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帖: 玉石之路

(2009-12-17 21:39:13) 下一個
http://www.mycollect.net/antiqueEstimation/show-364739-1.html
轉帖:    玉石之路-圖1

轉帖:    玉石之路-圖2

轉帖:    玉石之路-圖3

轉帖:    玉石之路-圖4

轉帖:    玉石之路-圖5
近日看到的非常好的一篇文章,轉貼過來朋友們共饗。

我國考古學最新研究提出,中國在青銅器、鐵器時代之前的新石器晚期存在著一個大量以使用玉器為主的時期,曆經幾千年。它,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時代。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自從有了人類的蹤跡,玉石就成了他們須臾不可或缺的伴侶。他們在把玉石當作工具的過程中認識了玉石之美,玉石也便成了人們美化生活的飾物和珍寶。可以說,對美的認識,也就是人類文明的起源。
  人們大都知道,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上有一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但很多人並不了解,“絲綢之路”的前身就是“玉石之路”。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隻有1600多年的曆史,而“玉石之路”卻有著6000多年的曆史。曆史證明:我國邊疆與中原、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與商貿交流的第一個媒介,既不是絲綢,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首開我國邊疆與中原、東方與西方交流的運輸通道,在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遠遠超過絲綢。而“絲綢之路”是後來絲綢交易商人利用“玉石之路”這一古老的通道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和田玉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開路先鋒。
  古代新疆的和田玉是怎樣跨越高山峻嶺、戈壁山川到達我國中原,又如何向西行進?中途經過了哪些中繼站?“玉石之路”究竟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些一直是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注研究的課題,深藏著許多迷人的奧秘。
  大約3000多年前,新疆產玉點已不少,已有采玉和琢玉的部落,玉已大量流入中國內地。《穆天子傳》中周穆王西巡的路線,也大致說明了當時新疆到中原地區“玉石之路”的路線。這些神話傳說和曆史記載,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曆史遺跡,而且,透過這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麵,與當今考古發掘的玉器相聯係,我們可以清楚地窺探到黃河上、中遊的遠古父係部落與昆侖北坡母係部落之間是怎樣以和田玉器為載體溝通交往的。先民們從昆侖北坡的和田一帶向東西兩翼延伸,把和田玉運送到遙遠的地方。於是,由近到遠,不斷向東方和西方延長伸展,終於開拓出了一條最早的和田玉運輸線——“玉石之路”。
  這條古老的和田玉運輸通道,即是後來的“絲綢之路”。西漢張騫通西域,其實走的就是玉石之路,他鑿通的絲綢之路實際上是玉帛之路。漢代在甘肅設置的玉門關,以運輸玉石而聞名,在漢以後的玉帛之路上更加繁榮。正如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歸隨漢使千堆寶,少答朝王萬匹羅。”又如元代維吾爾族詩人馬祖常所寫:“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
  現代礦物學家、地質學家對和田玉進行認真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認為和田玉的成因與鎂質大理岩和中酸性岩漿岩侵入,兩者發生交代作用有關。和田玉屬於“接觸交代變質作用”的產物,在恐龍稱霸地球之前數億年,和田玉就已經出生了。和田地區河水中的玉石,是隨著夏季河水的北流而離開昆侖山,到達和田綠洲的。其原生礦,應當在昆侖山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這個海拔地質風化比較嚴重,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夏季融雪時,風化了的原生礦表層破碎,崩落河穀,隨著洪水衝向下遊。
  1977年,新疆地質工作者在冰川消融後的季節,進山尋找羊脂玉礦點,雖然未能找到,卻在山穀中意外地撿到一塊重達158公斤的特級白玉(羊脂玉)。尋找和田河源頭玉礦的工作,由於艱難、危險,對工作人員的身體、知識和野外素質的要求都非常高,這可能是曆次探索都徒勞無功的原因。2002年6月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我們中央電視台記者一起進行了一次“探索玉石文化”科學考察,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全方位的對“玉石之路”源頭進行的科學考察活動。
  • 4樓 我妹有錢當時擁有藏幣等級:四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3:06:59

  • 累死俺了,自己給自己送朵花慰問下嗬!
    以前看過001張版轉過的一篇長帖感覺很過癮!今天才知道轉帖也這麽累人,早知道貼上網址大家自己看得了,雖然文中的玉石之路起始在7年前,不過這篇文章真的寫的非常好,靜下心好好看看,感觸會很多的,才轉貼了一半,還有餘下七章,抽時間另開一帖
 

 
  • 【初級會員評論區】 (三綠星及三綠星級以下會員)
 
  • 初級會員評論區
 
  • 1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32:52
  • 第一章 昆侖美玉
    共工觸不周山,天為之傾,女媧采五色石補之。古代的神話傳說往往有著驚人的預見性。我們不妨把共工的壯舉視為上億年前喜馬拉雅山的造山運動,這一運動至今還處在活躍期。珠穆朗瑪峰每年以兩厘米的速度長高,這一現象是兩大板塊不斷運動、擠壓和撞擊的結果。據考察,昆侖山與喜馬拉雅山交匯之處也恰恰是兩大板塊交匯所在。在板塊間巨大的擠壓力量和地殼下岩漿不斷活動的情況下,板塊之縫隙中的岩石形成了新的礦物結構,就是我們所謂的玉石。
      神話中所講的不周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昆侖山。昆侖山,也許是我國名山大川中最神秘的地方,它的形狀,它的色彩更是模糊不清。
      珠峰,一年幾次的攀登,天下第一可度可量。泰山不高,卻一覽眾山小,有詩為證;至於“黃山歸來不看山”、“自古華山一條路”,更是人人有目共睹,耳熟能詳。
      而巍巍昆侖是個什麽樣?何以“巍巍”?誰又能道出個所以然?
      昆侖山,倒是和傳說中的神仙老祖們聯係得緊,無論是誰,一提起神仙們的仙居寶府,必會想到那個遠在天邊的地方。
      昆侖山係地處內陸,屬標準的大陸性氣候,早晚溫差很大,終年幹燥少雨。因此,雖然海拔極高,但冰河並不發達,僅在少數的高峰上終年積雪不化。全區四季雲層稀薄,陽光普照,日耀山頭,極為美麗。
      古代的交通未發達,昆侖山可能是中原人士所知的天下最高之山脈了。直至漢朝年間,漢武帝派人去西域勘查河源,才發現“河源出於於田,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按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由此可知,古代所稱之昆侖,是指今於田河上源之山。“昆侖”之名也定於此山。
      昆侖其名與我們是那樣的近,一直以來在曆史和文學中被頻頻提及。昆侖和黃河、長江等同,都是中華民族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的又一處發祥地。當人們津津樂道泱泱中華大地從昆侖山巔綿延到東海之濱時,可曾想到,是什麽讓相距萬裏之遙的兩地,縱數千年不可分割的聯係到了一起?——套用《毛主席語錄》裏的一句: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昆山之玉”。
      昆山玉又稱和田玉,昆侖之巔就是和田玉的源頭。在無數光彩奪目的寶石中,惟有玉石被孔子比做“君子”,“君子之風”乃是無數文人賢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溫潤,其高潔,其堅韌,其風采,“玉”皆有之。
      當人類文明的第一縷曙光照亮華夏大地的時候,玉石就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大量的考古發現,使人們慢慢地看到,這些價值連城的寶玉大部分都來自遙遠的邊陲,那個生活過女媧和西王母的地方。
      公元282年,河南汲縣一座古墓中發現了一批古簡,其中有一部分記載了周穆王與西王母交往的一段故事。也許這就是最早關於和田玉由西域進入中原的記載。
  • 2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34:39
  • 西周穆王,如果放在今天,定是個酷好旅遊的人。穆王帶著七隊兵勇,駕著八匹千裏馬拉的車,邊打獵邊遊覽,一路西行,先到達今天的內蒙古,再折向新疆,來到昆侖山北麓,進入一個母係氏族社會的王國——史書所載“西王母”的領地。在這裏,他受到西王母的盛情款待,返回時,又接受了西王母送給他的八車寶石。此外,穆王沿途在幾個大規模采玉、琢玉部落亦作停留,當地部落出於敬重,也紛紛拿出最好的玉石敬獻周穆王,此行可謂滿載而歸。
      據考,周穆王帶回的玉石,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和田玉”。周穆王這段故事告訴我們,早在3000年前新疆產玉地點已不少,並形成采玉和琢玉的部落,玉已大量流入中國內地。《周穆天子傳》中周穆王西巡的路線,也大致說明了當時新疆到中原地區“玉石之路”的路線,這條“玉石之路”對後來“絲綢之路”的發展,起到了先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條“玉石之路”一直延伸到新疆以西地區。
      周穆王與西王母的佳話可謂經久不衰,令曆代文人墨客稱歎不已,唐代詩人李商隱還特為此作詩“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衰。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周穆王與西王母儼然一對戀人,不然何來“動地哀”、“不重來”的詩句?不過,後人考證,西王母並非古人描寫的美若天仙、情深款款,《山海經》中描寫,西王母實際是“青麵獠牙,虎身,還長著一條尾巴”。
  • 3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35:32
  • 中原古人並不了解西部母係氏族社會還處在原始部落時期,看見那裏的人們穿著獸皮獸衣,自然認為是一些半人半獸的神人。傳說中的西王母距今不過5000餘年,在這麽短的時間裏,人類的進化是不大的。今天的西域,也就是昆侖山一帶多出美女,恐怕如果讓這些美女披上獸皮,一個個也就是西王母的樣子了。
      目前在新疆,無論曆史記載還是考古發現,都沒有漢代以前使用和田玉的文獻,隻有在西晉古墓中發現的《穆天子傳》以及那一段戀人般的傳說能說明當地人對玉石的重視——他們將自己視為珍寶的玉石送給了周穆王,從此西周玉器大行,成為王室祭祀、大典的必需品,日常表明身份、玩賞珍藏須臾不可離開的珍寶重器。
      玉石最著名的典故當屬“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是那樣慘烈,和氏為此付出雙腿。和氏璧後為曆代帝王奉為價值連城的傳國之璽,曆遭變故,多次失而複得,無數英雄豪傑、帝王將相為之折腰,玉石的價值也從珍寶直上升為神器,為王者尊。
      說到和氏璧,絕對是曆史上一大謎案。由相關典故言及楚國這一事實推斷和氏璧出自楚地,這似乎已是不爭之事,但是獻玉者和氏又叫卞和,僅這一點,又使和氏璧產地多出許多疑點。
      據考,“卞”原不屬漢姓,而是胡人之姓,也就是說,在古代中國西部一直被稱之為“胡地”,那麽“卞和”也可能是西部地區的人,而非南部楚地人。
      再者,楚地在今湖北、安徽一帶,並不出產玉石。這位卞和是從哪裏發現的和氏璧呢?有玉石專家指出,璧本是古人作為隨葬佩掛的小件東西,如把它做成玉璽,恐怕大不過一隻手掌。而我們所看到的曆代帝王傳國玉璽,至少也有半尺見方。有人說,關於和氏璧與傳國玉璽的故事,根本就是古人開的一個千古玩笑,他們本來就不是一回事。有專家從它的大量描述中考證得出,這塊和氏璧很可能是和田玉,此玉出自昆侖,而卞和就是當地一位采玉的工匠。
      我國當代著名玉石專家楊伯達說:世界上產玉的地點很多,在中國,玉石礦帶可分成三大板塊,一是我國東北、內蒙古延伸至俄羅斯地區,二是我國江浙地區一直到台灣,再就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區。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地質板塊活動之劇烈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造山運動作用下形成的玉石同樣也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一無二的玉,就是我們所說的和田玉。這就是為什麽隻有昆侖山出產和田玉,而和田玉隻出產於昆侖山的原因所在。
      楊伯達先生還認為,最早發現和田玉的一定是當地人,最早認識和田玉價值,利用、開發玉石的也一定是當地人,是他們最終把這種認識傳授給了其他外來人。
      無論是昆侖山的神仙美女,還是山中的寶玉奇石,一串串謎一樣的傳說,都強烈地吸引著我們、激發著我們前往一探。
      機會終於來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與我們中央電視台的記者組成了一支玉石溯源科學考察隊,這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全方位地對玉石之路進行科學考察。
      新疆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在這次科學考察之前,我曾在新疆北部進行過幾次科學探險活動,也穿越過絲綢之路中一段早已成為無人區的戈壁沙漠,不過那是一種進軍式的行動,直奔主題、全力以赴,裝備既精良又現代化,配有高空探測飛行器,奔馳公司出產的越野車、充足的給養、衛星地麵站、導航定位設備等等應有盡有,雖說冰天雪地,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溫,走在荒蕪百年的無人區,但那是一種氣貫長虹式的閃電戰,靠我們那套裝備,去趟月球恐怕也不是難事。
      ——可這次去昆侖山科考,對我們來說幾乎處處存在問題,裝備、經費、人員都嚴重不足,隻有我們這幾塊經過摔打的“料”也許還行。同我們一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專家巫新華說,這次科考,也可以說是一次探險活動,要攀登數座無人上去過的5000米高峰,還要騎驢。整個科考有相當一部分路途是騎在驢背上完成的。別以為騎驢是一種輕鬆瀟灑的事,對我們這些城裏人來說,騎上一天不下來,想哭的心都有。
      真有那麽嚴重麽?我們幾個記者沒說話,可心裏不以為然。我們可謂飽經風霜,在野外什麽苦沒吃過?這種事兒對我們來說還不是小菜一碟!
