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樂及大自然

讓詩詞書法, 音樂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實我們的生活 - 伊梅邀請您
個人資料
正文

ZT: 王克斌:唐詩取樣分析 ( 鏈接 )

(2011-10-24 04:57:10) 下一個



ZT: 王克斌:唐詩取樣分析  ( 鏈接 )

發布者 HT 11-10-23 09:38

 

由於職業的習慣,每遇到群體事件,總想分門別類,統計歸納,從中找點規律性的東西。讀唐詩300首時,我也動了這個念頭, 想把這三百首詩作為全唐詩的抽樣,對唐詩甚至唐朝的社會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當然, 這需要有個假設,即橫塘退士先生在編匯300首時,取樣工作是隨機的。顯然,這條件未必成立。比如,李、杜詩名很高,他倆的詩篇收的很可能會多些。何況,像李賀這麽一位讓毛澤東備加欣賞,引用自如鬼異詩人,300首裏竟不見一篇他的作品。橫塘先生已作古,這裏的緣由怕是無從探尋。隻好按照諾貝爾沒設數學獎的理由作個推論,李賀豎子一定是拐跑了橫塘先生的愛女,橫塘先生懷恨在心,於是拒絕收錄李賀的詩,讓他沒法成名。按百度的信息,全唐詩共有42863首詩和2529 名詩人。唐詩300 首收集了314首詩(79位作者),占全唐詩的0.73% 取樣率不到1%,因而,統計的精度不會太高。作為猜測,均方偏差約在15% 左右。不管怎麽說,做點簡單的分析,總會有一定的代表性,不無脾益

 

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中的一堆集體創作的瑰麗的珍珠,詩人眾多,詩篇豐富。唐詩以風骨俊逸,色彩繽紛著稱。詩人們用簡潔美妙的詞句反映了邊塞的征戰,讚美了崇高的友誼,含蘊了愛情的懷念,影射了人生的哲理。唐詩是一部五彩斑斕的史詩, 唐詩是一座資料貴重的文庫。唐詩可以同莎士比亞的戲劇以及德國古典音樂比美,是中華文化之大成。可是比起紅樓夢和金瓶梅來,我們對唐詩還缺乏重視。大概是因為不容易改編成電視劇,賣不了座,沒有經濟價值。有時我在想,要是能把唐詩譜成京劇曲調,到處宣傳演唱,既弘揚了京劇,又傳播了唐詩,比那些低俗的咿咿呀呀的靡靡之音以及重慶的紅歌要勝強百倍。不知道是否有人已經為唐詩申遺,如果還沒有的話,得趕快去辦,要不然,韓國人又會搶先一步,弄不好,李、杜還得帶一幫精英到國土局去更換護照,集體成了韓籍華人。

 

300首中有生年和卒年的作者共53人,把他們的年齡加到一起,用人數來除,就得到了300首作者的平均年齡,58.96歲,四舍五入後應是59歲。也就是說,唐朝文人的壽命多在59歲左右。由於這些文人可以不必下地勞動,還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還可能有醫療保險,其生活條件比一般人要高,也就是說,唐朝百姓的平均壽命比59 歲還要少上幾年, 甚至十年。年事最高的要數丘為,活了95歲。天寶年間進士,官居太子右庶子,喜歡在山裏讀書,有隱士風度。其次是賀知章,85歲,浙江蕭山人。武後時官至太子賓客,秘書監。後來當了道士。此人性情狂蕩,好飲酒,與李白有忘年之交。300首中僅錄其一首七絕,廣為傳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壽命最短的是唐初四傑的王勃,滕王閣序乃其驚世之作,終年27歲。300首中收其一首五律,內有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文革時,毛澤東曾借過來比喻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兄弟情誼。

 

按地區劃分,唐詩三百首有出生地的70 位作者分布於13個省份,按人數多少的順序,河南16人,浙江10人,陝西9人,山西9人,江蘇6人,湖北5人,甘肅3人,安徽3人,福建 一人, 廣東一人。山西、陝西與河南的作者總數為34人,約占總數的50%。這一權重表明當時這三省接近政治文化的中心長安,教育比較發達,文人數目較多。河南文人數多大概是因為,唐朝曾以洛陽為陪都,到武則天時又叫神都。加之洛陽靠近華夏中心,商農比較發達。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一個是偏離長安數千裏之遠的浙江,緣何會有10 位詩人?湖南與陝西隻隔著湖北,居然沒有一位詩人入選。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從全唐詩中調出更多的信息,以及湖南和浙江兩省在唐朝時經濟文化的具體狀況。看來,浙江不光有炒房團,還湧現過一批詩人。書底如此厚實的省份,居然也染上了銅臭。

