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在那銀色月光下》開始關注薑尚榮老師,他寫道:
《蜻蜓姑娘》來自1954年蘇聯時期格魯吉亞電影廠攝製的電影《蜻蜓》 ???????(國內廣泛翻譯為《蜻蜓姑娘》)1955年由長春電影廠譯製成中文,一時風靡全國,在50年代末期和赫魯曉夫翻臉之前,成為當時一道重要的文化風景。這首歌也在咱們中國大地作為“俄羅斯歌曲”傳唱至今。影片主人公叫Marine 瑪麗奈,因此這首歌又叫《瑪麗奈之歌》,事實上這部電影及這首歌曲從主創團隊到背景、文化、語言全部都是格魯吉亞的——當然是在當時蘇聯的大框架下。
事實上作曲家蘇爾汗·欽察澤 ?????? ???????? ?? ???????(格魯吉亞語)Сулхан Фёдорович Цинцадзе(俄語)(1925-1991 )有一部很棒的為這部電影創作的音樂組曲,名字就叫《蜻蜓組曲》。
現在的俄羅斯也依然有人演唱,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成為了很多青少年學習聲樂的入門級作品。當然俄羅斯播放的電影是俄語版本的,歌曲也是俄語版的。但俄語版的也好,中文版的也好,翻譯過程中將語言與旋律的音調天衣無縫融合的極其困難的事。所以這兩種語言的演唱聽上去都有點“傻乎乎的”。原因當然就是作曲家再創作聲樂作品的時候,旋律走向的靈感和思路是直接受歌詞原文語言的音調、語氣和節奏的影響下形成的。翻譯的語言在音節、語氣、韻律、承接關係上都無法實現完美的貼合感。這也是為什麽當代聲樂作品都要求演唱原文的緣故。
Luigi Arditi (1822-1903),意大利作曲家和指揮家。他的作品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這首聲樂華爾茲《吻》-Il bacio。因為在好萊塢電影中的應用是這個首歌曲更加廣泛地被人所熟知。
Bognoa Sokorska sings Il Bac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