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幸福人生講座(八):行勝於言 by 蔡禮旭

(2009-04-23 13:26:58) 下一個
“道”是個會意字,由“首”和“走”構成,它告訴我們道德首先要力行(走)。能夠力行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在唐朝的時候,白居易先生很喜歡學佛,有一次他就上山去請教一位高僧,叫鳥窠禪師。他上去之後對著禪師就說了,「禪師,怎麽學佛?」禪師跟他講了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八個字講完之後,白居易就哈哈大笑,他說:「三歲小孩都知道」,禪師回他一句話:「八十老翁做不得」。這個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很多人活到八十歲都還做不到。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問真正最重要的是能夠力行,能夠落實,所以學得千萬句,不如做一句。所以這個「深入」,確確實實還要有力行的功夫才能深入。而我們引導孩子求學問,這一點必須從一開始的時候就要確立好,假如一開始你不注重解行相應,那孩子背愈多經典會愈自以為是。所以凡事都要慎於開始,一開始對了,他整個學習就對了;一開始錯了,要再扭轉回來不容易。
  
所以曾經我到深圳去的時候,剛好跟一班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上了一堂課,我一進去,我就跟小朋友說:「小朋友,今天老師來上《弟子規》」。小朋友馬上異口同聲說:「老師,那個我們學過了,我們都會背了」,才六歲。我接著就跟小朋友說,我說:「我們讀經典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學做一個有道德學問的人」。我接著就寫了一個字,寫了一個「道」。中國六書造字,把人生的智能哲學都含進去,這是用會意字來創的一個字。我們來看一下,一個「首」,一個「走」字旁,所以學問重要的是什麽?走,要實踐。所以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夠落實、能夠力行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諸位小朋友,哪一條你做到了?」本來頭抬得很高,這一句話一想,「哪一句話做到了?」馬上頭就低下來。  

問:連第一句怎麽樣?  

答:都做不到。  

「父母呼,應勿緩」。你看現在孩子,我那次說七、八歲就很會跟父母頂嘴了,我的朋友說,哪要等七、八歲!四、五歲就很厲害了,還七、八歲。所以你看他第一句就沒做到,所以他求學問的態度一開始就沒有回到要力行。其實孩子都很受教,隻要你講的讓他能夠信服,他就能夠去領受。所以當天其中有一個孩子寫日記的時候就寫上,蔡老師今天跟我們上《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是拿來背的,他就把它寫上去了。  

另外有一個孩子,因為我跟他上《弟子規》上一節課,其中有一句叫「晨則省,昏則定」,就是早上、晚上要跟父母問安,讓父母歡喜、放心。結果隔天有一個小女孩就站在她父母的房間門口,父母一出來就跟父母鞠躬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不好?」她父母馬上給幼兒園打電話,「昨天發生什麽事了?」這樣的父母很有警覺性,很有敏感度,知道孩子有變化一定是學校有教,馬上了解才能夠跟老師密切配合,這樣親師合作,小孩教得特別好。所以我們引導孩子求學問一定要一開始就落到正確的位置上來。所以「一門深入」靠的就是要「力行」加「學文」。再來,「長時熏修」。剛剛我們提到「長時」,不是做一天休息一天,這樣不行。孔夫子說他三日不讀書,氣質都會退後,孔夫子都會退後了,那我們三日不讀書會怎麽樣?我們不要說三日不讀書,可能自己還在那邊念《弟子規》的時候,看到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你馬上惱羞成怒就破口大罵了。還在念經書的時候,脾氣就克製不了,就開始生氣起來,生完氣突然回過頭來,我剛剛還在念《弟子規》。所以我們現在根柢都比較差,所謂「人貴自知」,自己有幾兩重要自己清楚,所以我們現在是放下經書就麵目可憎。既然知道我們的根基不好,更應該多努力、多精進,所以聖賢的經典每天都不能停下來,都要熏修。  

所以我給很多的老師開了一帖中藥,而這帖中藥絕對是治本,不止有治標而已,哪一帖中藥?就是早晚讀誦一遍《弟子規》。早晚讀誦一遍,保證三個月見效,絕對讓你覺得道德、學問提升很快,要堅持三個月。諸位朋友,能做到的舉手?這麽少。也有很多朋友舉手,舉手完之後要力行,《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說到要做到。其實諸位朋友,我不是要給你壓力,一個人的道德學問能不能成就絕對不是靠別人來逼你的,都要靠你自己主動、努力、勤奮,一定要這樣才能成就。那為什麽要早晚念一遍?早上念的時候,告訴自己今天所作所為一定要做到《弟子規》的教誨。晚上下班、下課回來再念一遍,觀照一下,反省一下,今天所作所為有沒有做到《弟子規》,假如哪一些沒做到的,趕快修正,趕快改過,已經做到的好好保持。所以早上提醒自己一次,晚上反省自己一次。

我們在海口,有一位老師真正做到了。這位女士姓許,她在海口的航空站上班,她不是第一線老師,結果她那天聽課的時候,我感覺很深刻,目不轉睛,很認真聽。我常常講一些聖賢人的故事,她馬上振筆疾書把它記下來,而且早晚絕對都讀誦一遍。三個月之後,她走向前來跟我說,「蔡老師,這麽好的聖賢學問不能隻有我跟我的孩子受益,我要回我的故鄉推展《弟子規》,推展德行教育」。三個月,她提起勇氣回故鄉教書。因為她確實很老實,怎麽講她就怎麽做,所以她常說,每次她要犯錯的時候,《弟子規》那個經文,「言語忍,忿自泯」,突然要跟人家吵架,經文就跑進來。跟父母互動的時候,「父母呼,應勿緩」,可能這個口氣稍微要不好的時候,馬上經文像一道箭一樣就射過來,所以警覺性特別高,所以她進步得也特別快,所以才能夠在短短三個月之後回到自己的故鄉教書。

所以她做到了立定誌向,做到了學習重力行,學習要老實。當她發了這個願,要回故鄉去教書的時候,很多的老師都很願意把一些寶貴的經驗,無私的告訴她,我們中心也把很多書籍、很多聖賢的故事都送給她。所以「人有善願,天必從之」,當你真正發出真誠心要去做一件好事,你不要擔心,很多的助力就會進來.

所以這位老師確確實實是做到了「長時熏修」。「熏」就好象你拿著檀香在衣服上繞一繞,這衣服就很有香味,你假如每天都熏,那個香味就愈來愈濃。「修」是指修正,在哪裏修正?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修正,生活的哪些點滴當中修正?從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開始來修正。

比方說《弟子規》說「人有短,切莫揭」,人家有缺點、有過失的時候,不要常常拿著別人過失到處告訴別人,假如這個攸關他的名節,就會讓人家很痛苦。「人有私,切莫說」,這個就是我們的說法應該要能利益別人,而不是損害別人。我們有朋友說,他這幾個月修學最深刻的就是這一句話,「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因為以前講人家的是是非非講習慣了,所以一下子還覺得真難改,所以常常他這個話還沒出來,這個句子就到了,「人有短,切莫揭」。其實我們修正自己的過失在哪裏修?在生活點點滴滴修,這個叫做「曆事煉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