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997828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印度人,為什麽總喜歡移民加拿大?

(2025-09-17 15:18:01) 下一個

印度人,為什麽總喜歡移民加拿大?

星海劍長盧克文工作室
2025年09月15日 23:29

最近,聽了一個地獄笑話。

話說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曆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一片大陸的海岸,他以為他抵達的地方是印度,所以把當地人叫做印度人indian

但哥倫布到死都不知道,他抵達的並不是印度,而是美洲,當地人也不是什麽印度人,而是印第安人。

就這樣,哥倫布的一個錯誤,被嘲笑了幾百年。

幾百年後,不堪嘲笑的哥倫布魂穿美洲,想親眼看看自己當年到的地方,到底是不是印度。

結果呢?他看到了在河裏赤裸洗澡的、在沙灘上拉粑粑的、在海邊洗手的(猜猜為啥要洗手)的皮膚黝黑的人群,不由大怒:

這不就是印度人嗎?老子錯了嗎?回答我!

沒錯,哥倫布魂穿來的地方,就是加拿大。

而哥倫布看到印度人也非常正常,因為印度人正在占領加拿大。

截至20258月,加拿大印度裔人口已經達到了500萬,這還不算每年的40多萬留學生,以及100多萬探親陪讀的臨時訪客。

按照這個趨勢,到了2050年,加拿大的印度人可能會增加到2000萬人,擊敗白人成為妥妥的第一大族群。

有人開玩笑說,印加帝國,正在以一種新的方式複活。

那麽,為啥印度人,總喜歡往加拿大跑呢?

說起來,所謂印度人湧入加拿大的新聞,近幾年並不新鮮。

但是呢?天才的印度人,總能搞出很多奇葩事情,來挑戰我們的想象力。

如果我們在加拿大社交媒體上搜印度人的話,就會發現,印度人幾乎貢獻了加拿大近半數的熱搜頭條。

比如心有恒河哪裏都是恒河的印度人在加拿大人目瞪口呆之下,毫無避諱地跑到各個水源地洗澡。

比如印度人動不動就要過一個稀奇古怪的節日,把本來安靜祥和的加拿大鬧得雞犬不寧。

還有印度人四處遊行,聲稱印度人才是加拿大的主人,白人侵略者應該滾回歐洲了。

當然,更讓人難以接受的,還要數印度人無時無刻、不分場合地自由飛翔:

比如印度人裔在知名的連鎖咖啡廳Tim Hortons椅子上坐著拉屎。

比如一群加拿大人在泳池玩水突然被緊急清場,因為發現印度裔在泳池裏大便。

比如加拿大的沙灘三步一個地雷更是常事了,有人吐槽說,印度人已經把沙灘當成了天然貓砂盆了。

為什麽印度人拉屎的新聞越來越多了?

答案很簡單,自從特魯多當政以後,出於拉動印度裔選票的考慮,對印度移民非常友好,三哥們正以前所未有的爆炸性速度向加拿大移民,目前印度裔人口,已經占到了加拿大占總人口的12%

12%是啥概念?這麽說吧,大家是不是覺得美國黑人遍地都是?但其實美國黑人人口,也隻占全國人口比例的13%

而且因為印度人總喜歡聚居,所以在多倫多的一些社區,印度裔比例已達60%以上,放眼望去,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包頭的印度裔印度小商販、餐館和服飾隨處可見就連高達16米的印度教猴神哈奴曼的神像都立起來了。

以至於很多印度新移民紛紛感歎,移民了,但好像又沒完全移。

更可怕的在於,這些印度裔並不像過去認為的那樣隻盤踞在快餐店、網約車、社區維修維護等領域,而且開始向政界蔓延了。

20254月加拿大大選,印度裔獲得了22個印裔議會席位,差不多占了國會總席位的6%。與此同時,印度裔內閣部長數量也達到了四位。

有了這些掌權的印度裔,那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可不就更偏向印度裔了?

