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樂及大自然

讓詩詞書法, 音樂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實我們的生活 - 伊梅邀請您
個人資料
正文

幾首詩人專家寫秋和思鄉的詩和賞析(ZT)-附上許多寫秋和思鄉的名詩詞

(2009-10-18 07:43:25) 下一個

幾首詩人專家寫秋和思鄉的詩和賞析(ZT)

-附上許多寫秋和思鄉的名詩詞


 

最近詩壇大多數的人都在談秋天,用詩表達思鄉之愁,雖然我們這是綠綠蔥蔥的春天。

隨大流,我還是選了幾首詩人專家寫秋和思鄉的詩和賞析貼此(不是說最好的,隻是覺得受感動的,尤其是張詠的《雨夜》和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後麵附上多首大家熟悉的寫秋和思鄉的詩和詞。自己寫完,再看看名家是如何寫的,也是一種最好的學習,對吧?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這首詩的意思不像他的其他作品晦澀難懂,大概意思就是:

你問我何時歸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歸期。眼下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裏秋水已滿。什麽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遊。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裏。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願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隻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複出現,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隻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這是作者滯留異鄉、思念妻子之作。題目“端居”,即閑居之意。

詩人遠別家鄉和親人,時間已經很久。妻子從遠方的來信,是客居異鄉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沒有見到它的蹤影了。在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書的空廓虛無之感變得如此強烈,為寂寞所咬齧的靈魂便自然而然地想從“歸夢”中尋求慰藉。即使是短暫的夢中相聚,也總可稍慰相思。但“路迢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一覺醒來,竟是悠悠相別經年,魂魄未曾入夢。“遠書歸夢兩悠悠”,正是詩人在盼遠書而不至、覓歸夢而不成的情況下,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長長的歎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顯示出遠書、歸夢的杳邈難期,也傳神地表現出希望兩皆落空時依然悵然若失的意態。而雙方山川阻隔、別後經年的時間、空間遠隔,也隱見於言外。

次句寫中宵醒後寂寥淒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稱。但它的暗示色彩卻相當豐富。它使人聯想起潔白清冷的秋霜、皎潔淒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聯想起一切散發著蕭瑟清寒氣息的秋天景物。對於一個寂處異鄉、“遠書歸夢兩悠悠”的客子來說,這淒寒的“素秋”便不僅僅是引動愁緒的一種觸媒,而且是對毫無慰藉的心靈一種不堪忍受的重壓。然而,詩人可以用來和它對“敵”的卻“隻有空床”而已。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注》引楊守智說:“‘敵’字險而穩。”這評語很精到。這裏本可用一個比較平穩而渾成的“對”字。但“對”隻表現“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之狀,偏於客觀描繪。而“敵”則除了含有“對”的意思之外,還兼傳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淒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淒愴,那種淒神寒骨的感受,更偏於主觀精神狀態的刻畫。試比較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發現這裏的“敵”字雖然下得較硬較險,初讀似感刻露,但細味則感到它在抒寫客觀環境所給予人的主觀感受方麵,比“不耐”要深細、雋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準確而妥帖的。這就和離開整體意境專以雕琢字句為能事者有別。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但並不是客觀地描繪,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寂居異鄉,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於是在夜間,在迷蒙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裏,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錯舉。“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但當詩人麵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時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曆過的另一幅圖景(雨夕)。這樣把眼前的實景和記憶中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地中宵不寐,思念遠人已非一夕。同時,這三組詞兩兩互文錯舉,後兩組又句中自對,又使詩句具有一種回環流動的美。如果聯係一開頭的“遠書”“歸夢”來體味,那麽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紅樹,似乎還可以讓我們聯想起相互遠隔的雙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身呢!

(來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019096.html

 

聽聽那冷雨……真悲!

 

——張詠《雨夜》賞讀

 

北宋】 張詠

 

簾幕蕭蕭竹院深,客懷孤寂伴燈吟。

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萬裏心。

 

    張詠是北宋名臣,家在濮州鄄城(今山東境內),一生多在朝外為官,輾轉鄂、蜀、秦等地。真宗鹹平二年知杭州,晚年又知升州(今南京),其詩多有懷鄉思歸之作。此詩約作於知鄂州崇陽(今湖北境內)時。

 

這是一首宦遊懷鄉詩,風格平夷妥帖,語言諧婉自然,情致悱惻動人。

 

