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揭秘歌曲《在銀色的月光下》的來源

(2018-12-16 00:51:24) 下一個

為了大家更清晰的了解《在那銀色月光下》特轉以下文章

 

 

本文刊登於中國音樂2018 | 專題欄目:民族音樂學與傳統音樂理論第三期(總第151期) 轉載自公眾號:中國音樂

 

首先請大家記住《在那銀色月光下》是俄羅斯歌曲!

 

相關鏈接:揭露一個世紀謊言——《在那銀色月光下》到底是誰的?同時感謝薑尚榮老師對於此曲來源的研究!

 

《在銀色的月光下》來源考

 

       摘要:王洛賓搜集整理的《在銀色的月光下》既非塔塔爾族民歌,也不是俄國作曲家達爾戈梅斯基的原創作品,而是一首在俄羅斯廣為流傳的民歌《在銀色的河流上》其主體部分的文學源頭為俄國詩人費奧德爾·格林卡1826年創作的詩歌《Завеянные следы》 《被掩埋的足跡》。《在銀色的河流上》版本眾多,曲調呈現為四種樣態:整體曲調不同;整體曲調相異,部分樂匯相同;整體曲調相近,部分樂匯相異;整體曲調相同。與王洛賓版相近的曲調,1906-1913年即在車爾尼亞夫斯基的《古斯裏琴手·俄羅斯新民歌集成曲》中出版;與王洛賓版完全相同的曲調,1944年即由沃爾科夫改編獲獎、1946年出版。王洛賓1949年翻譯整理該作,其譯作有不同版本。當前流行的增加e小調中段的再現單三部曲式版本,是作曲家黎英海對王洛賓版本的再改編。該作品在國內的流傳,是中俄音樂文化自然傳播流變的結果。

關鍵詞:在銀色的月光下;在銀色的河流上;俄羅斯民歌;格林卡;車爾尼亞夫斯基;沃爾科夫;王洛賓;黎英海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923(2018)03-0110-16

DOI:10.13812/j.cnki.cn11-1379/j.2018.03.011

 

 

      《在銀色的月光下》是王洛賓搜集整理的一首歌曲,在國內被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民歌(西部民歌)廣為流傳。眾所周知,王洛賓搜集的民歌多數帶有編配痕跡,很多作品究竟是譯、編,還是創作,來源如何,需要進行仔細辨析。20世紀90年代中葉在西部民歌版權的討論中,王洛賓多數代表作的來源已得到較為清晰的呈現,然而《在銀色的月光下》的來源尚且存疑。本文特對此進行討論。

一、來源懸疑與查證

(一)來源懸疑

       迄今為止,關於《在銀色的月光下》的來源主要有三種觀點:

       1. 塔塔爾族民歌說:王洛賓搜集整理西部民歌的高峰期在20 世紀30 年代末、40 年代初。據《王洛賓年表》記錄,《在銀色的月光下》的整理時間為1949 年。11950 年新華書店西北總分店出版的《新疆民歌》,將之作為塔塔爾族民歌收錄,曲名《在銀色月光下》,署名“洛賓譯”(以下簡稱“1950 年版”)。該曲由《新疆民歌》的編者從王洛賓處轉錄而來2,塔塔爾民歌的說法源自王洛賓本人。此後,《在銀色的月光下》被作為中國塔塔爾族民歌廣泛傳播,是目前最多見的標注方式。王洛賓1993 年出版的手稿③仍將該曲標為塔塔爾族民歌。

       譜例1 王洛賓《在銀色的月光下》手稿

       2. 俄羅斯族民歌說:此後,王洛賓改正了這一說法——早年他從一位塔塔爾族青年那裏采集了這首民歌,結果發現第二段歌詞中“老教堂”“經壇”“燭火”等反映的婚禮習俗,不符合塔塔爾族信奉的伊斯蘭教習俗,而與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族相同。因此後來王洛賓改正了這一錯誤。4今人也從塔塔爾族民歌的風格上,判斷該曲並非塔塔爾族民歌5,部分出版物始將該曲標為俄羅斯族民歌。6

       3. 達爾戈梅斯基作品說:1982 年學者杜亞雄編輯《洛賓歌曲集》時,王洛賓向他逐一講述過每首歌曲的搜集整理情況。“王先生說這首歌是他記的,演唱者是一位塔塔爾族商人。此歌發表後他才知道,其旋律是俄國作曲家達爾戈梅斯基的作品”。7據杜先生回憶:當時王洛賓出獄不久,早年搜集整理的民歌資料已遺失,因此杜亞雄赴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查找王洛賓的歌曲。當王洛賓見到1950 年《新疆民歌》中的《在銀色的月光下》時,當即表示:這不是他的作品,而是達爾戈梅斯基的歌曲,因而未收入《洛賓歌曲集》。8杜文(《編選〈洛賓歌曲集〉的前前後後》)1994 年6 月在《人民音樂》發表;王洛賓半年後在該刊發表《曆史是公正的》一文;翌年1 月在該刊發表《我和西部民歌》《民歌的記譜與加工——王洛賓先生訪談錄》。杜文發表在先,王文發表在後,因此王洛賓對於杜文說法應知情,但他未提出反對意見,可見達爾戈梅斯基說確實出自王洛賓。

       至此《在銀色的月光下》出現了三個來源:塔塔爾族民歌、俄羅斯族民歌、達爾戈梅斯基作品,三個說法均來自王洛賓。塔塔爾族民歌說已被否定,誤刊原委也為人所知,目前俄羅斯族民歌說、達爾戈梅斯基作品說共存。這兩者的相似點是,達爾戈梅斯基為俄國人,《在銀色的月光下》是一首俄羅斯族的作品;區別在於該曲是民歌還是作曲家的原創作品。其中達爾戈梅斯基說更值得重視,因為:其一,該說影響甚廣,當前常以證偽其他來源的方式出現。其二,達爾戈梅斯基是一位著名的俄羅斯民族樂派作曲家,若該曲真為達爾戈梅斯基作品,則是一則專業樂曲傳播至他國、被作為民歌的典型案例。其三,王洛賓受此影響較大,其本人參與,1983 年、1993 年分別出版的《洛賓歌曲集》與《純情的夢:王洛賓自選作品集》9中,有大量署名XX 民歌,王洛賓編譯或記譜、譯配的作品,但均未收錄《在銀色的月光下》,這表明王洛賓可能未將之作為民歌看待。

