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觀音菩薩傳 第十四回 試金刀斬斷六根 入空門靜觀三界

(2012-06-09 01:12:57) 下一個

話說一般群眾,因為要瞻仰妙善公主的玉容,故她足跡所經,大家都如浪一般的湧過去,畢竟因為人數太多了,把院庭中的花木,已踏壞了不少,雕欄之類,不免受到損害。這並不是群眾不顧功德,卻因為如此而愈見他們對於公主的熱情,後來聽說是國王駕到,人家恐幹犯嚴威,方才紛紛散去,其實此時妙莊王方才出宮哩。妙善公主聽說父王駕到,即忙站起身來,帶領了一班尼僧,魚貫的出了禪堂,一直的來到山門,預備接駕。大約候了一個時辰,才見清道的飛騎趕到,接著護衛執事,蜂湧而來,提爐香嫋,禦蓋風搖,王駕已到,眾大臣追隨於後。三公主帶了一眾尼僧,當道跪拜迎駕,那班觀禮的百姓,也都匍匐道旁,肅靜無嘩。妙莊王的禦輦,直到天王殿前停下,出了輦,便逕往禪堂休息,眾大臣都在外邊侍候。三位公主又重新見過駕,分侍左右,坐了一會兒,妙莊王便命各殿點齊清香名燭,待我先行拈香,然後替三公主剃度。下邊一聲答應,隔不多時,報說已預備停妥。妙莊王便起身帶了三位公主,先行來到正殿,文武百官後隨,正殿拈過香,又到羅漢堂,又到伽藍閣,都拈過了。其餘天王殿等處,派各大臣代拈。然後回到大雄寶殿,一班尼僧,已撞鍾擊鼓,朗聲念佛。妙莊王在偏首裏坐下,妙音公主站立在上首,手中捧定玉盤,盤中放著一把鋒利金刀;妙元公主站立在下首,手裏捧定一個缽盂,盂中盛著半盂清水;保姆永蓮也分立兩旁,一個手中捧著黃色袈裟,一個手中拿著僧鞋僧帽,大家都凝神摒息,眼觀鼻,鼻觀心,寂靜無聲。那時三公主已到僧房中,換了平民服飾,雜在尼僧隊中,同念著法讚。觀象官上殿奏稱:‘良辰已到!’妙莊王便命宣妙善公主上殿,奉行大典。那時自有執事人等,打著一對長幢,攜著一對提爐,到尼僧隊裏,引了三公主來到妙莊王麵前,跪拜如儀。妙莊王開言道:‘兒啊!此時我和你還是父女,隔一會就是陌路人了,但願你出家之後,堅心修行,光大佛門,使後世敬仰,更願你能夠得道正果,肉身成佛,更願廣布佛法,救渡世人。如今你且到佛祖跟前去虔誠發過願心,然後待為父的替你剃度。’公主又拜了三拜,站起身來,走到佛座之前,倒身下拜,默默通誠祝告,發過了願心,然後回到妙莊王跟前跪下。妙莊王在白玉盤中取過金刀,一麵將妙善公主的頭發,向四下分開,使披下露出頂門,一麵就在她頂門上剃了三刀。這麽以來,不由他一陣心酸,兩股熱淚,破眶而出,手中的刀震震欲墮,再也說不出半句話來。旁邊的執事尼僧,見了如此情形,生怕金刀墮地,便跪上一步,在妙莊王手中接過刀來,將妙善公主的頭發,一陣蘇蘇的剃,瞬息之間,已變成一個光頭。妙莊王於是又在二公主手裏取過手巾,從缽盂中蘸了清水,在光頭上揩拭一周,又親自取過袈裟替她披上,又賜了鞋帽。妙善當場換好,合十拜謝過了妙莊王,站起身來,重又參拜佛祖,此時她竟與眾尼僧一般無二。妙莊王睹此情形,不便久留,便命排駕回宮,二位公主跟隨在後。妙善率領群尼,一直送到天王殿外,各各匍匐於地,妙善口稱:‘貧尼妙善,率領合寺尼僧,恭送我王禦駕,願我王萬壽無疆。’妙莊王與兩位公主一聽如此稱呼,心上又一陣說不出的難受,話也哽住了說不出,隻將手招了一招,各自登輦而去。