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奇石:無盡的性靈 (轉貼)

(2009-12-19 16:59:55) 下一個


天人合一中人與自然和諧,是中華文化中一種很高的境界。我有時很神往,在我們這個講究實用的國度中,為什麽會出現這樣一種精神境界?你看,我們文化最直接的源頭先秦諸子,老子的道法自然卻出現在孔子的儒家倫理之前;你再看,漢代統一伊始,治理這個泱泱大國用的卻是黃老之學。這的確不可思議。但是,倘若仔細體會個中滋味,也可釋然,一個社會要穩定發展,必須使之和諧,人們若要生存下去,也必須與自然和諧。我們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早就有了這種意識,這是多麽高的境界。

  是什麽使人與自然和諧的境界,自兩千多年前一直走到今天的呢?

  是性靈。

  那個見歧路慟哭而返的阮籍,那個尚奇任俠的嵇康,在魏晉那樣黑暗的年代,遺世獨立,清逸脫俗,支撐著他們的是寄寓自然的性靈。倘若拋開《桃花源記》的政治寓意不談,那是一幅多麽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田園畫,陶淵明寄性靈於自然的詩風,無疑影響了南北朝時謝靈運、謝朓等一大批詩人。到了唐代,王維孟浩然直接抒寫自然,又把自然的性靈寓意在人的性靈之中,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在性靈上,從而創造出很高的精神境界。

  自然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可是在文人墨客筆下,卻是一層層的。細觀曆代文人的性靈寄托,他們先是寄情於山水,後是歡娛於田園,最後則把目光凝聚於奇石。我往往奇怪,為什麽這些文人墨客,達官商賈,最後會選擇奇石作為他們性靈的落腳點呢?

  “愛此一拳石,玲瓏出自然。溯源應太古,瀟灑做頑仙。”這首假托曹雪芹的清人詩作,很好地概括了奇石所具有的性靈,它是自然的造化,在它的千姿百態之中,既有奇峰突起,又有開闊放達;既有寧靜致遠,又有吐納包容。它們是有性靈的,它們的性靈包容一切。這就是文人墨客,達官商賈賞石,藏石,對石頂禮膜拜的緣由所在,是他們的性靈與奇石的性靈精神和諧相通的所在。正如建立中國第一家奇石博物館———天津祈年灣奇石博物館的王長河先生所言,奇石中蘊涵有天、地、人於一體的大道理。

  石不能言,但當你邁入祈年灣奇石博物館那長長的走廊中,你能感到那塊塊奇石的靈動,你能聽到奇石那性靈的語言。當你閱看無數千姿百態之時,你能聆聽到老莊的清靜自然之聲,漢賦輔陳的黃鍾大呂,魏晉的玄遠幽言,二謝的山水田園鳴唱,王摩詰的清泉流水叮當,李白的飄逸雄奇狂語,杜甫的沉鬱頓挫痛說,蘇東坡高歌的大江東去,陸遊低吟的小巷朝雨,辛棄疾的醉裏挑燈看劍,李清照的淒淒慘慘戚戚。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人類的語言有窮盡,大自然所造化的奇石形態則無窮盡。

  古人講奇石是瘦、皺、漏、透,令人看奇石是形、質、色、紋,但這並沒有把所有的奇石包容殆盡。在祈年灣奇石博物館,我看到一塊鍾乳石,它不是立柱式的鍾乳石,而是一層疊一層向後伸展的盛開層層鍾乳石花的奇石,你一看到它,當然會驚歎大自然的造化,也會喜愛它的潔白秀美,可你怎樣用語言描繪它呢。它盛開燦爛而又是那樣柔弱,它一層又一層地向後伸展像花的海洋,可是每一朵花、每一個花葉都是那樣的纖細可辨。我想詩成泣鬼神的李白,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杜甫,麵對此景,也是眼前奇石道不得吧。再說一塊孔雀石,它的墨綠色澤就很驚豔,你得細看,在石的千山萬叢之中,有八仙正活靈活現地過海,你怎樣形容那八位仙人呀,我是上窮碧落下黃泉,搜盡詞語也茫然。在博物館中如此之類的奇石還有許多許多。也正是因為如此吧,祈年灣奇石博物館才是國內第一家經國家主管部門正式審批的私人博物館。

  這家博物館的主人王長河先生被人譽為儒商,當然是一位雅士,通讀過“二十四史”,對奇石那是如數家珍。在博物館中,我看到長長的賞石走廊,看到一個又一個標明奇石名號的雙石(食)雅間,又吃食又賞石的雅間。當你徜徉在大廳走廊之中,驚歎那一塊又一塊的奇石之後,一推雅間之門,立時又別有洞天。王長河先生真是創意新穎,匠心獨運,這使我猛然想起三百五十多年前的李漁。李漁不僅是位大才子,還是位美食家藏石家,他的傳世名著《閑情偶寄》就有奇石和美石。李漁一生在許多方麵都有奇特的創意。他說他一生做了兩件特別得意的事,一是創作的劇本不同凡響,二是美化園林居室環境。在他的名園介子園,僅就窗子就有山水圖窗,外推板裝花式窗,花鳥魚蟲造型窗等幾十式,還有一個將一段枯梅精心製作成一扇幾可亂真的梅窗,真是別出心裁。在室內,李漁的美化也不同凡響,他請丹青名手將畫直接畫在壁上,並使之具有浮雕感。這還不算,有一次一幫朋友欣賞他的壁畫,忽見枝頭鳥動花葉,翩翩而鳴,嚇了一大跳,後才明白,李漁在壁畫中鑿有小孔,將鸚鵡放入其中。觀者無不稱是巧奪天工。這也就是李漁的幾個小創意,他在吃、喝、拉、撒、睡諸方麵都不同凡響。比如他睡的那張床,一年四季就鮮花環繞,睡時聞香氣,醒時觀花卉,真是想絕了。李漁還有許多大手筆,比如他是暢銷書的炮製者,僅就那部《芥子園畫譜》,三百五十多年來就不知印了多少版,這我就不一一道來了。我當然不是把王先生比作李漁,隻是說王先生的博物館在奇思妙想方麵恰似李漁,而這是需要智慧的。

  天人合一中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境界,最終凝聚在奇石上,讓我們在賞石時,對大自然常懷感激之情吧,因為奇石匯通了我們無盡的性靈。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