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的生活呢喃

愛人,被愛,珍惜,寬待
個人資料
lepto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海外農耕雜憶-利比亞(1)

(2015-11-11 18:34:43) 下一個

(此文為 先祖父 肖世民 所撰寫。我會陸續把他所寫的在各國農耕隊的經曆上貼。)

五十五年(1966)夏天,我由越南回來。在經曆了將近十個月烽火洗禮之後,正想在台北暫作短時休息,以調濟在戰亂中不安的身心,也有朋友想推薦我去象牙海岸工作。但想不到卻接受了另一個不太輕鬆的任務:去主持我國駐利比亞王國的農耕隊。

當時我對利國以及利隊的情況,所知極為有限。隻知道利比亞是位於非洲北部,緊鄰地中海的一個盛產石油的沙漠國家,隻知道利比亞農耕隊是一個能夠在沙漠中很成功的種植出水稻的農耕隊。除此以外,我對當地情況,就一無所知了。

接受此任務後,曾專程到中部拜訪利隊原任隊長,準備束裝前往。想不到動身日期,卻被主管單位再三延宕,直到是年十一月,才確實獲得許可,登機啟程。這其間有什麽玄虛,當時我沒有注意。後來到了利比亞幾個月,我才弄清楚,原來我的派遣,並不被利國所歡迎,利農部希望不再有新人員到來,隻等原有人員任期屆滿返國,便自然而然地把利隊結束。後來,幾經駐利大使館交涉,我的入境,才勉強被接受,也因此使我在利國過了兩年多處境困難的日子。

利比亞是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要人種的國家,人口總數約三百萬人,信奉回教,不食豬肉,不準飲酒。當時政府是一個回教王國,有國王、王後、太子等宮廷製度。國土麵積為我台灣的四十九倍,但沙漠占去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有經濟價值而適於耕作的土地極為有限。這些可以勉強用來種植的土地,大部分在北部沿地中海岸的狹長地帶。在廣大的沙漠中,隻有散布各地的少數綠洲,有部分耕地,由當地人耕作。他們所種植的農作物,主要的一種為屬於棕櫚科的海棗。這種作物適應沙漠氣候,很耐幹旱和風砂,隻要有少量水分,即可生長。在利國石油為發現前,海棗果實是沙漠人民賴以維生的主要糧食。到了石油開發後,政府有錢,進口糧食供應充沛,海棗之重要性已沒有了,有時甚至無人采摘,任其自行掉落,棄之於地。

除此以外,還有橄欖、葡萄、杏、無花果、石榴,以及少量蔬菜。橄欖與葡萄,多半在沿地中海一帶,是製油製酒的主要原料。原來本有很大片的橄欖園和葡萄園,作經濟生產,也有油廠與酒廠相配合。後來石油生產上收入充足,人民生活富裕,工資高漲,橄欖與葡萄,落到與海棗相同的命運,無人采收,任其自行掉落於地自行腐爛。

至於無花果、石榴、杏、蔬菜等,多在都市近郊之小型菜園或住宅庭院中生產,賴家畜(驢)自井中挽水灌溉,大都僅供自家消費,運到市場出售者不多。另外政府也貸放種子給農民,於冬季降雨後種植小麥及大麥。他們種植方法很粗放,犁地後播下種子,就不再去管理,直到次年三四月再去收割,產量有多少,全要看冬季有多少雨水而定,如雨水稀少,以致顆粒無收者亦所常見。

利國農業現況如此,主要是因其特殊氣候條件所造成。沙漠氣候特征是:雨少、幹燥、溫差大、日照強、風砂大、利國北部沿海地帶,因有地中海潮濕氣候的調節,算是他們雨量最豐沛的地區,平均年雨量隻有三百多厘米,多在冬季十一月十二月間降落,其他日子則晴空萬裏,幹旱無雨。至於沙漠中的綠洲,雨量更少,其年雨量有時還不及我們台灣有時一日中所降落雨水的數量。

沙漠氣候第二個特性是幹燥。空氣中的水氣極少,以致蒸發很強,田中灌滿了水,不及一日即全部蒸發迨盡。衣服洗後懸掛在室內,不到半天就幹了,完全不必去曬。人在勞力之後,也不見出汗,汗水隨出隨幹,所以縱使你‘鋤禾日當午’也不會‘汗滴禾下土’。

溫差大,可從兩方麵來說。一是冬夏溫度相差很大,冬季平均為攝氏五度,寒風瑟瑟,非厚衣不足以保暖。夏季平均為四十度,熱不可擋。人在夏季高溫和幹燥之中,人體很有點像放在烤箱中被火烤的感覺。一是晝夜溫度相差很大,在夏季白天受盡炙烤之苦,幸好到了夜晚,尚有陣陣涼風,稍事調節,至少可以勉強入夢安睡。

沙漠中的風有時很強勁,飛沙走石,銳不可當。利比亞沒有台風為害,但有一種叫做‘吉布利’的熱性幹風,非常特別。這種風多在夏天發生,每次要發一二天,每年總要發七八次。這種風是由撒哈拉沙漠中央發出。當風砂起時,黃砂蔽日,砂石滿地飛,風力強勁,人在風中常被吹倒於地。這種風是非常幹燥的熱風,溫度有時高達四十七八度,如果在這熱風中曝露過久,人可能會被烤焦。記得有次於吉布利來襲時駕車回來,整個汽車熱得燙手,我所戴眼鏡的金屬外框碰到臉上都會燙人。每當這種熱風來襲時,人畜皆走避,田間作物經風吹襲,輕者黃萎枯幹,重者枯萎而死。我們一遇吉布利,就關在室內,不敢外出,緊閉門窗,情況有如我們在台灣台風來襲時。每次熱風過後,室內黃砂常厚達一寸,任你如何把門窗緊閉,黃砂仍能由孔隙進入。好在我們所住房屋牆壁厚度有一公尺,屋頂也是水泥灌注,在吉布利吹襲時,室外有如火爐,而室內仍不太熱,人在室內仍可生活,否則恐無法持續下去。

