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沒有跟國內的好友聯係了,最近和國內的閨蜜打了很長時間的一通電話,中心的問題是她在問我:“我該不該要孩子?”
我的這個閨蜜,是很聰明也勤奮的人,剛剛在清華博士畢業,其間還在英國做訪問學者,現在做教授。他的先生也是我們大學的同學,兩口子都挺上進挺優秀的,但是至今尚為“丁克”一族。她說,在國內的我們那些“哥們姐們”很多都“混”得不錯,有的還成了經常上電視的“名人”,不過,要孩子的卻不多。女人到了三十多,生物鍾便不停clicking,況且三十五之後生孩子的質量可能會受影響,因此要不要孩子的問題就提上日程。
可是這麽大的事兒,怎麽能幫人家拿主意?於是我反問她,你想要嗎?你先生想要嗎?閨蜜遲疑了一下說,兩口子都太忙,特別是看到周圍那些有孩子的人,從為孩子選好的幼兒園交讚助費開始,接著要操心的是小學中學大學,好像都活得特別累。孩子也活得累,從小就不知道周末是什麽,被逼著去參加這個班那個班,家長累得有時隻能在等孩子的時候在車上打個盹。話說回來,在國內那種“應試教育”的體製下,就算孩子父母都累個半死,又有多少孩子能成才呢?
好笑的是,閨蜜一個勁兒地說,“可是可是,連你都要了孩子,我這不也動搖了嗎?”說的也對,我在大家眼裏從來就是一個比較能折騰的人,大學畢業後就出了國,在國外讀書,工作,現在忽然生了孩子,還在家做起了賢妻良母,的確讓人吃了一驚。
個中原因由我慢慢道來。我先生雖然不是國GG,但是卻是非常愛小孩子的人,他自己出生在一個大家庭,有四個兄弟,所以我們結了婚是一定要小孩子的。既然決定要,趕晚就不如趕早;我們的事業都比較穩定,即使為了孩子停頓一下也問題不大;加拿大對生小孩的父母福利很好,媽媽基本可以享受一年的無薪假期;加拿大的公立教育讓人很有信心,孩子們過得很快樂,同時也可以真正學到東西,所以我不擔心孩子長大後的教育問題。
其實,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朋友們,要孩子前都要思量好,準備好。尤其是一般“蝸居”的白領,要供樓供車,生活壓力蠻大的。要了孩子,通常一方的父母會來幫忙,又憑空多了一份“雙麵膠”的壓力。何況即使有人幫忙,帶孩子也是一件極為辛苦的事情,特別是作為孩子的母親,我看在孩子兩三歲前很難集中精力做好其他事情。見過不少事業型的女性生了孩子後希望做到事業孩子兩不誤,結果開始幾年忙得焦頭爛額,兩邊都不討好。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孩子三歲前是非常關鍵的時期,有條件的媽媽,應該適當調整自己的心理,在這段時間專心照顧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至於事業方麵,還可以在孩子稍微大一些時“東山再起”。
和閨蜜的一席談話,也讓我更加appreciate北美為孩子創造的好條件,讓孩子們能夠在快樂寬鬆的環境下健康成長。在我看來,那些在國內混得“風生水起”的人物,要不就不要孩子,如果要了也是“一朝回到舊社會”,為了孩子的未來使費大量的金錢(上國際學校),或是辦理移民留學。我的一個朋友,正在辦理來加拿大的投資移民,主要原因也是為了孩子的教育。他雖然符合資格辦理技術移民,但是嫌等的時間太長,問他為什麽這麽急?他說:“實在看不下去我們家孩子在國內受的這份罪!”
版權歸Emilybaobei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正因為該玩的都玩了,就會心平氣和地當媽媽了.
不過,獨子總比丁克好.這是樓主的意願,是正確的.隻是我們需要看遠點,不要停留在有一兩個孩子就夠了的認識水平上.生命要持續穩定發展,一兩個是不夠的.
這話說得有一點天真。首先,子女的質量是父母能100%控製的嗎?再退一步,假設大家都隻生一個並且保證質量,你知道50年,100年之後世界(或者說,中國)將會變成怎麽樣嗎?
今天是暫時的,明天,後天才是永恒.享受今天,但也要維持可持續發展的水平.
夫婦隻要一個孩子相當於自殺一半,要兩個是勉強維持。要三個以上才是擴大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自然界的選擇:強者擴大自己的生命,弱者的基因逐代減少,最後被淘汰。
我們不願意作弱者,所以我們計劃4個孩子。
“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是極重的勞苦。”——《傳道書》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