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本思維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麽是“資本”。“資本”僅僅是指錢嗎?不是。資本是對資源的“支配權”,通過資源支配帶來更多的支配權叫“資本運作”,通過“資本運作”優化和配置社會財富,實現社會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資本運作”的社會價值。
因為資本有趨利性和增值性,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就會促使社會資源的配置朝著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社會資源將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國家和地區、最有效率的產業、最有效率的企業、最有效率的項目、最有效率的個人。資本的逐利促進資源的優化,資源的優化順勢產生新的資本,並且不斷產生新的機會,如此一邊循環一邊膨脹。
比如,在物理學上,石墨和金剛石是同素異型體,它們都屬於碳元素形成的單質,但是物理性質大不相同,價值也天壤之別,就是因為他們的組成結構不同而已。
所以資本思維的精髓是結構重組。即對資源的分子進行時空和結構上的調整,從而產生由“石墨”到“金剛石”的增值效果。宏觀方麵的資本運作是對全社會的資源重組,比如中國的國企重組,將大大改變中國經濟的結構,提升整個社會的運作效率。
2、資本思維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資本思維”。在物理學上“杠杆”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將“力量”放大,從而可以翹起更大質量物體。經濟上多了這一根杠杆,其活動空間和靈活性都大大增強,這也叫“資本思維”。今後的中國人必須深刻理解和運用“資本思維”這個工具。
3、三種角色
今後的社會,將隻有以下三類人:
第一,資源者(工薪階層)。
他們是資源的最直接擁有者,依靠出賣自己的資源生存,比如農民靠耕地、工人靠體力、醫生靠技能、作家靠寫作,還有老師律師等等。
第二,配置者(企業家)。
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要有資源配置權。這類人依靠配置資源掙錢,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工作,以企業家為主,創業者也屬於此類。
第三,資本家(金融家)。
金融是社會食物鏈的最高環節,他們離資源最遠,但是所有資源卻統統歸他們掌控,他們隻躲在幕後玩操作遊戲。比如孫正義投資馬雲,阿裏巴巴上市使他大獲成功。資本家無國界,他們可以控製全球資源流向;可以通過金融體係支配大量別人的資產。
所以,一個社會的資源名義上都是資源者的,實際上都是資本家的。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
按照這三種不同性質的角色扮演,今後的個人如何獲得財富?無非隻有三條渠道:出售資源、配置資源、掌握資本。
(1)資源者(工薪階層)
“資源者”通過出售自己資源生存,也就是資源者的技能,即:時間+體力,這也是社會上分布最多的人群。
所以一般普通人隻能找一家企業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換來財富。然而普通人的時間、體力都是相差無幾的,他們能夠出售的資源都是差不多的,於是為了讓自己的資源賣上好價錢,就隻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練水平。
這時一個普遍的做法就是讀書,這就是為什麽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為什麽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一般會比沒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
但是現在文憑帶來的技能差距差別越來越小,一個普通的一本學生與二本學生已經沒有什麽本質的差別,反而不如藍翔挖掘機學的好的人附加價值高,這是因為前者數量多,後者數量少,而且後者更加注重實踐,供需關係決定了資源的價格,因此讀書無用論早就開始流行。
所以,如果你隻是一個普通人,要麽通過讀書獲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價值;要麽通過愛思考、會做人、大量實踐提高自己實踐能力。
另外,對於“資源者”來說,還有天生稀罕資源,比如外貌。長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獲得很多額外的財富;如果長的好看再加上運氣好就可以進入演藝圈,成為明星之後自己的資源就成了稀缺資源,資源的價格遠遠高於一般人!
