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樂及大自然

讓詩詞書法, 音樂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實我們的生活 - 伊梅邀請您
個人資料
正文

兩首[七絕] 焦山 和單建與-萬家述評-; 附上 wildpoet的[七律]和詩

(2009-10-14 06:50:57) 下一個




兩首[七絕] 焦山 和單建與-萬家述評-


我想和萬家先生和單建的詩, 用他的韻“雲”(附上“雲”的平水同韻), 等我學會七律後會再做一首的, 因為我太喜歡焦山了。

大一時和全班同學去過, 當時想隔江素描下它, 可是手藝不夠好, 直怪自己。從江的這邊 ( 金山寺腳下) 望過去: 焦山是個江心園林, 白牆青瓦之屋舍掩映於漫山蒼鬆翠柏,修竹茂林及垂柳之中, 那個美景和當時畫不好著急的心情還記憶猶新。

現在先作兩七絕。再附上介紹焦山的兩篇網上轉載文。

[ 七絕 ] 焦山

(一)

詩仙詠罷已行雲, 古寺碑文墨客勤。

最愛華亭林疊翠, 隔江兩寺 1 誰更聞?


1 焦山隔江對望的是著名的金山寺 , 不知兩邊的古寺或兩個名山哪個更聞名 ?
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 “ 山裹寺 ” 、金山 “ 寺裹山 ” 的民諺。


(二)


詩仙已乘鶴騰雲, 詠此蓬萊美景文。

古寺碑林煙柳閣, 三江碧島客殷勤!


文聞紋蚊分( 分離 ) 氛紛芬焚墳群裙君軍斤筋勳薰曛醺芸耘芹欣氳葷汶汾殷雯賁紜昕熏


[ 七絕 ] 焦山 ( - 萬家述評 - )


閑來乘鶴駕浮雲,古刹鬆風頌梵音。
一片青山留寂寞,三江綠水滌凡塵。


單建原玉:

寂寞行宮古炮台,登高放眼好風來。
常嗟美景人為患,如此江山覺快哉。



1.焦山

  



焦山,係 “ 京口三山 ” 名勝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於世。其位於鎮江市區東北,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又譽 “ 江中浮玉 ” ,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 71 米,周長 2000 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是萬裏長江中唯一四麵環水的遊覽島嶼, “ 萬川東注,一島中立 ” ,有江南 “ 水上公園 ” 之喻。身臨其境,確有 “ 砥柱中流 ’’ 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島,贏得中外遊人慕名而至。

  焦山之所以享譽中外,其一是因為焦山聳峙於江心,猶為 “ 中流砥柱 ” 、 “ 鎮江之石 ” ,氣勢磅礴;加上山寺隱約,林木蒼翠,水域廣闊,環境幽美,宛若人間仙島在水中縹緲。其次由於焦山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跡,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 “ 碑中之王 ” 的《痤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 “ 書家冠冕 ” ,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 “ 書法山 ” 之稱。其三是焦山多禪寺精舍亭台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雲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雲 “ 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 每個寺廟都有名僧,能詩詞歌賦,善琴棋書畫,清代禪僧幾穀,六靜和尚是著名的畫家,鶴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時。鄭板橋、柳亞子、康有為等人,曾在焦山攻讀。焦山還辦過佛學院,慕名來此朝佛受戒的學徒很多,因此,焦山有 “ 文化山 ” 之喻。亭台樓閣有華嚴閣、觀瀾閣、文昌閣、汲江樓、東升樓、禦碑亭、槐影書屋、黃葉樓、乾隆行宮、浮玉齋、枇杷園、蝴蝶廳等古建築精華,點綴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稱焦山十六景:華嚴月色,定慧潮音,山門鬆影,庵院槐陰,海雲墨寶,石屋藏銘,西岸遠景,東麓新林,江亭禮佛,岩洞尋仙,自然問道,安隱棲禪,危樓觀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別峰裏園。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在此揮筆題寫了 “ 無盡藏 ” 三字,耐人尋味。日本森本長老留戀地說: “ 焦山是我第二故鄉 ” 。