       (二)“達爾戈梅斯基說”查證

       王洛賓雖以為《在銀色的月光下》是達爾戈梅斯基作品,但不知具體為哪一首,因此老人生前希望能查訪這一事宜;該曲後來的改編者黎英海也希望探明《在銀色的月光下》的來源。10在杜亞雄先生的幫助下,我們對“達爾戈梅斯基說”進行了查證,具體方式如下:

       第一,通過網絡查詢。在信息化時代,一般的社會事實、新聞報道、學術成果、趣聞軼事等在網絡上幾乎都有部分反映。達爾戈梅斯基是俄國著名作曲家,《在銀色的月光下》也在俄國流傳。如果該曲真是達爾戈梅斯基作品,應當能在俄羅斯網絡上找到這首歌曲的匹配信息。令人遺憾的是,在百度、Yandex、Yahoo、Google 等中外搜索引擎中輸入達爾戈梅斯基俄文名稱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Даргомыжский查詢,均未找到近似《在銀色的月光下》俄文名稱Подсеребряной луной的結果。搜索Под серебрянойлуной或近似詞匯,也未有與達爾戈梅斯基直接對應的結果。檢索結果沒有為“達爾戈梅斯基說”提供直接證據。

       第二,通過俄羅斯本國《在銀色的月光下》的研究成果查詢。這首作品曾引起過若幹俄國學者的關注,俄羅斯民俗學家、莫斯科大學副教授阿拉·瓦西裏耶烏娜·庫拉金娜(Алла ВасильевнаКулагина,1938-2009)的著作《城市歌曲、民謠和浪漫曲》11,民俗學家艾列奧諾拉·阿列克賽耶烏娜·塔瑪爾金娜(Элеонора Алексеевна Тамаркина,1935-2009)主編的《烏德穆爾特的浪漫的詩歌》12,民俗學家伊萬·伊萬諾維奇·格裏布申(ИванИванович Грибушин,1935-1978)的論文《費奧德爾·格林卡的〈被掩埋的足跡〉在烏拉爾的民歌創編中》13,學者塔吉亞娜·蓋納吉耶烏娜·康德拉基耶娃(Кондратьева Татьяна Геннадьевна)的論文《有文學源頭的民歌曲調特色類型(奔薩州民間素材)》14等,均對該曲有過較為細致的研究,但均未提到這是達爾戈梅斯基作品。達爾戈梅斯基是俄國著名音樂家,如果連該曲的研究者們都不知道作者是達爾戈梅斯,這是無法想象的。相反,他們探討過該曲的來源,但作者並非達爾戈梅斯基。

       第三,委托俄羅斯友人查詢。我們約請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音樂—戲劇—舞蹈學院的教師葉卡捷琳娜·巴格達那娃(Екатеринна Богданава)女士,親往位於聖彼得堡涅瓦街20 號的“藝術與音樂圖書—信息文化中心(以В.В.馬雅可夫斯基命名)”(БИКЦИМ)15查證,反饋信息是達爾戈梅斯基的浪漫曲和歌曲作品集16中沒有《在銀色的月光下》和與之相類似歌名及旋律特征的作品;約請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查良鈺查閱該音樂學院圖書館館藏達爾戈梅斯基《浪漫曲和歌曲全集》17,未發現這首歌曲;査良鈺還就此詢問過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聲樂藝術指導老師和部分聲樂專業學生,得到的回複均為這是一首俄羅斯民歌,並非達爾戈梅斯基的聲樂作品;為幫助筆者查證,杜亞雄先生還委托俄籍華裔音樂家左貞觀查訪,也未發現該曲有具體的作曲者信息。

       第四,親自查閱達爾戈梅斯基作品集。我們在達爾戈梅斯基《浪漫曲和歌曲全集》I、II 兩卷18的樂譜中,對旋律相似的曲目進行逐一排查,但並未找到與王洛賓版《在銀色的月光下》相似旋律的歌曲存在;在達爾戈梅斯基《室內樂和合唱聲樂作品全集》19中,也未找到與之類似的作品。達爾戈梅日斯基的獨唱、室內樂與合唱形式聲樂體裁的作品均收錄在上述兩部全集中,《在銀色的月光下》在俄國也較為流行,如果該曲真為達爾戈梅斯基作品,兩部全集不可能不收錄。

       以上種種證明,《在銀色的月光下》並非達爾戈梅斯基的作品。

 

1 、王海成:《我的父親王洛賓》,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5 年,第304 頁。

 2 、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音樂工作委員會編:《新疆民歌》,西安:新華書店西北總分店,1950 年,第154-155 頁、第1頁。

3 、引自《王洛賓回憶錄》(磁帶)中的歌冊,台北:青年音樂家文教基金會,1993年。

4 、 參見言行一、王海成:《王洛賓》,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47頁。

5 、 參見杜亞雄:《編選〈洛賓歌曲集〉的前前後後》,《人民音樂》,1994 年,第6 期,第18 頁;曲笛:《論塔塔爾族民間音樂的純正性及相關問題》,《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3 期,第65 頁;趙春晶:《探究民歌〈在銀色的月光下〉的民族歸屬——基於話語視角》,《俄語學習》,2015 年,第5 期,第25-28頁。

6 、 劉書環:《500 年的歌:王洛賓經典歌曲與創作》,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0 年,第122頁。

7 、杜亞雄:《編選〈洛賓歌曲集〉的前前後後》,《人民音樂》,1994年,第6 期,第18頁。

8 、據2017年10月3日筆者對杜亞雄的采訪記錄。

9 、 馬林楠編:《洛賓歌曲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 年;王洛賓:《純情的夢:王洛賓自選作品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年。

10 、 引自2017 年5 月16 日、10 月3 日筆者對杜亞雄的采訪記錄。

11 、А. Кулагина,Городские песни, баллады, романсы,Изд: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факультет МГУ им. М. В.Ломоносова Город: М,1999г.

12 、 Романсовая лирика Удмуртии. Серия Русскийфольклор в ХХ веке. Вып. 1. Редактор-составитель Э.А.Тамаркина. - Ижевск: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Удмуртскийуниверситет", 2000г.

13 、Грибушин И. И. "Завеянные следы" ФедораГлинки в уральском песенном фольклоре/И. И.Грибушин//Фольклор Урала. — Свердловск : [Урал. гос.ун-т], 1977. — [Вып. 3]: Народно-песенное творчество. —С. 53-61.

