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
百科名片
《論詩》,元好問作品,該詩評論了詩人謝靈運、陳師道。前兩句讚美謝靈運的詩歌風格。謝靈運是晉、宋之際的著名詩人。此詩要旨在於說明文學創作的時代性,而並非貶低李杜詩篇的傑出成就。惟有創新,才能領時代之風騷。他的大量山水詩打破了東晉以來玄學詩的統治,描繪了江南的自然景色。
論詩·元好問
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
[ 評析 ]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 是他《登池上樓》的名句,寫詩人在樓上向下眺望,隻見池塘長出一片青青的春草,園林的柳條泛青,連禽鳥的叫聲也變得更加動聽了。
詩人把春天的色彩和聲音,寫得清新可喜。詩人用“池塘春草”四字,生動地再現了謝詩的境界。
詩人從文學史發展的角度,指出謝靈運所創造出來的境界是詩家的春天,他的五言詩,千秋萬代永存新意。
“新”即清新,這也是元好問評詩的一個標準。後兩句是對陳師道不描寫現實,隻是閉門覓句的創作方法的尖銳批評。
詩人借用黃庭堅、王安石的詩句,以非常風趣的口吻說:“快去傳我的話,告訴陳正字,不要閉門苦吟,他太可憐了,這不僅不能彌補詩的貧乏,還白白浪費精力。”宗廷輔說,陳師道的詩“純以拗樸取勝。‘池塘生春草’何等自然。”可見前兩句稱頌謝靈運的詩自然、清新,是為了反襯陳師道的詩雕琢、陳腐。
元好問的論詩詩,觀點新穎,立論精當,形式活潑,語言鋒銳,無論是論詩的宗旨和論詩的形式,都給後世以很大的影響。
★ 元好問《論詩》
暈碧裁紅點綴勻, 一回拈出一回新。
鴛鴦繡出從教看, 莫把金針度與人。
[ 評析 ] 說的是刺繡的能工巧匠渲染碧絛,裁剪朱紅,把繡品點綴得均勻得體,光彩照人。可以將繡成的鴛鴦交給人們去觀賞,但不會把那枚能繡出五光十色、儀態萬千的金針傳授給別人。詩人以此作喻,暗示寫詩的真諦也是難以傳授與人的。
作者簡介
元好問( 1190 — 1257 ),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漢族,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少年時代與其父元德明生活於山西砂河鎮滹沱河北。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 1190 年)七月初八,於元憲宗蒙哥七年( 1257 年)九月初四日,卒於獲鹿(在今河北省)寓舍,歸葬故鄉係舟山下山村(今忻縣韓岩村)。元好問墓位於忻州市城南五公裏韓岩村西北, 1962 年被評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 興定進士,曆任內鄉令、南陽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其詩奇崛而絕雕琢 ,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派。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遺言往事,多為後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詩學》、《東坡詩雅》、《錦畿》、《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遺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續夷堅誌》四卷、《遺山先生新樂府》五卷等,傳世有《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現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曆史學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
《論詩》趙翼
( 1 )、論詩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
譯文 大自然和人類社會不斷的運動發展, 新事物,新思想層出不窮。 即使能預支五百年的新意作詩, 到了一千年又覺得陳舊了。
簡評 說明存在決定意識。人們隻有用發展的眼光而不是靜止的眼光去看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觀實際,寫出有時代氣息有新意的好詩來。大自然是在不斷變化和進步著的,“滿眼生機轉化鈞 , 天工人巧日爭新” 這句詩則表達了世界上欣欣向榮,人才輩出的大好景象。
( 2 )、論詩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譯文 李白和杜甫的詩篇曾經成千上萬的人傳頌, 現在讀起來感覺已經沒有什麽新意了。 我們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華橫溢的人出現, 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百年。
簡評: 此詩反映了作者詩歌創作貴在創新的主張。他認為詩歌隨時代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的時也應求新求變,並非隻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詩人。寫出了後人繼承前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便是出自此詩。語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句表達了文學創作隨著時代變化發展的主題。
注解 風騷:指作品在文學界的地位及其影響 . 在中國文學史上,“風騷”是代表《詩經》的《國風》和代表《楚辭》的《離騷》的並稱。而“風騷”傳統則是在《詩經》和《楚辭》的影響下發展形成的我國古代詩歌的兩種優良傳統,即代表《詩經》的《國風》所形成的“風”詩傳統和代表《楚辭》的《離騷》所形成的“騷”詩傳統。 所謂的“風”詩傳統,就是世代相傳的現實主義的精神。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按照生活的實際樣式再現生活,並通過對生活真實的、具體的、形象的描寫,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或本質的某些方麵。《國風》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諷喻詩就集中體現了這種現實主義的精神。在內容上,它們正視現實、描寫現實、揭露現實、批判現實;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它們善於用樸素的文風、簡潔的語言、巧妙的比興,塑造出真實、自然而生動的形象,描繪出親切感人的生活畫麵,來抒發情懷,反映現實。而這也就是“風”詩傳統,即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主要特征。後世文學中繼承發展了“風”詩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的主要有:兩漢樂府民歌、建安曹魏時代的文人詩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詩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宋代以王禹偁作品為代表的“白居易體”詩歌、金元之際元好問的詩歌等。元代關漢卿的雜劇、清代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雖然不是詩歌,但是也繼承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優良傳統。 所謂的“騷”詩傳統則是充滿激情和幻想的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積極浪漫主義的原則是“力圖加強人的生活意誌,在他的心中喚起他對現實和現實的一切壓迫的反抗”。詩人屈原的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集中地體現了這種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這表現在《離騷》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兩方麵。