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樂及大自然

讓詩詞書法, 音樂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實我們的生活 - 伊梅邀請您
個人資料
正文

ZT: 真實的“保爾 柯察金”

(2011-01-25 01:54:41) 下一個



ZT:  真實的“保爾 柯察金” 來源: f1234567 於 2011-01-24 19:55:12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下簡稱《鋼鐵》)一書在我國曾是風行一時的“紅色經典”。年輕時,我曾不止一遍地讀它,並為書中許多動人情節和名言警句感動。作者尼古拉 .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我在這本書裏講的完全是自己的生平”,“書中對真實性所抱的態度是嚴肅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兩卷集》,中國青年出版社 1956 年版)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相信:《鋼鐵》中的保爾·柯察金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書中所描寫的一切是完全真實的。

至今還記得:保爾出生於窮苦家庭,當過司爐工,在哥哥阿爾青的影響下參加革命,入團入黨,參加紅軍,在戰場上受重傷;複員後參加過“契卡”工作,擔任地區共青團的領導;由於勞累過度和舊傷複發,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又以驚人的毅力在病榻上進行創作……他一生經曆過 3 次愛情:初戀情人冬妮婭,一個青春煥發的少女,後來成了“酸臭的”闊太太;第二次和麗達的友情因偶然誤會而中斷;癱瘓後和“忠誠的同誌”達婭度過最後年月。

兩個“保爾”?

不久前,一位俄羅斯專家朋友給我寄來他翻譯的一份資料——記者斯維特蘭娜?薩莫捷洛娃寫的《重鑄的生平》,刊載於 2006 年 11 月 26 日的《莫斯科共青團員報》。這篇通訊記述了作者對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外甥女——加林娜·瓦西列夫娜·奧斯特洛夫斯卡婭的一次采訪。加林娜的媽媽葉卡捷琳娜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姐姐,也是他晚年病中的“護理保姆”,對其情況非常熟悉。女兒從媽媽那裏了解到舅舅的有關情況,給讀者提供了許多前所未聞的信息。

根據加林娜的回憶:

——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於軍人家庭。父親阿曆克賽 . 伊萬諾維奇參加過巴爾幹戰爭,在戰鬥中表現英勇,曾被授予兩枚格奧爾基耶夫斯基十字勳章。媽媽奧爾加 . 奧西波夫娜出生於一個捷克林業局主任的家庭,是一個非凡的女性,會講 6 種語言,而且寫過詩……(尼古拉)根本談不上是出生於無產階級家庭”。

——“尼古拉(在《鋼鐵》中)把自己的哥哥德米特裏(即書中的阿爾青)加以美化了”,“哥哥童年時在尼古拉心目中是有很高威望的,但是很快他們就交換了角色。長大以後,意誌堅強、性格直率的尼古拉扮演了大哥的角色”,“舅舅是個溫柔的人,不希望鬧事。看到有人發生衝突的時候,他總是力圖躲在一旁”。

——“柳博芙·鮑利謝維奇(冬妮婭原型)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謙虛的女性”。她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思想進步,十月革命後“擁護蘇維埃政權,當了一名教師,丈夫遭到了鎮壓,再也沒有嫁人”。她很珍惜和“保爾”的一段感情,“保爾”去世後,曾專程看望加林娜一家。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忠誠的同誌(妻子達婭)在結婚後沒過幾年就離開了他”,後來“嫁給了他(即尼古拉)的親哥哥德米特裏”,“姐姐葉卡捷琳娜成了他(尼古拉)的護理保姆”。

更使我感到驚奇的是加林娜下麵的幾段話:

——“不久前從檔案材料中發現,奧斯特洛夫斯基曾受過法庭的審判。在內戰年代,他曾拒絕參加對白軍的射擊,也反對‘肅反’運動”。

——“媽媽不止一次地說過,他(尼古拉)在朋友麵前經常承認說:‘我們所建立的,與我們為之奮鬥的完全兩樣……’”

——“我有機會同他的朋友阿納托裏?索爾達托夫談過一次話,阿納托裏承認說:如果科利亞(尼古拉的昵稱)不是在 1936 年去世,稍後一些時間就會有人‘幫助’他離開人世”。

“保爾”最終妥協,按照“指示”將書重寫

從奧斯特洛夫斯基外甥女的回憶中可以看到,“保爾”的一生充滿著矛盾:他參加紅軍,卻“拒絕參加對白軍的射擊”;他從事“契卡”工作,可又反對“肅反”。加林娜沒有說明,奧斯特洛夫斯基是在什麽場合下“拒絕參加對白軍的射擊”的。這給人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人們分析說:“保爾”在戰場上是叱吒風雲的英雄,他的額部中了子彈,險些丟掉性命,在戰場上,他是不可能“拒絕參加對白軍的射擊”的,隻能是戰場外的其他場合。那是什麽樣的場合?

