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樂及大自然

讓詩詞書法, 音樂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實我們的生活 - 伊梅邀請您
個人資料
正文

好詩共欣賞!

(2009-05-14 06:53:04) 下一個


網友Midway8989寫了許多好詩,我想收以下幾首到我的“好詩欣賞”裏。因為我覺得這些詩道出我們的心聲和擔憂。


中國古時候的許多正直,忠國,愛民的詩人都是以詩言誌,想用赤子之心愛國,報國,比如說屈原,杜甫,李白,駱賓王,陸遊,劉禹錫,陳子昂,辛棄疾,龔自珍等(數不清啊)。

在網友Midway8989先生的詩後,我把陳子昂的一首詩和導讀及評論貼於此。

  登幽州台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我以前背過此詩,可僅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沒有真正理解詩人的悲憤心情和深刻的含意,就象以下評論所說的“俯仰今古,瞻望未來,他更深刻地體驗到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體會了古往今來許多仁人誌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憤不平的崇高感情。”我們這些渺小的人如何能在有限的人生為祖國和社會做些有益的貢獻?


七絕回文三詠:悲天,憂人,哀邦 2009-03-15 03:17:03 (Midway8989)


七絕--我悲天


我悲天下少民權,

下少民權上聚錢。

上聚錢財多紊斁,(yi4)

財多紊斁我悲天。



七絕--我憂人



我憂人世不存真,

世不存真大道淪。

大道淪喪心肆意,

喪心肆意我憂人。



七絕--我哀邦



我哀邦國斷長江,

國斷長江致亂龐。

致亂龐洪毀運脈,

洪毀運脈我哀邦。



五絕--歎512地震中的校舍危房 2009-02-24 02:12:49


五絕--歎512地震中的校舍危房



幾成是人禍,

多少在天災?

司殺由誰代,

危房葬學孩。


(2008-05-22)


“司殺”見《老子》七十四章:“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

登幽州台歌

【原文】

  
       登幽州台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導讀】

  時間無窮,人生有限,壯誌難酬.懷才不遇的詩人,麵對遼闊的山河,前思古人,後念來者,獨立於悠悠天地間,孤獨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的"古人"和"來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郭隗那樣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賢臣。這兩句緬懷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期待來者,感慨自己懷才不遇。正如後人所作《陳公旌德碑》雲:"道可以濟天下,而命不通於天下;才可以致堯舜,而運不合於堯舜"。
  這種深沉的失意、悲憤和孤獨感占據了詩人此時的全部心靈,他駐足於幽州台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索幽州台悠長的曆史和豐富的現實意蘊:
 
  悠悠的曆史長河啊,你孕育了多少明君和賢臣,成就過多少豐功偉業;你又見證過多少昏君和庸碌,洗刷過多少罪惡和恥辱!

  悠悠的曆史長河啊,在你的麵前,個人的生命何其短暫!無論明暗賢愚,都是匆匆過客。而可悲的是:我竟連這短暫的人生都無法利用,知音難遇,懷才不遇。思之愴然,怎不令人涕下!

  這首詩用的是辭賦體。體式的古樸、文辭的凝重與情調的慷慨悲憤、意境的雄渾深遠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柳亭詩話》雲:"阮步兵登廣武城,歎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陳拾遺會得此意,《登幽州台》曰……。假令陳阮邂逅路岐,不知是哭是笑?"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二十一馬;可"二十一馬 / 十卦(半)二十二駕"通押。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注釋】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台。修建黃金台用於招納賢才,因燕昭王將黃金置於其上而得名,其師郭隗為例,成為當時燕昭王用黃金台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
  2、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3、愴然:悲傷,淒惻。
  4、涕:古時指眼淚。

【韻譯】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
  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曆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
  獨自憑吊,我眼淚縱橫淒惻悲愁!
  (今譯)
  放眼望去哪有古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法古賢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麵沾濕了衣襟!

【背景】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台黃金台),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台。修建黃金台用於招納賢才,因燕昭王將黃金置於其上而得名,其師郭隗為例,成為當時燕昭王用黃金台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

【作者】

  陳子昂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24歲時舉進士,官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時武則天當政,任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並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政策而下獄。垂拱二年(686年),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獲得較為深刻的認識。聖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今天射洪縣城古城牆名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稱實為紀念陳子昂。
  