  • 4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36:21
  • 第二章 橫穿沙海
    科考隊從北京乘飛機到達庫爾勒,從在那裏,我們開始啟程穿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就此踏上了玉石之路。
      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人稱“死亡之海”。每到達這裏的人,一聽這個名字,都會感到恐怖。
      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塔裏木盆地中心,東西長約1000公裏,南北寬約400公裏,麵積33.76萬平方公裏,僅次於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幹”維吾爾語意為“進去出不來”,又稱“死亡之海”。
    傳說很久以前,人們渴望能引來天山和昆侖山上的雪水澆灌幹旱的塔裏木盆地,一位神仙被百姓的真誠所感動,拿出兩件寶貝,一件是金斧子,一件是金鑰匙,金斧子交給了一個小夥子,小夥子用金斧劈開阿爾泰山,引來了清清的山水;金鑰匙交給了一個姑娘,讓她打開塔裏木盆地的寶庫,可金鑰匙卻被小姑娘丟失在塔裏木盆地裏了。從此盆地中央就成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如今,穿越大沙漠的人常常會聽到沙漠深處傳來一陣陣哭泣般的聲音,傳說這就是那個小姑娘的哭聲,她至今還在大沙漠裏尋找著那把金鑰匙。
      塔克拉瑪幹沙漠流動沙丘麵積廣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達300米左右。沙漠腹地中沙丘類型複雜多樣,複合型沙山和沙壟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條條巨龍;塔型沙丘群,呈各種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變幻莫測。我們將從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端一直南行,到達沙漠南端——直線距離600餘公裏。這段距離在交通不發達的過去簡直不可想象,好在我們有過幾次穿越沙漠的經驗,心裏還算有底。
      越野車隊駛進大沙漠,一條橫貫沙漠的公路是如此得好走,真是出乎我們意料。這條公路比高“等”級的快速路還要平順,更重要的是一馬平川,路上幾乎看不見其他車輛。越野車猶如撒了歡的野馬一路狂奔,兩邊起伏蜿蜒的沙丘在光線的照射下宛如優美的人體曲線,令人想入非非。
      進入沙漠公路之後,我們便與外界失去了一切聯係,方圓數百公裏的茫茫大漠,手機信號全無。不一會兒,汽車進入了胡楊林地帶,隻見大片幹枯的胡楊扭動著千奇百怪的身姿,張手於天,仿佛在呼喊著什麽。傳說胡楊,“活著千年不老,死後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被譽為沙漠之魂,它們伴著極度幹旱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苦度著數千年悠長的歲月。
      就是這片荒漠,漢代時曾是絲綢之路的中道及南道所在,沿途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綠洲和村莊,還有若羌、樓蘭、且末、尉犁、小宛、戍盧、精絕等邦城小國,是非常繁榮的地區。樓蘭當年是西出陽關的第一站;尉犁是中國開發西域最早的地方;若羌當年是羌人生息之地,早在公元前12世紀,羌人就懂得開采鐵礦、鑄造鐵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的民族之一;且末古城也是荒漠中另外一處神秘所在,至今吸引著各方考古學家前往一探。現在的且末是巴州轄區最邊遠的一個縣,離自治區首府庫爾勒有800多公裏,須橫穿沙漠公路才能到達。
      沙漠公路地麵溫度過高,輪胎與地表的摩擦生熱比其他任何路段都強烈,汽車發動機的溫度也一直降不下來。風沙從每一個空隙中鑽進車裏,粘了我們滿頭滿臉滿身。被烈日暴曬了一天的沙,燙得人站立不住,夕陽仿佛被定在了地平線的那端。
      車在飛馳,景致不斷變換,跳動的車窗外,強烈的陽光製造著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漫長而無休止的行進,令思緒漸漸迷失,仿佛時間倒流,不知道車輪會把我們帶向哪裏,也不知我們要去向何方。那本來就是一個不確定的目的地——昆侖山深處埋藏著寶玉石的地方。
      中華民族對玉石的探求可以追溯上萬年,這是一種自洪荒時期就結下的不解之緣。
      我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綿延時間最長的國家,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根據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考證:中國玉器誕生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至今已有七八千年的曆史。從出土玉器考證,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黃河流域龍山文化、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均發現不少玉器,玉器時代距今4000--6000年左右。此後,玉器與鋼器並用了約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約3000年。


  • 5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38:27
  • 玉器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之一,經過數千年的繼承和發展,從史前的古樸、雅拙到秦漢的雄渾豪放,又發展到明清的玲瓏剔透、博大精深。“玉”字始見於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鍾鼎文。漢字曾選出從“玉”的字近500個,用“玉”組成的詞匯更是無計其數,漢字中的珍寶類詞匯大多數都與玉有關。“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千樣瑪瑙萬樣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潔冰清”、“玉不琢不成器”、“拋磚引玉”、“金玉良緣”、“錦衣玉食”、“金口玉言”、“玉骨冰肌”、“香消玉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金枝玉葉”……
      玉的英文名稱為jade,來源於西班牙侵略者,他們把由墨西哥掠奪來的玉起名為Piedabeijade,玉(jade)是該詞的最後一個字。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玉有這樣的解釋:“玉,石之美者。”這一注解從物質上(石)和藝術上(美)兩個方麵,科學地闡述了“玉”字的概念。“象三玉之連其貫也”,“玉”的象形字初意為三塊美玉用一根絲繩貫穿起來,是“豐”型。古人用玉象征萬物,“三玉之連”代表天地人參通。玉代表人間禍福的主宰,古人有“黃金有價玉無價,藏金不如藏玉”之說。古代玉價值連城,為了占有它,人們不惜發動戰爭。後世流行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這是以玉被私有顯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玉作為裝飾品,作為信物,作為法器,作為禮物,都是實用的,都與人類息息相關。玉的美感源於此,終於此。玉之美學所追求、歌頌的是自然的象征,是中國的宇宙觀念。它是精神,是意念,是理想,更是中華民族對美的追求和升華。
      中國人把玉看是天地精氣的結晶,用作人神心靈溝通的中介物,賦予玉所不同尋常的宗教象征意義。中國的古籍中把昆侖山稱為“群玉之山”或“萬山之祖”,《千字文》中也有“金生麗水,玉石昆侖”之說。早在3600年到3100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經從遙遠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陽。奴隸主貴族以擁有和田玉為榮,生前佩帶,死後同葬。用玉之多,十分驚人。新疆的和田玉要經過甘肅、陝西或山西才能到達河南。很明顯,原始社會開拓的玉石之路,這時已經比較完善了。
      玉器的玉材主要是和田玉,還有少量蛇紋石質玉、獨山玉等。1863年,法國地質礦物學家德莫爾,對傳到歐洲的中國清代玉器進行化驗,結果表明,玉材有兩種,即角閃石和輝石類。角閃石亦稱軟玉,英文寫作Nephrite,它源於希臘語,有“腎髒”之意。它的硬度為莫氏6-6.5度,比重2.55-2.65,其主要成分是矽酸鈣的纖維礦物,屬於角閃石的一種。此種角閃石色澤較近於油脂的凝脂,純者色白,俗稱羊脂玉,細膩溫潤,非常名貴,經濟價值極高。又因角閃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現青、綠、黑、黃等色或雜色。
      輝石類亦稱硬玉,硬度為6.75-7度,比重3.2-3.3。翠綠者質地最佳,在中國又有翡翠之雅稱。輝石類以矽酸鈉和矽酸鋁為主,有隱約的水晶狀結構,質地堅硬,密度較高,具有玻璃的光澤,清澈晶瑩。翠綠色、蘋果綠、雪花白、嬌嫩的淡紫色,都是輝石類的典型色澤。輝石類18世紀後方被中國玉匠大量采用。因此,中國古代玉器絕大部分為角閃石製品。
      中國玉器在世界琢玉工藝史上占有絕對優勢。雖然,古代歐洲人和美洲人與中國人一樣,都迷信玉,認為佩戴玉石可以辟邪。然而,在用玉曆史、碾琢技藝和用途方麵,無論是日本古玉,新西蘭毛利族玉器,印第安人玉器,還是阿拉伯玉器,西伯利亞古玉,歐洲古玉,都無法與中國玉器相提並論,它們或是曇花一現,或源流無緒,或玉質粗劣,或碾琢草率,或種類單調,或用途狹隘。中國既是產玉大國,又是琢玉大國。中國玉器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獨樹一幟,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 6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39:59
  • 玉石小常識:
    蛇紋石
    岫玉茶壺
    又稱岫玉,形成於鎂質碳酸岩的變質大理石中,全國最大的蛇紋石玉礦在遼寧省岫岩縣哈達碑鎮瓦溝,岫岩玉以綠色為主,還有紅、黃、白、青、藍、紫色和墨綠、淡黃、乳白色。可謂七彩斑斕,五光十色。硬度一般介於3.5度至5度之間。
    又名籽兒玉,指原生礦剝蝕被流水搬運到河流中的玉石,通常裸露地表或埋於
    地下,分布於河床及兩側階地中。籽玉的特點是塊度較小,常為卵形,表麵光滑。按照和田玉的等級來說,籽玉最為貴重。
    山流水
    指原生玉礦石經風化崩落,被河水衝擊至河流中上遊而形成的玉石。山流水距原生礦近,塊度較大,棱角稍有磨圓,表麵較光滑。按照和田玉的等級來說,較籽玉次之。
    又稱山玉,或叫寶蓋玉,指產於山上的原生礦。山料塊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狀,良莠不齊,質量不如籽玉及山流水。
    盤玉
    民間流傳的一種賞玩玉石的方法,大致是用手在玉石上反複不停的摩擦直到玉石發熱,稍停,對玉石欣賞片刻,再重複開始上述動作,一直持續下去。盤玉可使色澤晦暗的玉石整舊如新,並使玉石的顏色發生很大變化。
    揀玉 撈玉
    在河流的河灘和淺水河道中揀玉石、撈玉石,這種方法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一般秋季是揀玉和撈玉的主要季節。
    挖玉
    是指離開河床在河穀階地,淺灘、古河道的礫石層中挖尋和田玉礫。挖玉付出的勞動很艱巨,長時間局限在很小的範圍裏,玉石獲取率很低。
    攻玉
    古代管開采山石料叫“攻玉”,一是指加工琢磨玉,如《詩經小雅》所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外也指開采山玉,即開采原生玉礦。
    於闐(同田字)
    稱雄絲綢之路南道的西域古國,唐宋時的“絹都”,今南疆和田所在地,清代改名為和田。
    第三章 玉淵溯古
    貫穿東西的“玉石之路”,也被稱為“昆山玉路”、“和田玉路”,是與“絲綢之路”相對而提出的,這是早期的溝通中西交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以新疆和田為中心,向東西兩翼運出和田玉,沿河西走廊或北部大草原向東漸進到達中原地區,向西據說在巴格達也有發現。這條“玉石之路”早於“絲綢之路”數千年。
      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新疆輸入的和田玉已經成為周王朝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論祭祀、各種禮儀,朝見皇帝,都必須用玉,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規定。經過幾千年的曆史沉澱,中國的玉文化此時已經基本定型。
      “絲綢之路”興起後,運往中原內地的玉料絡繹不絕,是絲路貿易的重要內容。和田玉進入中原後,中國玉文化逐漸進入以和田玉為主體的時代,和田玉自此被譽為中國玉的精英,更被儒家賦予它以“德”的內涵,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現在,我們之所以能清楚地看到玉所承載的內涵,要歸功於收藏。其實對於自己喜好之物的收藏,小到螞蟻,大到冬眠的狗熊,可謂都有“收藏”行為。它們的收藏大都屬於維持生計,隻有人類的收藏——特別是對於珠寶玉器等的收藏,除了珠寶玉石自身的價值外,更多的還是源於對此類物品精神上的愛好。當然,玉石除了自身價值外,還具有品質堅韌、曆久不變的特性,是此成為曆代收藏家青睞之物。曆代收藏者應該說也是那個時期的富有者,正是由於中國曆史上有那麽多的收藏家,才使我們的珍寶得以一代代傳承下來。不過,中國館藏物品最多的“博物館”並非那些大戶人家,而主要是曆代帝王、達官貴人的陵墓。