比如,2023年,加拿大向全世界發放了104萬張留學簽證,其中42萬張給了印度人,在探親、陪讀等臨時簽證方麵,加拿大也向印度發放了128萬張47萬個永居居民簽證中,14萬是印度人,是第二名中國人4倍多

也就是說,如果再算上亂七八糟的非法移民的話,僅僅在2023年一年,加拿大就湧入了200萬印度人!

可加拿大總共才4000萬人口啊!一年進來200萬,這誰受得了?

你以為這個比例已經夠可怕了?不,你太小看印度人了。人家移民的目標可不僅僅隻有加拿大。

這麽說吧,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印度人。

根據印度外交部公布的數據,目前海外印度人總共3210萬人(這個數字顯然是保守了,因為沒把印度多代後裔算在內),是世界第一大移民族群,分布在五大洲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在一些國家,印度裔已經成了主流人口。

比如,蘇裏南的印度裔占總人口的40%,圭亞那印度裔比例超過45%,斐濟印度裔超過50%,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印度人占比約為43%,最誇張的是毛裏求斯,印度裔人口比例已經占到了70.1%,妥妥的主體民族!

不僅如此,印度人在海外國家的政壇上也是混的風生水起,比如英國前首相蘇納克、美國前副總統哈裏斯,就連華人占70%比例的新加坡,居然也選出了個印度裔總統尚達曼。

看這樣子,印度人居然大有反向殖民之勢啊。

很多人就納悶了,這印度人也沒什麽特別之處啊,是怎麽跑的全世界到處都是的?

這就要從印度的四次移民潮說起了。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方向是東南亞。

大家如果去東南亞旅遊過就會發現,在東南亞除了本地人和華人,就數印度人最多了,普遍能占到人口比例的10%-15%,以至於印度裔的泰米爾語還成了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

這些東南亞的印度裔,很多都是在2000年的時間裏,從印度東岸的西孟加拉、奧裏薩,南部的泰米爾納德、喀拉拉,西岸的馬哈拉施特拉、古吉拉特等地,順著印度洋季風南下,抵達東南亞的。

那他們為啥要往東南亞跑呢?

主要是印度北部的開伯爾山口太坑爹了,這地方無險可守,印度人又不像中國人有修長城的天賦,結果印度沒有錯過任何一次外敵入侵,一開始是雅利安人,然後是波斯人、馬其頓人、大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等等等,每一次外敵入侵都能把印度土著打得雞飛狗跳,隻能往外逃。

當然,如果說外地入侵隻是短時間的戰亂,那麽長時間的種姓製度才最難熬。

移民最多的是泰米爾人,屬於達羅毗荼人種,雖然一部分泰米爾人(艾耶爾)也能算是婆羅門,但大部分還是屬於首陀羅甚至賤民階層,飽受歧視和迫害,過的根本不是人的日子,想有尊嚴地活下去,隻能往外跑。

目前沒人統計過這2000年時間裏到底有多少人逃出印度,但從現在印度裔在東南亞的人口比例來看,絕對不算少。

第二次,是英國殖民印度後,方向是英屬殖民地。

18世紀,英國人通過毆打全世界,基本建成了日不落帝國。

但問題很快就來了,勞動力不夠。

怎麽辦?雖然有黑奴貿易,但一方麵黑奴也不是說有就有的,供應並不穩定。另一方麵,廢奴的聲浪也一浪接著一浪,導致英國殖民者不得不在一些地區廢除奴隸製。

那有沒有穩定的勞動力來源渠道呢?

有,印度。

相比黑奴,已經被英國完成殖民化現代化改造的印度人相對來說好用的多,最起碼種類齊全啊!

