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一:人們麵臨權衡取舍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量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隻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采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美國人的競爭對手。實際上,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我們說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判斷什麽時候一項政府政策適用於促進效率與公證。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用什麽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是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的差別。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什麽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原理十:社會麵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舍
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舍的曲線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貨幣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從而刺激物品與勞務需求——長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價,繼而引起企業更多的生產,更多的雇傭——更多的雇傭則意味著更少的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