      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的玉,距今已有一萬多年,那是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收藏品。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玉器就有別於當時的石器、陶器等普通的生產和生活用品,備受重視,被當作珍寶加以收藏。

  • 7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41:16
  •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大型墓葬中,都發現有隨葬玉器。紅山文化玉器形製多樣,磨製精美,墓中置放有序,鉤雲形佩和筒形器主要置於屍骨的胸部或頭部,環主要置於腕部,鳥形飾都有可穿綴的小孔,它們不是專為殉葬製作的,而應是墓主生前使用並收藏的寶玉和裝飾品。在浙江餘杭良渚文化墓地的11座墓葬中,出土玉器1100餘件(組),單件計數達3200餘件,其中部分可能是專為殉葬製作,但絕大多數是墓主生前使用和收藏的。為了讓死者在地下過著與生前一樣的生活,將其生前使用的玉器一同入葬,是當時人們對玉器珍愛與收藏意識的一種體現。
      到了夏商周時期,貴族階層已注意收藏當時製作和使用的玉器,對前代流傳下來的玉器更為珍視。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又獨創一麵,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在鳥形玉刀和獸麵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製度也不無關係。
      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北方的製玉中心,玉器流傳的時間久,地域廣。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就曾出土多件紅山文化玉器,如璧、鉤雲形器、鉤形器、筒形器等,都是紅山文化常見的器型,是墓主人生前收藏紅山文化玉器的例證。
      春秋戰國至漢代,玉器收藏的規模較商周時期有很大進展。1986年,江蘇吳縣發現了一個玉器窖藏,出土玉器204件,占出土遺物總數的50.7%。其器型種類主要為璧、環、璜等禮器和虎形佩、鳥形佩、珠等各種形狀的裝飾品,除了時作玉器,其中6件可能是吳王夫差收藏的良渚文化玉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多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穀紋,附以鏤空技法,並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飽和而又和諧。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
  • 8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42:22
  • 1976年,河北平山縣戰國中山國王及陪葬墓出土玉器800餘件,其中除了戰國風格的玉器,還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玉器。一些玉器上有墨書文字“集玉”、“集它玉”,表明這些玉器是中山國王長期收藏的珍物。
      “藏之名山,束之高閣”,我們現在總是把它用來形容好東西得不到運用,這兩句話的原意本是指一種收藏行為,特別是“束之高閣”,屬於收藏家們典型的收藏行為。隻可惜人之壽命有限,盡管能傳承幾代,怎奈世事變幻,人心難測,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曆史,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時間屬於動蕩不安的歲月,個人的收藏品往往持續不到百年,就落個物易其主,真偽難辨,我們現在所見的玉石之類寶物,應該說個個都有一段飽經動蕩變遷的血淚史。
      1983年,廣州象崗山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玉器達兩百多件。這批玉器可謂有了一個好結果,由於該墓保存完好,沒有受到盜墓者嚴重破壞,出土的玉器免除了輾轉民間、顛沛流離的命運。墓室西側北牆根存放的一個漆盒裏盛放有43件玉劍飾,每件劍飾表麵都粘附朱砂和朱絹,估計隨葬時是以朱絹逐件包裹後放入漆盒的。這批玉劍飾的玉質、雕工均屬上乘,且其中僅有少數有使用痕跡,從其出土狀況來看,毫無疑問是南越王的收藏品。
      在中國玉器工藝史上,長達三個半世紀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漢唐玉雕間一個低潮,玉器的生產和收藏曾一度處於低穀。這一時期的出土玉器極少,而且都具漢代遺韻,有所創新者,惟有玉杯和玉盞,與當時風靡一時的佛教美術和陵墓石刻藝術極不相稱。究其原委,當時的人對玉石的愛好絕不低於古人,但魏晉時期有一個極其不良的風氣——除了人人崇尚清談外,還都想成為神仙,玉石不幸被列為首選的仙丹靈藥,其結果就是人人得而食之。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煉丹術的影響下,覓玉、吃玉達到了瘋狂的程度。“玉亦仙藥,但難得耳。”“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
      早期玉器的美術價值和禮儀觀念,這時消失殆盡。在當時,古玉更是玉中上品,誰能得到一件古玉,定欣喜若狂,碎而食之。今人雖然不知道那些人吃玉的感受,但其中滋味恐怕絕不會好於食用“觀音土”吧。對於吃“觀音土”的記載倒是有不少,那是由於災荒和饑餓,人們吃不到糧食,就從地裏挖出麵粉似的觀音土,放水裏煮煮當糧食吃。吃了觀音土的人,一個個腹脹、渾身水腫,最後多腹痛而死。想來吃玉的那些達官貴人、文人清客,其感受和吃觀音土不會有太大區別,可奇怪的是,那時的人竟如此頑固不化,繼續食玉不止,以致造成了中國玉文化的斷檔。可以想見,那時候,曾有多少稀世珍寶,被這些愚人毀壞、吃掉。這也許是玉石崇拜中惟一的一個負麵效應。
      漢代玉器繼承戰國玉雕的精華,繼續有所發展,並奠定了中國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漢代玉器可分為禮玉、葬玉、飾玉、陳設玉四大類,最能體現漢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藝水平的,是葬玉和陳設玉。
      為祈求屍體不朽而製造的葬玉,有玉衣、丸竅塞、玉琀和握玉四種。玉衣因死者身份、官銜高低有別,又有金、銀、銅縷之分。九竅塞是填塞或遮蓋死者的耳、目、口、鼻、肛門和生殖器九個竅孔之用的,目的是防止人體內的“精氣”由九竅逸出,以達屍骨不腐。漢代葬玉很多,但工藝水平不高。反映漢代玉器工藝水平的是陳設玉。這些寫實主義的陳設玉有玉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等,多為圓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著漢代渾厚豪放的藝術風格。漢皇室裝飾玉有衰落的趨勢,多見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剛卯、玉觹(音同希)等。近年,偏居嶺南的漢代南越王國出土大批裝飾玉,以龍虎井體玉帶鉤、鏤空龍鳳紋玉套環最為精美,堪稱稀世珍寶。漢代玉器飾紋除沿用戰國的勾連穀紋外,還大量使用饕餮紋和螭虎紋。東漢時,陰線刻紋又複蘇盛行,繪畫趣味有所加強。
      隋唐時期,玉石文化逐漸複興。在陝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十件玉器中,有七件是唐代玉佩的配件,另外三件一件為戰國晚期至西漢的穀紋玉珩,一件為東漢時期的鏤雕螭紋出廓璧殘件,一件為魏晉時期的走獸遊魚佩。可見此期的玉器收藏仍是以時作玉為大宗,新舊並蓄。
  • 9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43:36
  • 唐代玉器數量雖不多,但所見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藝極佳。唐代玉匠從繪畫、雕塑及西域藝術中汲取藝術營養,琢磨出具有盛唐風格的玉器。八瓣花紋玉杯,獸首形瑪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藝術的真實寫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間,是中國曆史上宋、遼、金的對峙分裂時期。宋代承五代大亂之餘,雖不是一個強盛的王朝,而在中國文化史上卻是一個重要時期。宋、遼、金既互相撻伐又互通貿易,經濟、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藝術共同繁榮。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癮,金石學的興起,工筆繪畫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寫實主義和世俗化的傾向,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展。宋、遼、金時期,裝飾玉占重要地位,“禮”性大減,“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現實生活。南宋的玉荷葉杯,北宋的花形鏤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這一時期琢玉水平的佳作。
      到北宋,以古器物和碑刻為研究對象的金石學逐漸產生。金石學的興起極大地提高了人們鑒賞和收藏古代器物的興趣,古代玉器與三代青銅器一起成為文玩“古董”。皇帝是當時最大的玉器收藏家,宮廷宗正寺玉牒所、文思院上界和修內司玉作碾磨的玉器,以及地方屬國、州郡進貢的玉器,是其玉器收藏的主要來源,出產和田美玉的於闐國就時常向宋室進貢玉器。
      在皇帝的倡導和金石學研究風氣的影響下,文人士族階層亦收藏古玉,並對其進行考證研究,收藏玉器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遼、金、元用玉製度追仿宋朝。在遼寧朝陽北塔遼代地宮出土的玉器中,除了玉龍、玉飛天、玉鵝、玉雁等遼代玉器,還有玉斧、玉玦、玉璧等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的玉器。
      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時期的藝術風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瀆山大玉海,隨形施藝,海神獸暢遊於驚濤駭浪之中,頗具元人雄健豪邁之氣魄。
      明代是中國玉器史上相當繁榮的時期。考古和文獻資料顯示,明代玉器生產和使用規模均勝宋、元,玉器收藏更是空前興盛,明萬曆皇帝的定陵曾出土大批玉器,除了冠服用的玉帶、玉帶鉤、玉佩、玉圭、壺、爵、盂、碗等玉器皿之外,還有耳環等大量玉首飾;山東、江西曾發現50位明代藩王墓葬,一次就出土玉器2000餘件。明朝奸相嚴嵩被抄家時,共搜出857件裝飾、陳設、實用玉器,玉帶202條。被查抄出來的玉帶如今早已不知去向,但有一點可以認定,這些玉帶的玉料都是和田玉。
      明中後期,商品經濟日趨發達,城市裏有出售古玩玉器的古董店、集市,還有流動的商販。玉器收藏者大增,已不局限於帝王、仕宦、文人,一些商人、市民、工匠、僧侶甚至奴仆也都加入了收藏愛好者的行列,玉器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於是,一些商人找人仿做古玉,以假充真,在市場上出售,牟取暴利,偽古玉應運而生。明末收藏家高濂在《燕閑清賞箋·論古玉器》中記載:“近日,吳中工巧,模擬漢宋螭玦鉤環,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帶淡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製,每得高值。”從此,偽古玉一直在玉器收藏史上占據一席之地。
      清代玉器生產以乾隆24年(1759年)至嘉慶18年(1803年)為鼎盛時期。乾隆皇帝愛玉成癖,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於玉器生產和收藏,藏品頗豐。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上萬件玉器中,多半都是乾隆時期收藏的。
      乾隆尤其喜愛“三代”古玉,親自組織收集,並鑒別定級,對其中佳品題詩詠讚,命工匠鐫刻在一些玉器上。乾隆禦題的約800首詠玉詩中,有60餘首是詠誦周朝或漢代玉璧的。
      乾隆還是玉器的最大“造假者”。據養心殿造辦處記載,乾隆8年(1743年)正月二十七,乾隆帝命造辦處按《考古圖》所載玉辟邪兩件、璊玉馬一件、玄玉驄一件、琥一件、仙人一件之尺寸、各仿做一件;同年十一月初七,命在一件碧玉虎右腿裏刻“十三”,在木座上麵刻隸字“宣和玉玩”,底麵刻篆字“伯時珍藏”。乾隆皇帝的愛玉、藏玉行為必然帶動全國上下的玉器收藏風氣。後來有名的琉璃廠古玩和廊房二條玉器街均屬乾隆年間形成。
  • 10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44:18
  • 清末至民國時期,中國玉器市場空前繁榮。1860年、1900年外國侵略軍兩次攻進北京,掠奪圓明園和清宮的玉器珍寶;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將宮中的玉器攜出皇宮,期間流入民間的玉器成為當時中國玉器市場的重要貨源。偽古玉及時作玉器也同時進入市場,對玉器市場的繁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綜合作用下,京城的古董市場玉器買賣火熱,掀起了收藏玉器的熱潮。
      清末民初的玉器市場主要有廊房二條玉器街、琉璃廠古玩街、青山居和“鬼市”。廊房二條玉器街位於北京商業繁華區前門大街——大柵欄,不但吸引著國內的達官貴人、富商大賈和珠寶同行,還引來了很多外國商人。