妙善見他們去遠了,才站起身來,帶領群尼回到寺中不表。再說那一班觀禮的百姓們,見如今大典已告完畢,再沒有甚麽可看了,便也扶老攜幼呼男覓女的紛紛散去,寺中才清靜下來。從此以後,妙善公主竟變了妙善大師,安心住在金光明寺中,虔誠修行。貼身又有保姆和永蓮二人作伴,伏侍的人,又都是舊時宮女,故她視此金光明寺,無異就是西方樂土。但那一班常住的尼僧,雖然一般的會得誦經念佛,對於佛家的奧旨,卻沒多大了悟,因此妙善大師便在課誦參禪之外,每逢餘暇,就和她們講經說法,隨時加以指點。又定每逢三六九日,為演講之期,合寺眾人須齊集講堂,聽宣佛旨。就是左近的在家人,如其有心向佛,願意來聽,也並不拒絕,還備了齋點,供這班人果腹。如此一來,到了三六九的講期,就有許多遠近貧民,紛然而集。在他們的初誌,不過是叨光些齋點,並不是誠心來聽甚麽經。但經不起這位妙善大師,妙舌生蓮,說得天花亂墮,把許多愚頑之心,漸漸的鑿開了竅,大家都有些覺悟,信心也就深切起來。那些起初為了圖口腹而來的貧民,到此竟得聽經之癖,大有非聽不可之勢,並且還替他宣揚傳說。故三六九講期的聽眾,也一期多似一期,真如山陰道上絡繹不絕。國中信佛的人,也就逐漸增加起來。若照常情而論,出家人本就受十方的供養,如何她卻反其道而行之,供養起十方來呢?一來這金光明寺中,置有良田千頃,衣食豐足,不必要人家齋供。二來妙善大師的主旨,就在於感化愚頑,拯拔苦厄,光大佛門。若不是如此,決不能吸引群眾,好得多看錢也沒用。備辦些齋點,究竟所費有限,所造的功德,卻非常宏大,又何樂而不為呢?這麽一來,連城中的貧民,也聞風而來,講期竟如市集一般,耶摩山下也生氣勃勃了。光陰易過,轉瞬之間,已是冬寒天氣,北風肅殺,刺入肌骨。那一班貧民,身上沒有棉衣,禁不起冷氣的侵襲,多躲在家裏,不敢出門一步,因此聽講的人,一期少似一期。妙善大師慮知其故,不覺惻然心憫,便命人入城去,買了許多布匹棉絮,親自加以剪裁,裁成大小不等的襖褲數百件,分交合寺尼僧侍役去縫紉,到底人多手快,不消幾天,已經做得完成。又命安下大鍋,每逢講期,預先煮下幾鬥米熱粥,待大家飽餐一頓,再上講堂。凡是沒有棉衣的人,就將襖褲分給他們。大家既有了棉衣禦寒,並且在風中走冷了,又有熱粥可吃,再也不愁甚麽,於是聽講的人,又重行增加起。話休絮煩,如此大家替他宣揚傳說開去,通國的人民,都視這座金來了光明寺,好像慈善機關一般。一班赤貧如洗,毫無依靠之人,竟有不遠數百裏,老遠的趕到耶摩山來,投身金光明寺。這位妙善大師卻一視同仁,凡是出家百裏的尼僧來投,一概收留在寺中,也不講甚麽三餐一覺的話,他們不想走,也不去催趕動身,由他住到幾時,好得禪房廣大眾多,不愁容不得。至於在家人老遠來投的,其間男女老幼都有,寺內自然不便收留,妙善大師又每人發給竹木柴草等材料,叫他們自去山麓,擇地搭蓋茅舍居住,每人各給些少本錢,叫他們去自謀生計,博個糊口之資。如此一來,不消幾時,把這淒涼冷落的耶摩山麓,竟變成一個很大的村鎮,那裏居住的一班人,都受妙善大師的恩惠,一個個都感激於心,將他的說話,奉為金科,最早覺悟的,倒是這班下愚的貧民,正是

聰明能自悟 愚拙信心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