但是這類財富,可遇而不可求,隻能靠運氣。因此這個群體的絕大部分人都是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隻為了能討好領導或者老板,從而每月多領那麽一點工資。當然他們也不用承擔什麽風險,生活最安逸。所以馬雲說那些月收入2——3萬的人生活是最幸福的,就是基於這個角度考慮的。
在中國的安徽、河南以及很多北方落後地區,依然還在遵循這種思維: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使自己的勞動力更加值錢。不過,這種“雇傭”關係越來越不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無論你是什麽角色,必須學會主動解決問題,否則你存在的價值會越來越小,因此水木然認為工薪階層很快將成為社會的最底層。
(2)配置者(企業主)
這種人不是資源的直接擁有者,他們往往通過腦力去設計資源的配置,通過優化資源去賺錢,企業家就屬於這一類。
在奴隸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隸);封建時代的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土地”,而資本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資本”,資本的本質就是資源的配置。
從定義上來講,企業家是從事資源的組織、管理並承擔經營風險的人。企業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設限。但同時也要為自己的資源配置承擔風險,下限就是破產。
為什麽很多人想去創業呢?就是因為他們想從第一類人努力攀爬到第二類人。一旦從“資源者”升級到“配置者”,就意味著不用再出賣自己的技能,而是開始經營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經濟都實現了自由,從而實現人格上的自由。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資源者”都適合去創業。他們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創新力、機遇和資本。配置者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群體,他們的素質和數量決定了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產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創新精神,所謂創新就是他們對新產品、新市場、新的生產方式、新組織的開拓以及新的原材料來源的控製調配。
這裏我們需要提到中國企業家的更新換代。30多年前,中國開始第一次改革開放,那時整個中國百廢俱興,當時的大環境就是最好的機遇,隻要大膽出來闖蕩的人,即使沒有文化、沒有見識,都成了企業家,這是當時的環境造成的。
而如今,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深化,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此時也對企業家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歐美和日本,企業家始終是社會的精英階層才可以擔任。而接下來的中國,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理想追求,以及對創新的深刻理解,很難再成為社會的“配置者”。因此,中國的企業家正在更新換代,一些90後創業者紛紛走近我們視野,很多老的企業家也自願退出曆史舞台,這是時代的發展,也是一種必然!
觀察一下周圍,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創業的經曆,創業更是一場修行。創業者是鏈接上層和下層之間的橋梁,是整個社會的中流砥柱!它們加速了社會財富的流通,我們應該向每一個創業者致敬。
(3)資本家(金融家)
這個社會的財富,看似是屬於分散的“資源者”的,實際上卻是歸“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質上,全部是屬於資本家的!
這是一個非常殘酷是事實,我們今天卻把它說穿了。
資本家的定義是:以資本運作為業的人。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掌握了科技與運用的企業家們,能迅速的積累起巨額的財富,他們的企業對一個國家產生極大的影響,這些企業組成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製,於是形成了壟斷,而這時的“企業家”開始坐在了幕後操縱這一切,演變成了“資本家”。
“資本家”跟“企業家”的最大區別是:資本家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而是在幕後操縱企業宏觀思路,企業的產品是各類快消品,而資本家的產品就是各個企業。
通過投資、入股、並購、重組的方式,將一個企業的未來把控到自己手中,孫正義投資了馬雲,成全了阿裏巴巴,馬雲就是企業家,而孫正義就是資本家。孫正義手裏有N個馬雲,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專門坐在老家做投資操縱他的布局,他也是資本家。
美國是自由市場經濟,但是為什麽叫“資本”主義社會呢?而不叫“自有市場主義”社會呢?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資本”是度量和決定一切的標準。如果你有了1億元的資本,你可以花一千萬雇上這個國家最聰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資本從1億變成2億,你躺在床上就賺了九千萬。而這一切,隻因為你再從事資本運作,你隻需要夠聰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氣、不需要花時間、更不需要長得漂亮。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第3種人賺的錢就比第2種人多,第2種人賺的錢比第1種人多。因此,第1種人在努力進化到第2種人,而第二種人在拚命進化到第3種人。
因為中國建國時期就消滅了資本家,所以中國天生具有資本的人是極少的,大部分第3種人都是從第1種人或者第2種人進化過來的,雖然目前這種進化已經越來越難了,但還不是沒有希望,因為以後會更加的困難。這就是階級的固化,階級間流動的減少。
每個人都在玩命探索的方法,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原因就隻有兩點:你的頭腦有多聰明?你有多大魄力?剩下的就是看機會!
既然階層已經固化,那麽還有打破的希望嗎?當然有!
水木然不是很同意最近流傳的一些文章,他們把社會描述的越來越絕望。但是實際上,今後的社會是全開放的,資源流動的會越來越快。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從身邊流動的資源進行取用,然後盤活!
