向中國釋放積極信息”。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在今年6月份,金正日還觀看了朝鮮文藝工作者表演的《紅樓夢》,外界對此有著類似的解讀。

金正日是一個愛好文藝的人,他曾稱“自己的第一個戀人就是音樂”。作為朝鮮的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的“政治學”當中,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都充滿了“音樂元素”。

朝鮮沒有“靡靡之音”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徐文吉教授,曾在朝鮮學習多年,他對朝鮮極富特色的文藝印象深刻,他回憶道,“走在朝鮮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聽見喇叭播放出的振奮人心、激昂澎湃的音樂。”“利用融入在這個民族血液中的音樂元素做宣傳是很有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董向榮如此解讀金正日的“音樂政治”。

“靡靡之音的旋律則不可能在朝鮮的上空回蕩,”徐文吉教授告訴本報記者,朝鮮大多流傳的是中國和俄羅斯的“紅色”題材、激昂奮進的歌曲。另外,大合唱、團體操、樂器合奏……這些集體形式的文藝活動,在朝鮮十分受歡迎。由十多萬少女表演的《阿裏郎》大型團體操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每到重大節日,在朝鮮這是必演的一個節目。

金正日也是文藝粉絲

文藝之所以在朝鮮如此風靡,這自然與他們的領袖金正日的愛好有很大的關係。

朝鮮媒體曾公開發表了一些金正日有關音樂的語錄。比如“革命沒有歌聲就不能勝利”;“離開音樂的政治猶如沒有靈魂的肉體,離開政治的音樂如同沒有根莖的花朵”……對於不會音樂的人,金正日毫不留情地把他們歸入“21世紀的三種愚人”之一。

除了音樂,金正日對電影也有著超乎常人的熱情。2004年,他會見對來訪的韓國新聞界總編輯代表團時曾說,“你們知道我最想從事什麽職業嗎?告訴你們,是電影製片人或者影評人。如果我不當政治家就會幹這一行”。

朝中社播發的有關金正日的新聞稿中,很多都是關於他視察部隊文藝團體,觀看文藝節目並作出重要指示。2006年朝鮮勞動黨機關報《勞動新聞》還報道說,金正日準備給士兵們配發卡拉OK,因為軍人一起唱歌可以讓上下級關係更融洽。

霓虹燈下的中朝友誼

金正日不僅擅長於“文藝治國”,而且也喜歡搞“文藝外交”。徐文吉教授告訴本報記者,“‘文藝外交’是朝鮮常用的外交手段之一。”

這樣的例子在朝鮮外交上俯拾皆是。比如2008年底,美國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在平壤演出曾經震驚六方會談各國。韓國《中央日報》評論稱,朝鮮正啟動“音樂外交”,企圖通過“非政治”的方式來改善最“政治化”的朝美關係。

對於此次金正日選擇觀看中國劇目《霓虹燈下的哨兵》,並強調中朝傳統友誼。徐文吉教授認為,麵對朝鮮投來的“友誼”,徐文吉說,“中國應該‘友誼歸友誼,製裁歸製裁’,我們歡迎朝鮮和中國保持友誼,但是對於朝鮮不顧各國反對進行核試驗,中國還是要繼續反對。”(《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陳璟貝)
 
文章來源: 新華網—國際先驅導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