慧眼看子昂


   <晚次樂鄉縣>是陳子昂由故鄉東行入京,在襄州樂鄉縣留宿時所寫的一首抒發羈旅之情的五律.顧璘曰:“無句法,無字法,天然之妙”。 陳子昂繼四傑之後,以更堅決的態度起來反對齊梁詩風的統治,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都表現了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陳子昂的思想是很複雜的,他既好縱橫任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導方麵。從他的許多政論奏疏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洞察國家安危的遠見,關懷人民疾苦的熱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經對諸羌的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對“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的罪惡加以憤慨的指責。《資治通鑒》引用他的奏疏、政論有四、五處之多。王夫之《讀通鑒論》認為陳子昂“非但文士之選”,而且是“大臣”之材,這是完全正確的。他的政治熱情是他從事詩歌革新的動力。 陳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裏,曾經提出了詩歌革新的正麵主張: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嚐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歎,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鬱。不圖正始之音,複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 在唐詩發展史上,陳子昂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標誌著唐代詩風的革新和轉變。我們知道,劉勰、鍾嶸反對南朝形式主義詩風,曾經標舉過“比興”、“風骨”的傳統。王勃反對龍朔前後的宮廷詩風,也指責他們是“骨氣都盡,剛健不聞”。陳子昂繼承了他們的主張,一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為偶像的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指出了“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作為創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複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內容的真正革新。態度很堅決,旗幟很鮮明,號召很有力量。“興寄”和“風骨”都是關係著詩歌生命的首要問題。“興寄”的實質是要求詩歌發揚批判現實的傳統,要求詩歌有鮮明的政治傾向。“風骨”的實質是要求詩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剛健充實的現實內容。從當時情況來說,隻有實現內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詩歌負起時代的使命。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由於“初唐四傑”等詩人的積極努力,新風格的唐詩已經出現,沿襲齊梁的宮廷詩風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不滿,詩歌革新的時機更加成熟了。陳子昂的革新主張在這個時候提出,不僅有理論的意義,而且富有實踐的意義;不僅抨擊了陳腐的詩風,而且還為當時正在萌芽成長的新詩人、新詩風開辟道路。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鮮明有力地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感遇詩》三十八首,正是表現這種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這些詩並不是同時之作,有的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有的感懷身世、抒發理想。內容廣闊豐富,思想也矛盾複雜。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現實性很強的邊塞詩,例如: 朝入雲中郡,北望單於台。胡秦何密邇,沙朔氣雄哉!籍籍天驕子,猖狂已複來。塞垣無名將,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歎,邊人塗草萊。 這是他從征塞北時的作品,詩中對將帥無能,使邊民不斷遭受胡人侵害的現實,深表憤慨。在從征幽州時所寫的“朔風吹海樹”一篇中,又對邊塞將士的愛國熱情遭到壓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歲雲暮”一篇更明白地揭發了武後開蜀山取道襲擊吐蕃的窮兵黷武的舉動。這些內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擬古題的邊塞詩傳統風氣。他對武後內政方麵的弊端也有所諷刺。在“聖人不利己”一詩裏,他指責了武後雕製佛像、建造佛寺,浪費人力物力的佞佛行為。在“貴人難得意”一詩裏,他更勇敢地諷刺了武後對待臣下時而信任、時而殺戮的作風。從這些現實性很強的詩篇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負和他的詩歌革新主張有著密切的內在聯係。他的那些感懷身世的詩,也寫得很動人: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裏,美好理想無法實現的深沉的苦悶,借楚辭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意境,宛轉蘊藉地表現出來。但是,他這種苦悶,在不同的時間境遇之下,又轉為憤激慷慨之音。如: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到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西馳丁零塞,北上單於台。登山見千裏,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感遇詩》裏也有一些歎息人生禍福無常,讚美隱逸求仙,發揮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濃厚的佛老消極思想。 《登幽州台歌》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傑出的代表作。這幾首詩是他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時候寫的。盧藏用《陳氏別傳》說: 子昂體弱多疾,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昔樂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人莫不知也。 他在《薊丘覽古》中,曾經歌頌了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時立功的樂毅、郭隗等曆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來,他更深刻地體驗到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體會了古往今來許多仁人誌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這種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這首浪漫主義的《登幽州台歌》。盡管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他的苦悶無法解決,使這首詩的情調顯得相當孤獨。但是,也正是這首詩,在當時和後代得到無數讀者的深刻同情,盧藏用說這首詩“時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不愧是齊梁以來兩百多年中沒有聽到過的洪鍾巨響。 陳子昂的律詩比較少,但是象《度荊門望楚》,也是初唐律詩中的佳作: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詩人用氣勢流暢的筆調,寫出了他初次離蜀途中所見的巴楚壯麗山川。風格和其他詩人是有所不同的。 陳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詩受建安、正始詩人影響較深。唐皎然《詩式》說:“子昂《感遇》,其源出於阮公《詠懷》。”象“蘭若生春夏”、“貴人難得意”等比興托諷的詩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禍福無常的詩,的確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詩“駕言發魏都”、“獨坐空堂上”等詩也有意境相通之處。而“丁亥歲雲暮”、“本為貴公子”、“朔風吹海樹”、“蒼蒼丁零塞”等邊塞詩,則和建安詩中“梗概而多氣”的寫時事之作比較接近。他的詩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同時存在。那些現實主義的作品,有的敘事慷慨沉痛,有的還兼有政論鋒芒。那些偏於抒發理想之作,有的寄興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這又是浪漫主義的不同表現。總的來說,他的詩風格並不完全統一。 當然,陳子昂的詩在藝術上也存在一些缺點。他對漢魏南北朝的樂府民歌學習得不夠。對七言詩這種新形式也不重視,集中竟沒有一首七言詩(注:隻蜀刻本《陳子昂先生全集》有《楊柳枝》七絕一首,真偽難定。)。《感遇詩》中甚至還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詩影響,讀起來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他的全部詩作絕沒有一點齊梁浮豔的氣息,這是更難能可貴的。 總之,他是唐詩開創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杜甫稱讚他:“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韓愈稱讚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對他在唐詩發展上的功績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詩人的公論,至於他的《感遇詩》直接啟發了張九齡《感遇》和李白《古風》的創作,李白繼承他以複古為革新的理論,進一步完成唐詩革新的曆史任務,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陳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績的。他文集中雖然也還有一些駢文,但那些對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較樸實暢達的古代散文,這在唐代,也是開風氣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蕭穎士梁肅、韓都對他這方麵的努力有較高的評價。 
  