14 、 Кондратьева Татьяна Геннадьевна, Характерныетипы напевов народных песен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происхождения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фольклора Пензенскойобласти).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философские,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июридические науки,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и искусствоведение.Вопросытеорииипрактики.Тамбов:Грамота,2014.№7.Ч.2.

 

15 、 Библиотечно-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й и культурныйцентр искусства и музыки的縮寫。

16 、Даргомыж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53романса для голоса с фортепиано / Ред. А. Губерт. - М. :Музсектор Госиздата, 1928. - 186 с.以及Даргомыжский,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Романсы и песни : Для голоса сф.-п. / Ред. и предисл. М.С. Пекелиса. - М. : Музгиз,1935. - VIII, -128 с.

17 、Даргомыж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Полноесобрание романсов и песен, т, 1-2, М.- Л., Музгиз,1947 (редакция, вступительная статья и комментарииМ. С. Пекелиса) - 670 с.

18 、 該作品集可從俄羅斯primanota.ru 網站上下載,網址為:http://primanota.ru/dargomyzhskii-aleksandr-sergeevich/polnoe-sobranie-pesen-i-romansov-sheets.htm 及http://primanota.ru/dargomyzhskii-aleksandr-sergeevich/vse-romansy-complete-romances-tom-ii-1-ya-vse-eshhe-ego-lyublyu-slova-yu-zhadovskoi-sheets.htm

19 、Даргомыж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Полноесобрание вокальных ансамблей и хоров, М.- Л.,1950 (редакция, вступит, статья и примеч. М. С.Пекелиса) 俄羅斯國家電子圖書館(нэб.рф)網站收錄有電子書,網址為:http://нэб.рф/catalog/000199_000009_004475264/viewer/

 

       二、俄羅斯的民歌《在銀色的河流上》

      《在銀色的月光下》是俄語歌曲,其源頭應在俄羅斯查訪。我們搜集了若幹俄羅斯出版物,發現該曲署名多為“ 俄羅斯民歌”(Русскаянародная песня)或不標作者。其擁有許多版本,它們的歌名意境相似,但通常置換了俄語前置詞(Под,Над,На等)和名詞,比如《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д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ой)、《在銀色的埠頭上》(На серебряных плотах)、《在銀色的河麵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е)、《在銀色的波浪上》(На серебряных волнах)等。多數版本未以“月光”為題,但形容詞“銀色的”恒定不變,這是一個經常出現在俄羅斯民謠、民歌、浪漫曲和有關婚慶場麵的修辭中的美好語匯。其中《在銀色的河流上》使用略多,本文暫以此代稱俄羅斯的這首作品。

      

 (一)歌詞

     《在銀色的河流上》各版本歌曲的歌詞主題大同小異,經俄羅斯學者考證,它們的文學源頭都來自詩人費奧德爾·尼古拉耶維奇·格林卡(Фёдо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Глинка,1786-1880)的詩歌《被掩埋的足跡》(Завеянные следы)。

 

圖1 費奧德爾·尼古拉耶維奇·格林卡

 

       阿拉·瓦西裏耶烏娜·庫拉金娜在著作《城市歌曲、民謠、浪漫曲》中對此有過明確的表述:“Ф·Н·格林卡的詩作《被掩埋的足跡》共有三節四行詩:主人公在金色的沙灘上長久地守護年輕姑娘的足跡,但是突然間鍾聲傳來,河水激蕩,足跡被滌蕩。結尾句是:‘噢,我的姑娘正走向教堂,在那裏,別人要與她舉行婚禮’。在據此改編的民歌《在銀色的河流上》中,鍾聲隻是給了主人公一個不祥的預兆,他策馬飛奔教堂,結果目睹了自己的心上人與別人舉行婚禮。他責備她的背叛,抱怨自己的命運,哀歎自己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人。民歌改編將原詩作的12行拓展到了38行。”20作者指出,民歌的改編有其自己的法則,可以重新定義,可以變換。改變的手法很多,可以是單詞的替換,也可以是句子的替換和情節的拓展。

       艾列奧諾拉·阿列克賽耶烏娜·塔瑪爾金娜主編的《烏德穆爾特的浪漫的詩歌》,也對民歌《在銀色的河流上》來源有過研究。21這部著作列舉了格林卡原詩《被掩埋的足跡》演變的9 種民歌版本,分別以По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е(在銀色的河流邊),На серебряных волнах(在銀色的波浪上),Над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ой(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д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ою(在銀色的河麵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чке(在銀色的小河上)等作為頭句。歌詞敘述內容大致相近,但詞句(包括頭句的前置詞)省略、替換、拓展的情況不同。22此外,Е·В·彼得連科和М·В·斯特羅岡諾夫的專著《特維爾斯卡亞地區的抒情小調》,也對這一來源的考證持肯定態度。23

        關於這一論題最重要的一篇文獻,是1977年伊萬·伊萬諾維奇·格裏布申刊發在《烏拉爾民間創作》第三卷的“民歌創作”中的文章《費奧德爾·格林卡的〈被掩埋的足跡〉在烏拉爾的民歌創編中》。在這篇文獻中,作者不僅考證了民歌《在銀色的河流上》《在銀色的河麵上》《在銀色的埠頭上》等民歌創編的文學源頭是十二月黨人陣營的詩人費奧德爾·尼古拉耶維奇·格林卡創作的詩歌《被掩埋的足跡》,還就所列舉的8 個民歌創編版本與《被掩埋的足跡》進行了比較。可見至少在20 世紀70 年代,就有俄羅斯學者深入研究過《在銀色的月光下》的文學源頭與改編手法等問題,若當時引起國人的關注,就不會有“達爾戈梅斯基說”產生了。2015 年國內學者趙春晶曾引述過該文24,筆者在此特對《費奧德爾·格林卡的〈被掩埋的足跡〉在烏拉爾的民歌創編中》的主要觀點進行陳述,並對涉及問題作詳細分析。

       格林卡的詩作《被掩埋的足跡》創作於1826年,1827 年首次刊發在《涅夫斯基集刊》(Невскийа л ь м анах)雜誌上:

圖2《涅夫斯基集刊》封麵

       格林卡原詩如下:

       表1 《被掩埋的足跡》原詩及中文譯詞

 

