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唯心乎? 唯物乎?

(2010-02-16 16:58:50) 下一個

唯物論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聽起來蠻有道理的。本來嘛,宇宙之初連生命都沒有哪來的意識。既然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那它是否也屬於物質, 或者具有物質的屬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物質與意識也一定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

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這個反映在我看來就是佛法裏說的相。唯物主義者強調客觀地反映世界及其規律, 就是要忠實於他所見到的那個相。佛說,凡所有相,具為虛妄。要不著一切相,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等,都不著相。因為那個相不真實。 比如說照相機,沒有比它更能真實地反映事物的吧?可首先,照片是二維的不是三維的,隻是事物的一個側麵。其次,照相機有鏡頭,影像通過鏡頭都會有畸變。另外,膠卷衝洗出來的顏色也會失真。退一步講, 一個理想的相機,絕對沒有失真。可它拍攝的是白天的景物,還是夜晚的景物?白天是青山碧水,夜晚是一片朦朧。哪個映像才是真實的?哪個都不真實,都是相,不是本質。所以佛說不要著相,要看本質。修行的人最初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因為隻看到相。隨著智慧的提高,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個階段不看表麵的相了, 可還沒看到本質。最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看到本質了。看到本質就是有慧眼,沒有光也能看到事物,因為它客觀存在。 看來佛還是很唯物的。

自從混沌初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一而再,再而三,三生萬物。惟有人類經曆萬千輪回才有了思想,意識,精神。從進化論的角度看,精神層次理所當然高於物質層次。精神世界的探索需要很高的智慧, 所以佛說不可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嚐一嚐。梨子是什麽味道?說不出來。因為我吃了而你沒吃。就算你吃了,可你吃的和我吃的不是同一個梨子。即使是各吃了同樣的梨子,還是不可說。因為個人的味覺器官不同。連個梨子的味道都說不清楚,佛法就更不可說了。說出來就不是第一要義了。所以佛才要撚花微笑。「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般若 在那裏?到處都是。佛無定法。六祖惠能曰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六祖著名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實他師兄神秀的偈子也不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神秀是漸悟派。修行門中不舍一法。神秀說的沒錯, 隻不過他說的是修行的法門,還未開悟。惠能的偈子反映了開悟以後的境界,是空的境界。宇宙萬物皆空,在宇宙生成以前,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宇宙大爆炸以後,出現時間空間, 萬物來源於空。這個好像很難唯物了,因為無物可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