首句寫景,從官舍的室外空間環境起筆,用側麵描寫手法表現秋風秋雨的蕭瑟淒涼,暗扣詩題“雨夜”。“蕭蕭”二字使人宛然聽到淩厲的秋風掀動薄薄簾幕、搖撼森森翠竹的颯颯之聲,冰涼的秋雨敲打窗欞、灑落竹葉的沙沙之音。一個“深”既表明時節逢秋,涼意襲人;又突出寫院落之幽深寂寥,暗示了詩人懷鄉情愫之深沉。“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誌,莫非自然”(《文心雕龍·明詩》),如此“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自然景象,尤其使客居他鄉的人黯然傷神。此句以景傳情,為下句寫人物懷鄉的心理、行為埋設了伏筆。

 

次句緊承上句,畫麵轉向室內,寫客居者獨處幽居生活的煢煢孑立、鬱鬱寡歡之狀。 “客懷孤寂”是直抒胸臆,這種“孤寂”感在那樣的雨夜昏室的肅殺淒愴的環境中更是無法逃避。總不能就這樣如同槁木一般在昏黃的燈下枯坐著吧!如何消遣這無邊的孤獨和寂寞呢?也許,戰勝這種情感孤寂的唯一的方式是詩歌。於是,他自吟自唱,同自己的心靈對話。“伴燈吟”,然而沒有知音來賞,惟有熒熒一盞孤燈相對。這種自守寒窗、形影相吊的處境,怎一個愁字了得!讀到此處,或許你可以依稀看到詩人眼角的斑斑淚痕了。

 

第三句轉折一筆,再次寫景,主要從聽覺角度寫,以聲來襯靜。長夜漫漫,孤吟獨唱得久了,倦了,累了,膩煩了,正當懨懨欲睡之時,他越來越清晰地聽到了“雨打空階”的聲音,這涼涼的秋雨,一點點,一滴滴,不知疲倦地濺落在自己的耳畔。這可是異鄉永夜的斷腸銷魂的音樂!“夜雨”“空階”“孤燈”“幽舍”這些意象是中國古代別離詩中最常見的意象。如六朝詩人何遜《臨行與故遊夜別》中的“夜雨滴空階,吹燈暗離室”,又如溫庭筠《更漏子》中的“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都格外使人傷悲。此詩不避庸常,擇取這些習見的意象,營造出一個淒美的氛圍。“空”字極耐把玩,一則表明夜深人寂,院子杳無人跡;二則表明內心深處因身不在家園而起的莫名的恐慌;那台階其實也並非空,風吹雨打,滿地是“憔悴損”的竹枝竹葉,而詩人偏偏言“空”,主要是為了強調客居者遠離故鄉的種種理想失落、人生幻滅之感。“無端”兩字用得神妙,無端是“沒來由,沒道理”的意思,“雨打空階”本是自然情形,而詩人偏偏見怪;這雖無理,但有趣。秋雨不懂撫慰詩人的懷鄉之痛,兀自淅淅瀝瀝,不絕於耳,豈不更令人憂愁鬱悶!

 

結句鏗鏘悅耳,渾厚蒼涼。“滴破思鄉萬裏心”,又由自然環境轉移到人的心境。詩人善於打通客觀景象、物象與主觀情緒、心態這二者之間的關節,給讀者以極大的想象填充的空間。那冷冷秋雨,怎的就如此的不近人情,不解人意,仿佛硬生生地要在本就支離破碎的心上再鏨下幾道印痕!這一夜,雨的攪擾,使他輾轉無眠。“滴破”化自唐代詩人孟郊的《秋雨》(其二)“冷露滴破夢”,將“客懷”的內涵具體化。“萬裏”與“一夜”呼應,“萬裏”之遙與“一夜”之瞬構成強烈的時空對比,強烈地突出了詩人鄉思之切:這一夜之間他仿佛是插上翅膀,飛越了萬水千山,夢回了朝思暮想的家鄉。“破”字下得沉重有力,極化了詩人思鄉的痛苦與酸楚。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二《乖崖集提要》中說張詠的詩“特其光明偉俊,發於自然,故真情流露,無雕章琢句之態”。這首絕句取象平易,用字淺近,情意真切,善於轉化前人詩句而剪裁出清新、幽深的意境,給人以雋永的回味。

林承雄編輯於2006-1-11 15:21:44

(來源:http://blog.eduol.cn/user1/3821/archives/2005/11890.html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唐】李白 

 

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解析: 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謝朓北樓又名謝公樓,是南朝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天寶十三年,李白漫遊至此,一個晴朗的秋天傍晚,詩人獨自登樓,憑欄遠眺,隻見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麗。不禁詩興勃發——

 