  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跡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 “ 山裹寺 ” 之諺。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 “ 山裹寺 ” 、金山 “ 寺裹山 ” 的民諺。

焦山還具有珍貴的 “ 四古 ” 。古寺廟 ( 定慧寺 ) 是明代之建築物,主體建築是綠瓦朱欄,十分古雅。古樹木 ( 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銀杏 ) ,多呈虯奇古怪之態,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廟後,為山寺增添上一層幽邃雅靜、青翠蔥鬱的色彩,極宜遊賓休憩。此外,還有古碑刻崖銘文物皆著名於世。

焦山屹立於大江之中,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唐代潤州刺史和鎮江節度史韓混,曾造樓船和戰艦 30 餘艘,配備海軍官兵 5000 多人在大江上操練。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軍攻占鎮江後,宋代杭元將領張世傑在同年七月,率領大批軍艦與元朝水師決戰於焦山,呈現出 “ 焦圃險要屯包港,宋代興亡戰夾灘 ” 的壯烈搏鬥。南宋抗金英雄韓世忠曾率領官兵數千人,駐紮焦山反擊金兵之事,已成為曆史佳話,英風幹載,流傳後世。明正德四年 (1519 年 ) 七月十六日,直隸右都禦史史叢蘭因江西寧王反叛,親自率領江淮一帶水兵,在焦山江麵進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 七月,英帝發動了揚子江侵略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時,曾遭到副都統海齡率領鎮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數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擊英軍,在近代反帝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焦山,山峰高聳,天塹幽深,怪石嶙峋,花卉爭妍,香色迎人,很堪觀賞。每逢秋月,豔紅的楓樹、盛開的菊花,吸引著四方遊客,贏得詩人 “ 焦山秋意濃,丹黃葉不同。霜楓盛春花,古刹展新容 ” 的讚美。 1953 年園林局在山麓地帶新辟了焦山公園,園內設有假山、水池、曲橋、渡亭、花房、果園、苗圃、菊壇、鬆徑、竹叢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機勃勃,蒼翠欲滴。加至江麵上帆船點點,龍舟競駛,汽笛爭鳴,飛天翱翔,名魚躍水,俊鶻摩空,鳧雁浮江,點綴其間,美不勝收。

  焦山峨崖峭壁,聳峙在碧波萬頃之中,確有 “ 中流砥柱 ” 的英雄氣概。它以秀麗的景色、宏偉寺廟、亭台樓閣、千年古樹、摩崖石刻和碑林墨寶等贏得了四方遊人前來觀光、遊憩。定慧寺 ( 焦山寺 ) 始建於東漢興平年間,距今已有 1800 多年曆史。原名普濟寺,宋朝時稱普濟禪院,元代改稱焦山寺,清康熙南巡來遊焦山時將其改名為 “ 定慧寺 ” ,一直沿用至今。 “ 定慧 ” 二字,取於佛家 “ 由戒生定 ” ,因定發慧和寂照雙融,定慧均等之意。 “ 定 ” ,即去掉一切私心雜念,思想高度集中; “ 慧 ” ,即由 “ 聞、思、修 ” 三條途徑來增長智慧。 “ 定慧 ” 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綱領,可見 “ 定慧 ” 二字頗有深意。定慧寺規模宏大,明代為全盛時期,有殿宇 98 間、和尚 3000 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加上定慧寺兩旁還有 18 個庵寺,稱 “ 十八房 ” ,故在佛教禪寺中有著顯赫地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刹,曾有 “ 十方叢林 ” 、 “ 曆代祖庭 ” 之稱。

