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印度智者的故事》ZT

(2009-11-18 19:52:12) 下一個
一個印度智者的故事

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著望著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願望,已經是很難得了。很多比你年長很多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隻好讓他們那樣好了。」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智者接著說:「我送給你四句話。」

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

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少年沉思了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並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道:

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

第四句話:「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後慢慢品味吧!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是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就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麽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曆。」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後叩首告別。後來少年變成了壯年人,又變成了老人。再後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後,人們都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因為他是一個快樂的人,而且也給每一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快樂。

心得:

1、「把自己當成別人」是「無我」

2、「把別人當成自己」是「慈悲」

3、「把別人當成別人」是「智慧」

4、「把自己當成自己」可能是前三者圓滿之後才能體會與實現吧!


這個故事我以前在報紙上或者其它網站上看到過,可是這次我卻有了新的感悟。我想所謂「把自己當成自己」就是自己終究還是自己。


「把自己當成自己」就是自己的功過都是自己的。

自己的過,自己的功,都要由自己承當。正如《地藏經》所說的“惡習結業,善習結果”,自己如果造了惡業,惡報來時,“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所以我們說每一句話,行每一件事,都要舉輕若重,三思而後行。


「把自己當成自己」就是自己的善功要靠自己累積。

自己造的惡業,要自己承當。自己的善功,也要靠自己累積。曾經我的一個房客帶回來一個女學生.......當他們從房中出來時,那女學生看到我書桌上的《金剛經》,興奮地告訴我,她的一個同學隨身帶著一個小小的念佛機,也會念經。我想隨身帶個念佛機,播放經咒,是一件好事。可是終究比不上自己念的好處。好比別人去上班,發薪水時你會有份嗎?雖然六祖說“口念不如心行”,可是口都懶得動的人,又怎麽會去“心行”?


「把自己當成自己」就是自己要善待自己,把握好自己。

自己終究還是要靠自己。戰勝自己、幫助自己都要靠自己。雖然我牆上寫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足者富,自勝者強”,也許我能知人、自知和自足,但我卻常常不能戰勝自己,不能戰勝自己的欲望,常常敗給了自己。一個人能夠戰勝自己,要比自己戰勝別人,或者讓別人戰勝自己要有意義的多。那是真正的「把自己當成自己」,照顧自己、善待自己!


「把自己當成自己」就要照顧好自己的心。

我知道“道心就是平常心”,或者說平常心就是道。我自忖有一顆平常心,可是又常常感到道心離自己很遠,或者說自己的心還不夠平常、心中的欲望還太多!
我知道“無相”是指“於相而離相”,是處在一切相中而不執著於相。可是在這滾滾紅塵中,我卻是經常地“著相”,特別是色相,不能把持住自己。隻能不停地“著相”,而後又不停地懺悔,誦經持咒。

「把自己當成自己」,就是自己的因果要自己承當,自己的心要自己把持!這比「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和「把別人當成別人」更難、更艱巨,但是更重要!

我認為:

1、「把自己當成別人」是「無我」

2、「把別人當成自己」是「慈悲」

3、「把別人當成別人」是「智慧」

4、「把自己當成自己」是「因果」,對嗎?

廣播電視或者報紙上提起傑出人物來,都會說他們功在國家、利在人民。事實上,如果有功利的話,功利都在自己。正所謂黃金妝佛妝自己,衣蓋如來蓋自身。

我現在終於知道了自己是什麽?-原來自己就是自己。飯要自己吃,修行要自己修,因為因果的責任是要由自己承當。-與別人毫無關係啊!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