       根據格裏布申的考證,僅烏拉爾聯邦大學1964-1969 年就記錄了這首歌曲的6 個版本:

1.《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д серебрянойрекой),1964 年上西尼亞契哈市采錄,Е·И·塔拉卡諾娃演唱(70 歲)。

2.《在銀色的埠頭上》(На серебряныхплотах),1967 年波列夫斯科伊市采錄,А·С·波波娃演唱(66 歲)。

3.《在銀色的河麵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реке),1967 年波列夫斯科伊市采錄,А·М·巴利耶夫斯基演唱(60 歲)。

4.《在銀色的埠頭上》(На серебряныхплотах),1967 年波列夫斯科伊市采錄,Т·Е·阿謝普科娃(58 歲)、З·И·巴若娃(59 歲)演唱。

5.《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д серебрянойрекой),1969 年庫什瓦市采錄,М·С·舒吉娜(70歲)演唱。

6.《在銀色的河麵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реке),1969 年庫什瓦市采錄,С·П·捷列波娃(68歲)演唱。27

       另外,作者還將1943 年由音樂學家列夫·利沃維奇·赫裏斯吉昂森(Лев Львович Христиансен,1910-1985)采錄的葉果爾申斯克地區巴可洛夫斯克鎮業餘合唱團演唱的版本28與鮑裏斯·瑪特耶維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Матвеевич Соколов,1889-1930)、尤裏·瑪特耶維奇·索科洛夫(Юрий Матвеевич Соколов,1889-1941)兄弟采編的版本29與上述6 個版本集中在一起,與格林卡原詩進行了對照。對照結果有兩類:

       其一,保持了原詩的部分框架。8 個版本歌詞的前四行詩雖然對格林卡原詩作了個別詞匯和語句的替換,例如,有的將“金色的”改為“黃色的”,有的用“小夥子守護著姑娘”替代“守護足跡”,有的用“追蹤”(следил)、“尋找”(искал)、“丟失”替代“守護”(берег),甚至有的還用“年輕的德國小夥子在散步,在尋找足跡”來代替整個句子,但這些改編“總體上並沒有遊離風格變體的框架,對原詩作主要創作意圖的影響並不大”。30

       其二,一些民歌版本對格林卡原詩的細節作了較大改動。例如所有版本的民歌都省略了“突然間,天空咆哮,河水激蕩”的風暴情境,而是直接指出——足跡沒有了。一些版本在“找不到足跡”的情節之後直接描述主人公的反應:在索科洛夫兄弟版中是“我的、年輕人的心髒如此跳動”;在上述第5版中是“我的、年輕人的心髒痛苦至極”;而部分版本甚至增加看到足跡消失,以為是心上人被河水淹沒的情節,“我看見遠處,海水激蕩,我聽到鍾聲,在寂靜中響起”“心愛的人落入河水中”,這一改編內容顯然超出了格林卡原詩的情節安排。主人公意識到,這鍾聲是喪鍾,他急切地想知道究竟給誰在教堂舉行葬禮?這也正是之後主人公騎馬急著趕往教堂這一情節的導入口。

       上述多個俄羅斯民歌版本有策馬奔馳的情節(王洛賓版“我騎在馬上,箭一樣的飛翔”與之相似),其中第3 版竟有12 行的篇幅,但該內容為格林卡原詩所無。據格裏布申考證,該情節源自另一首俄羅斯民歌《在草地旁,草地旁,草地旁》(При лужке, лужке, лужке)31

 

       哥薩克牽過馬來,

       戴上籠頭,

       輕踹兩側的馬鐙,

       馬像箭一般的飛馳。

       你飛吧,飛吧,我的馬,

       不要馬失前蹄,

       在米爾金大門旁,

       馬兒停下來。

       ……

 

       民歌《在草地旁》根據19世紀初俄羅斯詩人亞曆山大·赫裏斯季昂諾夫·杜洛普(АлександрХристианов Дуроп, 1818-1821)的詩歌《哥薩克在故鄉》編創,該內容後來才被納入民歌《在銀色的河流上》中。А.庫拉金娜在著作《城市歌曲、民謠和浪漫曲》中也論證了《在銀色的河流上》策馬奔馳情節源於《在草地旁》的事實。32

        格林卡原詩對於教堂場景的描述隻有兩句“噢,我的姑娘正走向教堂,在那裏,別人要與她舉行婚禮。”而在俄羅斯民歌中,這一場景細化為具象展開的畫麵:部分版本增加了到達教堂後拴馬的情節(如第2 版“我在旋製的木樁,鍍金的套環上,拴住馬”);第3 版增加了結婚典禮的場麵(“走上台階,向上帝祈禱,麵向四方,低手鞠躬。我走向上帝的殿堂,人群熙攘。我看到我親愛的——正在舉行結婚儀式”);部分版本對婚禮的描述更為細致(如第3 版“他們頭上戴著金色的頭冠,他們手指上套著金色的指環,他們的手上端著婚禮的蠟燭”)。王洛賓當年從自己翻譯版本中“老教堂”“經壇”“燭火”等詞匯,判斷該婚禮並非塔塔爾人的婚禮;而上述俄羅斯民歌版本“金色的頭冠”“金色的指環”“婚禮的蠟燭”等,更為否定塔塔爾族民歌提供了翔實證據。在金色十字架教堂中手持蠟燭、頭戴金冠,為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人的標準婚俗。

 

圖3 東正教結婚儀式33

 

       接下來情節表現的是男女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如索科洛夫兄弟版:“我撲倒在Микола聖像前,禱告道:‘上帝呀,請賜予她幸福,賜予她偉大的愛情。但願我,能另有所愛。’”第1 版則以主人公的譴責結束歌詞:“你呀,我心愛的,你背叛了我,你拋棄了我。榮耀屬於上帝。”第3 版表現女主人公內心的痛苦:“奈何,我心愛的,注視著注視著我,她呼吸艱難,迸出片語:‘我心愛的,願你幸福!而我,終將不幸!’”第4 版甚至以男女主人公的對話作為整首歌曲的終結:“我撲倒在聖像麵前祈禱:‘上帝呀,請賜予他們幸福,賜予他們珍貴的幸福!請賜予我,能愛上別人的勇氣。’心上人看到我,對我說了三句話:‘願你幸福,親愛的!我終將不幸。嫁人非我自願,遵從父親的意誌。’”格裏布申將俄羅斯民歌創編的原則總結為“把情境展開為敘事鏈,把情境轉化為情節”與“簡化、發展和重新理解”。

