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麽說俺是剩女?
最近剩女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極高,有點兒鋪天蓋地的氣勢。越是不想看到它,它就越是無孔不入,而且還有不少人紛紛以此做文,一直看得俺是柳眉倒豎、杏眼圓睜、粉麵帶煞、一時間氣兒不打一處來。
剩女這個詞的本身就站不住腳。結不結婚、什麽時候結婚是一樁極其個人化的行為,一個女人,她可能30歲之前、35歲之前不想結婚,或者一輩子不想結婚,或者說想結婚而運氣不太好,沒有碰到她那個Mr Right,那麽她就單身,這好像跟其他人無關,跟剩不剩 就更沒有任何關係。所以說用剩女來概括這一群人,不僅不負責任,而且在俺看來,純屬誣蔑!
小日本就更黑了,幹脆把這一群人叫做“敗犬”。刨根問底,探個究竟,也沒發現這一群女人招誰惹誰了,不就是沒有結婚嗎,沒偷沒搶,沒把誰家孩子扔井裏,怎麽就敗了?又怎麽就糊裏糊塗被人從高級動物的隊伍裏一腳給踢了出來,變成了低級的“犬”了呢?
絞盡腦汁想了半天,覺悟出來的結論是:其實剩女這個詞出現的背景和前提,就是說女人一定要結婚。不僅要結婚,而且要按時結婚。這樣的話,如果你三十大幾啦,還沒找到你的那個啥,那當然就是被剩下了,毫無疑問的剩女了。
所以說,剩女雖然是個新名詞,貌似一個嶄新的新生事物,實際上,卻是中國幾千年的歧視婦女史的一個延續,充滿了中國特色。而在那些老牌發達國家,如北美和歐洲,由於上個世紀持續了幾十年的婦女獨立解放運動已經有了一定的效果,則不存在剩女一說。
歐美不存在剩女,並不是說那裏的女人都是早婚。有的女人很早很早,早到十幾歲就匆匆步上紅毯,而更多的則三十多歲還一個人晃晃悠悠、不急不躁、約會來約會去的走馬觀花。可是她們不是剩女,因為她們並不是急著要把自己嫁出去,社會環境也不會非要把她們給逼成一個想嫁人又嫁不出去的特殊群體和類型,她們就是普通人,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想嫁人而找不到合適的對象,這個問題也不是中國和東方獨有的,西方女人也同樣會遇到這個問題。但遇到問題之後,巨大的差別就凸現了,她們沒有太多來自身邊、來自社會的壓力。
而中國的剩女不同,即使她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優越的職位和薪水、相貌也算得上可人。即使她們中的大多數都擁有足以獨立自主的能力,可是人們看她們的目光仍是同情和憐憫的,是高高在上的。盡管周圍的這些人可能是兩天前還和所謂的丈夫打得頭破血流,可能上個月還在雇請私家偵探跟蹤自己的老公和小三的行蹤。一旦站在剩女的身邊,那些子虛烏有的優越感就會油然而生,俯瞰一眾欲嫁無門的女郎,自豪感便會衝冠而起。至於來自父母親朋之類的種種壓力,是個中國人都明白,俺就不用多說了。
所以說,俺個人認為,想解決剩女這個現象,不是搞幾個交友爬梯,多辦幾個婚介所就行了。關鍵是社會環境要改變,不僅僅是要增加它的寬容度,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每個人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力,而不是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或者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北美,歐洲這地界婦女解放了,需要進口人口來填補不足,這到底是進步還是其他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