英國殖民政府需要文職人員,那高種姓、受過教育的婆羅門就可以用。

需要商人和金融工作人員,有經商傳統的印度馬爾裏人和巴薩人可以馬上投入工作。

需要軍人、警察、監獄看守,拉其普特人和錫克人再合適不過了。

就算需要底層勞動,也有泰米爾和泰盧固的低級種姓嘛,一張勞務合同就能騙過來上萬人。

於是,源源不斷的印度人開始被運往大英帝國在世界上的殖民地,比如英屬圭亞那的種植園,馬來亞的工廠,東非的律所、醫院和政府等等,印度裔在這裏繁衍生息,在不少地方都混成了第一大族群。

還記得英國前首相蘇納克嗎?他的爸爸父親亞什維爾,就是為英屬東非殖民地服務的一名醫生,後來到60年代才移民到英國。

第三次,就是石油業崛起後,方向是中東產油國。

1908年,波斯灣沿岸發現了石油資源,引起了英國注意,後來就通過一戰占領了波斯灣沿岸部分地區。

因為這裏距離英屬印度殖民地比較近,所以無論是社會製度還是貨幣,特魯希爾(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巴林等地區都開始與印度全麵接軌。

以至於哪怕到了60年代了,印度都獨立了,這些海灣國家還在使用印度的盧比(海灣盧比)。

因為這一層淵源,所以處於石油產能爬坡期的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巴林等國,都開始大規模引進印度勞工,從事石油產業、建築業、服務業。

而那時的印度人,也的確需要這種在富國打工的機會。

在喝著恒河水,吃著咖喱糊糊,睡著窩棚的印度牛馬看來,哪怕海灣國家氣候再炎熱,工資再低(月薪普遍在200美元左右),但相比卷生卷死也沒啥出路的家鄉來說,已經算是人間仙境了。

於是,海灣國家的印度勞工開始暴增,1975年,阿聯酋隻有17萬印度人,到了1999年就到了75萬,現在已經暴增到350萬了!占到了阿聯酋總人口的35%

卡塔爾和阿聯酋的情況也差不多,印度裔占據卡塔爾全國人口的25%(卡塔爾本國公民才占15%的比例),而在阿聯酋的印度人,也占到了27.15%的比例。

不過呢?這些海灣國家,對湧入的印度人非常警惕,幹活掙錢可以,入籍極難。

比如卡塔爾,印度人想入籍,先待夠25年再說,而且不能離開卡塔爾超過2個月。

不僅如此,海灣國家連印度人的總量也要控製。

比如卡塔爾,為印度勞工量身定製了一套卡法拉製度(Kafala),每一個印度勞工都需要有一個卡塔爾公民作為擔保人(Sponsor),護照要交給擔保人保管,沒有擔保人的同意印度勞工不能換工作,不能離境,不能加入工會組織,不能抗議雇主等等等等。

這基本相當於現代奴隸製了,所以針對印度勞工的欠薪、強迫勞動、限製人身自由等事件層出不窮。

也正因為海灣國家不把印度人當人,所以來這邊混的主要以印度底層為主,稍微有點門路或者本事的,都會優先選擇西方國家。

這也就是信息革命之後的第四次移民潮,去向主要是歐美。

90年代開始,信息革命在歐美國家爆發,由此帶來的互聯網紅利和移動互聯網風口,更是支撐了美國近20年的經濟增長。

信息革命爆發後,最需要的是什麽?不是芯片,而是碼農。

但說實話,碼農是個苦差事,雖然掙得多但也的確毀身體,所以美國國內並沒有太多人願意幹這個活,很多人寧願去讀法學院或者商學院,也不願意去大廠寫程序。

這樣一來,就給了印度人一個機會。

對印度人來說,美國如同天堂一般,去美國留學並留在美國,幾乎是印度孩子出人頭地的標準模板,誰家要是有一個能去美國的,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情。

電影《三傻》裏麵那個被捉弄的消音器,為什麽後來能趾高氣揚地找上門來?不就是因為他移民美國了嘛。

因為印度人有英語基礎,學起編程來比中國人要有優勢,所以過去30多年間,有大量印度學生通過IT領域進入美國學習,並靠著H-1B簽證在美國工作和定居。

根據美國勞工部2024年的統計數據,美國IT行業中超過40%的崗位由持有H-1B工作簽證的印度籍員工擔任。像微軟、IBM、穀歌、Adobe等科技巨頭的CEO,近些年也都出現了印度裔,美國約600家獨角獸企業,有72家都是印度裔創辦的。

而特朗普上任後移民政策收緊,印度人又開始轉而向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國家進發,技術移民數字突飛猛漲。

因為這些國家本身人數就比較少,一下子幾百萬的印度人湧進來,自然就會感覺遍地三哥了。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印度人這麽熱衷於潤呢?

