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再轉一下多年前存的一篇,可以幫助一文了解歌唱方法的種種山轉水複,另外推薦一本書,《歌唱藝術》 (俄)那查連科編著。
意大利美聲有關發聲機理的學說五花八門,而且後代愛否定前一代大師。但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持這些理論的大師都培養出了傑出的美聲歌唱家。如20世紀美國的新機理學派代表範納德(1909-1971)用科學實驗否定了“竇聲”,“頭腔共鳴”和“鼻腔共鳴”的重要性,甚至也否定了“胸腔共鳴”,他說,更多的是氣管和支氣管在起共鳴作用。但他培育了很多優秀歌唱家,其中就有女中音歌唱家霍恩,中國的李維勃教授(袁晨野的老師)也是範納德理論的傳人。
再如英國人凱薩裏的音柱學說,就正麵影響過大歌唱家苔特拉齊妮、吉利。凱薩裏反對靠前唱,反對“關閉”概念,倡導咽音的運用。
再如提倡“靠前唱”的德國人麗莉·雷曼(1848-1929)也是一位傑出的聲樂教師,她自己也扮演過170個不同的歌劇角色,既能唱靈巧的花腔女高音,又能唱戲劇女高音,自己也活了81歲高齡。
再如,波蘭人雷斯克(1850-1925)倡導“麵罩”唱法,其影響深遠,直至今天,意大利、德國、英國、美國、法國都有人照此方法唱成大師。
再如,法國人杜普雷19世紀倡導“關閉”唱法;再如,西班牙人加爾西亞(1805-1906)提倡“聲門衝擊”學說,教出了很多歌唱大師,其中就有烏薩托夫,烏薩托夫又教出了夏利亞賓(1873-1938)。加爾西亞自己也活了101歲,既是美聲歌唱大師,又是歌唱養生大師。
我們由現代往前推,又特別注上這些大師的國籍,是說明意大利美聲在這麽多地方都有傳人,但他們又是那麽不一樣,有的甚至衝突、水火不容,但他們的理論都培養出了歌唱大師,他們又多是從意大利人蘭皮爾蒂那繁衍出來的。
為什麽這些不同大師的科學發聲理論都培養出了歌唱家呢?
第一,歌唱的生理機製多用的是平滑肌,也稱不隨意肌,即我們的意識不能直接指揮這些肌肉的運動。彈鋼琴,意識指揮手怎麽用勁手就聽話地怎麽用勁。你能想讓聲帶開一條隙縫聲帶就開嗎?讓聲帶開成棱形的口聲帶聽指揮嗎?正是歌唱生理機能有這種“不直接聽命令”的特點,於是人們就間接地指揮它們,用一些啟發式、想象式的語言,指揮聽話的肌肉群帶動那些不聽話的平滑肌。這樣,表麵看起來兩種觀念打架,但實際卻起到一個效果。
如,杜普雷讓學員唱高音時想象“關閉”,其實學員雖然想使勁“關閉”,但他的腔體也“關閉”不上,不過是轉移,由口鼻腔轉移到咽鼻腔。
如,雷克斯讓學員唱高音時想象“麵罩”,盡管學員使勁想“麵罩”,靠前,但聲音還是要經過咽腔、頭部,然後走一弧線反射到麵罩上。
第二,那些五花八門的美聲理論創造者多是自己用此法唱出來的,然後才教學員。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又多是憑個人經驗指出學員這樣唱不對,這樣唱對。有時自己隨意一句比喻性的詞語讓學生找到了對的感覺,於是這個比喻性的詞就成了一個流派的範疇,如“麵罩”派。範競馬曾慕名找科萊裏上過課。範競馬回憶:“科萊裏根本講不出道道。隻是反複地讓我唱。我唱一遍,他說錯,我改變改變方式,再唱一遍,他還說錯。他就這樣不斷地說錯。弄得我快沒信心時,又唱一遍,他說對,讓我找準這種感覺,固定住。我再反複練,固定住,就找準了出這種聲的方法。要想從科萊裏那有所收獲,自己 一定要挖掘他,並能做出多種唱法。”科萊裏連比喻式的語言都不說,隻憑經驗說對錯就讓學員找著感覺。和慧找弗萊妮上過大師課,弗萊妮不斷地讓和學員向前唱。可是和慧聽弗萊妮自己唱並不是靠前唱,不過她唱出的效果聲音是在前麵。和慧說,或許她遇到的學員多唱得過重,讓她靠前唱那是矯枉過正。自己唱得非常好的莫那科,就很少教出優秀的歌唱家。有的不錯的材料到他那學幾年就毀了。為什麽?因為莫那科自身條件太好了,幾乎沒有換聲點,中聲區到高聲區直上直下,像個圓柱形實心鋼。他以為男高音都該是他那種條件,照著他的經驗練,結果好嗓子都練壞了。研究意大利美聲的教學史,我們看到一個問題,能教出歌唱家的教師,關鍵是有一雙靈敏而理性的耳朵,隨時能通過聽覺判斷出:這樣唱對,那樣唱不對。沈湘先生有一句話影響我至今:什麽叫好的歌唱?自己唱著舒服,別人聽著也舒服!——這是歌唱的宗旨。別人聽著舒服,自己唱著難受,嗓子很快就唱壞了。自己唱著痛快,別人聽著難受,那一定是聲音沒找對,這樣自己也不可能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