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媚聲"離“美聲”到底有多遠?

(2018-11-28 19:38:32) 下一個

《聲入人心》節目畫麵

 

 

編者按:隨著湖南衛視聲樂演唱節目《聲入人心》的播出,熱度驟升之餘,爭議也隨之而來。這檔以普及美聲為初衷綜藝節目,究竟是為古典音樂的當代傳播獨辟蹊徑,還是讓人們離美聲越來越遠了?本報特邀兩位觀點迥異的作者,聊聊他們眼中的《聲入人心》。

 

 

 
 

 

 

《聲入人心》火了,離美聲卻遠了

 

文 | 不語

 

 

進入11月,湖南衛視歌唱類節目《聲入人心》成為電視圈、音樂圈以及普通觀眾都在討論的熱門節目。這個節目的初衷,據說是要以“唱美聲的帥氣小哥哥”為看點,讓大眾更為關注美聲唱法、美聲作品。從11月2日節目首播至11月23日最新一期,節目熱度是“蹭蹭蹭”上漲,可給人感覺,怎麽是離美聲越來越遠了?

 

 

說好的“美聲類節目”呢?

 

三位出品人:廖昌永、尚雯婕、劉憲華

 

客觀來說,《聲入人心》一開始從各個方麵彰顯了節目想要推廣美聲的決心與意圖:由大眾熟知的男中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廖昌永擔任主要點評人(節目中稱為出品人);遴選國內外具有專業聲樂學習背景的選手,並側重選手的美聲學習及演出經驗;第三期請來現今國內外歌劇舞台具有雄厚實力的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作為出品人,梁寧、趙雲紅、陳小朵、許蕾、張璋等在美聲演唱上都有高水準的歌唱家作為專家團;對選手演唱曲目運用字幕與畫外音等手段做好歌劇或音樂劇的知識普及講解……這也是節目一經播出後,得到聲樂圈裏圈外不少支持的最大原因。

 

蔡程昱與馬佳

 

第三期節目選手進入二重唱形式,除蔡程昱與馬佳組合選擇的意大利流行歌劇男高音三人組合il volo原唱作品《Grande amore》、金聖權與石凱選擇的貝裏尼藝術歌曲《遊移的月亮》與“美聲”沾邊外,其他大部分曲目是偏流行的音樂劇選段或歌曲,美聲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少。而剛剛播出的第四期,從唱法和選曲上都很難看到美聲的內容。觀眾不禁發出疑惑的聲音:“說好的美聲類節目呢?”擔任出品人之一的音樂人劉憲華在第四期節目中提到:“我們這個節目是要把美聲融合到另一種音樂裏。”有選手也說選用美通唱法,是希望大家更容易接受美聲,但聽下來讓人覺得“通俗”的感覺更多。即便是融合,美聲的聲音特質是否還應該有呢?如果是為了融合而把美聲特質完全“消滅”,或者隻是集結一群美聲、音樂劇演員演繹如何唱好流行作品,這與節目初衷並不相符。

 

 

形式可以活 導向不應錯

 

賈凡與陸宇鵬

 

電視傳播具有大眾化、通俗化的特點,在傳播形式上與劇院的“正襟危坐”有區別很正常。不可否認,“36個唱美聲的花美男”作為節目噱頭,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開始關注這個節目,開始覺得“美聲原來也很好聽”,這成為美聲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一個良好開端。同時,電視受眾麵廣的傳播特點,可以使得更多美聲、音樂劇歌唱演員在這個平台上得到更多展示機會,讓更多人關注歌劇、音樂劇,這都是這個節目所起到的好影響。

 

但是,正因為電視具有大眾化、傳播廣的特點,也一定要注意傳播的導向性。傳播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接地氣,但不應出現一些錯誤的引導,否則會在很大範圍的人群裏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首先,選手為什麽“用話筒”應予以說明。“不用話筒”是美聲演唱與其他唱法最大的區別。因為節目演播場地受限及電視收音需要,選手必須使用話筒,節目中應作說明提示,不應該給不了解的觀眾造成“美聲也用話筒”的錯覺。節目組其實可以借機給大眾做普及——從“美聲用不用話筒”說到人聲藝術的發展,從“為什麽歌唱家很多是大胖子”,說到聲部細致的劃分、各聲部演員的體型特點和原因所在……從廖昌永前兩期的點評中可以看出,他會對美聲演唱的作品、聲音、表演、咬字等做簡單講解,這對觀眾就是很好的普及。