      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的鼎盛時期,其玉質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豐,作品之多,使用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愛玉成風,乾隆皇帝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提倡,並試圖從理論上為他愛玉如命尋找依據。清代的菊瓣形玉盤、桐蔭仕女圖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時民間玉肆十分興隆,蘇州專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明清玉器千姿百態,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層出不窮。爐、薰、瓶、鼎、簋仿古玉器,器型仿三代青銅彝器,而其紋飾則反映了玉匠的見解,工藝更是典型的明清時作。玉器與社會文化生活關係日臻密切,文人在書齋作畫、書寫,往往用玉做洗、注、筆筒、墨床、鎮紙、臂擱等文具,或以玉作陳設裝飾。玉山子是清代新式玉器,大禹治水圖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玉山子。清代兼蓄西域痕都斯坦玉器的琢玉成就,琢製了一批胎薄如紙,輕巧雋秀的“番作”玉器。明清玉器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的表現手法,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隱起、起突、鏤空、立體、俏色、燒古等多種琢玉工藝,融會貫通,綜合應用,使其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綜上所述,中國玉器收藏的曆史始於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已開始收藏古玉。宋代以前的玉器收藏,都是以時作玉器為大宗,古玉處於次要地位,收藏者主要是帝王和仕宦階層。大約從北宋開始,人們有意識地進行“古董收藏”,古玉雖在收藏的數量上不一定占多數,但始終是收藏家追逐的目標。清末民國時期,京城的玉器市場火爆,玉器貨源豐富,不但國內的達官文人、富商平民踴躍參與,還吸引了外國人來京購買玉器,達到了中國古玉收藏史上的高峰。
      中國玉器經過七千年的持續發展,經過無數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經過曆代統治者和鑒賞家的使用賞玩,經過禮學家的詮釋美化,最後成為一種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無所不能,無處不用玉,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自新石器時代綿延七千年經久不衰者,是玉器;與人們生活關係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經深深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之中,充當著特殊的角色,發揮著其他工藝美術品不能替代的作用,並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價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層使人難以揭開的神秘麵紗。


  • 11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45:16
  • 第四章 玉癡奇人
    玉的特性和我們中國人十分相似,“守身如玉”、“冰清玉潔”、 “寧為玉碎”……那種玉石的美也就成了中國人人格的美。而對玉石的癡迷,也同樣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高潔的人。
      我們科考隊在進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之前,就曾遇到過這樣一位“玉癡奇人”,他叫何永剛,對玉石的癡迷已經有二十多年。何永剛原來是新疆鐵路文工團的一把小提琴手,對玉的喜愛使他最終放棄了原有的一切,將所有精力都投到了尋找、收藏玉石中,幾年前還在新疆烏魯木齊建成了全國第一座私人玉石博物館。
      玉石博物館的收藏之精美、種類之繁多令人十分吃驚。在此之前,為對玉石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我們曾經走訪了許多收藏玉石的博物館和玉器公司,雖說那裏的珍品也很多,但都遠遠不如何永剛這座玉石博物館的收藏。
      在何永剛的玉石博物館裏,最令人稱奇的還是他的盤玉功夫。
      何永剛除了收集玉石之外,幾乎所有時間都用在了盤玉上。所謂“盤玉”,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賞玩玉石的方法,通過盤玉,可以使色澤晦暗的玉石整舊如新,並使玉石的顏色發生很大變化,曆代的玉石大收藏家都懂得盤玉,這是一種“功”,就像茶道一樣,是對某種事物的欣賞和研究,達到了一種境界,並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
      “盤玉”這個詞,在《辭海》裏找不到,隻是對“盤”字解作上下旋繞,似乎與盤玉也沒多大關係——總之盤玉絕對是個冷門。
      盤玉的功夫如今已近失傳,我們這些見多識廣的記者也是第一次見到盤玉,說簡單,好像再簡單不過,無非就是用手在玉石上反複不停地摩擦直到玉石發熱,停上一會兒,對玉石反複欣賞一陣,再重複開始上述動作,一直持續下去。如此盤玉,可謂繁複至極。何永剛每天盤玉至少六個小時,每天無論幹什麽事,也無論風霜雪雨,幾十年如一日盤玉不止。好在盤玉並不妨礙幹其他事,他告訴我們,自從愛上盤玉以後,連感冒都很少得。為了維持玉石博物館的運營,他必須有很多時間去照顧一些生意上的事,有時從外邊回來很累,坐下就不想動,但一摸到玉石,又來了勁。我們問他每天什麽時候盤玉,他說:“一般都在晚上十一二點之後”。難道就這麽盤上六個小時?天都快亮了!他點了點頭——對我們這些俗人來說真是不可理解。
      何永剛引經據典地為我們講述了一番玉石與健康的道理。他說:“玉,這個名稱本身與醫學有關,源自西班牙語。玉石中含有硒、鋅、銅、鈷、錳等許多微量元素,佩戴在身上,與人體長期接觸,這些有益元素逐步會被人體吸收,使體內各種微量元素得到補充,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另外,玉石還具有穩定情緒、增強人的快速反應能力等功效。
      從藥物學上來講,長期佩帶寶玉石,可以保持人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不同的寶玉石有不同的作用。礦物醫學研究證明,有些寶玉石能產生高強度光電效應,釋放出足以影響人體生物電,調節新陳代謝的能量。東南大學生物工程係采用現代技術研究表明:人體本身會產生溫度場、磁場、電場,從而構成一個“生物信息場”。這個“生物信息場”會產生一種相應波譜,被稱為“生物波”。“生物波”可產生生物電,它有一種奇特的效應,即光電效應。
      玉石有“除中熱,解煩懣,潤心肺,助聲喉,滋毛發,養五髒,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等療效,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人民就將玉石用於醫療保健。這在《神農本草》、《本草綱目》等古代醫藥名著中都有記載。
  • 12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46:16
  • 更讓我們驚奇的是,何永剛向我們介紹,玉石不僅有益人體健康,還有免禍保平安的功效。一個朋友有一次出差,汽車在公路行駛途中前輪突然脫落,整個車翻到了二米多深的溝裏。車輛完全報廢,可是他一點事都沒有,就擦傷了一點皮。慶幸之餘,這朋友下意識地摸了摸掛在脖子上的玉璧,發現玉璧已經碎了。
      這是不是所謂“玉碎”的又一種解釋呢?諸如此類的故事,我們的確聽到很多,戴玉保平安也得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認可。也許,今天的研究者都認為這是迷信,不可相信。其實,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其中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就是趙汝珍在《古玉辨》裏所分析的“豈知此乃精神貫注之結果,並非無理性之言也。蓋古人視玉極重,佩之宛同載祖搬遷。其一舉一動,必特別小心。必視而後動,慮而後行。若是,則必少生是非,少遭意外。即偶遭意外,因心誌有可靠之保護,必有意外之幸運。因之遂謂舊玉可以護身。”也就是說,因為視玉極重,所以精神極其專注,即使偶遭意外,可能會因為心誌集中,而有意外之幸運。因佩玉而免遭意外之禍,這可能純粹出於偶然,也可能確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但不管怎麽樣,玉保平安作為一種信念,起碼反映了人類共同的願望。
      在一整天的采訪中,我們多次注意到何永剛的右手掌心一條硬硬的老繭。他告訴我們,這就是盤玉的結果。他的手曾拉過二十多年的小提琴,也許正是這一雙經過嚴格訓練的手,才能經得起每天六小時盤玉不停。
      何永剛最讓人稱奇的就是經過他盤過的古玉,不僅煥然一新,還可以增長!他給我們看了手中正在盤的玉鐲,經專家鑒定,這是個古玉鐲,古玉鐲的擁有者死後,這隻玉鐲成了陪葬品埋在墓中,迄今至少也有六七百年曆史,古墓被盜後,人們發現了這隻玉鐲,最終何永剛把它買了回來。
      這隻玉鐲在地下埋了幾百年,受土層的擠壓,地下各種物質的滲潤,已經變成了土灰色,而且上麵還出現了兩條裂紋。何永剛為了留資料,開始盤玉前給這隻玉鐲照了相,量了粗細,作了紀錄,還特意在玉鐲中留了一小段沒盤;盤玉才不到一年,土灰色的玉鐲變成了晶瑩的乳白色,更奇怪的是,玉鐲的裂紋不見了,用何永剛的話說就是“自動修複”了。不僅如此,這隻玉鐲經盤摸之後,還變得粗了起來!
      不看不知道,沒有盤的那一段玉鐲還是土灰色,且色澤汙濁;而經他盤過的那一部分,竟比沒有盤過的部分粗了整整兩毫米,若非我們親眼所見,任何人也不會相信,按常識說一個物品隻能越磨越細,怎麽同是摩擦的功夫,卻把玉鐲給盤粗了呢?
      按何永剛的解釋,這是人與玉石的一種能量交換,這兩毫米的增值,是他用手對玉石六千五百七十個小時盤磨換來的。他非常認真地說,“玉石通靈啊,他絕不是冷冷冰冰,死死板板的一塊石頭。它跟我們一樣是活的”。這個“活”,就是孔子說的“君子如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正是這種一代一代對玉石的執著,將玉石價值推向極高的精神境界。我們也正是沿著這條玉石發展的曆程,倒溯時間線,去探尋這令人癡迷的源頭。
      今天,雖然德操以玉的風氣大大淡化,佩玉者多數已說不出玉有那麽多的道德內涵,但佩玉作為一種有道德修養和文化品位的象征,依然為一部分人所認同。
      在一部分佩玉者眼裏,玉也是一種寶貴的標誌,它表明佩帶者的身份和富有。雖然今天已完全取消了以佩玉區別官位大小的製度,但佩玉作為一種大戶人家出身的標誌,作為一個“大款”的氣派,仍具有相當的魅力。
      玉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禮器,本就有著祈求吉祥的寓意。古人對自然界的不測風雲、人世間的旦夕禍福無法理解和抵禦,便隻能求助於神靈的保佑,而玉便是與神靈的溝通、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種瑞物。

  • 13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47:23
  • 第五章 玉遁於形
    經過12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的車隊終於駛出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開進了一個有人煙的地方。
      這是一片綠洲——民豐縣,眼睛看慣了金黃和灰土色調,此時頓覺一陣濕潤,這是綠色與生命產生的共振。
      遠方有幾處嫋嫋升起的炊煙,已經北京時間晚上十點多,這裏還是晚霞滿天,羊群在河灘邊悠閑吃著青草。
      在民豐,我們住了一夜。翌日,科考隊向和田縣進發。
      和田玉有兩個著名的產玉之源,一處就是從於田縣向南,進入昆侖山脈,那裏有一個著名的阿拉瑪斯礦區,目前,最著名的和田白玉山料就產於此;另外一處就是從和田市往南,沿白玉河溯源而上,那裏就是盛產曆史悠久的籽玉——山流水的源頭。
      和田玉可以分成三大類型:籽料、山流水和山料。籽料又名籽兒玉,指原生礦剝蝕被流水搬運到河流中的玉石,通常裸露地表或埋於地下,分布於河床及兩側階地中。籽料的特點是塊度較小,常為卵形,表麵光滑。因為長期搬運、衝刷、分選,籽玉一般質量較好;山流水的名字本是由采玉和琢玉藝人命名的,它是指原生玉礦石經風化崩落,被河水衝擊至河流中上遊而形成的玉石。山流水距原生礦近,塊度較大,棱角稍有磨圓,表麵較光滑。第三類山料又稱山玉,或叫寶蓋玉,指產於山上的原生礦,山料塊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狀,良莠不齊,質量常不如籽玉。因此,按照和田玉的等級來說,籽料最為貴重,山流水次之,山料又次之。
      和田市不愧為玉石之鄉,沒有到過這裏的人根本無法想象玉石對當地經濟生活的巨大影響;沒有到當地玉石市場去看一看的人,更無法想象玉石給人們帶來那種強烈的誘惑。
      玉石交易,和鹽、鐵一樣,過去一直受國家控製。現在玉石集貿市場看到的興旺場麵,也就是近百年來的事情。
      哪兒來這麽多的玉石,沒有人說得清;多少玉石是真正的玉,更沒有人能說得清。和田市是和田玉最大的集散地。這裏的商店幾乎家家賣玉,價格高得驚人,一粒蠶豆大的山料飾物要價兩百至三百元,集市上相對則便宜得多。販玉人有漢族、也有維族,人人的腋下都夾一個小皮包,先從包裏掏出一塊,神秘兮兮地向你兜售,你看不中,他就再拿出一塊更好的。
      跟我們一起來市場的專家,在人群中很快都不見了。他們更感興趣的是玉石的質地。我們這些外來的人,一進玉石市場,就被熱鬧的交易場麵所感染,像發現了寶庫似的,看什麽都好。到處都是五光十色,花花綠綠的石頭,記者小張出發前自稱“玉石通”,拿著那點玉石知識或者說見聞,足足給我們炫耀了一路,此刻更迫不及待,很快進入玉石交易狀態,一口氣就買了上千元的玉石。
      等到大家再次聚齊,小張得意洋洋地拿著半天的收獲給大家看,他手中的玉石個個圓潤晶瑩,一個玉石專家問了一句,“你在哪裏買的?”小張一指前麵,又趕忙問道:“您看怎麽樣?”
