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令人困惑的央視幽默感:她把做作當喜劇,卻成了名副其實的春晚小品釘子戶

(2018-02-19 12:19:29) 下一個

大過年的,按理說應該說好話,可是看了今年春晚,看到蔡明又獻上一個小品《學車》,就忍不住要說幾句不中聽的話:搞了這麽多年春晚,在蔡明身上,央視的幽默感為什麽是這個樣子?

 

 

 

說實話,我不喜歡蔡明的表演,主要原因就倆字:做作。

 

特別是近些年,隨著年齡增長,蔡明不是變得越來越穩重,而是越來越新潮,少女感越來越強,並不幽默的毒舌感越來越強,讓我不僅笑不出來,反而年年有靜音和換頻道的衝動。

 

春晚小品屬於語言類節目,應該在語言上下功夫,可是,看過多年蔡明的春晚小品,覺得她把一多半的精力都放在了服裝上:服裝豔麗前衛,甚至有幾分芭比娃娃的感覺。這種大媽變少女的感覺的確讓人在視覺上產生違和感。

 

 

 

服裝過分豔麗,必定帶來語調上的問題。在春晚小品中,蔡明的突出特點是語氣誇張,語調發嗲,這是她的表演讓人感到做作的主要原因,而且多年堅持不變,似乎在考驗春晚觀眾的耐受力。

 

從個人經曆說,蔡明是文藝界的老將。如今五十歲上下的人,或許都記得當年有一部叫《海霞》的電影,這部拍攝於1973年的電影反映了海防前線女民兵與敵特進行鬥爭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海霞的童年就是由蔡明扮演的,當時蔡明隻有12歲。

 

 

 

如果看過《海霞》,你會發現,當年的蔡明是一個十分自然的女孩,有靈氣,有演技,表現出很強的可塑性,具有在銀幕上塑造各種人物的潛質。不過,那時的蔡明,根本看不出半點與喜劇有關的特點。

 

小海霞的角色為蔡明的演藝事業打下很好的基礎。1976年,15歲的蔡明考入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成為北影廠年齡最小的演員。不久,蔡明被送到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班學習,兩年後回到北影廠。

 

1980年,北影廠拍攝了一部在當時很轟動的電影《戴手銬的旅客》,如今人們在歌廳經常點唱的《駝鈴》就是這部電影的插曲。在這部有於洋、葛存壯等多名老戲骨參演的影片中,蔡明扮演劉傑的老戰友、公安局長魏子恒的女兒魏小明,表演自然、質樸。這時的蔡明已經19歲,嗓音已略有如今的音色。

 

後來,蔡明拍攝過一些影視作品,比如,在電影《倒蛋部隊》中扮演農村女青年歲女,在電影《戀愛角》中扮演大齡女青年黃敏,但是,這些角色並沒有給觀眾留下多少印象,也沒有多少人把成年後的蔡明與當年頗有靈氣的小海霞聯係在一起。

 

真正讓蔡明為人們所熟悉的,是央視春晚的舞台。1991年,30歲的蔡明與鞏漢林合作,合演了小品《陌生人》,受到觀眾好評。在那個全國人民看春晚的年代,蔡明漸漸成為人們熟悉的演員,其表演也被貼上喜劇的標簽,並且從此與央視春晚小品結下不解之緣。

 

 

蔡明的春晚小品經曆是“恐怖”的,雖然我沒有細比較,但從感覺上說,就參演次數說,能與蔡明有一拚的大約隻有趙本山等極個別小品大腕。從1991年首次亮相春晚,蔡明前後共20多次參演春晚小品。

 

在整個90年代,除了1992年和1998年外,蔡明與郭達合作,參加了其它各年央視春晚小品的演出。進入2000年後,蔡明更是不可思議地霸屏春晚小品,年年把蔡氏風格帶進千家萬戶,從2000年的《愛笑的女孩》,一直演到今年的《學車》,蔡明真的成了春晚小品釘子戶。

 

 

 

參演了這麽多春晚小品,蔡明最主要的合作夥伴是郭達,後來是潘長江,雖然在後期和郭達合作的小品中,蔡明的做作特點就已經表現出來,後來和潘長江合作後,因為頻頻演出老年人題材,又節外生枝地在做作之上多了裝嫩,讓許多觀眾越來越難以接受。

 

應該說,雖然成年後的蔡明在影視劇中的表演並不出眾,但是,在2000年的電視劇《閑人馬大姐》中扮演的馬大姐,的確給觀眾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該角色也成為蔡明影視表演中的經典角色。憑借馬大姐的角色,蔡明獲得當年《中國大眾電視》“老百姓最喜愛的影視明星”榮譽稱號。