 

廖佳琳與鄭雲龍演唱《詩人的旅途》

 

第二,節目對選手的評判標準並沒有說清楚。第一輪首席選拔時,高天鶴與方書劍的上與下,標準是什麽沒說清,難免讓人產生“兩個人不在一個維度,如何比較”的想法。學美聲的選手廖佳琳與學音樂劇的鄭雲龍二重唱,作品是選自音樂劇《蝶》中的歌曲《詩人的旅途》,從選曲到演唱上二人並不具備可比性。石倚潔當時也點評:“這首歌沒有給廖佳琳更多的表現空間。”網上收看的觀眾也在彈幕中提出:“評選標準是怎樣的需說清楚。”

 

第三,歌劇與音樂劇的概念要厘清。節目除了將兩種演唱的選手混合在一起比較外,對於歌劇和音樂劇的區別也沒有做好普及。前兩期選拔播放選手采訪時,選手說的是“希望觀眾了解音樂劇,甚至喜歡音樂劇”。此時字幕所打的卻是“讓歌劇的風采走進大眾視野”。這容易讓首次接觸這兩種藝術形式的觀眾誤解,這樣的細節錯誤,節目中應盡量避免。

 

 

第四,由於各種標準的不清晰,節目要推廣的,到底是“美好的聲音”或“美好的歌唱”,還是“好聲音的花美男”?隨著節目的推進讓人更加疑惑。

 

 

美聲之美在骨不在皮

 

 

入選《聲入人心》的36位選手,都有高顏值打底。節目組最初應該是想向觀眾證明:“唱美聲不隻是大胖子,也有好看小哥哥。”但節目播出過程中,大多數“花美男”選手演唱美聲作品時表現出來的實力,卻不能很好地令這個說法站住腳。實際上,聲樂學習是條艱苦路,過程充滿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與寂寞。

 

這些選手中,一部分還不滿20歲,學習聲樂時間非常短,有人甚至是剛剛完成真正的變聲,聲音還非常稚嫩,無論是聲線的發展類型、方法的科學性、技巧的熟練掌握度,還是音樂素養的積累等各個方麵,都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這個節目平台,在不給觀眾產生誤導的同時,也不要把這些未來有很多可能性的年輕選手“帶偏”到走捷徑的方向。

 

美好的外形、天籟的聲音,都隻是美聲演唱的“皮”,歌者通過音色的變化、技巧的掌控、情感的駕馭來表現歌劇人物的血肉豐滿、情節的跌宕起伏,藝術歌曲的藝術性與詩意,才是美聲讓人念念不忘的“風骨”。聲入人心,情來動人。電視打開一扇門,讓更多人了解音樂劇、歌劇,了解美聲唱法,但這不是終點,就像《聲入人心》裏很多選手呼籲的那樣,希望有更多觀眾通過這個節目,可以走進劇場,去聆聽自帶共鳴、沒有混響與調音的美好人聲,體會真正的“聲入人心”。

 

 

 

新美聲,你隻管大膽向前走

 
 

 

 

文 | 張益鳴

 

 

“我,是站在追光之外的追光者。他們說不夠流行就不夠資格。他們說高雅冬眠,你休想叫醒。我按哪個鍵,為歌唱活著?還是為活著歌唱。用偏見來剪裁聲和光,然後縫合成一個巨大的我。”這是正在熱播的湖南衛視《聲入人心》節目片頭的一段文字。就在這個冬天,《聲入人心》出現在了單人選秀、團體選秀、明星比賽、街舞、嘻哈之後,既出人意料卻又似乎在意料之中地扛過了音樂類節目的大旗。人們都沒料到,這會是一檔美聲節目。

 

也許在《聲入人心》出現前,美聲、歌劇、音樂劇這些詞匯大多都沒有邁出過一個叫“高雅音樂”的圍城。在各種新力量層出不窮見怪不怪的今天,這顆“聲”彈在主流電視媒體上的出現依然炸出了一個坑。在對“貼標簽”懷有複雜心情的今天,我們越來越難以回避那些不解與不懈的質疑聲,而當一個個在象牙塔裏成長起來的“小哥哥”“小鮮肉”大步流星昂首闊步地踏入舞台時,一切卻仿佛一場新戰爭般炸翻了天。