      專家沒有馬上回答,隻是把他手中的玉石舉過頭頂,朝著太陽的方向看了看,又還給了他,“這幾顆花了多少錢?”
      “每塊兩百元,太便宜了!”按小張的經驗,這些拇指大小的玉石,在北京一顆最少也要上千元。
      專家顯出一臉憐憫和無奈:“你上當了,這幾顆都是毛玻璃。”
      “毛玻璃?!”小張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求救似的把幾顆石頭又交給其他幾個玉石專家,幾個專家都挺認真地看了看,但也異口同聲地說:“真是毛玻璃。”有一位年紀大一點的專家不忍重複,隻是點了點頭。
      “哇……!”小張快瘋了,大叫著衝入玉石市場。我們大家都同情地目送著他在人群中消失的背影。不一會,隻見他又從人群中跑了出來,賣他毛玻璃的人早就找不到了。再說,市場這麽多人,上哪兒去找?
      小張的慘痛教訓,著實讓我們大家樂了好幾天,隻要誰想開開心,就點一下小張,“你那幾塊毛玻璃,現在怎麽樣呀?”小張立刻就會垂頭喪氣半天。
      據專家古方說,“和田玉雖說出在和田,但是現在要找到一塊真正的和田籽玉,那簡直是比沙裏淘金還難”。他的話在我們以後的考察中,體會是越來越深。
  • 14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49:56
  • 在和田集市上,有一個不成文的法則,就是不要圖便宜,一定要請一個行家。因為近幾年來,許多人見販玉有利可圖,假冒偽劣隨之而起,據當地的有關部門介紹,玉石市場魚龍混雜,很多的所謂“玉石”都不是和田玉,而是所謂的俄羅斯玉、河南玉甚至根本不是玉的卡瓦石、東陵石。
      騙子的手法繁多,他們把撿來的石頭放在廢棄的變壓器機油中浸泡一天,據說這種油浸透力極強,浸了油的石頭手感和真正的玉石差不多。這種造假技巧有的甚至連專家也看不出來,當地有個極有名的玉石收購專家,曾經在市場上用十八萬元買過一塊假玉石,刨開一看竟然是不值一文的石頭。俗話說“便宜沒好貨”,一點不假。
      昆侖山探玉源,最重要的一項科考工作就是“鑒別”。在玉石集貿市場上,我們看到了一位蓄著長須,頭頂發亮,腋下夾一小黑包的中年男子,他一直跟在我們後麵看我們拍攝和采訪。我們一直以為他也是一個玉販子,等大家聚在一起,討論玉石優劣時,他也湊了過來。原來,這位大胡子是一位來自河南的玉石收藏家,此人姓郭,在這個地方已經有五年之久,在這個玉石市場旁還開了一個小玉器店。我們和他談起如何辨別玉石真偽,郭先生侃侃而談,顯得非常在行,同行專家也聽得頻頻點頭。
      “喜歡玉的人,最怕的就是贗品。市場上的玻璃仿製品,恐怕是贗品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常見的是一批光溜溜、討人歡喜的被稱為翡翠的小圓環、小雞心、玉牌片的玻璃製品。這種玻璃製品是澆模而成,在高溫時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冒溢出一點,冷卻後成為隱隱凸起的範線,別說用手摸,肉眼看都會有所發現。如果手上有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肯定有大大小小的氣泡。”
      老郭還給我們介紹了三種鑒別真偽玉石的方法:
      一、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鬆,缺乏玉的致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一般在玻璃上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
      二、用放大鏡查找氣泡。哪怕隻能見到一個,也必是玻璃。
      三、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鈷,色近藍寶石;加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色澤雖相近,但這些贗品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
      以高分子材料製作的假玉,屬於比較難識的品種,其顏色可以任意調配,放大鏡也難找到氣泡,隻有在紅外光譜儀上立顯原形,一般的目驗很難鑒別,如果要辨其真偽,除了進行破壞性檢驗:敲碎找石質斷麵或火燒看其反應外,主要是看玉石表麵是否有天然石紋。一般假玉在高清放大鏡下會暴露無遺。
      玉器的鑒定,分新玉和舊玉兩類。新玉的鑒定側重於真假品種、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細。而舊玉的鑒定就不一般了,它除了新玉的幾個基本要求之外,還要識得玉器的製作時代和在曆史上的價值。
      玉器曆史價值的證實,是以明確的時代為基礎的。這就意味著玉器鑒定家必須熟悉各時代玉器的常見造型、特色工藝、流行色質等。接著再參閱有關論及某一時代玉器特點的論文,互相聯係,對玉器的斷代水平才會產生一種理性的提高。到這個時候,你應盡可能多地接觸實物,以校正書上圖畫與實物之間的視差。
      另外,時代的判斷在有些玉器鑒定上允許有一定的跨度。玉石器比較珍貴,又不易腐朽。玉器自古常被人當作傳家寶,早期的玉器出現在晚幾百年的墓葬中,也是有不少先例的。
      出於欺詐、牟利之目的販賣假貨,這兩種情況在中國曆史上屢見不鮮。
      唐玄宗執政期間,為了祭拜天地,在禮玉失傳、又缺少大規模玉材的情況下,命令手下按《周禮》上描述的古代宗璧形式縮小仿製。對今人言,這種玉器是唐代的文物;以先秦器論,就是不折不扣的贗品。
      清宮的藏玉可謂豐富貴重,但誰也想象不到,下麵曆年進貢上來的玉器中,假冒偽劣者甚多。也不知是手藝百姓愚弄了逼債的官兵,還是貪官汙吏愚弄了皇上,反正到了乾隆手上時,真真假假一大堆。
  • 15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51:02
  • 玉石之路自商周時期形成,其主要的路線和後來的絲綢之路基本上一致。我們在考察玉石源頭之前,曾經對整個玉石路線的重要地段進行了走馬觀花似的考察。我們參觀了很多地方的文物博物館,以及與玉石有關的古跡。在大量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寶玉石中,有一個現象非常地引人注目——從東往西,沿玉石之路一路出土和發現的玉石以越來越好、越來越精美這樣一種梯次出現。從甘肅武威地區邊關守將的墓中發現的玉器,其中有許多玉器的製作精美程度遠遠比同時期皇宮中的要好,而且質地純正得多,這說明了一種什麽現象呢?既然玉石被譽為官方采辦,猶如製作錢幣,由國家統一控製,從采購到運輸,以至到製成器物,全部都是控製在官家手中,按理說,最好的玉石應該是貢獻給皇上的,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這就說明,嚴重的貪汙腐化現象同樣存在於當時,駐守邊關的將領在玉石運輸線上大肆揩油,他們膽大包天,竟然把品質好的玉石留下來,供自己使用。這一現象除說明當時吏政的腐敗以外,還反映出中央政府對他們的控製已經非常薄弱。沿途出現的邊關守將的佩玉好過王室,無意間也為我們提供了了解當時政治和經濟狀況的一個側麵。
      中國古代的製假手段實在高明,有些方法說來簡直是匪夷所思。
      比如,要使新玉做舊,他們把新玉石放進牛奶裏浸泡,在鍋中反複蒸煮幾次,玉石就會產生一種古灰色的舊玉效果。
      一般來說,古玉的價值遠遠高於新玉,而古玉的成色又決定它的價值。如偽製古玉器“其色灰死如雞骨”,其實是把新玉放在火裏燒烤而成。不過這種方法風險很大,一旦火候掌握不好,就會造成崩裂,那就可謂玉石俱焚、人財兩空,太不劃算。還有,他們為了達到血絲玉的效果,“割生羊腿皮,將玉石納於其中,以線縫固,數年取出,則玉上自有血紋。”
      另一種使新玉產生“土花血斑”的古玉色相的辦法是先“殺狗,不使出血,乘熱納玉器於其腹中,縫固埋之通衙,數年取出,則玉上自有土花血斑。”
      還有使新玉產生深紅色桔皮紋效果的辦法,是由乾隆年間無錫一個叫阿叩的人發明的。先“做毛坯玉器.用鐵屑拌之,熱醋淬之,置濕地十餘曰,再埋通數月。然後取出,則玉為鐵屑所蝕.遍體桔皮紋。紋中鐵鏽作深紅色,且有土斑灰。不易褪,宛如古玉”。
      為了提高玉石的鑒別能力,古人製定了一係列的鑒定標準。如古人謂之玉的“五德”,也是鑒定標誌,其主要包括質地、光澤、聲音等方麵,並把和田玉稱為真玉,其他玉叫為非真玉。
      在現代,國際上把和田玉列入軟玉礦物學和玉石學範疇後,有人把鮑文玉(蛇紋石玉)和糟化玉,也稱為軟玉,顯然是把非真玉混為真玉了。
      古人用火燒的方法來試驗玉。《淮南子俶真訓》:“鍾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放言》詩中說:“試玉要燒三日滿。”據測試,和田玉具有高熱穩定性,約1000—1100度時才釋放出水,使結構發生改變。古人可能就是根據此特點,用火燒試玉的。
      現代玉石行業在古人基礎上,已製定了科學的和田玉工藝等級標準。檢驗和田玉的質量,主要有質地、顏色、塊度重量等方麵。
      質地玉石所表現出來的性質,包括形狀、質地細膩滋潤程度、裂紋、雜質等等,是綜合性的表現。工藝界根據用和田玉的經驗,以至用坑、形、皮、性來鑒定和田玉的質量,特別是質地的質量。
      坑——大部分玉石雖然產在新疆,但是,具體產地不同,質量也不一樣。人們經過長期使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能從玉的外表判斷玉的產地和質量,後來人們就習慣以產地(即坑),作為玉質優劣的代稱,如說“坑子好”,就是質量好的意思。
      皮——玉的外皮。工藝上以各種皮色冠以玉名,並用以判斷玉製質。白皮、黑皮、棗紅皮、秋梨皮、鹿皮等籽玉料,皮不侵入內部,內部仍是白色,隻要潤澤,都是上等好料。
      玉的質地細膩滋潤方麵,工藝界有很多表示缺陷,反映質量的專業用語。如說“陰”,即玉有陰暗的感覺;“油”,即非凝脂的油性感覺;“嫩”,即透明度大但不靈;“瓷”,即如瓷一樣。有了這些表現,質量就不好。細膩滋潤是鑒別玉和石的主要依據,人們愛玉也正是喜歡它的溫潤性質,因此,質地細膩滋潤的才是最好的。
  • 16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51:56
  • 顏色玉的顏色在工藝鑒定中非常重要,和田玉的顏色鑒定,一是色調,二是色純,三是色濃。色調指什麽顏色,色純指色純正,沒有其他顏色,色濃指色的色的深淺。
      白玉是高檔品,以質純、潤和、色白來鑒別優劣。按顏色分,白玉分為羊脂玉和青白玉。最珍貴的是羊脂玉,其色白如脂,質地極純極潤;其次是白玉,色也白,但純和潤白不如羊脂玉,特別是潤差一點。白玉以純白最好。白玉如脂如酥,潔白無瑕,古人正是以這種玉質悟出人的品德,玉即人,人如玉,把玉捧為至貴至尊。加拿大、新西蘭都產玉,但少白玉;遼寧老玉、河磨玉、南韓玉也少白玉。近幾十年出現了俄羅斯白玉和青海白玉,其潤美程度也略遜於新疆優質白玉,惟新疆白玉獨占鼇頭。
      羊脂玉“質地細膩,白如截脂”,因色似羊脂而得名,特別滋蘊光潤,給人一種剛中見柔的感覺。這是白玉中最好的品種,目前世界上僅新疆有此品種,產出十分稀少,極其名貴。
      黃玉是非常稀少的品種,由淡黃到深黃色,有栗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虎皮黃等色,以色黃正而驕,潤如脂者最珍貴,其他次之。古人以“黃侔蒸梨”者最好。黃玉十分罕見,質優者不次於羊脂玉。古代玉器中有用黃玉琢成的珍品,如清代乾隆年間琢製的黃玉三羊樽,黃玉異獸形瓶,黃玉佛手等。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岫岩黃玉等黃玉品種,是與和田黃玉完全不同的。