  焦山遊覽線路

  不波亭━━定慧寺━━東泠泉━━禦碑亭━━觀瀾閣━━寶墨軒━━焦山古炮台━━華嚴閣━━摩崖石刻━━三詔洞━━壯觀亭━━別峰庵(板橋讀書處)━━百壽亭━━吸江樓

  不波亭

  是 “ 海不揚波 ” 亭的簡稱,即定慧寺山門。

  從長江邊上與焦山對峙的象山腳下的渡口擺渡過江,不到五分鍾就可踏上綠色的小島 — 焦山。迎麵的焦山大門,朱漆彩畫,一對石獅鎮守大門。門旁左右懸掛著清代光緒年間巴州廖倫所寫的一副楹聯 “ 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 ” ,顯得古樸典雅。進入山門,迎壁就是對聯的橫披 “ 海不揚波 ” 四個大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書,意為焦山矗立江心,猶如鎮海之石,驅逐水妖,故而海不揚波。在佛教上 “ 海不揚波 ” 是清平世界的意思。

定慧寺

由 “ 海不揚波 ” 亭向東,隻見一株八百年古銀杏樹下有一座千年古刹,即定慧寺。牆上嵌有 “ 橫海大航 ” 四個篆體大字,上掛橫額 “ 定慧寺 ” 。

  定慧寺原名普濟禪寺,始建於東漢興平年間,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師的弟子法寶寂來山創建大雄寶殿,宋代改稱普濟禪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後毀於火,明宣德年間,和尚覺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來遊焦山時才將寺名改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廟現仍保持明代的建築風格。大雄寶殿內雕龍描鳳的屋頂不用釘子,全部用小方快木頭拚合而成,圖案美觀,還有飛簷、鬥拱,藝術高妙,國內少見,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輝煌的大佛,更顯得大殿氣宇軒昂。康熙帝親書的 “ 香林 ” 兩字閃爍於燭光香霧之中。正中的釋迦牟尼、迦葉、阿難像栩栩如生,兩旁排列著幾十尊新塑羅漢像,玲瓏的長明燈高懸半空,紫銅爐裏香煙繚繞,整個大殿顯得莊嚴肅穆,古刹空靈。殿前的兩株銀杏樹至今已有四百餘年。

  東泠泉

在大雄寶殿西側原海雲堂的天井裏,有一口井,叫東泠泉。相傳是焦光煉丹取水之處,又稱煉丹井。其實這裏本不是一個泉,而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開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東,故稱為 “ 東泠泉 ” 。過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爭勝,彼此模仿,金山寺有個蘇東坡玉帶,焦山寺也弄來一條楊一清玉帶;焦山有個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個吞海亭。東泠泉的開鑿正是他們競相爭勝的結果。

  禦碑亭

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結構的古式方亭,上蓋琉璃瓦,亭中豎立一塊石碑,上麵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時作的《遊焦山歌》,背麵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遊焦山作歌疊舊作韻》。因是皇帝手書刻碑建亭,所以稱 “ 禦碑亭 ” 。詩中乾隆將金山、焦山兩處風景加以比較,認為就山水本色來說,焦山更勝金山一籌。其文曰:

  金山似謝安,絲管春風醉華屋;

  焦山似羲之,偃臥東床袒其腹;

  此難為弟彼難兄,元方季方各騰聲;

  若以本色論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

觀瀾閣

走過一排楓樹,隻見前麵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楓楊挺拔秀麗,這裏便是乾隆南巡時逗留的行宮,行宮為兩層建築,五十多年前閣前還未形成沙灘,閣外驚濤拍岸,波瀾起伏,故名觀瀾閣。樓上下東、南、西三麵都有透明大窗,於樓上長廊觀賞江景,視野開闊,近看花木扶疏,遠眺江潮洶湧,白雲飄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幅絕妙的圖畫。

寶墨軒與《瘞鶴銘》碑

寶墨軒又名焦山碑林,從觀瀾閣穿小橋,過假山,便就是掩映在銀杏樹下的寶墨軒。這裏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雲庵的舊址。碑林內先珍藏著曆代碑刻四百多塊,數量之多,僅次於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這些碑刻鑲嵌在回廊亭閣之中。有書法、藝術、史料、曆代墓誌、石雕藝術等,內容極其豐富,其中有唐朝儀鳳二年( 677 )多立的魏法師碑,被譽為 “ 初唐妙品 ” ,碑文完整,字體工整遒勁,為國內罕見的唐碑。