 

按出生年份來劃分作者,從公元650年到950年分成6組,每組跨越50年。我們有:

650-700 16人;

700-750 17人;

750-80011人;

800-85011 人;

850-9001 人;

900-950 1 人。

取樣55人,生於650-760 年間的詩人有33人,占總數的58%;生於750-850 年間的詩人有22人,占總數的39%。唐朝出現於公元618907年,亦即,唐朝詩人的高峰在唐初稍後的幾十年裏,到了中期,人數開始減少,到了後期,已經人數低微。實際上,由於詩人一般得到20歲左右才會成名,故而,如果用出生年來反映社會現象,還得往後延遲20年左右。文化的發展也需要時間,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慢慢積累。大唐貞觀之治始於627年, 終於649年。唐天子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休養生息,恢複教育科舉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穩定和諧的局麵。也就是說,唐詩的豐盛時期是貞觀之治的結果。李世民播下的種子,到了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時候,才開花綻放。唐詩的豐盛也表明在武則天執政期間,經濟文化仍然處於發展階段,百姓的生活還說得過去,至少能養得起一群每天吟詩作樂無所事事的文人墨客,至少,當局能容忍這些文人以詩言誌,盡興發揮。唐朝的開元盛世起於712年,終於742年,早期的唐玄宗保持發揚了貞觀之治的成就,唐詩和詩人的數目繼續保持在頂峰上。自天寶後,安祿山叛亂,連吐蕃都打到了長安,唐朝由盛世轉為衰落,詩人的數目減少了30%。到了晚唐,局勢更加不妙,詩壇暗淡,人數銳減。

 

300首作者的身份來分來,獲得進士第的有45 人,占58% 大大小小當過官的, 除了第一把手李隆基同誌,總共61人,占77% 在這61人裏,當過宰相的4人,尚書2人,刺史8人。這些數據表明,當時文人的出路隻有做官一條,大部分詩人都有做官 的經曆, 但是以小官、閑職居多。當官的人數超過了進士的人數,表明進士不能滿足官府對人才的需求。 唐朝想當幹部很難,中了進士以後還得通過吏部的分科考試才能入選致仕。像韓愈這麽有學問的大儒到吏部考了三次都沒能通過,隻能走寫信托人的門路去求職。不像現在,給書記買幾棵白菜,搬過幾次煤氣罐就能在政協混個鐵差事。當時的學校隻有文科,不重視理工,故學生畢業後出路狹隘, 當不上官, 或者丟了官的,要麽像李白放浪灑脫,以酒為樂; 要麽歸隱深山,遠避紅塵; 要麽落魄潦倒,苟且度日。

 

300首中的作品收錄最多的是人是杜甫,共39首,以七言律詩最多。詩聖的七律工整對仗,留下許多名句,諸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膾炙人口,環環緊扣。 李白的詩收了35首,以古詩、樂府居多。李白律詩較少,大概與他豪放不羈的性情有關,他更善於長短交錯遊刃有餘的樂府,比如蜀道難。其次是王維和李商隱, 各有24首被選。王長於五律,李善於七律。有37位詩人,將近50%,隻有一首被收錄。流傳較廣又有特色的如賀知章的七絕,回鄉偶書。王翰的七絕, 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充滿了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光憑這首詩就應當追認他為中共黨員。王翰大小也算個省委書記了,渾身閃著浩氣, 哪像當代的領導幹部,‘醉臥情場君莫笑,古來貪官幾人回’,遭人唾棄。浙江籍金昌緒的五絕‘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20個字講了一個情深意長而又活潑浪漫的小故事,表達了年輕少婦對遠在邊塞服徭役的丈夫的切切思念。如果用京劇的西皮南梆子曲調把它唱出來,多好,詞高曲美,一定令人回腸蕩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山西永濟人王之渙,隻有兩首詩被收錄,他家在黃河的北岸,它的兩首詩也都是寫的黃河,被稱為黃河詩人。諸如,‘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也都是婦孺皆知的絕世佳句。

 

由於資料和人手的限製,以上的分析頗為粗淺,隻能作為嚐試。建議國家出資,雇上幾位中文係和計算機係的畢業生,為全唐詩建立一個數據庫(Data Base)。 有興趣的可以按照時間或地區把作者或詩篇征調出來,分析研究,開展統計工作。把詩人,詩的內容、格式和風采按照時間和地區的函數展開,或許能對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概況獲得一般性的了解, 也許會有一定的曆史或社會意義。


(來源: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040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