比如如果你一個普通人(工薪階層),有一天你忽然想到了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idea,那你要問自己,你有沒有這個資金去運作這個idea?如果沒有,是不是可以把它表達出來,找有興趣、有錢的人(資本家)來投資你去做呢?隻要這個想法是合理的,自然就會有人賞識,然後你就成了第二種人(企業家),從而支配一群人去實現你的夢想,同時你也在為大家實現夢想。
所以:第一步,你要進行資本積累,你願意打工也好,願意自己做產品也好(有的人就自認為在創業了),先完成資本積累。這一步最重要,上班、擺地攤、開淘寶、做網站、做APP、炒股票、海外代購、開設計工作室、賣肉夾饃、給幼兒園攝影的等等等等,一句話,這步就是出賣你的個人資源,就看你賣不賣的上價了,多學習吧,即使不為了文憑;多辛苦吧,隻要不是出賣健康。
第二步、善用資本,用資本賺錢。怎麽用資本賺錢?問你們個問題你們就明白了。如果你家開了個小飯店,每個月能賺1萬,但是需要個廚師。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當廚師,飯店每月淨賺1萬;如果雇傭一個廚師,每月花8千,飯店淨賺2千。你怎麽選擇?
答案:雇一個廚師!這樣你隻要能用每月一千利息的貸款,再盤下一個飯店,那個飯店也能淨賺一千了。而你,隻需要這樣盤下100個飯店,每個月就能淨賺10萬,而你這時,卻在國外旅遊,成了第3種人。
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們沒有成為第3種人,很好理解。就是因為:他自己做廚師,自己妹妹做服務員,自己的老媽管收銀,僅此而已。
所以,以後問自己怎麽成為第3種人,就是一句話:“不要自己炒菜,雇一個廚師”。如果能用資本去賺1塊錢,也比用出售自己的體力賺100塊錢更符合金融思維。
另外,聰明和資本,如果你隻具有其中一點,記得,要找隻有另一點的人去合作,他們也在等著你!
4、普通人的提升
同時,再強調一點,如果你是個普通人,或者自認是個普通人,但是又有上進心,不如務實一點,腳踏實地的往前走。
曾經有個公司的公關部經理,打開她的博客,已經更新了500多頁,有2000多個帖子,全部都是每天她自己做口譯練習的文章,她堅持做這件事已經快10年了,非專業出身的她因為愛好英語而一直努力。
她說,10年前,她曾經看到一份調查報告,一個人如果要掌握一項技能,成為專家,需要不間斷地練習10000個小時。當時她算了一筆賬,如果每天練習5個小時,每年300天的話,那麽需要7年的時間,一個人才能掌握這項技能。
她說:“幸運的是,我知道自己想掌握什麽技能,我隻需要立馬投入幹起來就行了,我沒有5個小時的時間,我每天隻能學習3個小時,現在已經快10年了,我覺得自己差不多已經掌握了這個技能吧。”
再比如,披頭士樂隊在成名前已經參加過1200場演出。可是為什麽你做了10年公務員還隻是一名小職員?為什麽在家裏做了7年的飯,沒變成特級大廚,反而發現婚姻到了7年之癢呢?
那是因為,你沒有投入精力和熱情來練習一項技能。每天上班隻是看報紙、上網、應付各種瑣碎任務,刷朋友圈,瀏覽那些看似豐富卻沒有價值的信息,每天做飯隻是為了讓家庭正常運轉,並不用專業的眼光看待這件事。
不要再哀歎大學畢業之後專業就丟了。如果從初中開始算起,12年的學校教育,就算每天學習一門技能2小時,一年300天,你也隻有7200小時,還有2800小時的缺口;就算你畢業後每天堅持練習1小時,你需要10年。
為什麽理工科的人更容易成功?隻要他們畢業後專業對口,還是做的那點事,那麽他們就等於1天8小時都在練習。這2800小時,隻需要1年多就填補了。可我們很多人,工作的內容並不是在練習技能,大部分是應對瑣碎的人和事,實際上,是在荒廢人生。
也許你會說,我是平凡人,我不想成為什麽家,隻想安安分分過日子。那隻是你的錯覺,時間在流逝,你每天重複重複再重複的那些行為,就是在塑造你,你不想成為什麽人,可是你注定會成為什麽人。
每天5個小時,如果你是用來看韓劇、翻手機、玩遊戲,那麽7年後,你會變成一個生活的旁觀者,你最擅長的就是如數家珍地說起別人的成功和失敗,自己身上找不到任何可說的東西。
花1分鍾想一想,曾經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麽,然後每天去做這件事。7年後,你會發現你已經可以靠這件事出去混飯吃了。
哪怕你喜歡逛街呢,你規定自己每天逛街3小時試試?可能一開始你覺得很高興,每天如此,你會發現無聊。再堅持下去,你就開始琢磨了,我逛街還能發現點什麽?還能搞出點什麽花樣?堅持下去,7年之後,你可能會成為時尚達人、形象設計專家、街拍攝影師、服裝買手……
生命中下個7年,下個10000小時,你打算怎樣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