       

(二)曲調

俄羅斯民歌《在銀色的河流上》的歌詞情節大致相似,但旋律風格特征各異。它們以口頭傳唱的形式在市井鄉村中流傳,為領略俄羅斯民歌的多樣化風貌提供了可能。王洛賓《在銀色的月光下》僅是《在銀色的河流上》的版本之一,但該版本為國人熟知,相同曲調在俄羅斯《在銀色的河流上》諸旋律中也較為經典。這裏暫以該曲調為坐標,對《在銀色的河流上》的曲調進行分類:

       其一,整體曲調不同。筆者在俄文網站搜索,找到大量這首歌曲的音視頻資源。部分版本與王洛賓版《在銀色的河流上》旋律不同,各版本之間也有所不同。例如:比日瑪河畔的紮梅日娜婭鎮(Село Замежная Пижма)的《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ой)34;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沙林斯基地區丘索沃伊鎮(с.ЧусовоеШалинский р-н, Свердловская обл)的《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д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ой);奧倫堡民族合唱團(Оренбургский народный хор)演唱的《在銀色的河麵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е);俄羅斯誌願者組合(Ансамбль РусскаяДружина) 演唱的《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ой)(與奧倫堡版旋律歌詞相同,但調號不同);布列金斯基區納斯列德尼茨基鎮(П. Наследницкий Брединский Р-н)的《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ой);伏爾加格勒州米哈伊洛夫卡斯基區大胡托拉鎮(ХутораБольшой Михайловского р-на Волгоградскойобл.)的《在銀色的河流邊》(По серебрянойреке);斯維爾德洛夫斯科州(Свердловскаяобл.)的《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реке);瑪爾芬·布羅德民間組合(Фольклорныйансамбль Марфин брод)演唱的《在銀色的河麵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е);西伯利亞地區(Сибирь)的《在銀色的河麵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реке);Родные напевы(故鄉的歌調組合)演唱的《在銀色的河麵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е);皇城(Царь-город)版本《在銀色的河麵上》(На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е)等。35這些歌曲既有單聲部形式,也有多聲部樣態;既有專業合唱,也有民間多聲歌曲;既有舒緩風格的歌曲,也有歡快跳躍的作品,彼此間差異較大。譜例3 的第2、4 首曲調與我們熟知的《在銀色的月光下》不同。譜例2為奧倫堡地區的《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ой),其曲調同樣完全不同,采用5/8 拍,旋律流暢歡快,氣氛熱烈,具有哥薩克音樂豪邁奔放的風格特征,與歌詞傷感的語境並不相融,而歌詞中的主人公也換成了“哥薩克”。

譜例2 《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е)》片段36

 

奧倫堡民族合唱團

(Оренбургский народный хор)演唱

徐天祥、孫兆潤記譜

 

       中文譯詞(直譯):

       在銀色的河流上,

       在金色的沙灘上,

       哥薩克在尋找,

       年輕姑娘的足跡。

       其二,整體曲調相異,但部分樂匯相同。俄羅斯學者塔吉亞娜·蓋納吉耶烏娜·康德拉基耶娃(Кондратьева Татьяна Геннадьевна)的論文《有文學源頭的民歌曲調特色類型(奔薩州民間素材)》37,對伏爾加河沿岸奔薩州(俄羅斯西部地區)的多首《在銀色的河流上》曲調進行了比對,涉及米哈伊洛夫卡(Михайловска)、涅維日吉諾(Невежкино)、卡薩奇亞·別列吉瑪鎮(с. КазачьяПелетьма )、大胡托拉(с. Большие Хутора)、別雷尼(с. Белынь)、卡納耶夫卡(с. Канаевка)等鎮。總體來看,其曲調與王洛賓版《在銀色的月光下》大相徑庭,但個別樂匯一致。如譜例3 第1首(涅維日吉諾鎮)第3 小節,第3 首(卡薩奇亞·別列吉瑪鎮)第3、4 小節,與《在銀色的月光下》的樂匯相同。

譜例3 俄羅斯奔薩州各村鎮《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е)》比較片段39

 

       其三,整體曲調相近,但部分樂匯相異。例如瓦列裏·列別捷(Валерий Лебедь)演唱版;伊萬·斯科波措夫(Иван Скобцов)演唱版;諾夫哥羅德男聲合唱團(Мужской хор В. Новгород)演唱版;尼古拉·鳩林(Николай Тюрин)演唱、瑪格麗塔·阿列克桑德洛娃(Маргаритандрова)吉他伴奏版等。39譜例440與王洛賓版《在銀色的月光下》曲調接近,除個別樂音不同外,第3 樂句未采用第4 樂句的八度大跳(骨幹音),而是上行到幅度略窄的小六度(骨幹音),樂句落音也相降至re(見標框處)。譜例5 第2 樂句落音由sol 改為mi;省略了中間兩個樂句,將句數改為四句;第3、4 句的跳進幅度收窄,降低了樂曲的跌宕起伏感。

 譜例4《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д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ой)》41

 

佚名演唱

徐天祥、孫兆潤記譜

 

       中文譯詞(直譯):

       在那銀色的河流上,

       在那金色的沙灘上,

       我長久地尋找,

      年輕姑娘的足跡。

 譜例5《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д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ой)》42

瓦列裏·列別捷演唱

徐天祥、孫兆潤記譜

       中文譯詞(直譯):

       在那銀色的河流上,

       在那金色的沙灘上,

       我長久地尋找,

       年輕姑娘的足跡。

       從理論上說,俄國當前流傳的《在銀色的河流上》曲調也存在由王洛賓版“反哺”俄羅斯的可能性(盡管現實中很難發生)。王氏搜集該曲是在1949 年,隻有找到1949 年前的俄國樂譜,才能真正找到該曲調的確切來源。筆者找到了20 世紀初俄羅斯鋼琴家、作曲家亞曆山大·尼古拉耶維奇·車爾尼亞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Чернявский,1871-1942)的《古斯裏琴手·俄羅斯新民歌集成曲》,該作以鋼琴作品的形式改編演奏俄羅斯民歌,樂譜大約在1906-1913 年間出版,出版者是長期在沙俄工作的德裔出版商尤裏·海因裏希·齊默爾曼(Юлий Генрих Циммерман,1851-1923)。43這部鋼琴曲第8-9 頁№ 11 的位置為“”(在銀色的河流上),標題為現在棄用的古俄文書寫方式。該樂段有三行樂譜,G 大調,其旋律與王洛賓版接近。44這表明該民歌1906 年前已在俄羅斯流行。