      墨玉為黑色,比較少見。墨玉由墨色到淡黑色,其墨色多為雲霧狀、條帶狀。工藝名稱繁多,有烏雲片、淡墨光、金貂須、美人須等。鑒定墨玉要看墨色的分布,一般在整塊料中,墨的成分有多有少,深淺分布不均勻,“黑如純漆”的圈黑色也是珍品,十分難得。如在白色中墨的分布聚集,這也是比較好的,如果墨的分布零散,如星星點點,散於白玉中,就比較次。在整塊料中,墨的程度強弱不同,深淡分布不均,多見於與青玉、白玉過渡。
      青玉有淡青色到深青色,顏色的種類很多,古籍記載有蝦子青、鼻涕青、蟹殼青、竹葉青等等。現代以顏色深淺不同,也有淡青、深青、碧青,灰青、深灰青等等之分。和田玉中青玉最多,常見大塊者。近年,有一種翠青玉,呈淡綠色,色嫩,質細膩,是較好的品種。
      塊度重量和田玉的塊度重量是工藝鑒定中的一個重要標準,同樣色澤質地的和田玉,塊度重量越大,品級就越高,價格也就越貴。塊度大的玉十分難得,曆史上重量大於100公斤的白玉屈指可數,而且作為珍寶進獻朝廷;即使現在,大玉也十分難得,1976年所采的重178公斤白玉就送給毛主席紀念堂,1980年所采的重472公斤白玉,現由揚州玉雕廠琢成“大千佛國圖”玉山,由國家加以珍藏。
      現代和田玉工藝等級標準中,按不同品種分等級,其中重量是一個重要參照指標。如白玉籽,特極品塊重量達6公斤以上,二級品塊重量在1公斤以上,白玉和青白玉山料特極品塊重達10公斤以上。當然,和田玉工藝品鑒定是綜合性的,看一塊玉石要多方麵分析,而不僅僅是某一方麵。
      對和田玉的古玉器進行鑒定,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專家告訴我們,鑒定古玉的方法也不外乎是肉眼鑒定法、礦物鑒定法和化學分析法三種。
      我們在對一件古玉器的玉質進行鑒定時,首先要進行肉眼鑒定,意思就是對它的物理性質,如質地、顏色、光澤、透明度等進行觀察,並輔以一些建議測試,如用小刀或硬度筆測試硬度等,以初步判斷玉質種類,這種方法比較簡單。但是,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時不可靠,對於一些性質相似的玉質判斷更難。
      和田玉摩氏硬度為6.5——6.9,用鋼刀刻不動。與其硬度相近的玉石有翡翠、南陽玉、玉髓等,翡翠的硬度為6.5——7;南陽玉硬度為6——7.5;玉髓為6.5——7。
      鑒別和田玉最好有和田玉的標本,肉眼鑒定中經驗也很重要,所以最好盡可能由玉石專家鑒定。
      古玉的鑒賞研究,過去附屬於金石之學。現代科學考古發掘工作開展以前,識物難以準確,過去的鑒賞家僅能依據形製文飾的風格大致將古玉分為周玉、漢玉和宋玉,並且尤其重視周玉和漢玉。這一方麵是由於古人高超的工藝、技藝確實到了令近世之人驚奇的程度;另一方麵,由於曆代玉器文飾怪誕,造型奇異,多屬禮儀之器,關乎“先王典章製度”,有敬天法祖傳統的中國人自然視古玉為珍寶,甚至祥瑞。
  • 17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52:58
  • 問題是如何在成千上萬的古舊玉器中將其鑒別出來。在這方麵,老一輩的鑒定家如傅忠謨先生、傅大卣先生、張永昌先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他們主要依據繪畫及其他雕刻工藝,將曆代古玉從形製文飾到玉質刀工,進行大量嚴謹細致的分類排比研究,找出了唐、宋、元、明玉器的特點。楊伯達先生又依據文獻對宋玉的朝代背景進行了闡述,特別是考證出春水、秋山等大量北方遊牧民族的玉器。在此基礎上,有限但很重要的唐、遼、金窖藏和墓葬又相繼發現,中古時期玉器的麵貌日益清晰起來。
      這種變化是漸變,始於晉唐,定型於五代兩宋,延續至明清。漢玉中仍大量存在所謂禮器形製,而後代的玉器則幾乎都是陳設和飾物了。加之先秦兩漢考古取得了很大成就,標準器多,因此將唐以後的玉器與之區分開來比較容易。
      從古至今,崇尚玉石、把玉石當作寶物的國家並非隻有中國,還有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如朝鮮、泰國、緬甸以至印度等等,除此以外還有澳洲、美洲,美洲瑪雅人和印第安人對玉的崇尚和喜愛完全不弱於中國,甚至其程度有過之,然而真正構成像我國這樣完整而宏大的玉石文化體係,恐怕也隻有我們中國了。有人說,對玉石的喜愛早已固化在中國人的靈魂裏了。就算是到了今天,那些時髦的“哈日”、“哈韓”少男、少女們,盡管他們再行為出格,你也會在他們的身上發現玉石的蹤影。也許這些玉飾並不很值錢,但是這些飾物在他們的手腕上、脖子上、甚至是肚臍眼兒上,都長久地佩帶著。
      在這次玉石溯源科考之前,專家們特地為我們搞了一次古今中外玉文化比較的講座。我們認為這次講座拓寬了我們的考察眼界,在此不妨也摘錄幾則,以饗讀者。
      我國玉器文化源遠流長,從下列比較中可看出其特征與地位。
      采玉時間上比較:
      這裏有兩個可比點,即采玉時間的早晚和持續時間的長短。大約12000年以前,我國遼南原始居民就開始用蛇紋石打製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樂文化出現了磨製較精的彩石石鑿,河姆渡出現了彩石玉玦,距今4000到6000年的新疆羅布淖爾先民已經采用和田玉磨製無孔石斧。在此後4000年裏,我們祖先的治玉活動從未間斷過。
      國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的西伯利亞原始文化,他們用軟玉製造工具和圓盤,但此後銷聲匿跡,未再重現。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現於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現於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到了古墳時代(公元300年——440年)治玉工藝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開始於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趨於消失。關於采玉時間的早晚,雖因檢測手段不同,可能出現一定的誤差,但可以肯定,中國是用玉最早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用玉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
      國外各產玉地點所出之玉,色澤均較為單調。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為主,其軟玉亦呈深淺綠色;歐洲軟玉呈青、綠色;貝加爾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帶有墨點;孔東原始文化出白色軟玉。而我國和田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還有黃、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優。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瑪雅硬玉之質地均缺少溫潤晶瑩之感,而我國和田玉質地細膩縝密。因此,從玉質、玉色上比較,和田玉亦是國外玉石所不及的。
  • 18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54:12
  • 第六章 玉石人家
    在和田考察期間,我們見到了這次科考中的第二位奇人。
      他是由當地有關部門幫我們找到的一位收購玉石的老人。他叫肉孜·買買提,今年六十多歲,幹了四十多年的玉石收購工作,其祖父、父親和兒子都是當地有名的玉石收購專家。四代傳人,可謂玉石世家。
      肉孜像所有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人一樣,剛見麵就領我們去了一個小村子。這個村的名字用維語翻譯過來叫“偉大的父親”,為什麽叫這名字,當地人也說不清。這個小山村有一條山澗,繞村而過,是出產籽料的白玉河的一個支流。拾玉采玉,就是這個小山村的主要生活來源。進了村,我們發現,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放著一堆碼得齊齊整整的石頭,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更多的是綠色。肉孜老人告訴我們,這石頭就像是商店的招牌,說明這裏有玉石可賣。
      有肉孜老人的幫助,科考隊如虎添翼,很快熟悉了這裏。村裏幾乎所有的人都向他打招呼,而他也像是回到自己的家一樣,很隨便就推門而進,大聲嚷嚷幾句,又退了出來,帶我們向下一家走去。村裏收玉的人對我們這些“外來戶”十分慷慨,拳頭大小的玉石,隨意拿走,分文不收。這情景與和田集貿市場的斤斤計較場麵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我們很快就發現了重要線索,村裏一位老人帶著肉孜來到一個深宅大院,所謂“深宅”,就是院子很大,進去都是葡萄架搭起的走廊,曲曲彎彎的進了一處門又一處門。維吾爾人的房子很有特色,向陽的一麵,幾乎都是大敞著,沒有門窗,連牆也沒有,就像內地會館裏的古戲台。這家主人是個十分魁梧的中年人,他領我們進到最裏麵的一個院子,隻見院裏有一塊半米見方的東西,用布和鐵絲圍著,鬆開鐵絲,把布一層一層揭開,裏麵露出一塊青綠色的大玉石,估計大約有兩噸半重,是典型的山流水。這麽大的山流水是非常少見的,這家主人讓家人取來一桶水,一瓢一瓢地把玉石從頭淋到腳,在水的滋潤下,玉石變得光彩晶瑩。幾位玉石專家饒有興致地圍著玉石,古方等專家說,從這塊玉石的紋理和形狀看,是上好的雕琢用料。
      “是真的玉嗎,多少錢?”我們小張第一個問價,看來他的“毛玻璃陰影”還沒有散盡。
      “二十萬元。” 玉石的主人開了價。
      古方等專家紛紛感歎,“咱們沒有大卡車,要是有車拉回北京,一出手最少也值兩百萬元,雕成器物就更值錢,怎麽也值近千萬。”
      一席話說得大家心裏癢癢得,一個個直發呆。看來是在盤算著用這筆錢能幹什麽吧。
      村裏的老鄉告訴我們,他們在山裏發現這塊玉之後,紮了一個木排,下麵放了八個汽車輪胎,順著山水一共費時二十五天才運到村裏。
      老鄉介紹,過去如果從山裏撿到比較大的玉,為了防止玉石被碰撞破損,就先殺一頭驢,用驢皮將玉石包裹起來,外麵捆上多道繩子,經官方的采玉人鑒定後,原封不動地運到京城。由於采用新鮮的驢皮包裹玉石,上麵的血跡會沿著玉石的一些縫隙浸到裏麵去,京城負責采購玉石的官員看到浸有血色的玉石,就會認定為玉石完好無損。後來,許多玉石玩家也往往將玉石包裹在被宰殺的狗或驢的皮裏麵,把它埋在土中數年,讓血色更好的沁入其內。據說,這種帶有血色的玉石,價值連城。
      我們在老鄉家看到的玉石是一塊質地純淨的墨玉,重達兩噸半,像這樣大的玉石,在村裏我們一共看到了三塊,另外兩塊雖說沒有第一塊那麽大,但也是足有兩噸左右的大家夥。玉石的主人們把它們寶貝似得放在院子中心,每天還要給它們澆水,讓玉石保持潤澤。
      收藏第二塊大玉石的主人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他告訴我們,全家三十幾口人的生活都靠兒子們從山上或水中揀回的玉石。這幾年玉石的價格上漲,生活越來越好,村裏蓋了許多新房子。我們看到,他家的門窗上刷的漆都十分鮮豔,看來這也是新房。
      新一輪的和田玉收藏熱的確興起了。我們曾經參觀過一家和田玉專賣店,店員告訴我們,近幾年來,和田玉器的銷量每年都有近50%的銷售量增長,各種品質的玉器價格也逐年攀升,以羊脂玉為例,1990年1公斤頂極羊脂玉價格隻有180元人民幣;十年後,1公斤頂級羊脂玉的價格則達到了20萬元。十年間裏,價格漲了1111倍!
