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樂及大自然

讓詩詞書法, 音樂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實我們的生活 - 伊梅邀請您
個人資料
正文

雲易:詩情畫意的壯觀——看美國電影“走出非洲”

(2011-08-18 06:13:03) 下一個



雲易:詩情畫意的壯觀——看美國電影“走出非洲”

·雲 易·

出國前看過不少外國電影。那時候的譯製片,經典的非常多,所以很多我都反複看。最多的看過 5 遍。而相對晚一點的好萊塢電影,我唯一看過上 5 次的,就是“走出非洲”( 1985 ,西德尼·波羅克導演)。

在看“走出非洲”前,我因為先聽了主題曲而 “暗戀”上了此片。所以,當我在一個朋友借到這個錄像帶後,一口氣就連看了兩遍。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雖然先被音樂引起聯翩浮想,再看電影時我竟然沒有感到絲毫的失望。

“走出非洲”首先征服人的,是它的藝術部分:壯觀的非洲景色,大氣磅礴而又激情浪漫的音樂。這兩者(攝影和音樂)都是在電影史上的單項傑作。尤其是在電影開始的非洲景觀,壯美之極,令人驚歎。和某些嘩眾取寵故弄玄虛的“技巧”相比(比如張藝謀的“黃土地”等等),“走出非洲”的畫麵是流暢地(而非分割地)融入故事情節之中的,充分體現了電影“蒙太奇”藝術語言的魅力。此片的主題音樂( John Barry 作曲 ) 也是少數的令人回味無窮的作品之一,是能夠獨立於電影之外的音樂傑作。

電影,作為綜合藝術語言,自然不光是以其藝術部分來打動人,還有及其通過情節表現思想意義的一麵。此片在這方麵絕不遜色。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女作家凱倫·布裏克斯(梅麗爾·斯特裏普主演,原形是同名小說的作者自己 - 伊薩克·丹尼森 Issak Dinesen )在非洲的生活經曆。凱倫因為愛情失意,和自己並不喜歡的人結婚來到非洲(肯尼亞)生活,經營一個農場。其間她經曆了和丈夫的疏遠,愛情的幸福,疾病的痛苦,到最後失去一切的不尋常的人生曆程。

此片雖然講述的是個人生活經曆,但深度和廣度都大大超出了“個人”的範圍。首先此片透視了一個非常深刻的主題:人生的“得失”。男主人公丹尼斯(羅伯特·雷德福)是凱倫的理想戀人,然而此人是個徹底的自由主義者,絕不願意把自己的生活綁定在一個女人身上。為此凱倫感到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但丹尼斯卻不以為然。在一次跳舞的過程中他對凱倫說:你總認為自己有這樣,有那樣,有農場,有錢,有仆人,但你是否真正地擁有者這一切?凱倫的命運不幸被丹尼斯言中,就在凱倫的農場剛要豐收時,一場大火讓凱倫變得一無所有;而就在丹尼斯幾乎要回心轉意要和凱倫在一起生活時,命運又奪走了丹尼斯的年輕的生命。最後凱倫一個人回到英國,一無所有的她,唯一擁有的是非洲的色彩絢爛的記憶。

此片在對人生的啟發之外,還著墨於對西方文明的反思。凱倫來到非洲生活,除辦農場以外,還致力於把(英國)文化傳播給當地土著人。她辦起學校,教當地孩子英文,還給當地人治病。而對此丹尼斯都不很感冒。他認為把這些土著人一個個變成“小英國人”實在麽有任何意義。事實上是,土著們在忙著自己的簡單生活時,“文明人”卻在忙著打仗(一戰)。丹尼斯也被卷進戰爭中,但最後因厭戰而退伍回到非洲當狩獵人。對“文明”的厭倦也影響了他的情緒,和對凱倫的愛情。