 圖4 《古斯裏琴手·俄羅斯新民歌集成曲》古譜封麵45

       譜例6 車爾尼亞夫斯基版片段

 

       其四,整體曲調相同。例如瓦西裏·奧夫祥尼科夫(Василий Овсянников)演唱的《在銀色的河流上(Над серебрянной рекой)》46,采用C大調,除第一段歌詞一致外,後麵歌詞均不同,但旋律與王洛賓版完全相同。柳鮑芙·康措娃(Любовь Концова)演唱的版本名即為《在銀色的月光下(Под серебряной луной)》,其版本信息為:“俄羅斯民歌,由烏亞切斯拉夫·沃爾科夫記錄並改編(Рус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песня, запись иобр. В. Волкова)”47。這些均為現當代的錄音,20世紀初出版的車爾尼亞夫斯基版也僅是曲調接近而非完全相同,隻有找到1949年前曲調與王洛賓版完全相同的錄音或樂譜,才能真正發現該曲調究竟是俄國民歌的原貌還是王洛賓的改編。

       筆者隨即對沃爾科夫進行了查詢,烏亞切斯拉夫·伊萬諾維奇·沃爾科夫(Вячеслав ИвановичВолков,1904-1980)是俄羅斯作曲家,在室內樂、廣播劇、電影音樂、兒童音樂和民族歌曲改編等領域頗有建樹48。葉卡捷琳娜·巴格達那娃女士在聖彼得堡藝術與音樂圖書—信息文化中心幫助筆者查訪時,發現1946 年莫斯科“國家音樂出版社(Музигиз)”49出版過《由蘇聯作曲家改編的鋼琴伴奏俄羅斯民歌聲樂作品集》50(以下簡稱“1946 年版”),其中收錄了沃爾科夫版的《在銀色的月光下》。其曲調與“王洛賓版”完全相同(見譜例7),歌詞也相似(見表2)。

       譜例7 1946年版片段

 

       該著扉頁記述了出版的曆史背景:1944 年9-12 月,蘇聯人民委員會下屬藝術委員會“全蘇巡演—音樂會聯盟”組織“新舞台曲目創作比賽”。“俄羅斯民歌改編和原創舞台歌曲”組有29 位作曲家提交了56 首歌曲,結果“俄羅斯民歌改編”組有8 位作曲家的9 首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其中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改編的2 首民歌摘得一等獎和二等獎,烏亞切斯拉夫·沃爾科夫改編的民歌《在銀色的月光下(Подсеребряной луной)》獲得三等獎。1946 年這9首獲獎作品由莫斯科國家音樂出版社結集出版,《在銀色的月光下(Под серебряной луной)》位於第30 頁。其歌譜曲名下明確標明:“由烏亞切斯拉夫·沃爾科夫記錄並改編(Запись и обр.Вяч. Волкова)”。51

        與此同時,葉卡捷琳娜·巴格達那娃為我們找到了莫斯科“音樂”出版社(Изд. Музыка)1967 年52、1975 年53兩次出版的沃爾科夫《在銀色的月光下(Под серебряной луной):由俄羅斯民歌改編的鋼琴伴奏聲樂曲集》。其中1975 年版除個別變音記號用了等音形式替換外,曲名處明確用腳注說明:“歌曲擁有另一種頭句:‘Над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ой(在銀色的河流上)’”。這說明:(1)《在銀色的月光下》的曲名也源自俄國(蘇聯)。(2)《在銀色的月光下》與《在銀色的河流上》是同一首作品,隻是頭句歌詞有所互換而已。民歌常以頭句作為曲名,《在銀色的月光下》可能是少數俄國民歌流傳地的叫法,也可能是沃爾科夫的命名。沃爾科夫的改編版本《在銀色的月光下》與車爾尼亞夫斯基的改編版本《在銀色的河流上》曲調相近,應為同一來源。

       譜例8 1975版片段與俄文腳注說明

 

三、王洛賓等人的修改

(一)王洛賓的修改

       王洛賓首次發表《在銀色的月光下》的時間是1950 年(1949 年翻譯整理),而沃爾科夫發表該作的時間是1946 年(1944 年完成)。因此王洛賓改編該作品而後反哺俄羅斯的可能性已完全排除。沃爾科夫版《在銀色的月光下》1944 年在全蘇重要的作品征集比賽中獲獎,1946 年兩度在蘇聯不同出版社出刊發行,1967 年和1975 年再版,這表明沃爾科夫改編版在蘇聯時期頗為流行。王洛賓早年聽到並編譯的可能是這一版,至少是與之接近的口頭傳唱詞曲。

       經過比對,可以發現二者的異同:

       1. 歌名。王洛賓版沿用了俄國(蘇聯)《在銀色的月光下》的名稱。目前有說王洛賓最初將歌名定為《在金色的沙灘上》,後改為《在銀色的月光下》54,但1946 年的沃爾科夫版與1950 年王洛賓首次發表的版本,均以《在銀色的月光下》或《在銀色月光下》為名。55此外,無論王洛賓1950 年版還是其手稿,歌詞中均未出現“在銀色的月光下”。歌詞使用的是“灑著銀白月光”,“在銀色的月光下”僅作為歌名使用。

       2. 曲調。沃爾科夫版及俄國部分歌唱家的演唱版本顯示,王洛賓完全沿用了《在銀色的月光下》的原曲調,未對之作任何改變。王洛賓版雖采用首調記譜,但調高標為E 大調56,保留了原作的調式調性。

       3. 歌詞。1950 年版整體內容與俄國原作相仿,未作太大發展引申(見表2),其譯詞充滿了夢幻般的詩情畫意,符合中文歌曲詩意化的語言特征。其譯詞的部分調整之處有:(1)無論格林卡、沃爾科夫還是其他幾個俄國版本,均為“月光”在前,“沙灘”在後;而王洛賓版均為“沙灘”在前,“月光”在後。(2)教堂中見到姑娘的段落變為兩段,結束時未重複第一段。這些變化究竟是王洛賓的改動,還是王洛賓當時聽到的傳歌者的改動,已經無法考證。