 

 

 

可是,這隻是一個片段,在蔡明後來的演藝生涯中,小品,確切說是春晚小品,成了蔡明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標誌,而這種標誌的特點——做作裝嫩,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明顯,以至於有些人說出損話:看到蔡明出場就想換台,這麽頻頻亮相春晚,完全不顧全國人民的感受。

 

 

 

不知為什麽,蔡明的春晚小品一直跑在這樣一條道上:演小姑娘時,就發嗲;演老太太時,就裝嫩;說台詞時喜歡喊,貌似很幽默,其實是強逼著別人笑。加上蔡明的表演有誇張痕跡,怎麽看都有一種做作的成分在裏麵。

 

在小品中,蔡明還很喜歡發揮她的蔡氏笑法,讓人有一種渾身起雞皮疙瘩的感覺。其實,蔡明的聲音並不好聽,這樣誇張地運用尖笑,很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難怪有人說,聽到蔡明笑,腦海中就會出現深夜的郊外荒野,總覺得要出啥事兒。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蔡明有了毒舌的稱號,或許是因為她在春晚小品中經常念一些人人皆知的段子,或許是因為她經常拿潘長江的身高開涮。從表情上看,蔡明或許覺得這些很幽默,其實觀眾並沒有那麽高的共鳴,反而有一種被胳肢著笑的勉強感。

 

 

 

在與郭達合作其間,特別是前期,蔡明在春晚小品中的表現尚可,可是和潘長江合作後,不知道是蔡明年歲大了緣故,還是潘長江的特點和蔡明的特點碰撞出火花,總之,蔡明表演中的做作成分快速提升,以至於成了其表演中最主要的風格。

 

蔡明的表演之所以顯得做作,與她在表演時總是“端著”有很大關係,她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觀眾:她是在演戲,而且是誇張地在演戲。如果看看宋丹丹的春晚作品,你就會發現,宋丹丹是很自然地在表演,而這種特點,在蔡明的表演中是看不到的。 

 

有些東西並沒有那麽幽默,結果頻頻被塞進小品中。有人說,看春晚有三怕,一怕馮鞏說“想死你們了”,二怕孫濤說“我驕傲”,第三怕就是怕蔡明拿潘長江的個頭找笑點。頭一次還湊合,說多了,就難免讓人有一種笑不出來的感覺。

 

 

 

蔡明春晚小品中的做作,與其愛在表演中發嗲有很大關係。發嗲這種小姑娘的特點,用一兩次還行,可是用多了,特別是總出自蔡明這樣一位中年婦女的口中,就讓人覺得十分別扭。很多觀眾在現場“開心地”笑,隻能說明他們在現場導演的指揮下,笑得十分勉強。

 

這種發嗲的特點,從1995年春晚的《父親》 就已經開始,隻是在後來的《愛笑的女孩》、《夢幻家園》、《天網恢恢》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可以說,蔡明的年歲越大,其發嗲的程度就越厲害,這讓人實在招架不住。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一定也有很多人喜歡蔡明的表演,但是,對我來說,這種喜劇表演還是很難接受的。我也相信,蔡明不是很多人的菜。

 

 

 

每年看到蔡明登上春晚,我腦子裏都忍不住跳出這樣的疑問:央視春晚每次審查節目都說嚴格得不得了,為什麽到了蔡明這裏,就那麽容易過關了?蔡明的表演為什麽就那麽合央視的意?難道那麽多有經驗的導演看不出蔡明表演中的做作成分?還是,央視的導演們就喜歡這種風格?

 

這個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想,不是像我這樣的觀眾“有眼不識金鑲玉”,看不出蔡氏風格的精彩之處,就是央視的幽默品位出了問題,這二者必居其一。

 

就像《手機》 裏的費老所言,常伴一種東西,總是會出現“審美疲勞”。蔡明是名副其實的春晚小品女王,不要說其表演越來越做作,就算是其表演可圈可點,在春晚小品舞台上霸了這麽多年,也該把位置讓給年輕人了。

 

蔡明如果明年能不上春晚,對她本人和觀眾恐怕都是一件好事。不過,就不知道央視到時候給不給全國觀眾這個麵子。作者:楓葉君, 前新華社資深編輯,駐外記者,所著長篇小說《移民》在精致小號(ID: lovejzxh)連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芳草碧連天US 回複 悄悄話 同感。\n不過中國這種讓人反感的人和事太多了,國內人都比較麻木了。或者就是習以為常,不覺得不什麽不合適吧。\n也隻有在國外的人還可能會花時間寫這種文章。所以我們這種人是不可能回國內長期生活了。有此想法的人請三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