在內容上,《離騷》表現了屈原的進步理想以及他對進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這是積極浪漫主義的本質。在藝術手法上,屈原一方麵采用豐富的神話素材,通過自由的幻想,來構成一個奇特的神話世界,借此表現詩人內心的矛盾衝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終不渝的愛國之情;另一方麵還禮利用發展了民歌的比興手法創作了一個“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來象征他與楚國腐朽黑暗勢力的鬥爭是真善美與假惡醜之間的鬥爭。《離騷》這種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以豐富的幻想和熱情,表現作者對進步理想的執著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騷”詩傳統,即積極浪漫主義的文學傳統的主要特征。這種積極浪漫主義的文學傳統也在後世薪火相傳,漢代的辭賦家賈誼、建安時代的曹植、正始時期的阮籍、兩晉六朝時的左思、鮑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賀以至宋代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詞派、明清的小說家吳承恩、蒲鬆齡,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發展了這一優良傳統。 這裏指在文學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 3 )、論詩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注解 隻眼:獨到的見解,眼力出眾。
藝苑:藝壇,藝術領域。 雌黃:即雞冠石,黃赤色,可作顏料。古人寫字用黃紙,寫錯了用雌黃塗掉再寫。後用信口雌黃喻隨口亂說。
賞析 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藝術主張的詩。指出文藝批評應提倡有獨到的見解,不可鸚鵡學舌,人雲亦雲。 前二句點出在紛紛的藝苑裏各種說法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對錯互見,深淺不一,對同一問題的看法有時也五花八門。這時 需要的是獨具慧眼,有自己的視角和觀點。當然這是相當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學養和閱曆,成為“高人”。 後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戲作比,矮人看戲時被前邊的人擋住目光,哪裏能看到戲台上的場景 ? 戲散大家一起談起來時,隻能是附和人家的說法。這就好比我們自己對“藝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學力淺薄,不能“獨具隻眼”,那就隻能“隨人說短長”了,這種鸚鵡學舌,拾人牙慧的行為作者是堅決反對的。
讀後感 人,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過於求得長生不死之果實;好奇之最甚者,莫過於探尋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間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兩種心理之總和,構成宗教學術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國、天當,東方的世外桃源與大羅仙境之建立,就導致人類脫離現實物欲而促使精神升華。
舍此之外,有特立獨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純就現實身心以取證者,則為中國傳統的神仙修養之術,與乎印度傳統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神肉體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縛,以達成外我的永恒存在,進而開啟宇宙生命原始之奧秘。既不叛於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純依信仰而自求實證。
但千古以來,有關長生不老的書籍與口傳秘法,流傳亦甚普及而真仙何在?壽者難期,看來純似一派謊言,無足采信。不佰我們現在有此懷疑,古人也早有同感。故晉代人嵇康,撰寫“養生論”而力言神仙之可學,欲從理論上證明其事之真實。
嵇康提出神仙之學的主旨在於養生,堪稱平實而公允。此道是否具有超神入化之功,暫且不問,其對現有養生之助益,則絕難否認。且與中國之醫理,以及現代之精神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學,可以互相輔翼,大有發揚的必要。
一種學術思想,自數千年前流傳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古人我們今天對此不容易了解。況且自古以來畢生埋頭此道,進而鑽研深入者,到底屬於少收的特立獨行之士,不如普通應用學術,可以立刻見效於謀生。以區區個人的閱曆與體驗,此道對於平常注意身心修養,極有自我治療之效。如欲“病急投醫,臨時抱佛。”可以休矣。
至欲以此探究宇宙與人生生命之奧秘,而冀求超凡者,則又涉及根體之說。清人趙翼論詩,有“少時學語苦難圖,隻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之說。詩乃文藝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詢之難,有如此說。何況變化氣質,豈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圜中之妙哉!
作者簡介
趙翼 (1727 ~ 1814) 清代詩人、史學家。字雲崧 , 一字耘崧,號甌北 , 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 (1761) 進士,授翰 林院編修。曾任鎮安、廣州知府,官至貴西兵備道。乾隆三十八年辭官家居,曾一度主講揚州安定書院。 趙翼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合稱“乾隆三大家”。 他論詩也重“性靈” , 主創新 , 與袁枚接近。他反對明代前、後七子的複古傾向,也不滿王士□、沈德潛的“神韻說”與“格調說”。他說:“力欲爭上遊,性靈乃其要。”(《閑居讀書作六首》之五)“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 , 各領風騷數百年。”(《論詩》)所著《甌北詩話》,係統地評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遊、元好問、高啟、吳偉業、查慎行等十家詩,他重視詩家的創新,立論比較全麵、允當。
趙翼存詩 4800 多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如《古詩十九首》、《閑居讀書六首》、《雜題八首》、《偶得十一首》、《後園居詩》等,或嘲諷理學,或隱寓對社會的批評,或闡述一些生活哲理,頗有新穎思想。七古如《將至朗州作》、《憂旱》、《五人墓》,七律如《過文信國祠同舫庵作》、《黃天蕩懷古》、《赤壁》等 , 都有特色,並在造句、對仗方麵見出功力。另外 , 造語淺近流暢,也是一大優點。其詩的缺點,是有時議論過多,過於散文化,形象性較差。
趙翼的文學著作有詩集 53 卷及《甌北詩話》。史學著作有《二十二史劄記》、《陔餘叢考》、《簷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等。
擴展閱讀: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gid=36685&pid=14102
謝謝望望的來訪及好詩連連。
我是非常替埃及人民高興,可也為國人難過。
很理解你的同樣心情。場麵非常相似,可結果卻極不相同。
伊梅好! 謝謝你的轉貼,非常好,收藏。也謝謝你關心國家和世界大事。看埃及遊行回想往事,有一詩如下:
【七絕】埃及遊行思往事
硝煙滿目似從前,往事誰堪憶舊年?
振臂才呼三口號,一聲槍響赴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