       王洛賓20 世紀90 年代的演唱錄音、手稿57與“1950 年版”有所不同:(1)第三段歌詞被刪去,策馬奔馳的情節放至歌曲最後,與男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內心世界更吻合,對整個歌曲意境也是一種升華。(2)最後一段歌詞改為:“飛吧飛吧我的馬,箭一樣地飛翔。飛向無極宇宙,擺脫人世滄桑。飛向無極宇宙,擺脫人世滄桑”,這應屬譯配者王洛賓的另一種改編發揮。可以看出,源自同一文學源頭的民歌改編版本,因為地區、人群不同,有著各自不同的改編思維方式、精神寄托和想象力。格裏布申曾將《被掩埋的足跡》衍變為諸首《在銀色的河流上》的手法總結為“簡化、發展和重新理解”58,實際上這是人類口頭文學(民歌)流變的普遍特征,王洛賓譯配的《在銀色的月光下》,同樣體現了這一特點。

       表2 三個版本的《在銀色的月光下》歌詞對比59

       譜例9 1950年版片段

 

      從上可以看出,王洛賓對於《在銀色的月光下》的處理與對《達阪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潔白的前額(羊群裏躺著想念你的人)》等民歌不同。後者是半譯半編,對詞曲進行了較大改動,原因之一是譯者對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塔塔爾語等突厥語不甚熟悉。但王氏早年在哈爾濱生活過,在北京隨俄籍音樂教師霍爾瓦特夫人學習,其俄語很好。而中俄交界的塔塔爾人多數通俄語,因此王洛賓當時聽到的應是塔塔爾人演唱的俄語而非塔語版的《在銀色的月光下》。王版《在銀色的月光下》歌詞相對較忠實於原作,即是一個例證。

       (二)黎英海的修改

       作曲家黎英海對王洛賓譯配的《在銀色的月光下》進行過至少兩次改編。這些版本流傳較廣,當前國內聽眾更熟悉的實際上是黎英海對王洛賓1950 年版的再改編。

       1955 年黎英海將《在銀色的月光下》改編為鋼琴伴奏版61(以下簡稱1955 年版),署名為“塔塔爾民歌洛賓譯詞黎英海改編”。黎英海的版本較為流行,其采用了王洛賓最初誤用的“塔塔爾民歌”,因此更使得《在銀色的月光下》為塔塔爾民歌的說法推廣開來。其改動之處為:

       歌詞上,編者將原有歌詞精簡為三段,僅保留原作第一、二段及最後一段歌詞,根據音樂發展需要,將三段歌詞中的後兩段作了重複。男主人公奔赴教堂,看見心愛的人在與別人結婚,姑娘眼神驚慌,燭淚滴在裙上等情節不再出現。黎英海對最後一段歌詞也進行了修正,變為“我騎在馬上箭一樣的飛翔,飛呀飛我的馬!朝著她去的方向。飛呀飛我的馬!朝著她去的方向。”實際上,黎英海的精簡與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作的故事情節,原作為男主人尋找姑娘,看見她與別人結婚後,在傷感、激憤中策馬尋夢,而黎氏歌詞最後變為男主人公策馬尋找背棄他的姑娘。

       音樂上,除鋼琴伴奏外,黎版《在銀色的月光下》最大變化是增加了一個對比性的轉調中段。該曲原為E 大調的單樂段,而黎英海增加了小調的中段,形成的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強調了作品的前後對比。黎氏這一改編比較成功,原作結構短小,缺乏音樂發展的戲劇性張力,引入小調後,中段仍在主題素材的基礎上作變化,既有對比,又有統一,最終在同主音大小調的對比中實現統一,與歌詞的張力性內容相呼應。這一音樂改動非常出色,應屬作曲家黎英海的個人創造:1.類似旋律的俄羅斯母本中並未采用此轉調手法。2.王洛賓的1950年版及20 世紀90 年代的手稿、錄音中也未轉調。3.黎英海得知“達爾戈梅斯基說”後,曾親自找過杜亞雄了解情況,並告知這一轉調由其所作。62

       譜例10 黎英海1955年版片段

 

      此後黎英海又將該作改編為無伴奏合唱版,《黎英海聲樂作品選集》中無伴奏合唱《在銀色的月光下》的署名為“新疆民歌黎英海改編(2003年)”63。該版本詞曲與1955 版基本相同,僅是改編為無伴奏合唱。

20 、同注11,С. 8-9。

21 、同注12,С. 18,26。

22 、同注12,C. 459-469。

23 、 Петренко Е. В., Строганов М. В. Жестокиеромансы Тверской области.Монография.Тверь: Твер.гос. ун-т, 2014. С. 57,99。

24 、 參見趙春晶:《探究民歌〈在銀色的月光下〉的民族歸屬——基於話語視角》,《俄語學習》,2015 年,第5 期,第25-28 頁。

25 、 也有版本此句為Над серебряной водой(在銀色的水麵上)。

26 、 Василий Базанов, Ф. Н. Глинка. Избранныепроизведения.Л.,1957г.Изд."Советскийписатель".С.227.

27 、 同注13,С. 54。

28 、 Л. Л. Христиансен. Уральские народные песни.М.,1961, № 103 "На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е". С.169.

29 、 Б.М. и Ю.М.Соколовы. Сказки и песниБулозерского края. Спб.,1915, № 502 "над серебрянойрекой". С. 682.

30 、 同注13,C. 55-56。

31 、 同注13,C.57。

32 、同注11,С.10。

33 、 圖片源自:фотограф Алексей Чернышев 網址為:chanie-v-cerkvi

34 、 音頻源自:http://mp3-pesnja.com/mp3-music/над+серебряной+рекой.