首要原因,還是印度這地方,根本就不是人待的。

印度地處北緯837之間,約80%國土位於熱帶與亞熱帶。這種地理位置使其全年接收太陽輻射量遠超溫帶地區,尤其在4-5月太陽直射點北移時,北部平原地表溫度攀升極快。所以每年初夏,印度的高溫新聞都能上熱搜。

在中國,三十多度都已經逼得東北人開始裝空調了,但在印度的某些地方,三十多度簡直是再涼爽不過的天氣了!

印度氣溫最高的時候有多少度?50多度!

這是啥概念?牛排的冷熟做法,烘烤溫度也不過60度啊!

顯然,印度人在不斷逼近人體承受極限,所以每年熱死個幾百人,簡直是家常便飯。

更慘的是,這種氣候下,人可以想辦法躲起來,但莊稼不行啊!

印度雨熱不同期,高溫時往往很少降水,土地龜裂,河流幹涸,在水利係統不發達的過去,那基本上就是年年都是荒年。

所以對於多數印度人而言,單單是自然生存環境,就無時無刻不在催促著他們逃離這片故土,去尋找更為適宜生存的地方。

這就是印度人喜歡潤的深層動因。

而從文化上,種姓製度也賦予了大部分底層印度人通過移民來改變命運的殷切願望。

咱們都知道,印度有個種姓製度,這種種姓製度的牛X之處在於,它通過等級的建立,讓社會各個階層都穩定運行,使整個國家處於和諧的社會狀態,便於統治者穩固統治。

在這種製度之下,婆羅門的兒子永遠是婆羅門,賤民的兒子永遠是賤民,毫無上升的希望。

但問題在於,這種製度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本來就是人之常情,有誰不想跨越階級往上爬呢?就算有種姓製度的PUA和求來世的畫餅,也很難壓抑這種渴望。

可是印度種姓製度實在太頑固了,雖然現在印度已經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製度,但生活中的隱形種姓製度,仍然堅如磐石。

為什麽印度信息產業發達,但沒有出現像中國和美國的一眾互聯網新貴那樣白手起家的企業?說白了,還是種姓製度在嚴格限製社會的上升渠道。

這樣一來,對有才華有抱負卻又無權無勢的底層印度人而言,移民反而會有更大施展騰挪的空間,而且一旦出去了,就絕不回來。

更何況,在移民海外這種事情上,印度人的實現路徑和運作體係,也早已成熟化和規模化了。

咱們都聽過一個說法,一個公司來了一個印度CEO,過不了多久,就會進來一群印度人,最後直接變成全部是印度人。

這其實絕不是段子。

印度在海外的一些老鄉會,其聯係紐帶還是那種對人際關係高度依賴的農業社會關係。而種姓製度帶來的固有守序習慣,也讓這種體係非常堅固。一個新印度人加入這個集體,並不會像中國人那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是馬上就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內卷和相互傾軋。

所以當中國人老鄉老鄉,背後一槍的時候,印度人早就開始抱團一致對外了,這也就是為什麽西方國家華裔政客始終難以出頭,但印度裔卻能在民選政治中大殺四方的根本原因。

那麽,印度人是怎麽玩移民產業鏈的呢?