曆史書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東晉王羲之書《破邪論序》;唐顏真卿《題多寶塔五言詩》三十首,共四十四塊;宋代名書畫家米芾的 “ 城市山林 ” 橫額;黃庭堅的《蓄狸說》;蘇東坡《題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題》;元趙子昂小楷石刻二塊;清成親王書《歸去來辭》七塊,均為名家手筆,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碑林中稱為 “ 碑中之王 ” 的《瘞鶴銘》,是我國保存價值極高的 “ 二銘 ” 之一,即南有鎮江《瘞鶴銘》,北有洛陽《石門銘》。相傳《瘞鶴銘》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他平生極愛養鶴。在他家門前有一 “ 鵝池 ” ,他常以池水洗筆,以鵝的優美舞姿豐富他的書法,故而他的字有 “ 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 之稱。一日他到焦山遊覽,帶來兩隻仙鶴,不料兩隻仙鶴卻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傷,用黃綾裹了仙鶴埋在焦山的後山,遂在山岩上揮筆寫下了著名的《瘞鶴銘》以示悼念。因其書法絕妙,當即被鐫刻在山西岩石上。後因岩石崩裂,墜入江中,長期受江水的衝擊,風雨的侵蝕,以及不斷被人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鎮江知府陳鵬年派人從江中撈起無塊原石,僅存下八十六個字,其中不全的有九個,但仍可見字體瀟灑蒼勁,別具一格,書法價值極高,確有稀世珍品。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推此為 “ 大字之祖 ” ,曹士冕則認為 “ 焦山《瘞鶴銘》筆法之妙,為書法冠冕 ” 。《瘞鶴銘》碑之所以為古時書法家所推崇,是因為它是隸書發展成楷書的演變過程中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們今天研究書法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焦山碑林所收集的曆代碑刻,無論從史料和書法藝術方麵都有很高的價值,並蜚聲海外,焦山也被譽為 “ 書法之山 ” 。

焦山古炮台

焦山東側的山腳下,石塊嶙峋,八個用石灰土夯實的炮堡,呈扇形,麵對著長江的入海口,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整個炮台是暗堡式,每個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彈藥庫,另有一大彈藥庫在炮堡南端門外偏西處。整體都用三合土分層澆灌而成,堅固異常。抗戰時,炮台為日軍摧毀,現存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炮台建於 1840 年鴉片戰爭時期,當時清政府為了加強長江的防務,決定籌建焦山炮台,與 * 山、象山、江都都天廟等處炮台成犄角之勢。 1842 年,英軍發動了揚子江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曾遭到 * 山和焦山炮台守軍應用的抵抗和沉重打擊。焦山炮台守軍,麵對七十餘艘敵艦,毫不示弱,猛然炮擊,但是終因寡不敵眾,炮台失守,守島軍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軀。英俊攻陷鎮江時,軍民進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壯的鬥爭,引起了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關注,他在《英人對華新遠征》一問中熱烈讚揚道: “ 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 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國近代反帝鬥爭的重要遺址,也是鎮江人民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的見證。

  華嚴閣

位於定慧寺西南的華嚴閣,麵臨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兩層樓臨水建築。華嚴二字出於《華嚴經》,比喻這裏是 “ 百花齊放,包羅萬象 ” 的勝境。樓上廳堂正中原是一副 “ 大江東去,群山西來 ” 的對聯,對登樓觀景有畫龍點睛之妙。現已換成 “ 一片浮玉,十分江景 ” 。樓下為 “ 浮玉齋 ” 素菜館,頗具特色。

華嚴閣是賞月的好地方, “ 華嚴月色 ” 是焦山最富詩意的十六景之一。每當皓月當空,江上銀濤萬頃,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輝相映。如置身於玻璃水晶世界,恍若進入仙境。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居士在此揮毫題寫 “ 無盡藏 ” ,寓意雙關,耐人尋味。

華嚴閣東側有 “ 安隱岩 ” ,是一個不大的山洞。洞口石壁上嵌有蘇東坡的石刻畫像和焦山十六景詠詩,可見焦山景色之勝。焦山十六景為:山門鬆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華嚴月色、香林花圃、海雲墨寶、自然問道、危樓觀日、別峰果園、岩洞尋仙、石屋藏銘、庵院槐蔭。