  • 19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55:32
  • 玉石價格看漲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手裏都有了點錢,物質生活滿足了,精神生活當然也不能缺乏,於是就開始了對美的追求,而玉石恰恰迎合了這樣一種心理。另外的一個原因恐怕就是真正上好的玉石越來越少,物以稀為貴。不過,盡管玉石上品越來越少,近幾年還是不斷有大發現。地質專家推測,目前已經開發的玉石資源尚不及玉石蘊藏量的萬分之一,隻是由於尋找和開采的難度太大,玉石才依然十分稀有。
      世界上最大的玉石是197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芸特雷附近的海底開采出來的,重5噸,被命名為“玉石之王”。1977年,加拿大沃森湖發現一塊重達28噸的軟玉石;1978年,緬甸地區發現了一塊更大的玉石,重達90噸,但早在1960年,在我國遼寧省岫岩縣采掘出一塊特大玉石,體積為106.8立方米,重達267.76噸,比國外三大玉石總重量還多204.05噸,質地細膩,透明度好,是世界上真正的“玉石之王”。
      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一件玉製品:山西湖縣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所出土的用水晶製的小石刀,估計為距今8000年前的玉器。
      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裝飾用彩石玉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璜、珠、墜等,估計為距今6800-7000年前的玉器。
      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俏色玉器:河南安陽小屯村北出土的營玉鱉,為距今3000年前殷商時代之玉器。營玉鱉巧妙地把握玉料的自然色澤和紋理特點,將原有黑褐色皮保留下來琢成鱉的背甲,頭、腹、足均為青白色,黑色雙目和白爪上都留著黑色爪尖,神韻天成,妙趣橫生。
      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翡翠製品:北京明定陵中出土的翡翠如意(公元1368年-1644年)
      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漢代玉器: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鏤空羊脂白玉、仙人奔馬、玉熊玉鷹、玉避邪。皆以和田玉製成。
      自古以來我國最大的一件玉製品:《大禹治水圖》玉山,現藏故宮博物院寶館,青白玉材質,高224厘米,寬96厘米,重約5300多公斤,由清代揚州玉工製作,前後共用了十年時間完成。
      中國最早的大件玉器:元代《瀆山大玉海》,現存北京團城玉弓亭內,重3500公斤,高0.7米,直徑1.35米,橢圓形經圍4.93米,底深0.55米,壁厚0.22米;釀酒三十餘擔,傳為忽必烈釀酒器物。
      我國最著名的琢玉大師:明代末期的陸子岡。
      我國最早的一部金石學圖錄:呂大臨編撰之《考古圖》。
      我國第一部專門的玉器目錄:元代《古玉圖》,成書於1341年。
      我國第一部古玉學術研究專著: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吳一薇編撰之《古玉圖考》。
      中國最大的玉王:長7.55米,寬6.95米,高5.7米,體積106.8立方米,重量為267.76噸,為1984年遼寧岫岩縣內所采掘,形狀不規則,質地細膩,有深綠、綠、淺綠、紅、黃、黑六種顏色,這是我國最大的一塊玉石王,需要有15個成年人拉手才能圍上。
      中國最大的水晶王:屹立在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院內的重達3.5噸的水晶大王,1958年出土於江蘇東海縣房山鎮拓塘村。
      肉孜老人手上有一塊爺爺傳下來的羊脂白玉,這塊玉可謂傳家之寶,從不輕易示人,隻是由於考察隊的到來,肉孜老人才把這個寶貝拿了出來。這塊和田玉潔白如脂,是老人收購玉石的基準,無論多麽好的玉,隻要把它與收購的玉石一比較,優劣立判。按老人的說法,他收購的和田玉至今還沒有一塊能夠比過這塊羊脂玉的。
      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出產玉石,惟新疆白玉獨占鼇頭。白玉按顏色還可分為羊脂玉和青白玉,其中羊脂玉因色似羊脂,質地細膩,特別滋潤光澤,給人一種剛中見柔的感覺,是白玉中最好的品種,目前世界上僅新疆有此產品,產出十分稀少,極其名貴。
      聽說我們要去白玉河源頭,老人告訴我們,去一趟實在是太難了。老人近四十年的收玉生涯,其中有二十年是在山上度過的。他告訴我們,有一次去白玉河的源頭,突然暴雨狂風大作,幹涸的山穀洪流遍野,他騎的毛驢也被山水衝走了。幾個人全身貼在岩壁上,緊緊地扒住岩石,山水從袖口中流進,從褲管流出。山雨足足下了一個多小時,所帶的裝備和食物全部被衝走。饑寒交迫中,他們在山路上泥泥水水爬行了十幾個小時才回到山下,老人說起這些,至今還感到心有餘悸。
  • 20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56:25
  • 第七章 水中撈月
    玉龍喀什河(也就是白玉河)從和田市經過,喀拉喀什河(又名墨玉河)在它附近。這兩條河非常奇特,白玉河以出白玉為主,墨玉河則是以出青玉為主。按當地人的說法,白玉河的源頭是昆侖山,墨玉河的源頭是喀喇昆侖山。
      當我們的汽車經過白玉河的時候,隻見許多推土機在河床裏做業。河道已經看不清楚了,馬達轟鳴,人來人往,就像一處巨大的工地。這裏到處都是幾十米深的縱橫交錯的溝壑,大大小小的鵝卵石被人工一層層碼放得整整齊齊,一看就知道,這裏的每一寸土地都經過了人們極其仔細地篩選。我們麵前是一段被推土機挖開的距今二十多萬年前的河床,從昆侖山發源的白玉河形成於五六千萬年以前,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使我國玉在形成過程中構成三大板塊,即東北、西北、東南三大板塊。我們的先民通過長期比較和探測,發現和田玉是玉料中的精品。
      一位隨同我們一起來的當地地質專家介紹,他們已經對這一河段進行了周密的考察,發現十公裏長的河道範圍內,每立方米平均含有20克白玉。
      這段河床曾經發現過兩塊大羊脂玉,其中有一塊是在清朝時期發現的,現在存放在故宮博物院;還有一塊是近年發現的,大約有十幾公斤,被一個富商以三十萬人民幣買走,目前開價已達五百萬。這種“利好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不斷在這些撿玉人的上空飛旋。據說,前兩年有一個由上千人組成的采撈隊在河裏拉網似的尋找籽玉,民工們一天隻掙一元錢,雙腳在冰冷的河水中一待就是一天,一連兩個月一無所獲。後來有一個民工,碰巧踩到水中一塊石頭上,石頭翻了過去,人也整個身子摔進水裏。他十分氣憤,非要找到陷害他的那塊石頭不可,結果把那塊石頭撈出水麵一看,發現是一塊十公斤重的籽玉!這真是天大的喜訊,上千人的隊伍一下都把身子浸到水裏,然後相擁抱頭大哭,一時間哭聲震天。
      記者們跟著揀玉人在河床裏走了幾個來回,問及他們今天有什麽收獲,幾乎所有人都搖頭,這樣的撈玉和賭博有什麽區別?不免叫人想到拉斯維加斯。
      從八九千年以前直到現在,和田河裏就沒有斷過采拾人。最初是在河邊采拾美玉;以後又到河流中撈取;再而從河穀的階地沙礫中挖出早期河流衝積物中的美玉。再沿河追溯繼而發現了生長在岩石裏的原生玉礦。因此,古代采玉方法有揀玉和撈玉、挖玉、攻玉等多種方法,用以分別開采產於不同地方的玉石。
      揀玉和撈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在河流的河灘和淺水河道中揀玉石、撈玉石。采玉有季節性,主要是秋季和春季。莽莽昆侖山中有多條河流,河水主要靠山上冰雪融化補給。夏季時氣溫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漲,流水洶湧澎湃,這時山上的原生玉礦經風化剝蝕後的玉石碎塊由洪水攜帶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帶因流速驟減,玉石就堆積在河灘和河床中。秋季時氣溫下降,河水漸落,玉石顯露,人們易於發現,這時氣溫適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為人們揀玉和撈玉的主要季節。冬天時天氣寒冷,河水凍冰,玉石不易發現,也難以拾撈,因此,冬季一般不采玉。到了春季,冰雪融化,玉石重新露出,又成為揀玉和撈玉的好季節。這種季節性采玉,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在高居誨《行程記》中記述說:“每歲五六月,大水暴漲,則玉隨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謂之撈玉。”這說的是秋季河中撈玉。
      清代乾隆皇帝在有關和田玉采玉的詩篇中提到:“於田采玉春複秋,和田撈玉春秋貢。”這說明采玉和貢玉有春秋兩季。這種季節性開采,清政府也有規定,如在乾隆26年規定,每年春、秋兩季在玉龍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采玉兩次。乾隆48年(1783年)增添桑穀,樹雅兩處采玉。乾隆52年(1787年)停采春玉,隻在秋天采玉。
      古代撈玉有一套嚴格的製度。高居誨在《行程記》中記載:“其國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輒至河濱者。”《新五代史》也同樣說:“每歲秋水涸,國王撈玉於河,然後得撈玉。”從這些曆史文獻所知,那時的王公貴族十分珍視和田玉,奉為珍寶,采玉季節開始,要舉行采玉儀式,首先得於田國國王親臨現場,象征“撈玉於河”,然後才容許國人采玉。這種作法,與中國古代傳統的禮儀有關,凡隆重之事,官員要親自到場。現今中外的領導人奠基和剪彩之類,依然與之類似。
  • 21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57:18
  • 古代采玉有官采和民采。首先是官采,即在官員監督下,由采玉工人撈玉,所得之玉全部歸官。官采也有嚴格的規定,河底大小子錯落平鋪,於玉夾雜其間,采玉工作全過程完全由政府官員嚴密控製。稍遠處的岸上有一官員監守,近岸處有一官員監視。由地方上選派可靠的、熟練的民工,或三十人、或二十人,一字排開,並肩赤足踏石而行。憑他們的經驗,特別是靠腳的靈敏感覺踩探玉子,一旦發現,即彎腰撈起。岸上隨行的人即擊鑼一下,官員連忙用紅顏色做記號,以保證河中發現玉子的數量。
      清代福慶在一首詩中有同樣的描述:“羌肩銑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鑼鳴朱一點,岸波分處繳公堂。”可見那時撈玉是何等的嚴格,官兵層層把守,河中的玉石財富,全為官府壟斷攫取。
      由於和田玉的稀貴,清朝政府采取的措施十分嚴格,全部壟斷。在嘉慶12年秋季的一份谘呈中,有關官員不但將葉爾羌、和田兩處采獲的玉石,每一塊都點得一清二楚,而且還將它們的總重量也計算到了“錢”、“分”的微小單位,並以品種不同,分列兩城撈到的白玉、白玉子,蔥白玉、蔥白玉子,青白玉、青白玉子,青花玉、青花玉子,青玉、青玉子各有幾塊,各重幾斤幾兩幾錢幾分。
      至於民間撈玉,清代前期嚴禁。為阻止民眾自行撈玉,清政府在“和田西城外之東西河共設卡倫12處,專為稽查采玉回民”。直到嘉慶4年(1799年)才開玉禁,規定在官家采玉之後或官家采玉範圍之外進行,人們在白天或晚上分散揀玉或撈玉。
