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願望

(2010-02-16 16:58:50) 下一個
我的願望就是要看到中國的鬥蟋蟀運動發揚光大。鬥蟋蟀亦稱“秋興”、“鬥促織”、“鬥蛐蛐”。 中國蟋蟀文化,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 術。

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清代時,活動益發講究,先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 須、練牙、踢腿)外觀顏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體形雄而矯健。蟋蟀相鬥,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後特製的日菣草或馬 尾鬃引鬥,讓他們互吹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這項活動自興起 之後,經曆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後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

真正的蟋蟀名產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寧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寧津種的蟋 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寧津蟋蟀還有北方幹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鬥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所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 蟀多獲冠軍。曆史上寧津蟋蟀為曆代帝王鬥蟋蟀的進貢名產地。 不過由於過度捕捉, 蟋蟀品種出現退化。 真是讓人痛心疾首。拯救蟋蟀資源刻不容緩!

鬥蟋蟀實在是雅俗共賞,即可於街頭巷尾,也可在茶樓酒肆。鬥蟋蟀還可繁榮經濟。每年夏秋之際,一群穿大褲衩子的就坐著火車來到寧津。寧津百姓的生活費小孩子的學費都在小小蟋蟀身上。一隻重青蟲王價值萬元。據說最貴的蟋蟀在上海可以賣到3,4萬元。鬥蟋蟀還可以走向世界,每年邀請各國蟋蟀愛好者來國內參加世界蟋蟀錦標賽。那時節,各色人種, 黑的白的棕的都抱著蛐蛐罐坐飛機趕來。亞非拉的蟋蟀歡聚一堂,蟋蟀成為各國人民友誼的使者。

等到那一天我就養上兩隻上好的蛐蛐。一隻喜歡叫的,起名叫不鳴, 就是一鳴驚人的意思。另一隻喜歡鬥的,起名叫知返, 就是迷途知返的意思。這兩隻蛐蛐一定要按圖索驥,所以早日看到中華蟋蟀圖譜大全也在熱切期待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