評論資料

  杜甫:“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白居易《初授拾遺》:“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韓愈《薦士》:“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盧藏用《陳伯玉文集序》:“橫製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
        獨陳拾遺首倡高雅衝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

  金元好問《論詩絕句》:“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
        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蕭穎士:“近日陳拾遺子昂文體最正。”

  梁肅《補闕李君前集序》:“陳子昂以風雅革浮侈。”

【賞析】

  文壇孤客陳子昂
  ——讀《登幽州台歌》隨想
  作者:都市隱俠
  唐代是中國詩壇上最熱鬧的一個時代,要說還有孤獨的詩人,人們大概都會想到賈島和孟郊。“郊寒島瘦”,留給人們的印象,都是踽踽獨步,苦苦行吟。然而千秋中華,曆代文人雅士們各有其群落,賈島孟郊亦不例外。孟郊不過是日子過得寒酸些,文朋詩友間唱和不絕,談不上孤獨。而若說賈島孤單,便不會有“騎驢衝大尹,奪卷忤宣宗”的神奇經曆。他偶得一句“落葉滿長安”,正騎在驢背上苦思下一聯,不意衝撞了京兆尹劉棲楚的隊伍。如果說劉棲楚算不得好詩人的話,那麽他為了思考“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那個“敲”字是用“推”還是用“敲”更合適,因此衝撞的吏部侍郎韓愈,則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名貫古今的大文人和大詩人。至於唐宣宗微服出遊法乾寺,偶然翻看了他的詩稿,被他一把奪過,還加上句“你也懂這個?”氣得這個愛寫詩的皇帝一輩子都沒給他個象樣的官做。賈島孟郊在那個時代有的是良師益友,絕不會真正孤獨。而孤獨的詩人也確曾有過,那就是唐宋盛世的先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從這首流傳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們當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

  陳子昂二十歲進士及第,在政治上擁護武則天。他在二十九歲時曾向武則天上書《答製問事八條》,主張輕刑罰、用賢才、納諫士、賞功勇、減徭役,提出了許多符合百姓願望的主張。但武則天當時忙於稱帝改製,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針,不但沒有重視陳子昂這個文學小臣的意見,反嫌他上疏議政太過多事,罷了他的職。幾年之後陳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隨左仆射喬知之北征並結為密友,牽連進喬知之一案,陷於獄中。出獄後在洛陽任右拾遺。當時東北邊境上住著契丹人,雖然勢力並不強大,卻是潛在威脅。武則天時,鎮守東北的鬆藩總督李盡忠背叛朝廷,企圖割據,契丹人便乘機舉兵南侵,連陷幽、冀、營三州。通天元年,武則天選派了一個中國曆史上少有的草包軍事統帥武攸宜領兵北伐,陳子昂也隨軍北上,任參知軍事。武攸宜根本就不懂軍事,才一接敵,便大敗虧輸,先鋒王孝傑全軍覆滅。陳子昂屢獻破敵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敵人來勢洶洶,不容坐視;陳子昂便請分軍萬人為前鋒,以阻敵勢。武攸宜這次不但不采納他的意見,還將他降職處分。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子昂偶爾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極目蒼莽,便有了縱臨千載、曠視四海的無窮感慨。