 

最直觀的顛覆其實不是顏值,不是身高,也不是發型,而是體重。就如節目開始廖昌永走進演播室時與劉憲華展開的那段對話,劉:“廖老師,你講話的聲音……?”廖:“跟唱歌不一樣?”劉:“我以為你會這樣講話(作低八度說話狀)。”一段半開玩笑般的開場白,卻清晰而溫和地鋪陳出高雅音樂於大眾的固有印象。

 

 

說標簽也好,偏見也罷,畢竟千百年來這種思維定式從未改變——“唱美聲的一定得是個‘大塊頭’”“唱美聲的都得像帕瓦羅蒂一樣才行”,直到,《聲入人心》向我們走來,一張張俊俏如郎的麵孔伴隨著一個個頂級學府的名字走進梅溪湖美聲工廠,幾乎無一例外的瘦子,卻唱出了一曲曲天籟。你覺得如果是胖子會唱得更好?抱歉,看看那成千上萬條的“聲控”表白,這樣的質疑真的足夠多餘。

 

高雅藝術之所以為高雅藝術,是因為高雅藝術本身與欣賞他的群體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節目中的一位選手所言:在站上《聲入人心》的舞台之前,他都是唱給自己人聽。喜悅?無奈?開懷?心酸?想必不用過多解釋。所以,既然已經站在了路口,我們且不去論過往這種現象的成因,而如今來自未知世界的神秘力量將歌劇、音樂劇推向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卻有人跳出來說:“不,不能過去!你向前邁一步就是懸崖,沒有免費的餡餅。”然而外麵那個更廣闊世界的居民在看到這一切時,卻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驚愕與讚美,甚至毫不吝嗇地說出:“隻有哲學、數學和音樂是真正需要天才的,感謝偉大的音樂。”麵對這種溢美到無以言表的話語,那些人卻依然執迷不悟地說:“不!請還高雅音樂一片淨土!”

 

還有人質疑:“美聲怎麽可以跟通俗音樂和民族音樂混為一談?”首先我們要搞明白,為什麽要有聲樂藝術的分類這件事情。我們通過發聲方式、演唱技巧、音樂形製、曆史沿革等要素,將幾種聲樂藝術形式分別進行了分類與命名,可能沒有誰能真的說清最初這種分類的緣由和被時間共同作用後的去向。而當時代洪流隨著巨浪拍打而來,跨界與融合的聲音甚囂塵上時,《聲入人心》隻是將他們共同放在一個舞台上呈現出來,就引出一群人發出強烈的聲討。青年男高音李文豹用美聲演唱了一首名為《青花瓷》的民族風格通俗音樂作品贏得了滿堂喝彩,誰能聲討一下這位“不夠純粹”的演唱者到底犯了什麽錯?無論最初我們定義一個藝術種類出於何種目的,當凝結了無數業內外精英智慧與努力的創新、交融與跨界出現時,我們真的連默默支持都做不到嗎?

 

 

“隻選一群好看的人體現不出美聲的最高水準!”“看著不像!學曆都是假的吧?”……隨著節目播出贏得的爆炸性關注,在海量的讚美聲中,質疑聲也愈發熱烈。而正如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初衷:並不求這一事件在某個群體中能夠獲得冰釋,隻希冀音樂帶來更多美好。此次《聲入人心》節目中的一位選手——“通俗歌手”周深出現在大眾視野之前曾以“卡布叻”為網名。那時的他一無所有,隻靠著對音樂純粹的摯愛在網絡世界裏唱歌給世界聽,所以在我心中,“卡布叻”這三個字象征著音樂的樸實、無界與熱愛。當這位如今已在流行歌壇叱吒風雲、斬獲無數獎項的歌手站上《聲入人心》的舞台時,他說自己隻是一個“從0開始”的學生。而一曲《Time to say goodbye》,無疑是在用歌聲告訴全世界:無論經曆多少,卡布叻對於音樂依然隻有熱愛。所以無論胖瘦,無關純粹。熱愛,便是最好的音樂。

 

周深演唱《Time to say goodbye》

 

記得有一位哲人說過:“向前走,沒事回什麽頭。”所以,無論成功或失敗,新美聲,你隻管頭也不回地大膽向前走。

 

 

 

 

你更傾向於誰的意見呢?

歡迎留言~

 

- THE END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hsheng 回複 悄悄話 廣告貼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