沙漠氣候因幹燥少雨,故周年陽光普照,日照量比一般地區為多,這是利比亞氣候因子中唯一有利於農業的一項。

奇怪的是,利比亞雖然雨水這麽稀少,但地下水卻很豐富,這種奇特情況,非常不可理解。所謂沙漠中的綠洲,常是散布在沙漠地區中有地下水自然流出的地點。因為有地下水流出地麵,所以海棗等沙漠植物得以生長,有了綠色植物,人畜才能聚集而居,自成村落。像農耕隊原來駐地白拉克的夏低漥地,以及後來遷到近米蘇拉達的桃烏茄兩處地方,都是有很豐富的地下水流出地麵的地方。聽說有一家石油公司在沙漠中探測油礦,無意間發現地底下有一個水量很大的地下湖。這種奇特景象,真不可思議。這種自然流出的地下水,水質清澈,略帶鹽味,水溫周年不變,夏季時感到清涼,冬季則因比氣溫略高,給人一種溫熱的感覺,用來洗澡,可以不必再添熱水。

利比亞的可耕地,經常受到風沙侵襲,風蝕程度很大。土質多半為粘土,因為雨量少而蒸發量很大,加以表土很薄,又少覆蓋,土壤中有機物質含量幾乎等於零,而土壤又帶有很高的鹽分,所以土壤的生產力極低,帶給我們農業工作者很多困擾。尤其土壤中的鹽分,為農作物的克星,使鹽害的排除,成為農耕隊工作的重頭戲,經常為排除鹽分之害而奮鬥。

按一般常識,土壤中的鹽分,是隨水的移動而移動。鹽分是溶解在水中,由於幹熱而使水分迅速蒸發,水蒸發掉了,鹽分不隨水蒸發,仍存留在土壤中。這些含鹽份極高的土壤,在地表結成一塊塊的白色鹽斑。在田地中較高的地方如畦頂及田地的阡陌,鹽斑最多;而在田地中的較低之處,因水分較多,鹽分尚未聚集出來,反而看不到鹽斑。鹽斑所在地之土壤,其結構成粉狀,呈灰白色,不如一般土壤之成塊狀,很容易分辨。

在一般地區,如台灣的海埔地,土壤中如有鹽分,通常用洗鹽的方法來改良土壤,即把大量的淡水灌進田地,加以攪拌,使土壤中的鹽分溶解於水,然後再把這些含鹽分甚高的水排掉。通常一塊田地洗鹽三四次,可以維持土地正常耕作好些年。但在利比亞洗鹽,收效不大,一來因土壤中鹽分實在太高,洗鹽過後,鄰近田地的鹽分很快又滲透過來;二來因沙漠中水量很珍貴,用太多水來洗鹽,會影響其他作物的灌溉。而且這些水的本身也含有鹽分,故收效較小。

水稻在各種農作物中算是比較能耐鹽的。但耐鹽能力有他的限度,稻苗在有鹽分的田水中,可以生長,但如遇到鹽斑仍會受害而枯萎。其他稍能耐鹽的作物有棉、麻、玉米、高粱、大豆、牧草、苜蓿等。這些作物農耕隊都試過,在較濕潤的土壤中都能正常生長,但仍不能遇到鹽斑。鹽斑所在的土壤,仍為作物的死角。故農耕隊仍要不斷努力消除鹽斑。

我們所用防鹽的方法,仍不外這幾種:首先,在作物種植之前,先盡量用水洗鹽,把田地中的鹽分盡可能的洗淨。第二,在天地裏築畦,誘使鹽分聚集於畦頂,構成鹽斑;而我們則把作物種植在畦溝之內,以避去鹽害。第三,在作物生長期內盡可能增加灌溉次數,保持土壤在濕潤狀態,使鹽分無時間去聚集。此三法都需要有充足的水分才能實施,好在我們的農場都靠近地下水水源,水不成問題,我們可以盡量用水。第四,用人力把田地中的鹽斑鏟除,把含鹽份的粉狀土壤移到田地之外。此法雖然有效,但所費人力太多,不甚經濟,隻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或小麵積的田地上才用。

我到利比亞農耕隊任職,是在設隊之第五年年底,前麵已經經曆兩位隊長。隊員人數也由十個人減到隻剩二人。工作地點也由深入利國撒哈拉大沙漠中央費桑省之白拉克遷移到地中海海濱,一個叫做米蘇拉達市市郊南五十公裏之桃烏茄地方。此時全隊處在最低潮,隊上群龍無首,隻有兩位隊員在勉強撐持著。地主國政府對我們早已沒有早先初創隊時那股熱忱,一切供應全部中斷,連交通工具也不給,使隊上業務極難推展,幾乎已瀕臨停頓狀態。我遠道由國內趕來,碰到這種熱臉貼在冷屁股上的困境,十分尷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lepto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ubingqing65' 的評論 : 那一定也是蠻有趣蠻特別的經曆,等著您跟大家分享。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interesting
xubingqing65 回複 悄悄話 我在突尼斯工作過,阿拉伯人比較難以相處,變化很大。
lepto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朽木1976' 的評論 : 利比亞(2)(3)都貼上啦。
朽木1976 回複 悄悄話 等待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