1918 年 9 月 5 日,蘇聯“人民委員會”公布《關於紅色恐怖的決議》。《決議》中指出:“在目前的形勢下,以恐怖方法來保障後方的安全,是絕對必要的……必須采用將階級敵人送往集中營,實行隔離的方法,來防止他們對蘇維埃共和國的侵害;必須將所有與白衛組織、陰謀和叛亂活動有關的人予以槍決。”根據這一《決議》, 1917 ~ 1918 年有 100 萬人被處決。

奧斯特洛夫斯基很可能參加了這期間紅軍對戰俘或“與白衛組織等有關的人”的鎮壓活動。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他“拒絕參加對白軍的射擊”,因而受到法庭的審判。

同樣,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參加“契卡”工作期間,也可能目睹了“肅反”中的許多荒唐殘暴的事情,激發了他的天良,因而反對“肅反”。對此,加林娜解釋說:“朋友們知道舅舅的性格:他絕對不可能容忍鎮壓。人們在夜間把舅舅的許多好朋友、那些在戰鬥中經受過考驗的共產黨員給抓走了。索爾達托夫本人在戰爭前的幾年裏是莫斯科—伏爾加運河建設工段主任。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日子裏,他不能忘記他度過的那些無眠之夜,在那些日子裏他總是在床底下放著一個收拾好的小箱子,以備在夜裏隨時遭逮捕。”

看來,奧斯特洛夫斯基並不是頭腦簡單的“螺絲釘”和“馴服工具”。他的思想活躍,有是非觀念,又充滿著矛盾。在新版《鋼鐵》書中看到,在黨的兩派鬥爭中,“保爾”參加過“反對派”的活動,後來又回到了斯大林的隊伍。

《鋼鐵》一書的出版,同樣經曆了矛盾和曲折。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初稿“完全寫自己的生平”,幾次投稿被退回來,最後投到了青年近衛軍出版社。編輯部發現其中許多素材有用,於是派人與他合作。“人們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傳記‘做了修訂’,把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變成了偶像、‘一個人和革命者的典型’”,《莫斯科共青團員報》記者斯維特蘭娜?薩莫捷洛娃如是說。

“修訂”《鋼鐵》原稿的,是青年近衛軍出版社的兩位文學編輯——安?亞?卡拉瓦耶娃和馬?鮑?科洛索夫。從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給卡拉瓦耶娃的一些書信中可以看到,這位編輯對《鋼鐵》一書作了許多“指示和修改”,奧斯特洛夫斯基答應按照她的“鉛筆批注”“將書根本重寫”。他在一封信裏坦誠地寫道:“現在我前麵有兩種障礙:第一是疲倦;第二還有許多事情,總起來可以叫做‘經濟危機’,因此我這次才不得不讓步,並且同意按照青年近衛軍出版社的要求修改以後再出書。”

加林娜舉了一個例子:“在《青年近衛軍》雜誌上發表《鋼鐵》的最初版本時,真實地反映了奧斯特洛夫斯基與妻子達婭中途分離的關係。但是考慮到黨的書報檢查,迫使他刪掉了這一切。在一個‘理想的英雄’那裏,妻子也應該是一個‘無可指責的忠誠的同誌’。”

《鋼鐵》一書修改出版後,奧斯特洛夫斯基感覺到,書中主人公保爾與他本人的實際經曆有著很大的反差。為了消除當時報刊界對“《鋼鐵》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自傳和生活史”的誤解,他在《我的創作經過》一文中特別聲明:“這是小說,不是傳記,這不是共青團員奧斯特洛夫斯基傳”,“我的小說,首先便是藝術作品,其中我運用了想象的權利,在小說的基礎上放了不少實際材料”。這反映出他的內心苦悶與前後矛盾。