  詩人孤獨於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在這薊北幽州台上,他或許想到了大破齊軍的燕國上將軍樂毅,或許想到了北征烏桓臨石觀海的三國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帳下,竟無用武之地,英雄已遠而前途渺茫,那份曠世的孤獨,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裏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汙濁的憎惡。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隻有眼前這個時代。這是一個沉迷慘淡、生氣寂然的時代,初唐四傑在詩壇上吵鬧了一陣,什麽也沒留下就悄然離去;與他同代的張若虛留下一篇《春江花月夜》後也悄無聲息,沒有在理論上對詩歌創作進行任何的探討;盛唐群星璀璨的詩國勝景他又無法看見,李杜元白以及王維、高適、岑參等詩壇梁柱那時還一個都未曾出生。而眼下宋之問與沈佺期之流都幹了些什麽?都寫了些什麽詩?不過是些吟風弄月邀媚取寵的應景之作。在盛唐與初唐之間,隻有他陳子昂一人為改變萎靡詩風衝衝殺殺,隻有他一人在單槍匹馬地鏖戰,“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詩人隻有雄心和宏願,沒有蓋世神功,他不是獨孤求敗,也不是金蛇郎君夏雪宜,他在與墮落的宮廷詩的鬥爭中多少有點顯得力不從心。“天地悠悠”,人生短促,每念及此,怎不“愴然涕下”?短短四句,有如陣雲深擁、萬幕不嘩,是何等的深沉抑鬱!複如千林振響、萬馬奔騰,又是何等的悲憤激烈!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一個孤高一世、上下求索的獨行者,也看到了一個百感交集、心事茫茫的感傷者。毫無疑問,陳子昂是詩壇上的孤獨大俠,他一人一劍,在初唐與盛唐之間繼往開來,依靠摯著的追求、依靠高昂的戰鬥激情,終於用理論和實踐清除了宮體詩的渾濁汙垢,開辟了通往盛唐的路。(完)

  ??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歎。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藝術表現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前緊後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登幽州台歌》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曆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後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采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遭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裏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台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曆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複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台遠眺時,隻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麵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麵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誌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在用辭造語方麵,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雲:“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本篇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麵,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歎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兩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類的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的古代明君,現在再也見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現的後賢,又還沒有出現."前賢"已遠,"後賢"未來,其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愁悵躍然紙上!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意思是:想到那天地宇宙是這樣久遠闊大,而一個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暫,不能建功立業。我獨自悲傷地流下眼淚。一個"念"字,表現了詩人包括宇宙古今,寬廣無垠的精神境界;一個"獨"字,又渲染了詩人心中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之感.

  這首詩通過抒發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這首詩歌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豔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 .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雖然隻有短短四句 ,卻在我們麵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麵 :樓台高聳 ,詩人獨立,臨風遠眺,麵對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激情滿懷,思緒萬千。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淩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麵的主位元,畫麵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倉涼悲壯的氣氛,麵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麵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誌,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1.據盧藏用《陳氏別傳》,這首詩是在作《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並序》後,"乃泫然流涕而歌此詩"。幽州台即薊丘,戰國時代為燕國舊都(今北京大興縣內)。《薊》詩序雲:"丁酉歲,吾北征。出自薊門,曆覽燕之舊都,其城池霸業,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歎。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遊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言誌,寄終南盧居士,亦有軒轅之遺跡也。"七詩題為:《軒轅台》、《燕昭王》、《樂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鄒衍》、《郭隗》。七詩成而意未盡,因又泫然而作《登幽州台歌》。

  2.唐孟棨《本事詩·嘲戲》載:"宋武帝嚐吟謝慶《月賦》,稱歎良久,謂顏延之曰:'希逸此作,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楚辭·遠遊》:"唯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主旨】

  陳子昂麵對時間的永恒和空間的巨大,而覺得自己渺小,從而抒發了自己強烈的悲傷感。

主要題型

  1.“愴然而涕下”寫出了什麽?
  答:(神態描寫)形象逼真的描寫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和悲憤。
  2.“獨”有什麽作用?
  答:渲染了詩人心中不可名狀的孤獨和悲憤。
  3.賞析首聯和頷聯。
  答:從時間角度表現了主人公的孤獨,為下文抒發悲愴的心情做鋪墊。
  4.詩人的形象是什麽?
  答:懷才不遇的孤獨和悲憤。
  5. 意境:天地人三位一體,創造出遼闊幽遠,空曠蒼茫,慷慨悲涼的意境。
  6. 本詩情感: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孤獨和悲憤。
  7. 深刻典型社會意義: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會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國才能的知識分子,處處遭受打擊的現實,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獨悲憤的心情。
  
(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9192.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