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光曲/楊光 (女中音), 附歌詞, 此曲及電影《漁光曲》的介紹
歌詞:
1 、
雲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
早晨太陽裏曬魚網,迎麵吹過來大海風。
潮水升,浪花湧,魚船兒飄飄各西東。
輕撒網,緊拉繩,煙霧裏辛苦等魚蹤。
魚兒難捕船租重,捕魚人兒世世窮。
爺爺留下的破魚網,小心再靠它過一冬。
2 、
東方現出微明,星兒藏入天空。
早晨魚船兒返回程,迎麵吹過來送潮風。
天已明,力已盡,眼望著漁村路萬重。
腰已酸,手也腫,捕得了魚兒腹內空。
魚兒捕得不滿筐,又是東方太陽紅。
爺爺留下的破魚網,小心還靠它過一冬。
安娥詞,任光曲。 作於 1934 年,是同年上映的影片《漁光曲》的主題歌。任光為作此曲,特赴漁民區觀察漁民生活與勞動。質樸真實的歌詞的委婉惆悵的旋律鮮明地描繪了 30 年代漁村破產的淒涼景象。音樂中飽含了漁民的血淚,感情真摯,展示了舊中國漁民苦難生活的悲慘遭遇,抒發了勞動人民心中不可遏製的怨恨情緒。歌曲是單一形象的三段結構,各段音調雖有變化,但由於統一的節奏型,相同的引子和間奏,使音樂成為一個整體。它然采用了宮詞式,但調性色彩並不明朗,似乎是在曠遠之中表露出一絲哀愁和壓抑。它還通過貫穿全曲的舒緩和節奏,刻畫出漁船在海上顛簸起伏的形象。這些都增添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影片《漁光曲》介紹 :
製作公司 : 聯華影業公司 Lianhua Film Company [ 中國 ]
年份 : 1934 年
導演 Director: 蔡楚生 Chusheng Cai
編劇 Writer: 蔡楚生 Chusheng Cai
演員 Actor: 王人美 Renmei Wang; 韓蘭根 Langen Han; 羅朋 Peng Luo; 袁叢美 Congmei Yuan
湯天繡 Tianxiu Tang; 尚冠武 Kwah-Wu Shang
攝影 Cinematography: 周克 Ke Zhou
劇情介紹
漁民徐福和妻子有一對孿生子女小猴、小貓。一場暴風雨奪去了徐福的生命,徐妻隻得撇下剛生下的兒女,隻身到了船王何家做了奶媽。
十年後,何家少爺子英和小貓、小猴都長大,由於三人從小在一起長大的,所以相互非常要好。又過了八年,小貓、小猴繼承父業,租了何家的漁船,以捕魚為生。何家少爺子英出國留學,主攻漁業,臨行時三人聚在一起,子英表示將來回國後要出力改良中國的漁業。在此之後,漁民的生活很不平靜,盜匪橫行,徐家生活依舊十分貧困,而且家裏遭劫,徐媽雙目失明。何家又同外國人一起辦了一個漁業公司,小貓、小猴捕魚更加困難,他們隻得帶著母親到上海去找舅舅。但舅舅也隻以在街頭賣唱為生,小貓、小猴隻好和舅舅一起賣唱。巧的是,在上海他們遇到了回國的子英,如今子英進了父親的公司。好心的子英給了小貓、小猴一百塊錢,沒想到這些錢反倒讓他們被誣陷是搶劫而得的,因而被捕入獄。他們出獄後,家裏發生了火災,徐媽和舅舅葬身火海。小貓、小猴無家可歸。何子英希望小貓、小猴到何家去,但父親也因漁業公司的破產自殺了。目睹這一切的子英放棄了他那改良的計劃,跟著小貓、小猴一起到海上捕魚。不幸的是,小猴因捕魚受重傷致死,《漁光曲》的歌唱聲響起……
影片評價
影片以現實的題材、動人的情節、通俗的手法和精煉的技巧,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在上海連映 84 天,創當時影片賣座最高紀錄。影片的主題歌,也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之一。《漁光曲》顯示了蔡楚生導演藝術技巧的成熟和他藝術風格的進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結合上,畫麵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對待意境界的營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創新。影片表現手法質樸,卻又有很大的藝術感染力;開頭和結尾尤為動人,前後對應地配以清新真摯的主題歌,達到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
轟動效應
《漁光曲》於 1934 年 6 月在上海公映後,連映 3 個月 , 造成轟動效應。主題歌《漁光曲》十幾萬張唱片一搶而空。
1935 年 2 月,《漁光曲》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 從而使本片編導蔡楚生一躍而成為世界性的電影藝術家。
1934 年 9 月 16 日出版的《聯華畫報》報導:“因為這部片子有了這驚人的收獲,於是引起歐美人士之極大注意。最近,已為法國文學家法國作家協會聯合會副會長德化勒氏以重金購去全歐放映權……不久的將來,在歐洲的名城大埠可以看見《漁光曲》的燦爛奪目的廣告燈牌。”
數十年前拍攝的這部黑白故事片,居然令中外電影觀眾如此陶醉,並至今魅力不減,時間證明,《漁光曲》確實是我國電影史上一部頗有建樹的影片。
《漁光曲》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真實的人生。這種真實的人生,得益於編導對生活的真切感受。蔡楚生從小生長的海邊,對漁民的生活比較熟悉,從小就對漁民的悲慘遭遇寄於同情。他 1933 年加入左翼組織“中國電影文化協會”並被選為執委會委員。他的力作《都會的早晨》,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並以階級觀點觀察生活,分析社會、分析人生。
他在國民黨加緊文化“圍剿”的白色恐怖中,堅定地站在左翼電影運動的前列,產生強烈的創作欲望,要繼續實踐“最低限度要做到反映下層社會痛苦”的諾言,於是編導了《漁光曲》,“在泥濘中作戰,在荊棘裏潛行”。為了表現出影片的真實人生,蔡楚生親率攝製組去浙東象山縣一個漁村石浦體驗生活、拍攝外景。當時的石浦,環境十分惡劣,海盜時常出沒,生活條件極差,天熱、水土不服,許多演職員病倒了。但蔡楚生知難而進,帶病堅持拍攝,為了影片的真實,一直拍完全部拍攝計劃。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蔡楚生藝術創作取得成功的保證。
《漁光曲》拍攝周期長達 18 個月。 1934 年 6 月 14 日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時值盛暑,觀眾如潮,連映 84 天,創造了當時國產影片最高上座紀錄。 1935 年 2 月,《漁光曲》參加了蘇聯電影工作者俱樂部為紀念蘇聯電影國有化 15 周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並獲得“榮譽獎”。成為我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它不僅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也受到世界影壇人士的讚賞。日本電影評論家岩崎昶認為《漁光曲》“是一部社會意識非常濃厚的新傾向的影片”。
( 來源 : http://baike.baidu.com/view/21445.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