摩崖石刻

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帶。全為陡岩峭壁,有浮玉、棧道、觀音、瘞鶴銘等岩,其間有千百年來曆代名人的詩人題刻。時間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體上有正、草、隸、篆各種書法,內容豐富,猶如古代書法天然展覽,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一到浮玉岩,便看到宋書法家趙孟奎所寫的 “ 浮玉 ” 兩個蒼勁秀麗的大字。在它的左麵是陸遊與遊人踏雪尋訪《瘞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最為引人注目。全文為: “ 陸務觀、何德器、張玉仲、韓無咎,隆興甲申閏月二十九日,踏雪觀《瘞鶴銘》,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風檣戰艦在煙靄間,慨然盡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歸。明年二月壬午,圜禪師刻之石,務觀書。 ” 詞文壯麗,書法剛勁有力。在另一塊石上是北宋書法家米芾觀看《瘞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 “ 仲宣、法藝、米芾、元佑辛未孟夏觀山椎書。 ” ( 仲宣、法藝分別是北宋時甘露寺和金山寺和尚。)

西北臨江有一塊近代石刻,以剛毅的筆力,鐫刻五言詩一首: “ 為廢不平均,呼號滿神州,來此暫偃息,行作世界遊。 ” 這是中國律師協會在 1920 年為廢除帝國主義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大聲疾呼,到處奔走時,路過焦山留下的題名石刻。

三詔洞

  三詔洞又名焦公洞,位於焦山西麓引人上山頂的路旁。

  焦山原建有焦公祠,內有焦公塑像。清順治十年( 1653 ),和尚興上將焦公像移置三詔洞中,焦公祠改為伽藍殿。後倒塌未修複。三詔洞在清光緒二十四年( 1898 )中秋,由焦光的後代焦爾昌重新整修過,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為深衣大帶,兩旁站立兩個童子( “ 文革 ” 中被毀)。現洞內焦光像是 1979 年 8 月塑成。身著隱士服,腳穿草鞋,右手執書卷,儀態大方。形象生動。

相傳東漢末年,學士焦光,不願做官,避亂流寓鎮江,隱居在此。他學問高深,精通醫術,經常在山上采藥為周圍漁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賣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貧。漢獻帝劉協聞其高名,曾三下詔書請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應詔,世稱 “ 三詔不起 ” ,故名三詔洞。據傳,皇帝第一次來詔書時,焦光煎湯熬藥,以妻子患病為由,加以推諉;第二次,借邀友出門遠遊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邁多病而拒詔。後人為了紀念他,改當時山名樵山為焦山。

  壯觀亭

過三詔洞,沿石級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便是建於明朝天順年間的壯觀亭。亭名取自李白 “ 登高壯觀天地間 ” 詩意。登亭遠望,南臨鐵甕,北瞰瓜州,西接金陵,東控海門,引頸四望,隻見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薈萃於此,自然壯觀美麗。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聯: “ 江天共一覽,心跡喜雙清 ” ; “ 砥柱鎮中流,此處好窮千裏目;海門吞夜月,何人領取大江秋 ” ; “ 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來尋五色龍 ” ;將焦山的景色氣勢,描繪得淋漓盡致。

亭旁有千年古柏一株,號稱六朝柏,挺拔瀟灑,如嬌龍昂首,頂天立地,至今千餘年,還枝葉茂盛,蒼翠蔥鬱,自成一景。宋一詩人曾為此題詠一首:

  一株夭矯六朝鬆,多是阪埋與石封。

不要點睛亦飛去,前生原是在天龍。

  萬佛塔

  萬佛塔位於焦山頂峰,塔體高 42 米,海拔 70 . 4 米,建築麵積 583 平方米。

  萬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風格的仿古塔。七級八麵,上有天宮,下有地宮。塔內設兩套樓梯上下分流,外有欄杆相倚。每層回廊四通,八麵有景,憑欄遠眺,江天景色,盡收眼底。夜間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為過往船人指引迷津。