影片對愛情的描寫與傳統的愛情故事手法 - ——王子追求公主 –——相比是且然相反:一個思想成熟的已婚女性對一個英俊男子的執著追求。羅伯特·雷德福扮演的丹尼斯是非常完美的男性形象:英俊瀟灑,思想成熟,還具備著富於魅力的“野性”。他顯然是凱倫的夢中白馬王子。丹尼斯在學會開飛機的第二天,就把凱倫帶上了藍天。在主題音樂的伴奏下,這一段情節無疑是影片的最高潮,用凱倫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丹尼斯讓她看到了上帝才看得到的景象。然而這樣的幸福也隻是短暫的,很快凱倫就感到了“不安全感”,丹尼斯的不羈天性,讓凱倫感到非常的痛苦。為此丹尼斯絕不讓步,寧願傷害凱倫,也要捍衛自己的自由。所以凱倫在苦苦追求之後,在自己喪失了一切之後,終於悟到,我們本來就是一無所有。所以她在丹尼斯的葬禮上最後說到:他本不屬於我們,他本不屬於我。

然而這樣的失去和一無所有,絕非是悲慘的,而是超脫的。正是這樣的“失去”,讓凱倫回到自我和自然相融的更大的寧靜中。在影片的結尾,鏡頭從丹尼斯的墓地拉開,讓人一覽無盡的非洲原野。此時凱倫以畫外音說道,她接到當地朋友的信件,說是每天一早一晚,都有兩頭獅子(一雄一雌),留戀在丹尼斯的墓地上。 “丹尼斯一定會喜歡聽到這個消息。我一定記得告訴他”。電影就在這樣讓人心碎而又讓人升華的景觀中結束。在永遠失去了自己的戀人之後,凱倫終於在對非洲的記憶中找回寧靜,找回了一份永遠不再離開她的美麗。

看“走出非洲”是 20 多年前的事,但至今我很難找到那一部影片對我有這樣深刻的影響。此片拿下當年 7 項奧斯卡,的確當之無愧。

我幾次試圖讀丹尼森的原作,但沒有機會。相信原作一定有其電影不能取代的意義。但我也很難想象小說會取代電影留在我心中的印象。作為電影,“走出非洲”似乎遠遠超出了一部電影的娛樂價值,或者說,它其實發揮了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全部魅力:故事情節,音樂,畫麵,和令人回味的“言外之意”。

對我個人來說,這部影片最值得回味的是它的“詩意” - ——它是一首以電影語言寫下的優美而寓意深刻的抒情長詩。整個電影的節奏緩慢,情節在音樂和畫麵中自然地流動,讓人生臨其境地感受凱倫的情感生活,感受非洲的原始和自然的壯麗。所以最後,我要以凱倫在影片中的一段絕美的詩意獨白,來結束我對這部 20 多年前看的電影的美好回憶。此段獨白是在凱倫失去丹尼斯之後,獨步在叢林和原野中的遐想,概括了她在非洲的 17 年的生活:

If I know a song of Africa, of the giraffe and the African new moon lying on her back, of the plows in the fields and the sweaty faces of the coffee pickers, does Africa know a song of me? Will the air over the plain quiver with a color that I have had on, or the children invent a game in which my name is, or the full moon throw a shadow over the gravel of the drive that was like me, or will the eagles of the Ngong Hills look out for me?

(如果我知道一首非洲的歌 – 新月的月光印在長頸鹿的背上,地裏的犁耕,采咖啡人的流著汗水的臉龐 - 是否非洲也會知道一首關於我的歌?在原野裏顫動的空氣,其中是否會有著我曾熟悉的色彩?孩子們是否會發明一種以我的名字命名的遊戲?明亮的全月是否會在我走過的碎石路上投下我的身影?或者,雄鷹是否會在恩岡山上尋覓我的蹤跡?)

(來源: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9587



伊梅注:

我也特別喜愛此片,看了不止5遍,回頭也會寫一小短文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南山鬆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真好!我也很喜歡這部電影,還想再看一遍。

謝謝伊梅姐分享,周末快樂!
yimei192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DUMARTINI的評論:

謝謝DUMARTINI,看來“雲易”是你喜愛的作者。

我的下一個貼裏會有我的短小評論,期望別太高,哈。

周末好!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看到雲易就衝進來了~~~
果然,非常喜歡讀。。。。

你好yimei!
是最喜歡的經典片子之一,故事 演員 音樂 畫麵 剪輯,幾個主要元素都是那麽高質量。。。

寧可不讀小說了,就保持這份好印象吧,

盼望你的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