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440)
2010 (296)
2011 (137)
2018 (1)
2021 (1)
2024 (1)
國家地理十大古生物發現: 巨型三葉蟲近1米長(組圖) 環球地理
據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回顧過去一年重大科學發現,從中評選出2009年最受歡迎的十大古生物學發現,迷你版“霸王龍”、迄今發現的最大三葉蟲等榜上有名。
1. 發現人類與狐猴間“缺失一環”
發現人類與狐猴間“缺失一環”(圖片提供:PLoS ONE )
這個“缺失一環”是指生活在4700萬年前的一種靈長類動物,被科學家稱之為“艾達”。保存完好的艾達化石於5月20日被揭開神秘麵紗,一些科學家將其視為有關人類進化的一項重大發現。
2.最古老人類祖先骨架化石
最古老人類祖先骨架化石(圖片提供: Science/AAAS )
根據10月進行的一項骨架化石研究,人類與現代猿之間並不存在類黑猩猩那樣所謂“缺失的一環”,這一發現能夠改寫人類進化史。一名科學家表示,最古老人類祖先骨架化石的發現“將改變一切”。
3.體型最大的蛇 身長超過巴士
體型最大的蛇 身長超過巴士(圖片提供:Jason Bourque )
科學家2月表示,在哥倫比亞塞雷洪煤礦發現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蛇化石。體型最大蛇生活在6000萬年前,身長至少在42 英尺(約合13米)以上,超過一輛巴士,體重高達2500磅(約合1135公斤),有助於科學家了解氣候變化。
4.新發現的化石 包括“優雅鼠鼬”和“寶石蟲”在內
新發現的化石 包括“優雅鼠鼬”和“寶石蟲”在內(圖片提供: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 )
科學家8月宣布,在德國梅塞爾坑發現一批新化石,數量超過6500個,年代可追溯到始新世,其中包括一隻牙齒鋒利的齧齒類動物(“優雅鼠鼬”)以及一隻彩虹色的甲蟲(“寶石蟲”)。
5.發現3種新種恐龍
發現3種新種恐龍(圖片提供:Travis R. Tischler, Australian Age of Dinosaurs )
古生物學家7月宣布,在加拿大昆士蘭州內地城市溫頓發現3種新恐龍化石,分別是1種生性凶猛的肉食恐龍以及2種巨型食草恐龍。3種新恐龍物種以澳大利亞詩人班尼歐·彼德森及其作品的名字命名。
6.撒哈拉沙漠發現5種奇異史前鱷魚
撒哈拉沙漠發現5種奇異史前鱷魚(圖片提供:© NGT )
科學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發現了1億年前生活在那裏的5種史前鱷魚化石。其中,“鼠鱷”(Rat Croc)以植物和蠐螬為食;“扁平鱷”(Pancake Croc)以魚為食,常常一動不動潛伏數小時,張著嘴巴等待獵物上鉤;“鴨鱷”(Duck Croc)體長0.91米,寬寬的口鼻部向上挑,以魚和蠐螬為食,總在淺水和泥潭中覓食;“狗鱷”(Dog Croc)鼻子像狗一樣向前突出,以植物和蠐螬為食,可能是遊泳好手,跑得也很快。
7.科學家發現“迷你版”霸王龍
科學家發現“迷你版”霸王龍(圖片提供:Todd Marshall via Science )
美國科學家9月17日在《科學》雜誌上描述了其新發現的恐龍化石。這種恐龍大約1.25億年前生活在今天的中國東北一代,已進化具備了霸王龍的所有身體特征,但體重隻有70公斤左右,與數百萬年後出現的大型霸王龍相比堪稱小巫見大巫。新發現的恐龍被命名為Raptorex kriegsteini。科學家稱,Raptorex展現了霸王龍的全部身體特征,包括頭部大,前肢短小,腳掌細長等。
8.三分之一恐龍物種或不曾存在
三分之一恐龍物種或不曾存在(圖片提供:© NGC )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古生物學家馬克-古德溫(Mark Goodwin)和蒙大拿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傑克-霍納(Jack Horner)今年10月的一項研究發現,三分之一已知恐龍物種從未在地球上存在過,這是因為小恐龍看上去並不像是父母的“迷你”版本,相反,它們同鳥類和現存其他一些動物一樣,身體結構在成年期經曆了顯著變化。兩位古生物學家指出,這意味著許多小恐龍化石被錯誤識別為獨特的新物種。
9.美國西部發現“失落的恐龍世界”
美國西部發現“失落的恐龍世界”(圖片能提供:Don Davis/NASA )
今年4月,科學家在美國西部的偏遠地區發現了一個“失落的恐龍世界”。在6550萬年前的一次災難性事件中,大多數恐龍物種滅絕,但這個新發現的恐龍物種卻存活下來,而且比前者多活了最長50萬年的時間。
10.巨型三葉蟲近1米長
巨型三葉蟲“群交”以數量作為保護(圖片提供:Artur Sá,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今年5月的一項研究發現,多達一千隻巨型三葉蟲曾經在史前時代的淺海地區活動。三葉蟲是已經滅絕的海洋節肢動物。科學家在葡萄牙北部發現了距今 4.65億年的三葉蟲化石,它們身長90厘米,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三葉蟲。這項研究還表明,巨型三葉蟲這種曾經大量存在的海洋生物進行的是“集體交配”,並利用數量作為保護。
(來源: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0912/news-gb2312-982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