      古代撈玉的河流不少,這些河流流經昆侖山,把美玉帶給人間。曆史上著名的玉河有:和田地區的玉龍喀什河、卡拉喀什河,葉城一帶的葉爾羌河、澤普勒善河及且末縣內的一些河流。這些河流所產和田玉古代文獻也有記載,如《西域聞見錄》中說葉爾羌河所產之玉“大者如盤如鬥,小者如拳如栗子,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蠟之黃,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一種羊脂朱斑,一種如波斯菜而金色透露者,尤難得。”世界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中也說:“培因省首府叫培因,有一條河流橫貫全省,河床中蘊藏豐富的玉礦,出產一種名叫爾西頓尼和雅斯白的玉石。”又說:“沙昌省境內有幾條河流,也出產玉石和碧玉,這些玉石大部分銷往契丹,數量十分巨大。”
      關於撈玉方法,古代文獻雖多有記載,然而,由於古代對玉的宗教化,采玉蒙上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月光盛處必得美玉”,“玉璞堆積處,其月色倍明”,這是說:在月光之下,籽玉特別亮,如見到月光下很光亮的石頭,必得美玉。有人解釋是因玉多潔白潤滑,反射率較大,故顯得月色明亮。
      “陰人招玉”,這是古代當地人之說。古代有的人認為,“玉聚斂了太陰之光,是聚陰之光,如有陰氣相召,則易於撈玉。”於是,命婦女下河撈玉,以提高命中率。
      實際上,古人在亂石累累的河中可以揀到美玉,主要靠人們的經驗。當地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知道玉是石中之美者。有漂亮的顏色,如雪之白,梨之黃,墨之黑;有令人喜愛的光澤,如羊脂般滋潤;有細膩的質地和堅韌的特性。
      河中采玉非常辛苦,唐代詩人李賀在《老夫采玉歌》中寫道:“采玉采玉河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老夫饑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夜雨灘頭食秦子,杜鵑口血老夫淚。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嫋。村寒白屋念嬌嬰,古台石磴戀腸草。”
      古時候,除了揀玉之外,挖玉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挖玉是指離開河床在河穀階地,淺灘、古河道的礫石層中挖尋和田玉礫。這些地方的玉也是由流水帶來的,但早已離開河道。礫石層之上早已有或多或少的沙土覆蓋,礫石層中有的已被石膏和泥沙所膠結或半膠結。由於挖玉付出的勞動很艱巨,長時間局限在很小的範圍裏,獲取率很低。
      最著名的挖玉地點是玉龍喀什河東岸,過去曾被稱為胡麻地。到清代乾隆年間已在此采貢玉。乾隆24年,清政府在和田設有辦事大臣,加強統治,收羅貢玉。那時,此地因產羊脂玉,所以,采玉人不少。清代詩人肖雄記載,大、小胡麻地“兩地產棗紅皮脂玉,在沙灘中掘取,當是生長其間者。”於此采貢玉,居民遷千餘戶。
  • 22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2:58:57
  • 到了晚清,采玉由民間自行開采。那時挖玉者甚眾,“沿沙阜有泉,起房屋,植樹木,以便客民寓居之所,任人挖尋,不取課稅。”
      挖玉的方法,據謝彬在《新疆遊記》中說:“常以星輝月暗候沙中,有火光爍爍然,其下即有美玉。明日坎沙得之,然得者恒寡,以不能定其處也。”挖玉首先是選擇地方挖直徑10-20米的大坑,邊挖邊找玉,挖得沙礫堆砌坑周圍,采坑一般上大下小,呈漏鬥狀。
      現代專業拾玉者多是中、老年人。他們家住玉河附近,以往找到玉的經曆給他們以信心和力量,夏秋洪水過後的河邊常常見到他們的身影和足跡。農村的拾玉者,往往光著腳,手持帶鐵釺頭的木棍,沿河在卵石灘慢慢行進,一旦有發現,不管是什麽顏色的玉,都用釺頭插入石縫刨出玉石,用水衝洗幹淨放進馬褡,然後繼續搜尋。城鎮的拾玉者,穿著塑料涼鞋,頭戴草帽,腰係幹糧,手持長把小鎬頭,耐心地在河灘往複查看,一旦發現,不論顏色和大小都洗幹淨入袋,更有信心地再找。
      專業拾玉人有較豐富的經驗,很注意選擇拾玉的地點和行進方向。他們找玉的地點往往在河道內側的石灘,河道由窄變寬的緩流處和河心沙石灘上方的外緣,這些地方都是水流由急變緩處,有利於玉石的停積。拾玉進行的方向最好是自上遊向下遊行進,以使目光與卵石傾斜麵垂直,易於發現;但最主要的要隨太陽的方位而變換方向,一般要背向太陽眼睛才不受陽光的刺激而又能較清楚地判明卵石的光澤與顏色。鑒於昆侖山北坡河流的流向,主體上自南而北,所以,自上流而下最佳的拾玉時間是上午。但在河流流向變化的地方或陰天,則又當別論。
      那些去碰到運氣的拾玉者,沒有什麽經驗,隻在有機會去玉河時,放慢速度,運足目光,格外仔細地去捕捉有玉石表象特征的信息。他們往往隻注意白色石頭,常被石英質礫石所愚弄,先歡快後遺憾,若真正發現玉石則歡欣若狂,大喜過望,給下次拾玉又積聚了力量。從玉石收購情況看,一般偶然得玉的產量占籽玉總產量不到十分之一,但是拾玉者有時偶爾能獲得很好的白玉,這大約是因為他們特別注意白玉的緣故。
      河流中下遊的籽玉塊度都不大,多在0.2---1.5公斤之間,其中小於0.5公斤者約占30%,僅有少數可達3--5公斤。小塊玉亦可隨形施藝,雕琢零碎活。
      在河流上遊可以拾到大塊度的籽玉,但能用作玉雕的料較少,大部分是重幾十公斤至上百公斤的模料玉。這些玉石質次色深,結構粗糙,呈暗灰綠色,斑雜不一,有較多細小脈紋穿插,不能碾琢成工藝品,但仍堅韌耐磨,可用做工業上的模具。其產量超過中遊拾得的籽玉。
      為了收購群眾拾得的籽玉,於田等地段設有玉石收購站,收購的範圍東有且末縣、民豐縣、於田縣、策勒縣;西有莎車縣、葉城縣、墨玉縣及和田縣。現代出玉的河流十幾條,但以大河為主。主要有葉爾羌河、卡拉喀什河、玉龍喀什河等。每年收購的數量還是以卡拉喀什河與玉龍喀什河居多,約占90%-95%。
      我們在白玉河看到,采玉人在河上遊築了幾道堤壩。主幹道現在已經斷流。幹枯的河床麵目皆非。和田是有名的“黃風縣”,一年四季都有沙塵暴。我們在河床裏考察時,剛剛還晴空萬裏,不一會兒沙塵暴驟起,遮天蔽日,刮得對麵幾米就見不到人。據當地氣象預報記載,這種天氣在一千年以前就是如此,真不知道采玉人怎麽才能從渾濁的河水中找到寶玉石。
      我們從當地玉石收購點了解到:近年來,其上遊連綿八十多公裏兩側都是夢想發財的采玉人。二十多公裏的河邊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坑壕,有的深達十幾米,縱橫交錯,猶如發生了一場戰爭。四十多台大型機械還在不停地推土挖坑。每天有五千多名來自各地的人在挖玉石,最多時達到兩萬人。
      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人們蜂擁而至,企圖挖出一塊大的羊脂玉而暴富。其實大部分人並沒有挖出很好的玉來,一個老板告訴記者,買了十台推土機,已經挖了四十多天,現在隻挖到價值五千元的玉石。“我們其實是在賭博——”他苦笑著。?
  • 23樓 爬上牆頭等紅杏當時擁有藏幣等級:一綠星IP:123.90.255.*Time:2009-12-18 13:00:10
  • 像他這樣規模的老板有十幾家。而被雇來幹活的農民,都住在地窩子裏,空氣汙濁,每天在石頭坑裏翻挖不停,大部分人僅能糊口,根本不可能發財。
      我們在當地了解到,由於這些采玉人在玉龍喀什河道兩側濫挖壕溝,破壞了原先的生態植被,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嚴重影響到河道的安全引洪。對國家礦產資源缺乏合理的規劃,目光短淺的盲目開發,不僅破壞了綠洲的生態平衡,而且加劇了河道的沙漠化,從而導致水量減少,水質惡化,今後就是花再大的代價也無法恢複原先的生態環境。據悉,和田地區有關部門已成立了玉河采玉清理整頓領導小組,並進行了多次檢查和行政處罰,但是效果不明顯。
      為了繼續探尋玉石的源頭,第二天,我們趕了一個大早,也就是北京時間八點。這裏天剛蒙蒙亮,天上還掛著幾顆星星。我們驅車沿著白玉河下遊緩緩行進,道路十分難走,兩輛越野車陷在了路邊大坑裏,車的保險杠也撞壞,四輛車上的人隻好擠到兩輛車裏,一起體會被搖成“元宵”的感覺。
      就在大家已難以忍受的時候,我們終於到達目的地。一個當地老鄉告訴我們,他說這裏發現了一塊清代的石碑,上麵還有當時采玉人刻的字跡。其實,他所謂的石碑不過是河床中一塊兩米多高的大石頭,我們走近這塊石頭發現,上麵的文字大都已看不清了,但“王友德山西忻州人在此受難”幾個字卻十分清晰。一個“難”字,道出了采玉人無盡的艱辛。
      石塊上,這個“難”字是一個簡筆,這讓人覺得他的曆史好像沒有那麽久遠。專家說,這個“難”和繁體字的“難”是通假字,早在清代以前就有了,使用者主要是那些所謂的文化水平不高的“下等人”。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位王友德的身份。
      很早以前,於田就有和黃河流域的古代居民頻繁交往的曆史記錄。戰國時代,蘇厲在給趙惠文王的書信中提到,假如秦兵占領了勾注山,切斷恒山(今山西北部)一線,則“昆山之玉不複為趙王所有”。
      傳說中的周穆王西遊就記載了從黃河流域到昆侖山的艱難路程。為了滿足王公貴族的貪欲,成千上萬的采玉人翻山越嶺,穿越戈壁荒灘,到昆山采玉,載回八車羊脂玉。由於路途艱難,這些采玉者十有八九客死他鄉。先秦思想家對此曾感慨:“玉者,色不如雪,澤不如雨,潤不如膏,光不如魚。取玉甚難。越三江五湖,至昆侖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至。中國覆十萬之師,解三千之圍。”
      直到清朝,中原的和田玉大部分也都是在這條河裏撿來的。當地人告訴我們,每年在河床裏撿玉的有上萬人次。這些人大部分是受雇於珠寶企業。他們排著隊在河床裏反複拉網,不過有時候一連幾天連一塊拇指大的玉都撿不到。
      考察隊在發現石刻的地方,繼續尋找古代采玉人的遺跡,竟意外地發現了更多的石刻。有一塊從題跡上看,是古和闐文。古和闐文字距今最晚也有一千多年了。這一發現使全體考察隊員為之一振。說明了在這裏采玉的曆史一下子又提前了一千多年。
      於闐,古西域國名。《漢書·於闐國傳》載:“於闐國,王治西城。去長安九千六百七十裏,戶三千三百,勝兵二千四百人。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騎群君、東西城長,譯長各一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三千九百四十七裏,南與若羌接,北與姑墨接。於闐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今羅布泊),河源出焉。多玉石。”西城在今和田縣南,於田河上遊的卡拉喀什河和玉龍喀什河之間。東城在今和田正東的玉龍喀什河東岸。於闐地域較廣,南至昆侖山,北至塔裏木盆地中部,東於田、西皮山,於田河從中流過。於闐漢時在扜彌國境內。為扜彌屬國,後強盛,並扜彌。居民從事農牧,多桑麻,產美玉,絲綢、地毯,有文字。西漢時傳入佛教,北宋時改信伊斯蘭教。張騫通西域後,屬西域都護,東漢初為莎車所並。至廣德王時擊滅莎車,勢力強大。和帝永元六年(九十四年),班超聯合於闐等國,擊敗焉耆,後又滅東黑汗。西晉時封其王為親晉於闐王。南北朝時屬北魏,唐時在其地置毗沙都督府,歸安西都護管轄。後晉天福三年(公元九三八年),封其王李聖天為“大寶於闐王”。北宋時為回鶻黑汗所並。舊名於闐縣,今名和田縣。於田為白種和突厥之混合種。有說其先仍為塞種,操伊朗語之“胡人”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