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瓷器鑒賞--龍紋

(2010-02-16 16:58:50) 下一個
抄了斷書,累死了。上一些壇壇罐罐,反正是玩物喪誌。女士們都去研究旗袍了。男士們來研究一下瓷器。我這是紙上談兵,有找人鑒定的請繞道。


龍紋瓷器上最常見的紋飾, 龍是中國遠古時代氏族的圖騰,後成為皇權的象征。皇帝以真龍天子自居, 所用器具上充滿了龍紋, 而民間禁止使用。傳說龍是四靈之一,能上天入海,翻雲覆雨,常與祥雲、波濤組成龍雲紋和龍濤紋。 龍還喜歡寶珠,所以有二龍戲珠,龍趕珠等圖案。瓷器上的龍紋可分為三個時期:

戰國到五代為早期,唐以前多采取堆貼,捏塑,合範等手法製作立體形象的龍。裝飾在物器的流把,提梁和頸肩等部位。五代開始出現剖花的平麵龍形象。龍頭有角無須,上顎唇部微微凸起, 龍爪一般為三爪。

宋元為中期,采用刻花,印花, 剪紙貼花,堆塑和彩繪等手法, 龍作蛇身,頭有雙角,始有雙須, 多見三爪和四爪龍。磁州窯的白地黑花龍,張牙舞爪,威武凶猛。元代的龍,多為小頭細頸, 多呈飛天狀, 矯健有力。

明清為晚期,裝飾手法主要有,彩繪,刻劃花,印花等。龍頭有角,有須, 鬃發齊全。 官窯多家五爪龍。而明清各個朝代的龍也各具特色。時代特征明顯。可以作為斷代依據。明初的龍威武豪放有氣勢,唇上翻, 發上飄, 爪有力。或雲紋生動。明中期的龍柔美秀氣,上唇有兩短須,眼多做比目魚狀,嘴閉合。五爪呈輪形有遊動感。以成化,弘治為代表。明晚期的龍挺奮進之餘威,顯蒼老之衰態。龍嘴多張開, 毛發後飄。爪也擺脫輪形,鱗到萬曆時簡化為鋸齒形。到明末期的龍更是老態龍鍾, 長發下飄,瘦弱驢臉,毫無生氣。

清初順治的龍, 猶如重振生氣,雙眼圓睜,怒發前衝, 在龍濤紋中多一龍三現。大有統天之海之勢。康熙的龍威武雄壯, 就像武士出場。 雍正的像銀龍盤舞, 曲線優美。乾隆的龍鬃發, 須,角齊全。魚鱗,爪似雞爪, 顯威武而力量不足。由盛轉衰。嘉慶、道光以後, 龍紋或瘦弱無力,或肥胖懶散。一對龍須長而發卷,龍鱗始見斜網格點點狀。尾巴或禿, 或呈掃把狀。光緒,民國仿前朝的龍更是帶板無力, 雙眼無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