萬佛塔塔院設前後門廳、左右碑廊、廂房,錯落有致,與塔相映成趣。前後大門兩側牆上嵌有 “ 海不揚波 ” 、 “ 中流砥柱 ” 八個蒼勁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體現了萬佛塔莊嚴盛瑞的英姿。

  別峰庵(板橋讀書處)

  在焦山雙峰之陰的別嶺上,翠竹環抱之中,有一座別致的方形四合院,稱 “ 別峰庵 ” 。別峰乃是指該嶺有別於焦山山頂之主峰 ( 東峰和西峰 ) 之意。清代大書畫家、詩人鄭板橋當年曾在這裏讀過書,別峰庵因此名聞遐邇。

  別峰庵始建於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師有詩雲: “ 絕頂無尋處,何人為指南。回頭見知識,原在別峰庵 ” 。明人章詔又有詩雲: “ 竹密凝無路,雲開忽到門。轉看諸院子,獨見一峰尊。 ” 深山孤寺,人跡罕至的別峰庵,庵內北側有小齋三間,天井中有一花壇,桂花樹兩株,修竹數竿,環境清雅幽絕。這裏就是世稱詩、書、畫 “ 三絕 ’’ 的清朝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於雍正年間在此攻讀之處。現在過道門頭上題有 “ 鄭板橋讀書處 ” 的橫額,門上還保留著當年鄭板橋手書 “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 的對聯,麵對此情此景,緬懷書屋故人,不由使人產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鄭板橋,名燮,江蘇省興化縣人,乾隆年間進士。他擅畫蘭竹,書法以隸、楷、行三體相融。他的字、畫、詩,世稱 “ 三絕 ” ,在 “ 揚州八怪 ” 中最負盛名。他深愛在焦山修行,留下了許多墨竹詩畫作品。他《題自然庵畫竹》一詩雲:

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畫來出紙飛騰上,欲向天邊掃暮霞。還有他手書的 “ 難得糊塗 ” 、 “ 吃虧是福 ” 的拓片,更為人們爭相購買。此外鄭板橋還曾為舊時的自然庵寫過對聯: “ 山光撲麵因新雨,江水回頭為晚潮。 ” 同時還在過去的海神廟裏題過對聯: “ 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 這些美妙的佳話,常為後人讚揚。

百壽亭

位於焦山西北半山腰別峰庵下。該亭是一座用磚砌成的方形涼亭,周圍有牆,牆頭與亭簷之間用瓦鑲成一排古壽字圖案,東、西、北三麵牆有拱門,東西兩門山路貫串其中。南牆內壁中間豎嵌著四塊條石,上刻一百個不同樣的篆體壽寧,變化巧妙,別具匠心。上有橫額 “ 百壽亭 ” 三個大字,北麵門頭上刻有 “ 水雲深處 ” 四字。現在亭內有石凳,可供遊人小憩。

相傳此亭的來曆是:清末有一善士範某,看到焦山腳下別峰庵的山路非常崎嶇,登臨困難,便捐錢鋪設一條花岡石山路,直達別峰庵,庵主為了感恩,就建了這座百壽亭為他祝福。

  吸江樓

吸江樓聳立在焦山東峰絕頂,原名吸江亭,又名吸江樓。因亭內四麵有木雕佛像,人又稱四麵佛亭。樓呈八角形,整個結構為水泥仿木,有樓梯盤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麵有景。樓為兩層,上層橫額題有 “ 吸江樓 ” 三字,底層橫額寫有 “ 江山勝概 ” 四個大字。遊客登樓遠眺,大江南北旖旎風光,佳處妙景盡收眼底。江北碧野遼闊,阡陌縱橫,一望無際,江南蒼翠青山,連丘疊嶂。此處視野廣闊,氣象萬千,令人精神頓爽。若夏日清晨登樓觀日出,別有風味,曆來為遊人所稱道。清代名士齊彥槐有詩讚曰:

  東望海漫漫,扶桑湧一丸。

  曾登岱嶽頂,不及此樓觀。

  水氣連天白,霞光照壁舟。

遙聞曙鍾動,江闊萬鷹盤。

  清同治年間,常鎮通海道沈秉成將亭重建為樓,並寫了《吸江樓記》。他在記中說,我在鎮江遊覽期間,常想攜酒遊覽焦山,因事務繁忙,未能如願,今春稍有空暇,就邀約幾個同事來到焦山,披開荊棘,攀登轆岩,盤旋而上,走走歇歇,終於到達山頂的四麵佛亭。隻因四周被樹木遮掩,亭雖在山巔,但不能遠眺四周景色,同時亭子已傾斜欲倒,因此,捐款將亭翻蓋,並改建為樓。登樓俯瞰大江,隻見蒼茫萬頃,眼界頓時開闊。此樓仍命名 “ 吸江 ” ,因不忘舊名也。

(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50613.htm



2. 焦山


焦山位於鎮江市市區東北的長江中,因漢末著名學者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又因滿山樹木蔥蘢,宛如江中浮玉,所以又名浮玉山。清道光年間,十五歲的少年王燮和書 “ 中流砥術 ” 四字刻在石上,頗有形容其雄姿秀色。山中碑林石刻,內涵豐富,其中摩崖石刻《瘞鶴銘》享譽海內外,被譽為 “ 書法之山 ” 。焦山定慧寺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焦山因廟深林密,有 “ 焦山山裹寺 ” 之說。

主要遊覽點有:定慧寺、寶墨軒、抗英炮台等。

焦山是萬裏長江中,唯一的四麵環水的江中小島,它碧波環抱,滿山蒼翠,遠看宛若碧玉浮江,近觀乃是江中園林,它是曆史老人的神來之筆。

碧玉浮江。蔥蘢的樹木,茂盛的竹林,遠遠望去,一堆青綠,猶如碧玉,漂浮在滾滾東流的白浪中。自古以來,人們都把焦山愛稱之為 “ 浮玉山 ” 。當你來到焦山上的浮玉岩,就會看到元代書法家趙孟釧?櫚?/span> “ 浮玉 ” 兩個蒼勁秀麗的大字,此時,你就會因置身於長江的浮玉之中
而由衷地欣喜,並引以自豪。


漫步在焦山,眼前的寺廟、亭台、樓閣、碑林、長廊等眾多的名勝古跡,大都掩映在山陰雲林中,競展 “ 焦山山裹寺 ” 的獨特風姿。這枚神奇而又秀美的江中浮玉,曾吸引了康熙、乾隆這兩個祖孫皇帝在此駐足,並留下墨寶。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有五次登臨焦山,山上建有乾隆行宮,焦山的禦碑亭中,乾隆禦筆的字裏行間,抒發了他對焦山的鍾情和厚愛,他在《遊焦山歌》中,把鎮江的金山比作謝安,把焦山比作王羲之,並直抒心境地道出了 “ 若以本色論山水我意在此(指焦山)不在彼(指金山) ” 。

江天佛國。泛舟長江,觀賞水天一色江景後,登上焦山,好似來到了南天佛國的普陀山。這是因為,焦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此乃江天佛國,山中有寺,寺中有庵,清靜之中見幽深,端莊之中藏秀麗。山門上的 “ 焦山勝境 ” 四個大字,道出了焦山本是萬裏長江江心中的佛門勝境。兩旁的石聯: “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江音盡是廣長舌;天色月光色,塔色雲樹色,山色無非清淨身 ” 。 “ 雲影山光天接地,風平浪靜月沉江 ” 。聯語寓情於景,蘊含佛理禪機。觀聯如讀詩,品聯亦悟禪。古山門的迎壁上, “ 海不揚波 ” 四個醒目大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書,意為焦山屹立江心,猶如鎮海之石,故而海不揚波。在佛教上,海不揚波意指清平世界。