35 、 音頻源自:http://vkmp3.su/mp3/На%20серебряной%20реке/

36 、 音頻源自:2187524 / Orenburgskiy-narodnyy-hor-Na-serebryanoy-reke.html

37 、 同注16,С.122-123。

38 、 譜例同注14。

39 音頻源自:https://ipleer.fm/song/47674472/NikoTyurin_gitara_M.Aleksandrova_-_Nad_serebrysl.Glinka_obrabotka_Volkova/

40 、為便於比較,譜例4、5 統一用C調記譜。

41 、標框部分為曲調變化較大的地方,下同。音頻源自:https://ipleer.fm/song/54969962/Russkie_narodnye_-_d_serebryanoj_rekoj/

42 、 音頻來源_Lebed_Nad_serebryanoj_rekoj/

43 、???????? Гусляр, попурри из русских народных песен,составил А. Чернявский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издательЮлий Генрих Циммерман, поставщик Двора Его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Величества, выпуск между 1906 и 1913годами.с.8-9. 該樂譜可以在俄羅斯“金色世紀鋼琴古樂譜”網站瀏覽。гусляр-русские-песни-попурри-чернявского/

44 、樂譜來源同注43。

45 、圖片來源同注43。

 

46 、音頻源自:https://ipleer.fm/q/над+серебряной+рекой/

47 、 音頻及信息源自:http://lyubov-kontsova.ru/repertuar/

48 、 信息源自:http://www.rusbass.ru/volkov.html

49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музыкаль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的簡稱。

50 、 Русские народные песни в обработке советских композиторов для пения с Ф-п, М: Музгиз, 1946. - 39 с.

51 、 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官網也有關於沃爾科夫這首作品1946 年由蘇聯音樂基金會(Музыкальный фонд СССР)出版的信息。Под серебряной луной : Для пения с ф.-п.:d.1-g.2 / Запись и обработка В. Волкова. - М. : Муз. фондСССР, 1946. - 7 с. 信息源自:http://search.rsl.ru/ru/record/01001897829。52 、Волков, В. Под серебряной луной [Ноты]:русские народные песни: в обраб. для голоса с фп. / В.Волков. - М.: Музыка, 1967. - 32 с. 圖片及信息來源:http://search.rsl.ru/ru/record/01001897829.

53 、Под серебряной луной [Ноты]: Русские народныепесни в обработке для голоса с фортепиано [печатныемузыкальные ноты] / В.И. Волков, Автор . - Изд. 2-е,доп . - Москва: Музыка, 1975 . - 40 с.

54 、 同注1,第293頁。

55 、1950年版的歌名無“的”字。

56 、同注2,第154-155 頁。

57 、 同注3。

58 、 同注13,С. 60。

59 、 此歌每節後兩句歌詞,均作反複。

60 、 後兩句反複時,順序調整為“背棄我的姑娘,你在何處躲藏”。

61 、黎英海編:《民歌獨唱曲(鋼琴伴奏)》,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5 年,第25-28 頁。

62 、據2017 年10 月3 日筆者對杜亞雄的采訪記錄。

63 、同注61,第134-137 頁。


四、結   論

通過以上考證,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 王洛賓搜集整理的《在銀色的月光下》,既非塔塔爾族民歌,也不是俄國作曲家達爾戈梅斯基的原創作品,而是一首在俄羅斯廣為流傳的民歌《在銀色的河流上》。

       2. 《在銀色的河流上》在俄羅斯擁有眾多版本,各地的歌詞、旋律呈現出不同特征。根據俄羅斯學者考證,它們的歌名略有差異,旋律風格不同,但歌詞主題和故事情節大致相同,其主體部分的文學源頭為十二月黨人陣營的詩人費奧德爾·格林卡1826 年創作的詩歌《被掩埋的足跡》。策馬奔馳向教堂的情節並不是出自格林卡原詩,而是來自於另一首俄羅斯民歌《在草地旁,草地旁,草地旁》,其文學源頭為19 世紀初詩人亞曆山大·杜洛普的詩歌《哥薩克在故鄉》。

       3. 在多年流傳過程中,《在銀色的河流上》客觀上成為俄羅斯的一首“同宗民歌”。同宗現象是口頭文學的普遍性特征,俄羅斯民歌同樣存在這一特點。其曲調呈現為四種樣態:整體曲調不同;整體曲調相異,但部分樂匯相同;整體曲調相近,但部分樂匯相異;整體曲調相同。

       4. 王洛賓譯配到中國的《在銀色的月光下》,僅是俄羅斯眾多民歌版本中的一個。前者是“流”,後者為“源”。與王洛賓版相近的曲調,1906-1913 年已在亞曆山大·尼古拉耶維奇·車爾尼亞夫斯基的《古斯裏琴手·俄羅斯新民歌集成曲》中出版;與王洛賓版完全相同的曲調,1944年即由沃爾科夫改編獲獎、1946 年出版。“王洛賓版”的源頭接近於後者。

       5. 王洛賓將俄羅斯民歌《在銀色的河流上》轉(譯)為中國民歌《在銀色的月光下》時,對原有歌詞進行了修改,其譯詞充滿了夢幻般的詩情畫意,更加詩意化、情境化。王洛賓譯詞的尾段1950 年版與20 世紀90 年代出版的手稿、演唱錄音版本不同。

       6. 作曲家黎英海將王洛賓譯配的《在銀色的月光下》改編為鋼琴伴奏版與無伴奏合唱版。當前國內聽眾更熟悉的,實際上是黎英海對王洛賓版本再改編的版本。黎英海精簡了歌詞,部分改變了原作的故事情節,增加了一個小調的中段,形成的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在同主音大小調的對比中實現了統一。

       7. 盡管如此,王洛賓對於《在銀色的月光下》在中國的傳播、推廣仍功不可沒。他在20 世紀中葉將此曲翻譯、傳播到國內,並最終演變為一首深受國人喜愛、上演率頗高的“西部民歌”。該作品在國內的流傳是中俄音樂文化自然傳播流變的結果,它再一次表明:人類優秀的音樂文化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國家、民族的限製,而為區域乃至更多的人所共享。

        厘清《在銀色的月光下》的來源,可以向已逝的王洛賓、黎英海先生和持懸疑態度的學界作出交代,也能夠為歌唱者準確把握歌曲的演唱風格,提供可靠的史料資源。本文就此做出了一定探索,期待學界同仁指正。

 

 

       筆者附言:本文係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中國民歌史”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杜亞雄和葉卡捷琳娜·巴格達那娃(俄)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重要幫助與指導,左貞觀、查良鈺、徐佳野、劉雪英、羅麥碩等諸君亦提供許多幫助,在此謹致謝忱!

 

作者簡介:孫兆潤(1972- ),男,淄博職業學院教師、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博士,美國Beacon藝術家協會研究所研究員。

                 徐天祥(1984- ),男,博士,中國音樂學院副研究員。

基金項目:本文為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中國民歌史”項目階段性成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