奧斯特洛夫斯基一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經曆無數艱難曲折和和生死磨難後,他對自己的一生,對自己參加的那場革命,有著深刻的反思:“我們所建立的,與我們為之奮鬥的完全兩樣!”多麽深邃而又大膽的思想。這聲感歎裏,包含著多少難言隱痛和悲愴淚水啊!這也是具有同樣經曆的一代人的心聲!朋友們相信:“奧斯特洛夫斯基是適時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如果科利亞(尼古拉的昵稱)不是在 1936 年去世,稍後一些時間就會有人‘幫助’他離開人世。”奧斯特洛夫斯基逃脫了一場即將來臨的劫難,然而作為一個作家,由於多種原因,他始終無法像高爾基那樣,給世人留下那些“不合時宜的思想”,隻能將它們埋藏在心底,偶爾在親友前傾吐一下心中的積鬱和不平。這應該是他晚年生活中的最大痛苦和遺憾吧。

“餘光”未滅

1991 年,蘇聯解體,文壇“解凍”,《鋼鐵》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受到了批判。人們認為,這本書歪曲了曆史,違反了“生活真實”。從大的方麵來說,《鋼鐵》所描寫的 1915 ~ 1932 年這段時期,是烏克蘭與俄羅斯各族人民經受著劇烈社會動蕩的年代,接連不斷的國內或對外戰爭,黨內多次的鬥爭和清洗,給人民和黨帶來了巨大災難。《鋼鐵》對許多重大曆史事件隻有簡單、傾向性的敘述,缺乏客觀、全景式的描寫;特別是充滿困惑、陰謀、痛苦和悲劇性的黨內鬥爭,成了左派幼稚病者和斯大林路線擁護者高唱凱歌、節節勝利的過程,這些人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災難卻被回避開了。更重要的是,《鋼鐵》把當年為了實現烏克蘭獨立而戰、烏克蘭的民族英雄西蒙 . 彼得留拉描寫成為無惡不作的“匪幫”,這是今天的烏克蘭人民難以接受的。

正是基於以上一些原因,在今天的俄羅斯和烏克蘭,《鋼鐵》被定位為一部有嚴重錯誤的作品而被廣大讀者冷落。奧斯特洛夫斯基這一響亮的名字逐漸被人們淡忘。可在遙遠的東方,他的“知音”依然存在。

1990 年代,中國文壇掀起了一陣“保爾熱”:重拍《鋼鐵》電視連續劇;出版和再版《鋼鐵》的各種書籍;各界人士熱烈地討論《鋼鐵》;一些專家學者質疑和批評“保爾熱”的“冷思考”,受到了主流媒體的批評……人們又在“大煉”《鋼鐵》。這使我想起魯迅先生說過的一段話:“名聲的起滅,也如光的起滅一樣:起的時候,從近到遠;滅的時候,遠處倒還留著餘光。”(《略論梅蘭芳及其他》,《魯迅全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時至 20 世紀 90 年代,為什麽在我國還出現《鋼鐵》的“餘光”現象?

在我們國家,大多數人(包括某些製片人和報刊編輯)對《鋼鐵》一書真實的社會曆史背景並不十分了解,或者說根本不了解,也就無法理解“解凍”後的俄羅斯和烏克蘭人民對《鋼鐵》一書的感情、認識和評價。

今天, 50 多歲以上的人看“保爾”,可能是在找尋年輕時的激情,或是重溫某種理想,因為“保爾”畢竟影響與感染過他們。可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而言,保爾隻是一個模糊的形象,打動他們心靈的,可能是《鋼鐵》裏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苦難酸辛、那些青澀動人的愛情故事,或者僅是一段膾炙人口的名言。

加林娜的珍貴回憶,填補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生平的空白,重新喚起了讀者對“保爾”的一些美好回憶,使人們對這位“火熱的革命家”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想,隨著有關檔案的不斷披露和更多人的回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形象將會更加豐滿,更加可敬可愛,包括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內的讀者們,對當年的“保爾”——奧斯特洛夫斯基會有全麵客觀的認識和評價



(來源: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360023.html


伊梅注:

這本書給我的印象仍然記憶猶新啊,最喜歡的是其中的這段話: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臨終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說:“我已經把自己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讀了以上文章,我更喜歡作者本人,他不是頭腦簡單的“螺絲釘”和“馴服工具”。他的思想活躍,有是非觀念,又充滿著矛盾。(在當時的特定環境下,不得不那樣的,要不,我們還讀不到他的這本書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Adagios 回複 悄悄話 不奇怪。曆史,除了人名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都是真的。傳記,近似於曆史,自然摻了很多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