焦山上的千年古刹定慧寺,是全國著名寺廟之一。 “ 定慧 ” 是佛教修行的精髓, “ 定 ” ,即去除私心雜念。 “ 慧 ” ,即聞、思、修三者兼收並蓄。大雄寶殿始建於唐代初年,由玄奘大師的弟子法寶寂發起興建,宋景定四年( 1263 )焚毀後重建,為重簷廡殿式結構,大殿正中梁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禦書 “ 香林 ” 二字匾額,閃爍於燭光香煙之中,更顯得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江上碑廊。焦山高 47 丈,周長三裏半,屹立萬裏長江之中, “ 萬川東注,一島中立 ” ,似砥柱中流,拔地擎天。在它的滿山蒼翠中,掩映著峨崖峭壁和古老的棧道,拾級登山,過華嚴閣,便能一覽陡壁峭崖上,自六朝以來的曆代名人的詩文石刻,猶如一座天然的 “ 峭壁書廊 ” 。這裏,背負青山,麵對大江的 100 多處峭壁懸崖石刻,分布在浮雲崖、觀音崖、羅漢崖、雷轟崖、棧道崖、巨公崖,組成了一條遊覽線,一路秀色邀君遊,一路書法伴君行,觀江、觀景又觀書,可以盡情領略焦山這座書法名山的千年文化積澱。

山上的摩崖石刻與山下的寶墨軒碑林,使焦山成為享譽古今中外的 “ 萬裏長江書法島 ” 成為祖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寶墨軒,即著名的焦山碑林,始建於北宋初年,藏碑刻 460 餘方,楷、草、隸、篆、行各領風騷,詩、書、畫、碑各展風流,集曆史書法藝術之大成,為僅次於西安碑林的全國第二大碑林,漢蔡邕的《焦君讚》、梁紅淹的《焦山述懷》、唐王瓚詩及大字之祖《瘞鶴銘》為焦山碑林 “ 四古 ” 。寶墨軒中墨寶多,王羲之的《破邪論序》、顏真卿的《題多寶塔五言詩》、米芾的《城市山林》、蘇東坡的《觀文同墨竹題記》、文征明的《錢王先生誌銘》等諸家手筆,觀之令人留連忘返。

江心花園。焦山又是長江中唯一的一座江心園林。放眼萬裏長江兩岸,風景如畫的園林成百上千,可是,在長江這條大江之中,四麵臨水,碧波環抱的江心花園僅有焦山,這裏暮鼓晨鍾,翰墨飄香,古樹名木,花團錦簇。亭台樓閣、帝王行宮錯落有致,跨越時空千百年,共同構造起這座江南園林式的江心花園。每逢花季,花香飄逸,花開滿園,猶如一個 “ 百花園 ” 。 “ 穀雨前後牡丹開,要看牡丹焦山來 ” 。金秋時節,焦山的桂花節,迎來八方遊人。山上山下的鬆林、竹林、柳林,帶給人們生命的綠色。江心花園以其獨特的迷人魅力,引來遊人如織。壯觀亭前,可以感受 “ 江天共一覽,心跡喜雙清 ” 之悅;吸江樓上,可以領略 “ 曾登岱嶽頂,不及此樓觀 ” 之趣;乾隆行宮裏,可以品味 “ 依參天之峭壁,俯萬裏之長江 ” 之意境;倘若在華嚴閣中,作 “ 華嚴賞月 ” ,可以拓寬 “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 之胸襟。當年,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這 江心花園 ,他站在焦山北麓的石壁庵,遙望眼前的鬆寥山,雲霧飄渺,似蓬萊仙境,他隨著詩興直抒心境,作詩《望鬆寥山》。

“ 石壁望鬆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駕天作長橋。

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

可見,焦山這個仙境般的江中浮玉,使得李白也要在此飄然欲仙。

(來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599454.html )






附上 wildpoet的和詩

[七律]人間仙山  (-wildpoet-)


浩瀚長江水霧間,飛來蒼翠普陀山。
明朝銀杏南朝柏,唐代碑林晉代岩。
東漢廟宇昔日塔,清時暗堡宋時船。
雖然感歎人生短,踏遍焦山不慕仙。

七律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