很簡單,對於那些聰明的印度學生,就幫他們申請名校簽證,然後順順利利上學、畢業,推薦工作,拿工簽,排綠卡。

而對於那些不怎麽聰明的印度學生,也有辦法,先找個野雞私立大學上學,然後到印度人掌權的公司實習、聘用,然後一樣拿工簽,排綠卡。

這裏就要說到印度人和中國人關於避嫌觀念的差異了。

中國人,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官場還是職場,對開後門、走關係這種事情雖然並不排斥,但也不會大肆張揚公開化,否則會顯得自己徇私。

但印度人完全沒有這個心理負擔,他們覺得自己老鄉來到美國不容易,利用自己的資源給老鄉申請個簽證啊,安排個實習機會啊,錄用一個野雞大學畢業生啊,根本不算個事。

甚至,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國家,有著一整套幫印度人移民的造假體係。

今年8月,就有一個忍受不了新來印度人四處拉的加拿大小哥破了防,在網上曝光出了印度移民中介的文憑工廠。

比如給印度人發放錄取通知書以申請留學簽證的所謂名校中,Anderson學院其實是一家沃爾瑪改裝的,Candor學院以前是一個印度餐館,Tobram學院以前是個修車廠,Sunview學院是個酒吧,甚至還有一家野雞學院,還給自己取了個山寨名字叫斯坦福......

這就是印度人刷學曆的專用學校,專收印度學生,基本沒有加拿大人就讀。印度學生來學校之後,也基本不學習,而是在印度人開的餐館、汽修廠、出租車公司等等打工掙錢還中介費,而學校隻要拿到了學費就萬事大吉,成績隨便寫。

這樣一來,印度移民中介掙了錢,先來的印度人得到了廉價勞動力,學校掙了學費,而普通印度人刷了學曆拿到了移民機會,印度社區的首腦也隨著票倉擴大而有了統戰價值。

當然,印度人現在遍地都是,和印度政府的鼓勵和推動,也脫不了幹係。

說起來,印度剛獨立時,對於移民並不熱衷,尼赫魯甚至宣布印度不接受雙重國籍,印度裔外國人在印度不能擁有地產,不能擔任公職,不能參軍,也不能就業,條件非常苛刻。

但是,印度很快意識到海外移民的好處了:有外匯拿啊!

很多人都奇怪於一件事,印度這國家明明年年逆差,哪來那麽多外匯去找俄羅斯、法國買各種武器呢?

這裏麵,除了勒緊印度人的褲腰帶,把大米賣出去賺外匯之外,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外匯來源渠道僑匯。

啥叫僑匯?簡單來說,就是印度人去中東、美國、加拿大打工,但自己的親屬還在印度國內,為了保證親屬的生活,就要往回匯錢。印度央行收到了匯進來的美元,然後換算成盧比給這些國內親屬,外匯留在央行,這樣外匯儲備不就有了麽?

聽起來很土,但因為海外印度人口眾多,近幾年每年印度的僑匯收入都有1000億美元以上!已成為印度規模最龐大的國際流入資金。

所以,印度政府也開始慢慢改變態度,出台《移民法案》支持和鼓勵印度人往外移民。

你想外出留學?政府對接靠譜留學中介,安排專門機構幫助你篩選海外學校。

你想外出務工?政府出麵與勞工輸入國簽署雙邊協議,保障你在海外的權益。

你在國外非法滯留被抓了?政府還出麵協調不要把你遣返回來。比如今年2月莫迪訪美期間,就要求美國對印網開一麵,停止或放緩遣返非法移民。

總之,印度是巴不得你趕緊離開印度

退一萬步說,就算你一去不返,也不往回匯錢,那起碼也少了一張吃飯的嘴,對於減輕國內內卷到極致的生存壓力,也是有所幫助的。

而莫迪上台後,對移民的態度又上了一個台階,已經不滿足於把移民趕緊踢出去了,而且還要利用移民的影響力、資金、技術服務印度的經濟發展。

比如,印度設立了海外印度人高級委員會,隨後直接升級為海外印度人事務部,將海外的印度人進行了細分,分為移民外國的印度公民(NRI)、祖先來自印度但不具有印度國籍的人(PIO)以及有印度國籍和其他國籍的印度人(OCI),為海外印度人入境印度、定居、投資、工作和接受教育提供了一係列便利。

這樣的措施,本來是想借此吸引海外印度人回印度投資,但萬萬沒想到,反而成就了一些印度富豪,他們也紛紛開始尋求向外移民拿外國身份,借此規避印度高額的稅收和腐敗的盤剝了。

反正外國身份也不影響在印度國內的投資嘛,稅還少,何樂而不為?