“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詩人懷著讚歎的心情用凝煉的筆墨描寫了登高所見的總體印象。平曠的郊原,起伏的山巒,錯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風景畫。這開頭兩句一下子將讀者帶入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中。接下來具體描寫詩人眼中的景色。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寫遠景。“兩水”,指環繞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時值秋天,溪水寧靜澄澈,遠遠望去,光亮如鏡。“雙橋”,指橫跨溪水的兩座拱形橋。兩座橋倒映水中,在夕陽的照耀下,折射出絢麗奇幻的色彩。這哪裏是橋?分明是兩道彩虹從天而降!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寫近景。詩人選取了人煙、橘柚、梧桐三種具有時節特征的物象來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崗叢林中,飄出農家的一縷縷炊煙;深碧的橘柚、變黃的梧桐都顯出一片蒼涼。詩人敏銳地捕捉住瞬間的感受,借視覺寫出感覺,“寒”、“老”二字,不僅能夠調動讀者的聯想,而且似乎在不經意中點染出一片濃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兩句寫水,兩句寫山,層次清晰,明暗相間。水明淨絢麗,山沉鬱蒼寒,組成一幅絕妙的薄暮秋色圖。

 

結尾“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與開頭兩句相呼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抒發懷念前代詩人謝朓的心情。然而這不是一般的登臨懷古,“誰念”二字,透露了詩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寶初年為權貴排擠被迫離開長安以後,一直過著政治失意、四處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詩人謝朓,在南齊爭權奪勢的複雜鬥爭中也曾受到排擠,最終死於非命。因此,當他來到舊遊之地宣城,登上謝朓建造的北樓,麵對謝朓吟賞的宣城山水,怎麽能不油然而生緬懷謝公之情?

 

(來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902991.html?si=9

 

來首積極向上的!

 

《秋詞》【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這首詩是劉禹錫被貶朗州後所作。詩人一改傳統秋詞的淒涼情調,讚美了秋天的開闊明麗,反映出詩人樂觀情緒和不屈的鬥誌。

 

    首句,從自古詩家詞人逢秋而悲落筆,道出了詩人們對秋天的悲涼心緒,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一個“悲”字寫盡曆代詩人逢秋之心境,為下文詩人寫出與眾不同之筆盡其所能。

 

    第二句,詩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個“春”字點出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頁紙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詩人樂觀向上的心態,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為背景,用“一鶴”正振翅衝破雲層,翱翔天空來托物言誌,借鶴而寫離開“樊籠”複返自然,擺脫羈絆的欣喜躍然紙上。寫景開闊明麗,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為之一新,這是一隻多麽灑脫自在,奮發向上的鶴啊!

 

    尾句,“引”字不僅有獨樹一幟,標新立新之效,還具有矢誌不移的傲骨,更有“鯤鵬展翅九萬裏”的遠大誌向。

 

全詩落筆恢弘,從遙遠的時空下筆,一幅“秋日晴空”既給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點化出與眾不同的觀點,寫景為言誌作鋪陳,在一片開闊美麗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圖,這種大開大闔之作在唐詩之中也不多見。

(來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017858.html?fr=ala0

 

  

 

李商隱在三峽間還有一首思鄉懷古之作《無題》: 

 

萬裏風波一葉舟,憶歸初罷更夷猶。 

碧江地沒無桐引,黃鶴沙邊亦少留。 

益德冤魂終報主,阿童高義鎮橫秋。 

人生豈得長無謂,懷古思鄉共白頭。 

 

他身在三峽,而心懷故園,渴望象活躍在三峽間的名將張飛、王浚一樣,去為國建功立業,而不願在懷古思鄉中一天天老下去。 

 

附一 寫秋之詩

 

1、《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唐】劉長卿

古台搖落後,秋入望鄉心。野寺來人少,雲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3、《秋夜曲》【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4、《子夜秋歌》【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5、《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唐】李白 

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6、《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7、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8、《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9、《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0、《中秋月》【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1、《中秋月》【唐】白居易

萬裏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12、《長安秋望》【唐】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天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13、《秋風引》【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14、《秋詞》【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15、《秋日》【唐】耿瑋

返照入閭巷,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秋風動禾黍。

 

16、《秋思》【唐】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7、《秋夜曲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18、《蘇幕遮》【宋】範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19、《漁家傲》【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麵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20、《秋波媚》【宋】陸遊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 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附二 思鄉之詩

 

靜夜思     

 

    光,

    霜。

    月,

    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秋思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複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天淨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人日思歸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

思發在花前。

 


 

這裏還有更多.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1837.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