於是,印度的移民輸出已經不僅僅是牛馬了,就連富人也加入移民群體了。

不得不說,印度人靠移民,走出了一條國家發展新路。

在中國人的認知中,想發展國家,隻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像西方國家那樣,靠著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滿世界殖民,完成原始積累,然後坐在金字塔頂吃上個幾百年。

第二條路,像日本、韓國、中國這樣,先做代工,再攀科技樹,如果能碰上曆史紅利期,也能發展起來。

而印度的牛叉之處在於,兩條路都沒走通,但卻逆練功法搞出了個國家發展的邪修法門:

我的商品賣不出去,但我的人可以移民出去反向殖民啊!

為什麽印度明明都已經極致內卷了,仍然不搞計劃生育?

說白了,就是要拚命生孩子,壯大人口規模,利用歐美國家白左當道對移民的友好政策,拚命增加移民數量,然後再在國外拚命生孩子,最終實現騰籠換鳥。

這和中國古代的吃絕戶很像。

吃絕戶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突然去世,但沒有兒女,也就沒有人來辦理喪事。那麽他們生前所置辦的田產、房屋、金銀財寶,就被村裏主事的人占有,變賣後換成銀子,在村裏大擺流水席村裏每個人都可以去吃,直到將財產吃光殆盡。

現在看看,印度人顯然也在等著吃加拿大人的絕戶。

加拿大白人就那麽3000多萬,而且白人的生育率越來越低,而印度裔的生育率越來越高,總有一天會成為主體民族的,那麽毫無疑問,加拿大白人群體花了幾百年時間積累的財富、技術、資源,最後隻會統統歸印度人所有,最終實現印度版的鳩占鵲巢。

到時候,從渥太華到多倫多,印地語將取代英語成為街頭主流,印度亂七八糟的神像會取代教堂,人種、語言、文化全方位替換,這才是讓白人頭皮發麻的終極奪舍!

這個問題其實不僅加拿大存在,美國、歐洲其實都存在這個問題。

現在知道馬斯克為啥一直身體力行地主張白人應該多生孩子了吧?就是為了避免白人群體成為少數民族,到時候,可就是亡國滅種的危機了。

隻是,知道這種趨勢是一回事,而改變,又是另一回事。

在各種白左思潮和資本家的利益驅動下,他們會願意多生孩子麽?他們會限製移民麽?他們能阻止國家被印度人占領麽?

不能。

當年,蠻族湧入亡了羅馬,現在,恐怕新羅馬,要亡於印度人之手了。

對這個事情,中國人怎麽看?

中國人躺著看,吃瓜就好。

反正中國有一座不用花錢的邊境隔離牆喜馬拉雅山脈,它用平均海拔6000多米的身軀,成功攔截了絕大多數印度人試圖北上體驗中國生活的美好願望。

我們衷心祝願印度朋友們在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繼續發揚光大,將恒河的水、咖喱的香以及獨特的如廁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至於中國嘛,我們還是隔山相望,相安無事吧,這樣挺好的,真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goodmum 回複 悄悄話 印度有雙國籍,中國不承認
troyviv 回複 悄悄話 說的不錯,但是我們華人也要有個危機意識,現在生育率也在降低。
印度人可能就我在的法語區還不算那麽多, 加拿大也已經通過了法律去限製某一個族裔移民過多,但趕出去就難度大多了。。。
Designated Foreign Nationals: Individuals identified as a "designated foreign national" cannot apply for permanent residence in Canada.
一個沒有驚豔的老樹 回複 悄悄話 wow!
選民 回複 悄悄話 印裔人入朝做了官就想方設法敞開加拿大對印度的大門, 幫助已經在加拿大的印度人成為永久居民. 華裔人入朝做了官, 就想方設法關閉加拿大對中國的大門, 阻止已經在加拿大的中國人成為永久居民.
6ba6 回複 悄悄話 朝裏有人好做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